最近三星今年主打机型大屏旗舰Note7爆出了爆炸性新闻,那就是这款机型居然因为电池缺陷会原地爆炸。至今为止已经有将近40个Note7手机转行干了爆炸物的活,所幸的是没有造成人员伤亡,但是造成了一定的财产损失。而对三星品牌造成的负面影响,恐怕更大,事件发生后,苹果紧急增加了iPhone7的订单,补得一手好刀。
紧接着的是三星对外道歉,表示会积极展开赔偿,同时公布的还有全球范围的Note7产品召回。这样涉及250万部手机的大规模召回行动实属罕见,而经济损失预计将达到10亿美金之巨,心疼三星五秒钟。
国内用户用上了“特供机”?
而大陆的Note7也确实与国际版有一些差别,这是可以肯定的。为了满足中国全网通的需求,国行版Note7的CPU采用了高通骁龙820,国际版则采用的是三星自家的Exynos8890,不过之前倒是不知道原来电池也有区别。看来三星这次是很体贴地给国内供应了“拆弹版”Note7喽?
可惜,事实恐怕不是这样。一直以来,国际上确实有给国内提供特殊机型的惯例。从诺基亚时代开始,就有过给大陆提供阉割产品的历史,而最近众所周知的例子大概就是HTC的“天朝特供”内存、容量、CPU全面缩水的LifeStyle版本HTC10了。
没错,外企们总是习惯给国内提供更低配置和更低劣品质的产品,这种现象在行业内已经是公开的秘密了。甚至不只是外国厂商,2008年蒙牛集团进军香港时蒙牛执行董事兼首席财务官姚同山都直言“蒙牛出口香港的都是经过严格检验的,与大陆内销的不一样标准”。这件事在当时引起了一些波澜,但是很快就过去了,因为其实就算蒙牛不说,国人心里也都明白是怎么回事。
这也是国内水货手机在手机市场盛行的原因,更便宜的价格能够买到质量更好的手机,只是没有了售后的支持,这对一些质量上乘的品牌来说完全不是问题,当然这也包括三星。但是今年购买了水货Note7恐怕有点小悲剧了,身在无“外星”法参与全球召回,又没有国内的售后,只能默默祈祷这个“磨人的小炸弹”不会突然引爆了。
当然国行用户恐怕也不会太高兴,国行“特供版”Note7确实在各项参数上都大幅落后国际版。国行版不支持QC3.0快充,充电速度还停留在两年前。电池续航方面,经测试,国际版续航能达到9小时49分钟,但是国行版只有7小时55分钟,低出足足两个小时,令人咋舌。而且优化上来说,国际版也要明显优于国行版,各项操作上明显更顺滑流畅。看来这“天朝特供版”Note7是不是“拆弹版”不知道,“身残志坚”版(配置不行,但是价格很“坚挺”)是名副其实的。
召不召回只是成本核算问题
事实上,在国内发售的Note7电池都没有问题这也只是三星单方面的说法,甚至说其实只是三星转述电池供应商的话。那么到底有没有问题呢?无从知晓,因为至今三星甚至不愿意披露是其哪个电池供应商的问题,声称这么做是对“供应商的保护”。
那么,是否三星真的给大陆准备了“特供机”,还是只是三星出于成本考虑不愿召回大陆的问题机器呢?不是阴谋论,电科技认为后者也是很有可能的。
首先,智能手机普及率触顶的大陆市场对于除苹果以外的国际手机品牌来说吸引力正在逐渐减小。中国的本土品牌依托于更低的价格和更接地气的系统设计逐渐赢得了国内市场,市场占有率前四的品牌被华为、蓝绿、小米占据。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三星、HTC等品牌渐渐对中国失去了信心,也才出现了HTC10LifeStyle这种情况。
而Note7爆炸这种小概率事件,本身发生的几率并不大,250万台售出的机器中也只发生了三十多起原地爆炸事故。而且在大公司的眼中,售出的产品符合了标准但却有缺陷,要不要召回,只是一个成本核算问题,无关伦理与道德。
1971年时福特汽车推出了一款平拖车,这款仅售2000美元旨在与日本车企竞争的平价车型一经上市便广受欢迎。一年内这款车发生了500场事故,数量不算巨大但是在这些事故中有数起油箱爆燃导致车上乘客几乎无人幸免。在事后的调查中爆出了丑闻,其实福特的高层知道这款车型的油箱偏后的位置设计有缺陷,在遇到追尾撞击时就会起火爆燃。
每辆车只需要增加区区11美元的成本加固油箱就能完美解决这个问题,但是福特公司选择不这样做。因为根据概率来说,每年因此发生的事故福特只需赔偿大约5000万美元即可,而给一千万辆车加装这一设备则需要一亿一千万美元的成本。从成本考虑福特公司心安理得地选择让客户“GotoHell”。
三星是不是也在这种成本核算之后决定不召回有事故隐患的Note7呢?想想挺毛骨悚然的,但是不是没有可能,因为中国的收入水平比较低,相应的即便出了致命事故赔偿和相应处罚也并不昂贵,可能使三星决定“赌一把”。
国外厂商身手矫捷,每次的全球召回事件总能完美避开中国市场
产品召回一般是指在厂商产品交付批发商、零售商或者用户手上之后,厂商发现产品本身存在比较重大的缺陷,不符合设计使用标准,为防止进一步造成更大的用户生命财产和厂商品牌声誉损失,厂商采取的将产品收回的行为。
也就是说,厂商在考虑召不召回时,是否符合当地产品标准和自身对产品的定位标准是其要考虑的。而国外品牌在进行全球召回时总是习惯性将中国当成“外星”国家的惯例是不是也说明了其将给国内提供的产品的标准定得就很低了呢?
好比厂商是一个厨师,在给国外食客烹饪时定的是五星级标准,当自己感觉提供的食物只能达到四星级标准时,就很自责地哭着要给顾客退款;而在给中国就餐顾客做饭的时候标准改成了路边摊大排档,那么阳春面里有两只苍蝇都算正常的,厨师可以大吼一声:“这两块高蛋白是饶的,不另收费!”
话糙理不糙,看看外国厂商在进行召回时是怎么对中国的:
这些例子,毫不夸张的说,只是冰山一角,外企的召回,多数时候都不带中国玩。
究竟是谁的错,让中国总是能给外国厂商“省钱”
在很多国家,关于每一样产品的召回制度都有细致的标准和可操作的法律依据。以汽车为例,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关于安全气囊、轮胎、刹车等部件都有严格的规定,不符合就要召回。而在中国,由于法规比较模糊,厂商一句“用户使用不当”就能摆脱责任,何苦去进行昂贵费力的召回呢?
没有了法律的硬性指标遵循,召不召回完全凭借企业自觉。而与国内企业孱弱的设计制造能力相比,外国企业产品优良的品质还是让国人无法拒绝,也助长了其“无需召回”的决心。
比如三星,在中国的高端手机市场,地位不可替代,GalaxyS系列,Note系列始终都是爆款。虽然中国国产手机品牌正在逐渐占领国内的市场份额,但是国产手机定位多在中低端,在工业设计能力上和三星这种国际巨鳄差距巨大,导致对手机品质有较高要求的用户只能选择三星。较少的选择权使得用户即使明知三星在召回事件上差别对待了中国,但是仍会一如既往地把钱塞进三星口袋。
那么,要避免这种全球召回时被视为“外星领土”,我们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国内企业应该奋起直追,给中国消费者提供不输于外国产品的优质国货,让国人有更多选择,则外国厂商也必然放下他们高高在上的架子,认真对待中国市场。
电科技(www.diankeji.com)是一家专注于全球TMT行业的领先资讯媒体。
作为今日头条青云计划、百家号百+计划获得者,2019百度数码年度作者、百家号科技领域最具人气作者、2019搜狗科技文化作者、2021百家号季度影响力创作者,曾荣获2013搜狐最佳行业媒体人、2015中国新媒体创业大赛北京赛季军、2015年度光芒体验大奖、2015中国新媒体创业大赛总决赛季军、2018百度动态年度实力红人等诸多大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