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昔日韩国主导的LCD市场因低价策略而迅速被抢占,如今OLED领域亦出现中国企业竞相突破的态势。
当前,韩国厂商在高世代OLED领域占据主导地位。然而,韩国厂商所采取的OLED工艺路线仅为折中方案,并未有效推动OLED在电视及IT市场的广泛普及。
随着搭载OLED屏幕的MacBook上市,有望推动三星、戴尔、惠普、联想等笔记本电脑制造商加大OLED技术的应用范围。
而笔记本供应链大部分依托大陆各厂商,尤其代工厂布局约70%左右集中在中国大陆。
国产手机厂商新增订单主要集中在折叠屏等中高端手机领域。
折叠手机市场的崛起,有望进一步拓展国产柔性OLED市场空间。
Omdia报告显示,2023年是折叠屏手机爆发的一年,共有18款新品发布,其中16款为中国品牌生产,13款采用了中国制造的柔性OLED面板。
高端市场意味着高技术、高品质,同时具备更大的溢价空间。
因此,创新能力较强的企业将在面板制造商进入[创新收获期]的过程中获得更丰厚的利润。
京东方、维信诺等国内厂商的高端产品,如LTPO、折叠等类型,已获得众多品牌认可,OLEDLTPO等面板需求持续增长。
OLED面板产业正朝着更为健康的经营状态转型,逐渐从注重出货量转向追求创新,进入以创新为驱动的增长阶段,以实现更高溢价。
从2018年开始在LCD领域几乎主导市场的中国,最近开始迅速渗透到手机OLED面板市场。
对此,DSCC预计,2020年中国OLED市场份额仅为30%,到2027年将扩大到49%。
相反,DSCC预测,2020年韩国OLED占有率达到70%,但将持续下降,到2027年将降至50%。
这意味着在AMOLED面板领域,国内厂商与韩国厂商已并驾齐驱,甚至在某些方面已领先于韩国厂商。
诸多国内面板厂商正积极开展新一轮竞争,力求在OLED领域占据制高点,借助新技术的突破实现[弯道超车]。
例如,维信诺已成功实现全尺寸OLED新技术量产项目首片模组的点亮;
京东方启动了主攻中尺寸OLEDIT类产品的8.6代线AMOLED生产线项目;
TCL科技则透露,聚焦中尺寸业务的印刷OLED产线预计于今年下半年量产。
OLED技术正逐步向IT、车载、平板显示等中尺寸应用市场渗透。
Omida预测,到2028年,OLED全球出货量将突破10亿片,产值达到550亿美元,未来5年年均复合增长率接近7%。
此外,近年来中国OLED厂商已成功进入苹果供应链,打破了三星作为苹果手机OLED屏幕独家供应商的局面。我国企业在OLED领域再次迎头赶上。
根据Omdia数据显示,智能手机中OLED技术的渗透率自2020年初的33%迅速增长至2022年末的60%,成为近年来智能手机领域最为显著的技术创新之一。
市场对折叠屏等多元化屏幕需求的增长有望进一步推动OLED在智能手机市场渗透率的提升。
在中尺寸领域,OLED技术在IT、车载市场等应用场景中展现出广阔的前景。
当前,OLED显示技术发展势头强劲。据Omdia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OLED面板市场规模达到433亿美元,预计到2027年将增长至577亿美元。
2024年,随着OLED产品尺寸和规格的更加丰富,市场竞争将日趋激烈,预计将进一步推动OLED显示器出货量超过百万台。
在大尺寸市场,韩国厂商积极推动OLED技术在TV等大尺寸领域的应用,使其渗透率稳步提升。
OLED产业链主要可分为三个层次:上游包括设备制造、有机材料及组装零件;中游为OLED面板制作;下游则为终端应用。
制造业是[需求驱动]的,强大的制造能力也意味着对订单的迫切需求。
中金研究指出,现阶段OLED产业链上游的关键设备与材料领域,海外厂商仍占据主导地位。
随着我国OLED产能的逐步释放,上游的国产原材料和设备厂商有望在[行业成长]与[国产替代]的双重驱动下实现发展。
具体而言,OLED有机发光材料领域是产业链中技术壁垒较高的环节之一,长期受到海外企业专利垄断。
然而,随着海外专利的到期以及国内技术的突破,国产厂商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此外,掩膜版作为平板显示生产过程中的关键材料,在美日企业主导的市场格局下,国产厂商正努力实现突破。
同时,驱动IC领域长期被韩台厂商主导,国产替代的空间巨大。
此外,国产OLED设备厂商亦在逐步实现突破,从早期以后段检测设备为主导,逐步向阵列、蒸镀等前段设备发展,以加速国产替代的进程。
技术专利的获取需投入巨额研发资金并历经长期积累,否则难以突破这一壁垒。
此外,通过优化生产线、提高产品良率以及成本优势,将是未来竞争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