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性工程塑料凭借优异的产品性能,新能源汽车领域重要材料选择

改性塑料在汽车行业应用广泛且历史长远。汽车领域的应用要求较高、难度较大属于改性塑料行业的高端市场。随着新能源汽车强势增长及汽车工业向轻质、节能、环保等发展,我国改性塑料将迎来巨大的机遇。根据思瀚产业研究院统计,2020年汽车生产用改性塑料市场需求量为431.3万吨,同比增长3.01%,预计2026年汽车用改性塑料需求总量约为598万吨,发展空间广阔。

以PC为基材的生产的各类改性工程塑料材料凭借其密度低、强度高、成型工艺性能良好的特点,在汽车内饰、外饰、电子电气以及动力总成等各方面应用更加广泛,主要应用范围如下:

内饰:仪表板、副仪表板、门护板、立柱护板、门槛压板、座椅护板等

外饰:保险杠、散热器格栅、防擦条、后视镜、挡泥板等

电子电气:大灯、尾灯、空调壳体、组合仪表、开关面板、保险丝盒、接插件等

动力总成:电机总成、空滤壳体、谐振腔、燃油管、膨胀箱、齿轮罩盖、进气歧管、皮带张紧器、活性炭罐、进气管、气门室罩等

2、新能源汽车产业强势增长,中国汽车产业有望保持长期繁荣,改性PC产业持续受益

i我国汽车销量多年稳居世界首位,改性PC材料在汽车部件中应用广泛

汽车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已成为全球汽车工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可支配收入不断增长、城镇化率不断提高、公路基础设施不断改善,我国汽车产业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我国汽车产销总量已经连续15年稳居全球第一。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2013-2021年,我国汽车销量整体呈现波动上升趋势。2021年度我国汽车销量达到2,627万辆,2022年保持小幅增长态势,销量达2,686万辆,增长2.1%。2023年,我国汽车产销量首次均突破3,000万辆,销量达到3,009万辆,同比增长12%,年产销量双双创历史新高,实现两位数较高增长。

根据我国《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25年,我国汽车产量将达到3,500万辆左右,我国汽车产业距离规划目标仍存在巨大的增长潜力。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起步较早,产业链基础完善,部分核心技术处于国际先进水平,产品品牌力逐步扩大,市场需求较大,将为我国未来汽车产业的蓬勃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我国汽车产销量连续多年居全球第一,千人汽车保有量长期保持稳定增长态势,自2009年的57辆/千人增长至2022年的226辆/千人,复合增长率达11.16%,但与西方发达国家普遍在550辆/千人以上,仍然存在巨大差距。此外,与拥有同等人均GDP水平的国家相比,我国千人汽车保有量也处在较低水平。

随着未来我国经济与科技的进一步发展,城镇化进程持续推进,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汽车的保有量将大幅增加。根据世界银行预测,随着收入水平提升及道路交通环境改善,中国汽车千人保有量在2025年将达到238辆/千人,2030年达到289辆/千人。

综合考虑人口密度、交通承载力与环境因素,400辆/千人是中国汽车千人保有量的极限值,未来发展空间广阔。研究表明,若燃油汽车重量减轻10%,燃油效率可提高6%~8%;重量每减少100kg,汽车百公里油耗可降低0.3~0.6L,二氧化碳排放量可减少约5g/km。对纯电动汽车而言,整车重量降低10kg,续驶里程可以增加2.5km。

由于降低汽车整车重量可有效降低燃油车百公里油耗和增加电动车续航里程以实现节能减排。因此,汽车轻量化已成为未来汽车发展的重要方向。根据2016年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发布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指出,到2030年,整车质量需比2015年减重35%。虽然实现汽车轻量化有多种途径,但“以塑代钢”会是车企实现轻量化的更优选择。

近几年以比亚迪等优秀国内自主新能源汽车品牌的崛起,国内改性工程塑料厂商凭借优异的产品性能、快速的市场响应和成熟的服务体系,逐步打破多年由大型外资企业垄断供货的局面,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给本土供应商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目前,改性PC材料凭借着优异的性能和轻质材料的特性,在汽车照明系统、保险杠、仪表盘总成、车窗系统、门护板、物品箱盖等内饰件、外饰件均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例如,PC材料在汽车灯所用塑料材料中重量占比可达到50%。此外,改性PC具有更低的重量和更加灵活的设计自由度,良好的透光性,越来越多的厂商在探索改性PC替代传统玻璃应用于汽车车窗,将有利于进一步推动汽车的轻量化发展。

ii新能源汽车市场强劲增长,推动汽车工业整体繁荣,改性PC材料成为新能源汽车提高续航能力的重要选择

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是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发展的战略举措。在我国大力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双碳”目标的大背景下,新能源汽车产业将迎来巨大的发展机遇。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2015至202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从33.1万辆高速增长到2022年的688.7万辆,年均复合增长率54.28%,渗透率从1.35%增长到25.6%,提前实现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销量已连续多年位居全球第一,成为全球汽车产业电动化转型的重要驱动力。

202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进一步增长至949.5万辆,渗透率达到31.6%,保持高速增长态势。随着产业链的不断完善、技术实力快速迭代提升、使用环境持续优化、客户群体和品牌认可度不断扩大等,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和渗透率仍将呈现快速上升的趋势,行业发展空间广阔。

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蓬勃发展,以比亚迪等为代表的国内新能源汽车品牌在国内外市场处于行业前列。国内改性塑料厂商通过多年来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加强研发平台建设,新技术、新产品不断涌现,逐步在与国际厂商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国内改性塑料厂商具有的优质本地化服务、差异化开发、快速响应方面的能力,与国内新能源汽车品牌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有利于进入国产新能源汽车品牌供应链,扩大市场份额,为改性塑料行业的长久发展提供可持续动力。

2020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提出到202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将达到当年汽车新车总销量的20%;将深入实施发展新能源汽车国家战略,以融合创新为重点,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提升产业基础能力,构建新型产业生态,完善基础设施体系,优化产业发展环境,推动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加快建设汽车强国;力争经过15年的持续努力,我国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质量品牌具备较强国际竞争力。

相比于传统燃油车,新能源汽车对于轻量化需求更为迫切。新能源车增加的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部件对车身整体轻量化提出了更高的需求。

根据研究推测,要使电动汽车行驶更远的距离,最主要的方式就是减轻汽车的重量和增加电池带电量(如提高电池能量密度),通过后者提高续航里程的方式,技术门槛高企,实现难度较大。因此,新能源汽车的轻量化需求更为迫切,如果通过轻量化技术能将重量减轻500kg,在搭载同样电量的情况下,新能源汽车续航里程将可以提升125km,效果显著。

改性PC、PC合金在内的改性工程塑料凭借优异的产品性能,已成为新能源汽车车灯系统、外饰件、内饰件、电机系统等重要材料选择,行业未来也将迎来快速发展的黄金期,市场发展广阔。

汽车变速箱油有必要换吗!为什么换了以后变速箱就会频繁出问题?

养一辆10万的电车和10万的油车,5年后一算账,想换回油车了

第一视角试乘体验2025款吉利银河星舰7(一)

跑一次1300公里高速才发现,本田CRV太稳,比德美系强太多

打死都不要去买的5款二手车,想去捡漏的,千万别去捡!

丰田又一代步神车来了!新车从14万降到5.78万,一公里才3毛多!

开沃尔沃xc60跑1700公里高速,再也不想开!专打杂牌脸!

这款SUV“掀桌子”!从13万降到9.39万,1公里只要3毛

几千块就能买一辆,中国人为何格外不喜欢二手车?二手车不好吗?

THE END
1.高含量再生电池热管理…2024年汽车领域塑料创新应用盘点在3D打印汽车零部件领域,其主要应用场景包括复杂结构的一体化成型、零部件轻量化、创新设计以及新材料的应用。以塑料为主的高分子材料正展现出巨大的潜力。面对多样化的3D打印工艺,汽车制造商们正根据具体的应用需求选择最合适的工艺方法。可以说,随着时间的推移,汽车行业在应用3D打印技术方面变得越来越熟练和高效。 https://zshq.zuiyouliao.com/zixun/detail-2ad9ff2a5ee84caa9a9f1b9acb75aa30.html
2.新能源改性材料PA66/PA6+30%玻纤尼龙应用在哪些行业3)汽车空调蒸发器,需要翘曲好、长期耐热、耐水解、尺寸稳定高、很高的强度和韧性,PA66+15%GF+10%滑石粉。 应用二:电子配件各种连接器 这是无卤阻燃PA66+35%GF,在各种电子连接器上的应用领域。电子连接器需要具备高流动性、尺寸稳定性、良好的电气性能,有的还需要阻燃性能,此时唯有改性材料才能完全替代。 http://www.huankejm.com/articles/xnygxc.html
3.高分子材料在汽车产业中的应用!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一.高分子材料对汽车的重要性: 近30年来,汽车塑料的用量在不断增加,平均每辆车的塑料量从20世纪70年代 初的50—60kg发展到目前的150kg,而且增长还在继续!高分子材料在汽车中的应用福特公司C FRP实验车中高分子材料的结构图: 1,重量轻:在内外饰系统中也有很 https://www.360doc.cn/article/5452185_200413259.html
4.PA6PA66,PBTPC等工程塑料在汽车零部件的应用探秘改性PC由于具有优异的耐热性、耐冲击性、刚性和良好的加工流动性,在汽车上主要应用于外饰件和内饰件,仪表板周围部件、防冻板、车门把手、阴流板、托架、转向柱护套、装饰板、空调系统配件、车灯零部件等汽车零部件。 聚赛龙PC材料在汽车领域的应用: 车用塑料零部件Zui新行业进展 http://94678096.b2b.11467.com/news/565586.asp
5.奔驰奥迪丰田宝马新潮流:零部件引入生物基可降解塑料生物基塑料具有可降解?生产加工过程环保?原材料来源广泛?气味小?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含量低等特性,在汽车行业应用潜力巨大,但由于可降解塑料存在成本高?耐热性差?降解性不可控等缺陷限制了其在汽车行业的应用,因此必须进行改性。 近年来,根据汽车市场的需求,全球大型汽车生产厂以及材料供应商纷纷加大http://www.360doc.com/content/21/1017/08/71804609_1000103127.shtml
6.震撼!西部橡塑展现场同期活动独家披露,多场活动等你来参加!”佛瑞亚集团在加速超低碳排方面的内饰用新材料研发成果分享 南方佛吉亚前期创新技术主管李雪梅 --- FANUC机器人在汽车行业转型升级中的智能化技术和应用 发那科欧春烃/副总经理 --- 低翘曲变形改性材料在汽车中的应用 希岸新材料总经理&研发总监朱雄波 --- 讨论提问环节 全体参会人员 https://card.weibo.com/article/m/show/id/2309404902022783827977
7.气凝胶的种类制备性能优势和应用领域及其在国内外的发展前景据中国石油管道科技研究中心评估,以350℃蒸汽管道的保温应用为例,相比于传统保温材料,气凝胶的保温厚度减少2/3,节约能耗40%以上,每公里管道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25吨。 随着气凝胶行业进入企业不断增多,产品应用不断扩宽,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技术研发速度加快,产品价格显著降低,行业领先的公司进入快速增长阶段,目前国内http://www.anytesting.com/news/1922707.html
8.启飞汽车知识系统分享汽车制造业的迅速发展使社会出现很大变革,汽车作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代步工具也出现了很大变革,尤其是汽车的内外饰材质也从钢材逐渐变成其他材质以减轻汽车自身重量,并且非金属材料应用在汽车内外饰中还能够增加汽车的舒适性,提高汽车的使用性能。 一、非金属材料的基本概述 http://www.91qifei.com/m/view.php?aid=1474
9.导电胶在触摸屏中的技术应用为防止银的迁移,虽然已经从胶粘剂等方面进行了改性,但是还是难以控制银完全不发生迁移现象,目前最有效而且也是最现实的防止迁移的方法是控制导致银发生离子化的水分的存在,具体说就是把使用银导电胶部件置于气密条件下,让银导电胶在上下夹心保护下阻止水分的进入。 新材料在汽车行业的应用 新材料在汽车发展的应用 学号https://m.360docs.net/doc/a64841932.html
10.架桥观点特种工程塑料专题目前我们特种工程塑料行业的规模化企业仍然比较少,高温尼龙、电子级PI膜、LCP等材料国产化率不到30%。 近年来,国内特种工程塑料及下游的制品产业化发展提速,目前已逐步形成了PPS、PI、PPA、LCP、PEEK等树脂合成、复合改性、加工应用等相关配套能力的完整产业链,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品品种不断增加,国产化进程在加快http://www.bridgecap.cn/h-nd-386.html
11.复合材料在新能源汽车(电池包电池壳车身零部件等)的应用“随着汽车行业向电池电动汽车方向的发展,以最有力和最具成本效益的方式来满足这些要求所面临的压力,正在为灵活、可扩展的解决方案创造新的机会,从而奠定了纤维增强聚合物将在汽车的材料组合中占据更大份额的基础。”Halsband 补充道。 朗盛 特殊化学品公司德国朗盛生产多种类型的热塑性复合材料,包括短纤维填充热塑性http://www.eastwp.net/tech/show.php?itemid=32182
12.碳化硅在汽车行业的应用碳化硅在汽车行业的应用分享: 新能源车企比IGBT更青睐SIC,其优势何在?汽车行业的应用趋势碳化硅(SiliconCarbide,简称SiC)是一种重要的半导体材料,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在电动汽车中,碳化硅功率器件的应用主要为两个方向,一个 2023-08-17 16:41:23 碳化硅深层的特性https://www.elecfans.com/zt/1873251/
13.一文读懂改性塑料改性塑料在家电领域的应用 随着塑料改性技术的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改性塑料在家电行业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尤其是在小家电领域,厨房用具、个人护理等产品,都用到改性塑料。 电饭煲:饭勺、蒸笼选用食品级材料PP555,外壳选用具有高光泽、高耐热材料PP257系列材料。 https://www.migelab.com/Article/articleDetails/aid/185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