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制造产业是以废旧产品运用高科技维修为主要活动的产业,主要指废旧机电产品再制造,包括汽车、电机、机床、器械、家电、办公设备等。
再制造产业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领域,发展潜力巨大。综合国外再制造经验及我国再制造产业发展现状,本文认为再制造产业应用领域主要涉及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机床、大型工业装备、国防装备、铁路设备、农用机械、医疗设备和办公设备等领域(见表1)。
表1再制造产业的主要应用领域
以汽车生产企业在生产线上出现的不合格品作为再制造原料的企业,济南复强是个例子。济南复强动力厂与济南汽车发动机厂只有一墙之隔,生产线上出现的不合规格缸体、曲轴、连杆等,都运到济南复强厂再制造车间用于再制造。这样既解决了部分再制造原材料的问题,又使生产线上的不合格产品得到充分利用。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工艺流程长且复杂
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企业的工艺流程为:废旧件回收—清洗(清理)—拆解(分类)—检测—再制造—分(总)装配—质量检测,产品入库。
与一般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相比,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企业的工艺流程较长、较复杂。这些环节的增加,意味着人员、设备、场地等的增加。
2.产品只用于汽修市场
虽然再制造产品质量标准等同于原品质量标准,但再制造产品的可靠性与新品的可靠性仍存在差异。加上对再制造特性的认识还有距离,目前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品只用于汽车维修市场,基本不进入汽车配套市场。再制造汽车零部件的销售主要是生产企业自销,依靠主机厂的4S店、售后服务网点、维修企业和汽车使用的用户,个别企业开展了以旧换新或类似的业务。
上海大众瑞贝德动力总成有限公司生产的再制造产品89%销售给大众维修站及大众配件科,11%是社会销售。常熟柏科电机公司的再制造电机产品除出口外,还在北京创建了再制造电机产品超市进行出售。然而,由于产量不大,销售均以零售为主。
3.售后服务与新品一样
再制造企业十分重视产品的售后服务,企业承诺用户购买再制造产品能享受到国家规定的与新品一样的售后服务。
除上述外,再制造这个新兴产业面临诸多其他问题:
1.获取原料困难
由于我国目前还没有开放汽车废旧零部件自由流通市场,正规的再制造企业获得旧件很困难。国务院第307号令《报废汽车回收管理办法》第十四条规定:报废汽车回收企业必须拆解回收的报废汽车……拆解的五大总成应当作为废金属,交给钢铁企业作为冶炼原料。这里的五大总成是指汽车发动机、方向机、变速器、前后桥、车架。国务院第307号令的限制,使再制造企业只能从汽车维修市场收购一些旧件作为再制造原料,远远不能满足生产和市场的需求。
2.行业管理落后
目前,除了在国务院出台的一些文件上提到了再制造外,国内还没有针对再制造企业和再制造产品作出的明确规定。工商管理部门没有再制造业务一项,企业的合法性经常遭到职能部门的质疑,再制造产品经常被作为假冒产品处理。因此,在生产许可标准、生产准入法规、市场准入标准、市场准入法规及政府监管制度等方面,有一系列急需解决的问题。
3.再制造发动机更换困难
4.企业税负过重
5.标识和商标不统一
再制造产业符合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发展方向,发展再制造产业有助于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节约型发展道路。根据以上对再制造产业概念和现状的分析,本文认为支持再制造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完善法律体系、加强产业监管和完善科技政策。
1.完善再制造法律体系
(3)借鉴国际经验,出台单项法律。除上述汽车之外,在废旧轮胎、废旧机电产品和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等领域也出台单项法律i明确分类行业标准及技术规范,推动各领域再制造业务的顺利发展。
2.健全产业政策。加强产业监管
(1)严格控制企业准入。一是实行再制造企业认证制度,资质认定标准由国家有关部门制定。经认证的企业可从事报废汽车的回收、拆解和再制造业务。二是设定企业生产和产品销售准入条件。由国家认证机构对再制造特殊工艺、特殊技术和特殊设备实行认证制度。由环保总局等部门制定再制造生产过程的环保标准,严防拆解、翻新废旧产品过程中产生新的重金属污染和废水、废液、固体废弃物污染。规范再制造产品销售体系,加强产品跟踪与售后服务。三是制定再制造企业布局规划和区域控制方案。
3.完善科技政策。推动技术研发和技术创新
(2)建立国家公共技术平台,研发产业共性技术。一是开发再制造基础共性技术和专用技术。再制造专用技术包括:微纳米表面工程技术、产品再制造信息化升级技术、质量自动控制技术、先进材料成形与制备一体化技术、先进无损检测与评价技术、再制造快速成形技术等。二是完善数据共享系统,逐步实现工程技术数据库的全社会共享。三是同时鼓励行业协会、企业、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建立再制造技术服务机构,提供公共技术服务,普及再制造技术,提升全行业技术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