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全国汽车保有量呈持续增长态势,2020年民用汽车保有量达2.7亿辆。面对汽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随后带来的报废规模也将爆发式增长。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民用汽车保有量达2.7亿辆,同比增长7.73%。其中,民用载客汽车保有量2.4亿辆,民用载货汽车保有量0.3亿辆。
由于汽车市场快速增长,随后带来的报废规模也将爆发增长。汽车报废年限平均为8-15年,报废高峰正逐步来临。自2011年开始,我国的报废汽车数量递增式增长,有资料显示2020年逼近1850万辆。
1.2汽车市场的快速增长带动汽车报废市场的规模化发展
近年来,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市场规模发展趋于稳定。2020年中国汽车零部件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初步估算在3.74万亿元左右,同比增长4.0%,总体保持不断增长态势。随着汽车零部件制造业的不断发展,进一步推动再制造行业进步。
拆解企业连锁效应明显:连锁性拆解企业对拆解和旧件再制造有很好的增值空间,,从业企业技术水平也将大幅提升。
回收报废行业发展迅速:面对汽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报废量快速增大,汽车报废规定等的不断推陈出新,对行业产生重大影响。
2.1再制造是后市场转型的重要方向
再制造产业是循环利用、节能减排的生产制造业,大力发展再制造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原材料消耗、减少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等,有利于绿色发展理念的进一步推动。
再制造行业优势明显,是汽车后市场转型的重要方向:通过对再制造原料件(旧件)的检验,可以发现其中的瑕疵而不断完善产品设计;通过分析可以发现零部件使用寿命的不匹配,从而改进并优化零部件配置。
2.2我国零部件再制造发展潜力巨大,同样也面临诸多问题
我国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业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产值从2005年的不足0.5亿元提升到2020年底的500亿元,从业人员也从不足千人上升到5万余人。
据了解,欧美国家汽车维修和配件市场中再制造产品所占比例高达50%,按照这样的市场份额,我国未来汽车后市场中再制造产品的市场空间巨大。我国汽车零部件再制造的行业规模仍然较小,面临着运营成本高、规模经济不显著等问题。
2.3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企业运作模式
再制造产业是集旧件回收、仓储物流、零件再制造、新件销售等各环节一起的产业链,各市场参与者在法律法规保护和约束的范围内,在产品能达到质量要求的情况下,选择相对经济的模式进行再制造生产和销售,目前主要有四种。
1)OEM再制造商模式:OEM通过经销商和特约维修站来回收旧件,交由OEM进行再制造加工后,再通过售后服务网络进行销售。
目前我国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依然面临诸多问题,未来发展规范化、普及化、体系化及产业化等方面依然需要加强布局。
规范化:需要尽早建立系统完善的再制造工艺技术标准、质量检测标准等体现再制造走向规范化的标准体系。
普及化:让更多企业和广大消费者了解再制造,正确理解再制造的科学内涵和意义,使企业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再制造产品的开发之中,使广大消费者乐于使用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品。
体系化: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再制造产品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确立“制造商责任制”、建立资源化企业和产品认证体系、制定相应的奖惩制度等。
产业化:建立汽车零部件制造、使用、回收、再制造、再使用的闭环物流链,形成集社会、经济、环保效益为一体的新型资源化产业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