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金普新区肩负国家战略引领东北振兴
解读之一:金普新区具备哪些优势?
大连金普新区是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全国第10个、东北第一个国家级新区,总面积229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54.5万人。作为国家级新区,金普新区不但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而且战略地位突出,经济基础雄厚,具备带动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深化东北亚区域合作的基础和条件。从当年的“神州第一开发区”,历经三十余年的发展,如今的金普新区空间更大,底蕴更足,形成了独特优势。
这里,区位优势明显。金普新区处于东北亚地理中心位置。黄渤两海左右相拥,千山余脉上下纵横。大连港与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个港口有贸易往来。世界级集装箱、原油、矿石、粮食、汽车滚装码头等特色口岸均汇聚在此。
这里,开放环境优越。这里相继诞生了中国第一个国家级开发区、第一批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保税港区、国家旅游度假区等功能区;沈大自主创新区核心区、中国(辽宁)自由贸易试验区大连片区、中日地方发展合作示范区和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也先后落户。可以说,改革开放40多年来,国家所有的功能性、政策性的“头衔”,新区全都具备,多重叠加。
这里,产业结构优化。新区现有市场主体超过20万家,企业10万多家,其中外资企业2599家,规上工业企业1007家。有英特尔、辉瑞、大众变速器、大众发动机、松下、佳能、尼得科等近百个世界500强企业来这里投资建设,它们来自于近70个国家和地区。
这里,营商环境一流。新区在自贸创新、招商引资、招才引智、简化施工手续、商事制度改革、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等6个方面出台了“金十条”扶持政策;打造了金普新区“一窗受理”综合平台;建立了“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统一窗口出件”的审批模式;设立了“找我办”窗口,针对“政策不明确”“无法落实落地”“政策存在瓶颈”等问题特事特办,进一步提升了“金普效率”,实现了“让企业有底,让企业家安心”。
这里,文化底蕴厚重。这里有千年古城,又是东北最早开放的热土,新区率先建立了与国际接轨、按照国际规则办事的国际化发展环境,营造了适合海外投资者品位的人文生活环境。现有万余名外籍人士常年在这里工作、生活;已建成国际社区、国际学校、国际医院等,为海内外投资者提供了诗意栖居的环境。
这里,高端人才集聚。大连市拥有高校、科研院所近40所,如大连理工大学、大连海事大学、中科院化物所等,在校人数超过35万人。其中,金普新区拥有高校12所,在校人数超过10万人,可以为落户新区的投资项目提供充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这里,海陆空交通发达。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的核心港区坐落于新区内,建有20万吨级集装箱、40万吨级原油和矿石、大型粮食和汽车滚装等现代化专业泊位,目前有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69个,与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个港口有贸易往来,承担了东北地区70%以上的外贸货物运输和90%以上的外贸集装箱运输业务。大连港在东北地区重要节点城市设立了内陆无水港,开通了多式联运。哈大铁路、哈大客专、东北东部铁路和沈海、鹤大高速公路贯穿新区。大连周水子国际机场所在地与新区毗邻。
这里,生态环境优良。新区自然禀赋良好,环境优美。2020年,全区森林覆盖率45.3%,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0.8%。新区山、海、林、河各类生态系统和自然景观丰富多样,拥有河流42条,中小型水库44座,滨海湿地120多平方公里,水域生态资源种类多样,构建了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为主要支撑的生态空间保护格局。
解读之二:金普新区发展总体布局。
“十四五”期间,金普新区将坚定不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振兴发展,重拾“闯字精神”,当好“跳高队长”,锚定“经济总量占据大连半壁江山”发展目标,打好科技创新、现代产业、改革窗口、东北亚开放“四张优势牌”,筑牢城乡统筹、生态宜居、基础设施建设“三大支撑”,实现平安幸福新区“一个落脚点”,加快建设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独立综合性节点城市。——独立:是指建设具有独立于中心城市的、相对完善城市功能的、承担起地区经济发展头部作用的、履行国家级新区战略的磁力核。——综合:是指强调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居住与交通、就业、公共服务、生态等功能联动、空间统筹,实现产城融合,致力于形成良好的人居环境品质。——节点:是指构筑沟通南北经济、联动国内国外的重要节点,在东北亚地区的能力和地位进一步提升,成为辽宁全面振兴的排头尖兵、跳高队长。
解读之三:金普新区向何处发力?
大连金普新区要引领辽宁沿海经济带加速发展,促进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等全面振兴,深入推进面向东北亚区域开放合作。要发挥上述作用,承载如此功能,新区“发力点”就绝不是一个两个,它将成为我国面向东北亚区域开放合作的战略高地、引领东北地区全面振兴的重要增长极、老工业基地转变发展方式的先导区、体制机制创新与自主创新的示范区、新型城镇化和城乡统筹的先行区。
这里,要扩大对外开放。充分发挥与日、韩、俄、朝、蒙等国的地缘优势,创新开放模式,提升开放层次,拓宽开放领域,加强同东北亚及世界主要经济体的经贸和科教合作,融入国际产业分工合作体系。大力优化外贸结构,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积极发展服务贸易,提高外贸质量效益和综合竞争力,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提高利用外资水平,鼓励和引导外资更多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大力引进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鼓励外资企业在新区设立研发中心、区域总部,积极融入东北亚和全球创新体系。鼓励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利用国际资源,开拓国际市场,增强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搭建东北亚区域合作交流平台,营造互利合作的良好环境。
这里,要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充分利用现有产业基础和研发能力,发挥临港靠海区位优势,推进制造业与服务业、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加快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延伸产业链条,打造区位特色突出、国际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以集成电路研发设计和加工制造为核心,打造国际一流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以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产业为核心,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以数控机床及关键件、专用设备、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为核心,打造高端装备制造业集群;以空海航运、保税物流、国际贸易、现代商务、科教研发、创意设计、金融保险为核心,打造现代生产性服务业集群;以休闲购物、旅游度假、影视娱乐为核心,打造高端生活服务业集群。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突破口,加快建立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促进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全面提升产业集群的国际竞争力。围绕支柱产业发展,实施一批具有带动作用的重大创新工程和创新成果转化工程,培育一批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
这里,要推进新型城镇化。紧紧围绕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加快转变城镇化发展方式,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积极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合理承接老城区疏解人口。以人口密度、产出强度和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准,与行政区划相协调,科学合理编制新区发展规划,推进产城融合,重点沿哈大交通走廊和黄海、渤海沿岸,构建规模等级合理、功能作用明晰、内部空间结构完善的城镇格局。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强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增加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增强城镇对人口、产业的支撑能力。大力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全面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信息化、智能化、便捷化、现代化和精细化水平。
这里,要加强社会建设。积极推进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就业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率先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积极打造品质卓越、特色鲜明的新区文化和城市品牌。
这里,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筑牢中部生态安全屏障,加强大黑山小黑山至普湾裴山生态屏障建设与保护,构建山脉连绵、山水相连、纵贯南北的生态安全屏障,打造区域级中心绿地,形成新区“城市绿肺”。加大环境保护治理力度,强化对水、大气、土壤的污染防治。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产业,严格控制高耗能行业,积极推广应用清洁能源,提高土地、水和各类资源利用效率。
这里,要提高对东北地区的服务支撑能力。大力提升新区服务功能,打造服务东北地区的综合枢纽。进一步推进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国际物流中心软硬件建设,增强港航物流服务功能。完善辐射东北地区的集疏运体系,与东北地区主要物流节点城市合作新建一批内陆无水港,扩大海铁、海路联运能力。推动大连港与辽宁沿海港口群资源整合,促进港口之间的分工和协同发展,共同打造东北地区国际出海大通道。建设区域性科技创新服务中心,按照优势互补、成果共享的原则,整合区域科技创新资源,搭建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共同组建科技创新联盟。加快建设服务东北地区的产业经济和科技信息交换中心。支持总部经济发展,鼓励企业在新区设立全国或区域性总部。
解读之四:金普新区在哪些领域可“先行先试”?
作为国家级新区,大连金普新区无疑承担着多重使命,它将在航运、物流、金融、人才和科技等方面为东北地区提供综合服务,带动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等全面振兴;它将成为新时期东北地区深化改革开放的新高地和重要经济增长极,直接带动辽宁沿海经济带加速发展,承接生产要素转移集聚,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优化我国区域发展总体布局;它将深化我国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加快中韩自贸协定谈判,推动建立中日韩自由贸易区,进一步密切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加快融入国际产业分工合作体系,提升我国在东北亚区域合作中的地位。作为“引领者”,新区需要进一步释放改革红利,增强开放动力,激发创新活力,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在《大连金普新区总体方案》中,“先行先试”四个字被反复提及,成为一把启动金普新区动力活力之源的“钥匙”。
“先行先试”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方案》提出,研究在新区重点先行先试城乡管理、金融管理、行政管理、社会管理、涉外经济、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的体制改革创新。深化城乡规划和户籍制度改革,消除制约新型城镇化的制度障碍,探索建立有利于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新模式,研究对新区实施差别化土地政策。完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拓宽融资渠道,放宽社会投资领域,试行融资租赁、公私合营(PPP)等开发建设融资新模式。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和机制创新,实现社会管理法制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创建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深化涉外经济体制改革,形成与国际惯例相衔接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深化土地、海域和环境保护管理体制改革,探索开展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制度,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形成有利于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制度体系。
对外开放、自主创新政策支持“先行先试”对外开放政策——支持在新区先行先试投资、货物与服务贸易便利化政策。继续推进人民币与日元、韩元直接交易进程,支持人民币跨境使用。依托大窑湾港区,发展保税贸易和离岸贸易,开展期货保税交割试点,配套完善国际航运吸引转口贸易物流的政策措施。鼓励外资参与市政、医疗、教育等领域建设。支持新区与国外共建合作园区。自主创新政策——支持新区在人才引进开发、创新平台建设、知识产权保护转让交易和融入东北亚区域研发创新体系等方面先行先试,探索知识产权入股、期权激励等有利于激发自主创新的新模式。制定和实施区域知识产权战略。产业发展政策——根据实际需要,研究赋予新区省级经济管理权限。按照新区产业发展定位,进一步研究国家重大生产力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向新区倾斜,支持新区重大项目建设。对石化行业等环境风险行业和重点项目要进行环境风险技术评估。金融政策——支持新区围绕重点产业集群建设,按照市场化方式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参与新区建设,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解读之五:金普新区有哪些支柱产业?
装备制造产业金普新区已基本形成以高端数控机床、自动化主控系统、制冷装备、高端轴承等为主导的装备制造产业,主要骨干企业有:山崎马扎克、格劳博机床、冰山集团、光洋科技、科德数控、斯凯孚轴承等一批国内外龙头企业。金普新区先后获评国家新型工业化装备制造产业示范基地、国家数控机床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
石油化工产业金普新区石化产业以大孤山石化产业园区、松木岛精细化工园区为产业聚集区和承载地,现已形成以西太石化、逸盛大化、福佳·大化、中触媒新材料、百傲化学等企业为代表,涵盖原油加工、芳烃类产品、烯烃类产品、一般化学品、精细化学品等行业门类较齐全、产业基础雄厚的产业体系。
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金普新区2012年9月获批中国汽车零部件制造基地。近年来汽车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产业体系逐步健全,集群效应显著增强。目前已形成以东风日产、华晨汽车、一汽客车、大众变速器、大众一汽发动机、博格华纳传动系统、一汽解放大柴等重点龙头企业为代表,以整车、发动机、变速器、电气系统、通用部件、功能材料等行业为支撑的相对完善的产业链条和体系。
电子信息产业2010年,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获批国家新型工业化电子信息产业示范基地。经过多年发展,金普新区已经形成以英特尔、佳峰电子、恒坤新材料等企业为代表的集成电路产业集群,涵盖了从半导体芯片制造、集成电路设备与材料等产业链上下游多个关键领域;形成以罗姆电子、TDK电子、崇达电路、达利凯普等企业为代表的电子元器件、通信设备、线路板等产业。
生物医药产业金普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快速发展,是辽宁省三大生物产业集聚区之一,目前在制药、医疗器械、疫苗等领域已形成一定规模,有世界级的生物制药企业辉瑞(辉致)、富乐马原料药企业,有以欧姆龙、JMS医疗为龙头的医疗器械企业,有以艾美汉信、雅立峰、科兴为龙头的疫苗企业,有以瑞光非织造布、新新工作服等为龙头的防疫防护企业,有以及医诺生物、辽宁垠艺、华立金港等其他重点民营创新型生物医药企业。
解读之六:金普新区的发展历程。
大连金普新区在哪里?它位于辽东半岛南部、大连市中南部,东临黄海,西南与大连市甘井子区大连湾街道毗邻,西濒渤海,北与大连市瓦房店市、普兰店区接壤。这是大连金普新区地理上的位置。那么,它又来自哪里?一路走来留下哪些“脚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