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长期规划六安市裕安区“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解读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既代表着科技创新的方向,也代表着产业发展的方向,是引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重要途径。“十三五”期间,六安市裕安区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经济社会发展新动能、实现新常态下新发展的重要支撑。

根据《六安市“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六安市裕安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发展规划纲要》和《中共六安市委六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六安市五大发展行动计划>的通知》的部署和要求,区发改委组织编制了本规划。本规划阐述了未来五年六安市裕安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基础、总体要求,明确了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任务,提出了保障措施,是指导全区“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文件。

本规划范围涵盖六安市裕安区19个乡镇和1个省级开发区,以2015年为基准年,规划期限为2016年至2020年。

“十二五”以来,我区深入贯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放在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的突出位置,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快速扩大,创新能力逐步提升,产业集聚日见成效,战略性新兴产业正逐步发展成为全区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和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十二五”期间,我区紧紧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集中优势资源,强化政策扶持,重抓项目建设,加快载体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快速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已逐步发展成为裕安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到2015年底,我区纳入统计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6家,产值约11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同比增长8.7%。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到5%。主要涉及节能环保产业(1家)、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1家)、高端装备制造(3家)和新能源产业(1家)四大领域。其中,以恒源机械为龙头的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迅速,恒源机械致力于现代化水工及环保产品生产,多项成果达国内领先水平,填补国内空白;高迪环保获批省级建筑产业现代化示范基地。

产业集聚初具雏形。近年来园区建设扎实推进,园区承载能力不断增强,裕安经济开发区、城南工业园和平桥工业园“一区两园”发展态势基本形成,其他乡镇工业集中区竞相发展。其中,以华电六安电厂、中宝建材和高迪环保为核心的裕安经济开发区循环经济及新材料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初具规模;以恒源机械、利特机器人、鸿杰威尔立体停车以及振兴光伏为龙头的平桥工业园新能源和高端装备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建设正在稳步推进。

从安徽省看,“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安徽省作为国家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试点省,为贯彻落实中央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和“中国制造2025”战略部署,实现“三个强省”、建设美好安徽的总体目标,近年来陆续推出了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加快发展高成长性产业等一系列决策部署,大力推进产业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计划,聚焦重点领域,创新发展思路,提升发展质量,积极推进“三重一创”建设,形成重大新兴产业专项、重大新兴产业工程、重大新兴产业基地梯次推进格局,打造创造型现代产业体系,充分发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引领带动作用,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力。

从六安市来看,六安为大别山区域中心城市,是国家级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长三角城市群成员城市,安徽合肥都市圈的副中心城市,国家级交通枢纽城市。受“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皖江城市带、合肥都市圈、大别山革命老区、皖北“四化”协调发展等多种政策叠加辐射,为六安经济腾飞创造了千载难逢的战略机遇。同时,六安市围绕“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这一主线,顺应产业智能化、服务化、绿色化、融合化和个性化发展趋势,紧扣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打造,着力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和较强带动支撑作用的新兴产业,实现新旧增长动力平稳转换,推动大别山革命老区绿色振兴取得重大进展。

从我区自身看,当前我区正处于转型发展、加速发展的关键期,作为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规划的核心发展区域,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倡议全面实施,有利于我区进一步扩大开放合作,加大承接产业转移力度。同时合肥经济圈一体化的进程不断加快,有利于我区加快融入合肥经济圈,参与区域分工合作,带动自身加快发展。但由于发展环境复杂多变,经济增速放缓,市场需求下降,传统支柱产业发展面临变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进一步加快我区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必然选择,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践行五大发展理念,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力聚焦“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重大战略,按照省政府加快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行动要求及市委、市政府“一谷一带”、“一心一廊”、“四个一”总体部署,加快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推进“三重一创”建设和五大行动计划,着力实施六大重点任务,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五大重点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引领我区产业结构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增长动力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将我区建设成为皖西地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高地,为我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美好裕安”做出更大贡献。

以企业为主体,市场需求为导向,着力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积极性。针对产业发展的薄弱环节和瓶颈制约,有效发挥政府的统筹引导、政策激励和协调作用,形成企业主动、政府推动、各方联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新格局。

以创新驱动为主引擎,加快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强化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深化产学研用合作,加速成果产业化,增强自主发展能力,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实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整个进程和各个方面,实现由资源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发展转变。着力在产业链高端领域和环节实行突破,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价值链,创造条件抢占价值链高端,加快实现由裕安“制造”向“创造”的跳跃。

产业规模迅速扩大。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力争实现产值60亿元,年均增长率超过40%,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20%以上。

企业竞争优势突出。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培育一批拥有核心竞争力和自主品牌的龙头企业,一批在国内有影响力的骨干企业,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新、特、专、精”中小型配套企业。到2020年,培育年销售产值超10亿元以上的企业1~2家,亿元企业达到20家。

集群集聚格局凸显。突出“特色化、集聚化、高端化、创新化”,到2020年,力争建成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个;打造2个市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

抢抓我省创建“制造强省”政策机遇,瞄准全球机械制造产业创新技术前沿,加强与合肥地区汽车制造企业合作,大力引进先进技术和优质企业,促进互联网技术、人工智能、数字化技术在机械制造领域的广泛渗透,加快智能制造和产品智能化步伐,推进产业由中低端向专、精、强方向转变,力争到2020年,全区高端装备制造业总产值超过20亿元,带动关联产业全面提升。

围绕汽车、机械、电子、危险品制造、轻工、粮油等领域工业机器人和特种机器人应用需求,鼓励突破机器人结构的模块化和可重构化,控制技术的开放化和网络化,伺服驱动技术的数字化和分散化,多传感器融合技术的实用化技术,积极开发智能化、模块化和系统化机器人。支持利特、舜隆等企业开展工业机器人研发设计与系统集成,积极推动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建设和应用示范,推进传统制造业智能化改造。积极开发高性能数控系统装置、高性能密封装置、高转速大功率液力耦合及调速装置,加快精密、高速、高效、柔性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及集成制造系统的产业化。

面向航拍、农业、消防、电力、公共安全等应用领域,依托安徽云翼,支持先进飞行器、无人机和飞行控制、高性能电机等核心部件技术研发和应用,重点发展多旋翼无人机和系留无人机,积极拓展无人机应用领域,重点推进云翼航空产业园建设,着力打造集小型无人机研发、制造总装、试验研究及培训服务等于一体的航空产业园区。

紧抓装备专用化、特色化市场需求,依托鸿杰威尔,支持自动控制系统技术开发和结构设计研究,重点发展智能停车和智能仓储系统,鼓励以装备为契机,扩大产业链,向平台集成发展;支持皖翔电力转型升级,积极拓展非晶合金变压器技术研究,鼓励开展高端智能电网设备研究和产业化。

紧盯合肥、芜湖等地汽车龙头企业,坚持产业培育与加强区域配套相结合,依托龙祥齿轮等企业,突破高精度齿轮和高端轴承制造技术,重点发展汽车以及高负载工程车辆用高速、高精度齿轮,鼓励拓展产业链,积极开发发展汽车、工程机械、农机装备等高效变速器及传动系统;鼓励军民融合企业发展,依托远大精密和正大精密,积极开发高端高压液压元器件及高精度仪器仪表基础零部件产品,打造军民融合标杆企业。

瞄准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趋势,以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为主线,大力发展节能技术与产品、环保产品与装备、资源循环再利用等重点领域。深入推进节能高效产品开发、主要污染物减排,构建循环型产业体系,推动节能环保产业高端发展。力争到2020年,全区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超过15亿元,行业领域进一步拓展。

图3-2节能环保产业链

节能电机。顺应小型电机智能化、大型电机高效化、电机专用化的趋势,鼓励突破非晶合金材料、绝缘材料、铸铜制造技术等,依托强力电机等企业,加快电机节能关键技术装备研发和产业化,示范推广中小功率稀土永磁无铁芯电机、同步变频器研制及产业化、永磁同步电机等节能电机技术和设备、高压和低压大功率电机,大力推广能效等级为1级中小型三相异步电动机、通风机、水泵、空压机等产品。

绿色建材。以中宝建材为龙头,鼓励发展以高性能商品混凝土、新型墙体材料等绿色建材为主的新型建材的生产和应用。集防火、保温、降噪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新型建筑墙体材料,提升绿色建筑环境质量的功能材料。

绿色照明。培育发展LED高效照明产品、智能照明系统,并积极研发以高平度射频感应灯为主的下一代光源。鼓励突破一批LED和OLED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并实现产业化。

支持发展高效城市污水处理设备、工业污水处理节能设备、集成式污水处理成套设备、轻便式污水处理设备,农村分散型生活污水、饮用水微污染去除设备,污染水体综合治理与水体生态修复技术和装备,高浓度难降解有机废水处理设备,垃圾渗滤液处理设备,污泥处理处置、节能工艺及先进的污染控制技术和设备;鼓励开展饮用水源净化技术和设备研发及产业化。依托恒源机械在大型水工环保装备自主设计和关键技术优势,推进企业技术升级,支持大型提升装备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以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为主线,大力开展粉煤灰、农业废弃物等资源循环再利用技术和装备研究和应用。重点支持高迪环保加强以工业固废为原料生产节能建筑材料、高性能墙体材料的关键技术研发与推广;鼓励中宏橡塑废旧轮胎循环利用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支持英科实业“以塑代木,变废为宝”,积极开展城市泡沫废弃物分类和收集渠道建设,鼓励开展EPS废旧泡沫塑料资源再利用技术和装备研发,积极推进环保相框和装饰材料产业化项目建设。

以“互联网+”行动为契机,立足于核心基础元器件,加快培育和发展下一代信息网络、软件与信息服务业、数字创意等新增长点,全面推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的融合集成应用,实现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升级和持续增长。到2020年,产业产值达到12亿元,力争将我区打造成为在全省具有重要地位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基地。

紧紧围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重点发展电子元器件,依托天通(六安)新材料,突破传统软磁材料性能水平,加快推进铁硅铝等高性能软磁材料和零部件产业化;鼓励引进新型电子元器件、集成电路、半导体材料、光电子材料研发及制造企业,努力构建产业新业态。

支持基础软件、工业嵌入式软件、智能终端软件、信息安全软件等关键软件的开发,鼓励突破智能设计与仿真及其工具、制造物联与服务、工业大数据处理等高端工业软件核心技术,开发自主可控的高端工业平台软件和重点领域应用软件。围绕提升云计算及大数据创新应用能力,着力突破资源监控管理与调度、安全控制管理等关键技术,积极统筹云计算基础设施建设。以“蜂狂购”等电商平台为依托,加快培育电子商务经营主体,切实促进传统工商企业电商化,加快建设电子商务产业集聚区,积极发展与电子商务协同运作的物流配送体系,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服务业,支持企业开展咨询、信息、法律、技术等内容的外包服务,积极争创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区)。

紧抓国家政策机遇,加速新能源技术开发和创新成果产业化,培育壮大光伏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产业。依托光伏发电基地建设,加快推动光伏产业向上游延伸,不断完善产业链和价值链构建。积极推动生物质能、地热能、空气能等新能源应用开发,大力发展集中供气大型沼气、农作物秸秆发电、地源热泵等新能源项目。到2020年,新能源产业产值达到8亿元,力争建立具有地方特色和影响力的新能源产业基地。

以光伏扶贫为契机,鼓励光伏企业立足于分布式光伏发电工程,积极延伸光伏产业链,着力打造“晶硅太阳能电池—电池组件—太阳能发电系统”产业链。以振兴光伏为依托,加快发展高转换率、长寿命晶硅电池的研发与制造,支持企业生产转化效率高于21%的单晶硅光伏电池以及转化效率高于19%多晶硅电池,积极推进振兴多晶硅太阳电池及组件项目建设;加强与中电电气技术合作,积极部署双面电池技术研发。围绕分布式光伏电站建设需求,重点发展光伏建筑一体化以及分布式太阳能组件生产技术,包括可直接与建筑相结合、应用于厂房屋顶、农业大棚及幕墙上的光伏组件。大力推进光伏应用,重点推进苏埠园艺场70MWp集中式光伏扶贫电站项目、顺景光伏20MWp分布式农业光伏发电项目、中机国能20MWp农光互补等项目建设。

依托光大生物能源,以生物质能利用关键技术和装备产业为抓手,通过采用生物质气化、生物质发电、生物质燃料和固化成型等利用方式,深化生物质能利用多元化,大力发展生物质发电产业,重点推进光大裕安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建设,积极打造裕安生物质能产业链。

以提高关键基础性材料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着力突破关键技术,重点发展先进结构材料和高性能复合材料。到2020年,新材料产业产值达到5亿元。

依托弘泰等企业,重点发展功能性高分子材料和高性能工程塑料。在功能性高分子材料方面积极突破烷氧基硅烷、高阻尼橡胶、特种密封橡胶等功能性有机硅材料;在高性能工程塑料方面重点发展新型工程塑料与塑料合金、新型特种工程塑料、阻燃改性塑料、通用塑料改性材料、汽车轻量化热塑性复合材料、新型聚氨酯材料、新型聚烯烃树脂、聚苯醚类树脂等用于高端装备和汽车装备的新型材料。

充分整合各方技术力量和创新资源,采用“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模式,重点发展轻质合金与金属基复合材料,发展兼具高强高韧和优异成型性能铝合金等轻质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制备技术,突破轻质金属基材料成分设计和工业化溶制技术、超轻金属结构和层板复合结构的设计和制备技术,大力发展满足汽车、航天航空领域的特殊轻质材料,形成高性能复合材料产业链。

以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集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龙头企业为导向,根据我区产业基础和特色优势,积极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积极争取省、市两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创建,在高端装备,节能环保产业等具有一定基础和较强优势的领域,实施一批重大新兴产业工程和专项,培育新兴产业基地后备力量,形成“专项—工程—基地”梯次推进、滚动发展的格局。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配置资源链,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体系;聚焦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等重点领域,实施重大产业科技攻关项目,着力攻克产业发展关键技术瓶颈;进一步优化创新创业基础环境,鼓励企业创建高层次的研发平台。加快推进创新成果转移转化,组织实施产业协同创新计划,集成推进创新水平高、产业带动性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实现创新成果的集成应用和商业模式创新,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跨越发展;面向国内高校科研院所公开征集我区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急需攻关的重大关键技术解决方案,对接生成一批高质量、高层次的创新项目。

组织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梯次培育工程,打造以创新型领军企业、科技型拟上市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为骨干的企业创新梯队,推动中小型企业发展,构建梯次型创新企业集群。实施“领军企业引进计划”,建立区、镇联动机制,实行“一企一策”,集中资源突破一批具有核心关键技术、市场前景好、带动作用强、发展规模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节点项目和重特大项目。对接省、市级各层次企业培育计划,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型中小企业库,健全潜力企业孵化和推出机制,精心培育细分行业的“隐形冠军”、“独角兽”企业。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鼓励创业兴业,扶持和推动中小企业创新转型,增强服务中小企业的能力。

紧紧围绕裕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坚持高端引领和基层开发并重,打造人才队伍新质态,培养、集聚一批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一是实施高端人才积聚工程。在引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项目和先进技术的同时,有针对性引进高层次领军型人才;二是实施双创人才工程,积极借助省创新创业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创新创业大赛、“赢在江淮”创业大赛、工业设计大赛以及全国“双创”活动周活动,吸引更多的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人才和团队来裕安创新创业,引导人才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三是实施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组织高校研修、赴境外参观学习等活动,引导和帮助企业家拓宽思路、扩展视野,更好地率领企业发展,举办企业家论坛等活动,加强市场信息互通、产品协作配套,增强企业发展合力;四是实施高技能人才工程。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项目、重大科技项目的实施,积极培养具备采用新技术、掌握新工艺、使用新设备和新材料专项能力的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师等高技能人才。

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创新科技与金融结合的体制机制,打造多渠道、立体式融资体系,实现资本和知识、资本和产业融合发展。加快财政涉企专项资金改革,加大区级财政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投入力度,充分发挥财政专项资金杠杆作用,精准施策,集中发力,推动产业发展。积极争取大别山产业基金及其子基金、省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建设专项引导资金投资我区重大项目,进一步放大其导向和杠杆作用,带动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拓展产业融资渠道,支持有条件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到主板、创业板、境外资本市场、新三板、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等股权市场进行融资。支持企业综合利用企业债券、公司债券、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非金融企业定向债务融资工具等工具进行融资。支持企业到银行间市场、交易所市场发债融资,支持发行双创专项企业债券、中小企业集合债或区域集优票据。鼓励发展天使投资和创业投资,积极推进互联网股权众筹融资试点,为科技型初创企业拓展股权融资渠道。

加强规划组织领导。完善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新要求、新任务相适应的工作体系和推进机制,成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加强顶层设计,加大对资金、技术、人力、土地等资源的统筹力度。建立完善日常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不定期召开协调会议,解决项目实施、产业扶持等方面的重大问题,全面推进新兴产业培育和发展。

强化重大项目支撑。坚持市场导向与政府调控相结合,积极扩大有效投入,谋划实施一批重大产业发展项目,切实提升产业发展层次和竞争力。健全规划实施与项目建设的互动促进机制,确立本规划对重大产业项目布局的指导作用,有力推动重大产业项目建设。加强产业项目前期工作,建立健全重大项目储备库,完善要素保障体系,形成竣工一批、启动一批、储备一批的年度项目滚动机制。

加强规划监测评估。建立和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统计指标体系、监测体系和评价制度,合理界定统计范围,科学统计产业发展数据。加强对规划执行情况的跟踪评价,建立健全规划完成情况定期报告制度、中期和后期评估制度、规划调整制度,积极探索形成规范完善的规划评价体系,提高规划评估的客观公正性,增强规划实施效果。

THE END
1.零部件的定义组装未来解析关键词汇零部件的定义:组装未来,解析关键词汇 零部件是制造业中的基本单元,它们通过组装和整合形成最终产品。理解零部件的定义,对于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以及优化物流管理至关重要。 定义与分类 零部件可以根据其功能和用途进行分类,如机械零部件、电子元器件等。了解这些分https://www.hlwdd.com/ke-yan-dong-tai/437697.html
2.电路中的主动元件,被动元件,有源器件,无源器件,分立元件,集成电路怎么区分电感: 电感用于存储磁能或滤波(包括电感构成的变压器也属于被动器件)。 3.分立元件和集成电路 分立元件是指单一功能、独立封装的元件。它们通常是最基础的元件,可以通过组装构建更复杂的电路。电阻、电容、电感、三极管、MOSFET、整流二极管、稳压二极管都属于分立元件。 https://www.eet-china.com/mp/a372992.html
3.零部件的定义机器之心的每一颗钉子五,智能化与网络化时代下的新型零 部品需求 在智能化与网络化趋势下,传统意义上的硬 件即服务(Hardware as a Service)也发生了变化。人们开始追求更加灵活可配置且具备自我诊断能力的小型化微型元器件。而这背后,是对“个性化”、“模块化”以及“可升级性”的不断追求,这些都是现代工业4.0环境下新型 零 部品所https://www.9b25r8e8ur.cn/shu-ma/466132.html
4.电路中的主动元件,被动元件,有源器件,无源器件,分立元件,集成电路怎电感: 电感用于存储磁能或滤波(包括电感构成的变压器也属于被动器件)。 3.分立元件和集成电路 分立元件是指单一功能、独立封装的元件。它们通常是最基础的元件,可以通过组装构建更复杂的电路。电阻、电容、电感、三极管、MOSFET、整流二极管、稳压二极管都属于分立元件。集成电路是指将多个元件集成在一个芯片上的器件,它https://www.eefocus.com/article/1788397.html
5.汽车配件属于什么类目汽车配件属于什么类目 汽车配件属于汽车行业的子行业,更具体地说是汽车后市场的一部分。它涉及到各种汽车零部件、组件、附件和工具等,用于汽车的维修、保养、升级和改装等。汽车配件可以进一步分类为发动机配件、底盘配件、电器配件、车身配件等。https://news.yiche.com/baike/4986620.html
6.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doc全文免费大小:81 KB 字数:约1.04万字 发布时间:2020-02-03发布于辽宁 浏览人气:2210 下载次数:仅上传者可见 收藏次数:0 需要金币:*** 金币 (10金币=人民币1元)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doc 关闭预览 想预览更多内容,点击免费在线预览全文 免费在线预览全文 —— PAGE 1 —附件1:工业“四基”发展目录一、新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0/0202/7155136145002114.shtm
7.提升工业核心竞争力:中国基础零部件和元器件发展策略研究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是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基础。我国工业先进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表面上是整机或最终产品的差距,但背后却隐藏着材料、工艺、零部件等基础工业问题。 中国工程院尤正院士科研团队在中国工程院学报《中国工程科学》2017年第3期发表《我国基础零部件发展对策http://m.hwtx918.com/h-nd-372794.html
8.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和产业技术基础(以判断题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和产业技术基础(以下统称“四基”)等工业基础能力薄弱,是制约我国制造业创新发展和质量提升的症结所在。( ) 参考答案:对 您可能感兴趣的试卷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1.判断题中国制造2025坚持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根本。( ) http://www.ppkao.com/tiku/shiti/5d1753f663ab41f6bb68565c16ce2775.html
9.中共中央国务院:聚焦核心基础零部件及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聚焦核心基础零部件及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关键基础软件、先进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引导产业链上下游联合攻关。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发挥好重要院所、高校的国家队作用,重点布局一批基础学科研究中心。加强科学研究与市场应用的有效衔接,支持产学研协同,促进产业链、创新链、生态链融通发展。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作用https://xuangubao.cn/article/1009596
10.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和产业技术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和产业技术基础(以下统称“四基”)等工业基础能力薄弱,是制约我国制造业创新发展和质量提升的症结所在。() 查看参考答案 更多“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和产业技术基础(以下统称“四基”)等工业基础”相关的问题 https://www.shangxueba.cn/828L6SR5.html
11.工信部等六部门:加大基础零部件基础电子元器件等关键核心技术依托优质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或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开展协同创新,加大基础零部件、基础电子元器件、基础软件、基础材料、基础工艺、高端仪器设备、集成电路、网络安全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产品、装备攻关和示范应用。推动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优质企业开放,建设生产应用示范平台和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科技https://wap.cqcb.com/shangyou_news/NewsDetail?classId=3729&newsId=4255488
12.在高端基础元器件核心零部件先进生产设备关键基础材料等方面我国产业基础研发制造能力相对薄弱,在高端基础元器件、核心零部件、先进生产设备、关键基础材料等方面的对外依存度较高。()https://www.shangxueba.com/ask/129905888.html
13.我国产业基础研发制造能力相对薄弱,在高端基础元器件核心零部件我国产业基础研发制造能力相对薄弱,在高端基础元器件、核心零部件、先进生产设备、关键基础材料等方面的对https://www.netkao.com/shiti/827103/31343329o3hda7mt7.html
14.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作者: 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简称工业“四基”)是提升工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基础。所谓“工业强基”,要“强”的主要就是以上的“四基”。https://xueqiu.com/1240068371/193447011
15.工业四基发展目录2016年版(一)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 1.嵌入式CPU 2.支持DDR4的存储器 3.手机应用处理器 4.HK金属栅 5.鳍式场效应晶体管 6.量子器件 7.FPGA及动态重构芯片 8.高速光接口器件 9.>10GE的高速交换芯片 10.高集成度,低功耗基带SOC芯片 11.低成本、低功耗、小尺寸、精度满足1pps的时钟芯片 https://www.bizlaba.com/post/2853.html
16.上海市工业“四基”发展目录(20172020)(一)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 1.中央处理器(CPU)芯片及IP核 2.人工智能芯片 3.毫米波通信芯片 4.存储器芯片 5.移动智能终端(5G)芯片 6.物联网芯片 7.图像处理(GPU)芯片 8.现场可编程逻辑门阵列(FPGA)芯片 9.下一代100GPON光电子芯片 10.北斗/GNSS芯片 https://www.sh-keji.cn/kjcx/2173.html
17.国务院:加强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与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纲要提到,加强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与产业技术基础标准建设,加大基础通用标准研制应用力度。开展数据库等方面标准攻关,提升标准设计水平,制定安全可靠、国际先进的通用技术标准。 延伸阅读 https://finance.sina.cn/china/gncj/2021-10-10/detail-iktzqtyu0650138.d.html
18.国务院:加强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与【中共中央、国务院:加强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与产业技术基础标准建设】财联社10月10日电,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纲要提到,加强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与产业技术基础标准建设,加大基础通用标准研制应用力度。开展数据库等方面标准攻关,提升标准设计https://i.ifeng.com/c/8AESdTcqvLc
19.安阳“十四五”制造业规划:到2025年实现营收超五百亿元企业3家合理优化“一区两园”空间布局,提高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配套水平,持续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力争到2025年,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的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基地。 (2)发展重点 新能源商用车。夯实新能源商用车产业基础,重点发展短途旅游、商务接待、轻型货运等系列新能源商用车,加强与新能源商用整车龙头制造企业对接,争取在技https://finance.eastmoney.com/a2/2022102425364492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