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研发,是要严格按照客户需求研发?还是引导客户需求?如何把控?用户经常变更需求,怎么办?
如何挖掘潜在用户需求?如何制定完整的需求池和需求规划?
谁说的需求,才是重要的?老板?客户?渠道商?销售?需求的权重和标准,该如何判断?
用户需求,如何有效转化为产品设计?用户体验和用户需求有什么区别?
不同用户的需求不同,如何对产品进行标准化、模块化设计?
如何进行用户体验评测?改进用户的用户体验和UI设计?
1)搞清楚什么是用户需求?如何挖掘清晰、真实和完整的用户需求?
——用户表达的东西,不见得就是用户需求!如何分清楚用户表达、用户需求、产品需求、产品概念等词汇之间的关系?如何搞清楚用户到底要干什么?要解决的核心问题的是什么?有很多需求是用户没想到的,如何挖掘出这些潜在需求?本课程提供专有”EUP用户需求分析技术模型“来进行用户需求的挖掘。
2)用户不同需求之间存在冲突,如何平衡有冲突的需求?评估优先级?
——用户的需求有很多,满足A需求就无法满足B需求,如何“从企业市场战略的角度,来管理这些需求?“判断哪些需求是核心需求,哪些是次要需求?
3)如何提升用户需求的层级,从而提升用户的体验度和产品价值?
——一般做用户需求分析,多数都是从功能性来分析需求,而忽略了对社交、愉悦、成就感等社会性文化性方面的需求。如何改变“产品是工具“这一理念,将产品提升到人文精神的层级,从而提升产品的价值和黏性?
4)如何从用户需求分析中,发现新的产品概念,并将用户需求转化为产品需求?
——如何从杂乱的用户需求清单中,归类并发现新的产品概念?如何将用户需求转化为可以研发可制造的产品研发需求?如何管理通用需求和差异性需求,对产品进行标准化模块化设计?
专有技术——“EUP用户需求分析挖掘技术技术”:
该技术基于用户使用场景,对用户需求的分析、挖掘、评估、优先级管理进行体系化、逻辑化的分析和管理!
【培训对象】企业信息化部门负责人、研发总监/经理、公司总工/技术总监、项目经理/开发小组组长/售前工程师、产品总监/经理、UI设计师、业务需求部门骨干、系统分析师、程序员、测试员、工程师、系统集成人员等。
第一章需求分析和研发管理的基本原理过程
一、用户需求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流程:模糊的需求、失败的项目!
1.用户需求分析的主要应用方向:谁要学用户需求分析?为什么要学需求分析?
1)为什么要研究用户需求,可以用来干嘛?
2)用户需求分析与产品研发设计
3)用户需求分析与项目开发
4)用户需求分析与销售售前
5)用户需求分析与用户体验评测
2.用户需求分析与项目成败:不科学的用户需求分析,导致最终的项目失败!
1)导致产品缺陷的源头多数发生在哪个环节?
2)需求采集的困惑:不清晰、不完整、相互矛盾的需求,导致的项目失败!
3)需求变更的痛苦:为什么产品需求总变来变去?
4)需求评审的纠结:需求由谁说了算?客户?还是老板?还是渠道商?还是研发?
5)需求转化的效率:为什么技术实现方案,不能有效满足需求?
3.用户需求分析与产品规划设计全流程解析
1)产品定义:为什么开发?为谁开发?目标和范围?
2)目标市场细分和评估:目标客户群有哪些?哪个市场更值得做?
3)品类规划和产品定位:提供一个什么标准的产品?价值诉求和价格诉求是?
4)产品创新战略和路径:战略目标和策略是什么?产品的开发策略和计划是什么?
5)用户使用情景和流程分析:设计业务流程,分析用户角色
6)用户需求的分解和管理:用户的需求是什么?是否存在冲突?
7)问题分析解决和产品概念生成:如何解决用户的痛点和问题?形成产品创意?
8)产品建模和功能结构设计:如何构建产品基本框架、功能和业务模型?
9)人机交互和UI设计:如何设计人机交互模式和UI呈现?
10)产品概念设计、组合和筛选:如何细化设计产品概念,并进行组合和评估?
11)产品模块化、标准化、系列化和家族化
4.用户需求的表达、采集和释义:如何清晰定义用户所表达的需求?
1)需求表达方式:用户如何表达需求?
2)需求的释义:用户陈述、用户需求、产品概念和产品需求之间的转换和定义;
3)需求表达的含义外延
4)有歧义的表达:夸大、拒绝、隐藏对象、模糊焦点等
5.用户需求的挖掘和开发:对潜在需求的挖掘和分解
1)冰山模型:90%的需求隐藏在显意识之下
2)情景分析法:如何挖掘一个用户的潜在需求?
3)需求开发模型:瀑布式vs迭代式
4)需求分析与产品研发的迭代模型
5)连续塑形:从低保真模型,到高保真模型开发过程的一致性控制
6.用户需求的冲突与评估:从市场战略导向的需求优先级管理
1)用户需求的权重和评估:什么需求最重要?谁说了算?
2)用户需求类型之间的冲突:功能与性能、价值与价格等之间的冲突
3)用户角色间的需求冲突:用户内部之间、用户与企业、企业与渠道商、企业内部之间的需求冲突。
4)需求的评估与产品定位:功能/质量/安全性/性能/价格等
5)基于产品战略的需求评审:战略存储桶
6)需求评估的原则和内容
7)需求规划和开发路径设计
7.用户需求的转化和设计
1)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2)产品概念设计和功能建模
3)产品概念的组合和创新
4)模块化、标准化设计
5)产品概念的评估
二、市场调研和用户体验评测方法
1.用户体验研究的基本内容和技术框架
1)专业人员的产品测试结果,代表用户体验吗?
2)案例:一个酒店试睡员,该如何评测酒店体验?
3)影响用户体验的主要变量:用户角色、场景、行为、感知等要素
4)用户体验的主要评测项目:用户体验,是用户需求吗?
5)用户体验评测的流程
6)用户体验的统计和分析
7)案例研讨:视频点播、物流等产品用户研究全过程解析
2.用户体验研究与产品生命周期管理
1)产品生命周期管理:概念阶段、设计阶段、生产阶段、上市阶段和运营阶段
2)概念阶段的用户体验研究:只有一个模糊的产品想法,怎么进行用户研究?
3)设计阶段的用户体验研究:如何保持设计原型,与用户需求一致?
4)生产阶段的用户体验研究:产品生产原型,如何与用户需求和技术实现之间协同?
5)上市阶段的用户体验研究:如何开展上市前的产品测试?产品测试要分成哪些阶段开展?
6)运营阶段的用户体验研究:自下而上的用户投诉反馈和大数据,如何识别和分析?
3.用户体验管理和组织机构建设
1)如何搭建用户体验的组织机构?
2)需求入口管理:技术部、市场部、管理层、客户、渠道、供应商等信息采集入口搭建
3)需求评估管理:采集层、分析层和决策层
4)需求实现管理:一致性管理
5)需求管理工作权责:策划者、决策者和实施者的工作权责内容
6)需求管理组织模式:市场驱动型组织模式、技术驱动型组织模式、监管协商型组织模式
4.常见的用户调研的主要方法和工具介绍
1)访谈法:线上或线下的客户沟通
焦点小组
深层访谈
真实场景还原
投影技法
2)观察法:直接或通过工具间接观察用户的使用行为
直接观察
间接观察:眼动测试、后台监控、传感测量等间接工具观察或测量
3)测试法:通过刺激消费者来测试消费者行为反应
实验法
模拟测试
联想
4)推演法:通过消费者行为特征对用户需求的推演
二手信息和资料考古
身份推理
行为特征类比
行为模式模拟和预测
踪迹推理
5.用户访谈和问卷设计
1)用户需求的表达:为什么很多客户口头的表达会出现模糊和不一致?
2)用户需求的释义:用户陈述、用户需求和产品需求之间的转换和定义
3)用户需求表达涵义的外延
4)有歧义的表达:夸大、拒绝、隐藏、模糊焦点等
5)用户访谈的结构化设计
6)用户访谈的类型:引导式访谈、开放式访谈、封闭式访谈
7)焦点小组的组织和实施
8)调研问卷和报告设计
9)调研问卷的设计阶段和方式
10)访谈脚本设计
11)调研报告的撰写基本内容
12)调研报告的要求和规范
6.大数据分析与用户体验评测
1)大数据分析的基本原理和内容
2)大数据经营报表的主要数据类:客户数据、产品数据、行为数据、用户体验数据
3)用户群结构分析模型
4)用户群价值分析模型:陌生客户、低端客户、存量客户、VIP客户、口碑客户
5)使用行为和使用习惯分析:操作流程、动线和场景
6)用户需求偏好测试:功能偏好、品质偏好、价格偏好
7)用户需求阈值测试
8)用户需求权重测试
9)用户体验的评价标准
10)用户体验评价的统计和原因分析
1)产品经理的典型任务、常用工具及文档规范
2)需求分析文档--需求整理
----需求设计文档规范与结构
----需求文档撰写技巧与评判标准
----好需求文档与差需求文档之间的差异
----整理需求清单,排序及优先级分析
3)产品方案能力--概要设计
----系统框架
----主要元素、概念定义
----主要业务流程设计
----功能模块设计
--详细设计
----概念的属性
---E-R图(实体关系图)
----数据库设计
----接口设计
----业务流程设计
第二章目标市场细分和产品定位
三、目标客户群细分和客户画像分析:
1.目标市场细分的原由、目的和意义:市场细分就是将资源聚集在有价值的领域。
2.个人客户的细分维度和画像标签:如何描述不同目标客户群的特征?
1)客户地理位置特征:基于客户群地理位置、分布的细分变量
2)客户人口统计特征:基于客户年纪、职业、性别、身份等社会人口统计学的细分变量
3)客户人格心理特征:客户消费动机、认知、个性、消费态度等心理特征的细分变量
4)客户消费行为特征:客户在寻求、购买、使用、评价和处理产品行为的细分变量。
5)企业客户的特征变量:企业组织市场细分变量主要有哪些?
3.行业客户的细分维度和画像标签:单项变量细分法和多变量组合细分法等
1)行业客户的行业特征:农业、制造业、服务业等
2)行业客户的供应链特征:纯加工型、代理、研发型等
3)行业客户区域分布:国内、国外
4)行业客户的组织形态:实体、虚拟
5)行业客户的组织管理:个体户、跨国集团
6)行业客户的企业文化:垄断?开放?
4.客户画像的识别、分类和管理:
1)为什么客户画像特征模糊、不精准、冲突?——如何管理?
2)客户画像是要还原什么?——消费角色和需求
3)客户画像的特征管理:客户显性特征——需求特征——产品特征
4)客户画像的推演、还原和聚合
5.客户消费需求的评估:
1)客户的需求类型:功能性、愉悦性、社交性、自尊性
2)客户潜在需求量、频次评估;
3)客户数量和市场规模的评估
4)客户需求的动机、强度分析
5)客户需求的产生时机、和指向性分析
6.客户消费能力评估
1)消费能力
2)消费理念和态度调研
3)使用能力调研
7.目标市场价值度评估
1)目标市场的可进入和可营销性分析
2)目标市场的产品可供应性分析
3)目标市场的竞争力分析
4)目标市场的投入/产出价值度分析
四、客户偏好分析、竞品分析和产品定位
1.消费者购买决策过程研究
消费者分析三要素:环境—心理—行为
消费者购买情景分析
消费者购买决策基本模型和流程
1)需求或问题的确认
2)搜集信息、拟定备选方案
3)评估和比较备选方案
4)将意向转变为购买行为
5)购后评价
2.消费态度和购买规则研究:消费者如何制定购买规则?
消费态度形成: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意动成分三成分如何形成消费态度
购买偏好的主要维度:外观、质量、品牌、成本和风险
典型偏好类型:外貌协会型、领先创新型、经济适用型、谨慎尝试型、最佳质量型。
购买标准制定:最高标准、最低标准和加权评分
购买偏好的冲突和博弈:需求冲突、需求和能力间冲突、技术和需求间冲突、价值观冲突等。
3.主要购买偏好指标分析
1)产品表现类偏好
功能性
性能、质量和效率
有效性、耐用性和使用条件
多样性和拓展性
2)用户体验类偏好
可用性、易学性、易读性
便捷性、省力性
愉悦性、社交性参与感
自尊性和社会性
3)安全性和成本类偏好
购置成本、前提条件、使用成本和运维成本
可回收性、和处理成本
功能风险、人身风险、财务风险和社交风险
4)品牌资质类偏好
品牌认知度、认可度和忠诚度
第三方信用、评价和认可
社会普遍评价和口碑
4.竞品的识别和比对
1)竞品的类型:直接竞争、形式竞争、预算竞争等
2)竞争领域、细分市场和对象的划分
3)竞争性指标的分析
4)波特竞争力分析
5)产品吸引力指标:功能、质量、价格、安全等
6)营销执行力指标:渠道类型、覆盖率、品牌认知、促销力等
7)市场竞争和产品定位:气泡图
5.产品定位要素:
1)消费者感知要素:产品形象、服务、质量、价格、包装、渠道等
2)产品形象、包装、品牌和档次定位
3)服务定位
4)质量、功能定位
5)价格定位
6)风险定位
6.认知图和产品定位:目标市场宣传的定位
1)认知图:性能-价格认知;功能-风险认知;风险-价格认知
2)二维空间市场定位模型
3)四圆区位定位法则
第三章用户需求分析与评估
五、用户使用情景分析和流程设计:搭建用户角色、使用流程、场景和任务
1、情景分析法的定义和用途
2、情景分析法的构成要素
3、用户角色特征分析:用户画像
1)消费关系分析:用户与产品之间的利益关系和消费类型;
3)消费者特征要素:社会角色特征、地理分布特征、生理特征、心理特征、行为特征等;
4)用户角色特征推演:如何使用消费关系,来推演消费者的外在显性特征?
5)常用的用户角色分析方法:用户画像法、精益画布等
4、模拟使用场景:
1)场景的类型——物理场景和社交场景
2)需求变量因子分析:对用户需求产生变化的环境和场景因子
4)影响需求的社交场景因子:生活场景、工作场景、运动场景、学习场景、娱乐场景等
5)影响需求的第三方干扰物/人,以及不可抗力
5、任务分解、统筹和分派
1)人机之间的消费关系和过程
2)产品黑盒子构建:产品功能及工作流程设计
3)任务分析:职责流程图、活动图应用要点
a用户任务模型
b任务分析方法过程
c面向过程的任务分析
d面向对象的任务分析
e以用户为中心的任务分析
6、用户价值链和流程设计:操作流程的可执行性、效率和价值链
1)流程价值链分析:效率、风险、成本等维度
2)操作的可通过性:操作中断、延迟、退回、重复等造成的流程失败
3)一站式流程设计:一站式、中心控制、全自动化、智能化
4)高安全性的流程设计:防盗、防丢失、预警
5)移情式流程设计:操作、感知和情绪
6)高黏性流程设计:参与式设计、可识别和交互
7)低成本使用流程设计:低耗用、零损耗、低频输入
8)傻瓜式流程设计:可识别性、全自动
。。。。。。。。
六、用户需求指标分解:确定用户体验的各项需求类型和指标!
1.常见的用户需求细分方法:马斯洛需求分析等
2.用户需求细分的原理:环境——人——产品之间的需求关系图
3.产品表现型用户体验指标
1)性能和质量
2)效率
3)耐用性
4)多样性输入输出
5)适应性和扩展性
6)有效性等
4.环境适配型用户体验指标
1)人对使用环境的要求
2)产品运行对环境的适应性和影响
3)人机交互对环境的影响
5.人机交互型用户体验指标
1)可用性体验指标
2)易学性体验指标
3)可识别性体验指标
4)感官愉悦性体验指标
5)文化认知性体验指标
5)操作容错性体验指标
6)社交性体验指标
7)参与感体验指标
6.成本和风险型用户体验指标
1)购置成本、使用成本和运维成本
2)可回收性
3)运营中的产品功能风险
4)人机交互过程对人和环境的损伤
5)环境对人和产品的干扰和影响
6)风险的事前事中事后防控
7、需求指标分解
1)用户需求指标的分解:按流程分解和按属性分解
2)用户需求的分解和归类。
3)需求价值链的分析
8.需求验证和跟踪
9.需求基线划定和排序
1)需求优先级评价
2)需求工作量估算
3)基线划定与管理
。。。。。。。。。。。
七、产品研发管理和项目评审:
1.精准研发管理主要流程
1)研发管理的关口和流程
2)研发管理的主要事务和职责
3)关口干系人
2.项目管理
1)需求变更管理、一致性管理
2)质量管理和评测
4)沟通和协同管理
5)知识库管理
3.项目评审
1)研发项目的管理:紧急的需求,重要的需要,自上而下vs自下而上
2)项目绩效指标设定:短期目标、中期目标、长期目标
3)项目研发路径设计
4)项目质量标准和规格管理
5)项目评审机构设置
6)项目评审的主要原则
7)项目的监督和实施
4.项目评审法则:价值最大化
1)研发项目净现值和预期商业价值分析
2)以小博大法
3)动态评级和排序
4)项目打分模型设计
5)项目组合评审清单
5.项目评审:平衡法则
1)项目组合的平衡:形象产品、销量产品和利润产品
2)气泡图
3)风险收益的气泡图变形
4)评审维度:技术难度/营销成功率、开发周期/收益、研发风险/项目质量等
6.项目组合评审:战略一致性
1)项目组合和战略管理
2)新产品战略设计:绩效目标、战略领域、市场策略、资源分配
3)战略存储桶
4)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项目评审
5)项目资源的测算和配置
第四章需求转化和产品设计:功能建模和UI设计
八、问题分析解决与产品概念设计
1.问题的定义:项目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以及形成问题的缘由是什么?
1)用户陈述到用户需求的释义:用户陈述、用户需求、用户目标和产品需求之间的转换和定义;
2)需求的背景及动因分析:为什么会有这个需求?前因是什么?后果又是什么?
3)需求层级的定位:在哪个需求层面来解决问题?
4)案例:企业生产管理系统是要管理什么?
5)案例:移动办公是要解决什么问题?
2.问题的分析:将一个含糊而大的需求分解成小需求,清晰之!
1)问题产生的因果定律:原因-症结-症状
2)问题的产生的因素:环境-人-系统三元分析法。
3)用户活动过程和业务流程解析:研究用户的业务或活动过程,分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需求。
4)问题的分解:按流程分解、按属性分解
5)事故树分析法分析问题
6)问题分类统计:帕累托分析
3.问题的评估和选择:
1)项目目标设立:对企业/客户/(或政府)
2)问题范围和边界选择:需求价值链定位
3)问题的评估:紧迫性和重要性
4.创新性解决问题:新产品概念的生成
1)创新型问题解决的方法:TRIZ理论
2)创新型项目概念设计:搁置问题、反馈问题、直接处理问题、预先防范问题、预先反作用等
3)项目的功能性需求、愉悦性需求、社交性需求和自尊性需求叠加
4)项目基本工作原理
5)项目型产品概念的组成和定义
6)产品机会的描述:POS类、vision类文档
九、用户需求的冲突和转化:
1.需求的转化:用户需求—产品功能—规格之间的转化矩阵
2.需求的冲突和矛盾
1)需求冲突:同一用户不同需求之间的冲突
2)角色冲突:不同用户之间的需求冲突
3)技术冲突:需求与技术实现之间的冲突
4)战略冲突:用户与企业战略之间的冲突
3.问题的分析:确定产品构建过程中的问题和矛盾
4.创新性解决问题:TRIZ原理
1)工程矛盾、技术矛盾、管理矛盾
2)矛盾矩阵
3)40个创新原理:减少负面因素、惰性环境、构建反向矛盾、事先预防、事后补救等
5.产品概念的生成方式
1)通过工作物理原理构建:根据不同的工作原理形成不同产品概念
2)通过分类表构建:根据产品构建不同形态和特征形成不同概念
6.产品概念筛选测试
3)决策矩阵:结构化的概念选择方法
4)概念筛选
5)概念评分
6)概念测试
7)概念原型化
7.产品规格参数设计:如何根据用户不同需求,形成产品的基本规格?
1)产品规格建模
2)设定产品基准
3)从需求到规格的转换
4)规格参数的选择和平衡
5)产品工程要求确定:品质屋
十、产品功能建模和产品标准化设计:
1.系统黑盒子:功能、结构建模
2.工作原理设计:现存对象、转换器和理想模型,黑盒子的分解
3.抽象机器建模:能量源、工作体、控制系统、配置器等
1)执行类系统的功能抽象模型
2)检测类系统的功能抽象模型
3)交互类系统的功能抽象模型
4.功能链和产品架构设计
1)产品平台的框架:资源、核心功能链、延伸功能链、辅助服务链、增值应用、交互界面
2)抽象机器:产品系统框架和结构搭建
3)基本功能构造设计:产品黑盒子
4)核心功能链设计:活动图方式
5)分级功能链设计:目录树和层级性功能结构
6)延伸功能链设计:延伸活动图方式
7)辅助性功能链设计:客服、安全和信息辅助类功能链设计
8)增值和应用性功能链设计:增值应用和组合应用类产品功能设计
9)数据、资源和能量源的管理
10)交互平台设计:交互媒介的定位和设计
11)功能链的聚集
12)创建功能通用基
5.产品的标准化、模块化和系列化
1)需求的共性和差异
2)用户需求的差异化和标准化
3)系统构造的标准化设计类型
4)整合系统的标准件和定制件
确定候选平台
确定共享功能和变体设计
最优化选择
5)产品模块化方法:集合法
6)产品模块化方法:模块启发法
主干通路法
分支通路法
转换-传导模块
十一、UE、HCI和UI的关系,以及UI设计内容
1.用户体验UE设计概况
1)关于UE、UI、和HCI的概念
2)人机交互HCI
3)用户体验
4)用户界面UI
5)三位一体的体验:UE、UI、和HCI之间的转化
6)UI的评估:从UE看UI设计
2.UI设计内容和框架
1)界面边界划定:机器/人/环境之间的边界
2)界面任务分解
3)界面的层级和框架
4)版面和布局
5)配色
6)交互:从人工参与到全自动化
7)信息可视化和机器语言反馈
8)界面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
9)基于用户体验的交互要素设置
3.交互设计
1)交互的种类:传送型、验证型、咨询型、对话型
2)交互的程度:互惠性、响应性、迅速性、多样性、控制性
3)交互的行为模式:指示与指令模式、对话模式、浏览模式、操控模式、代理模式
4.版式设计
1)终端和界面尺寸
2)出色的页面结构类型
3)基于终端特点的版面设计
4)基于分辨率的版面设计
5)根据浏览动线的版面设计
6)有目的的留白设计
7)调整边线和间隔
8)文字和图片的搭配
9)图片的排列、动势和方向性
10)文字的组合
11)文字和符号的处理
12)字体、字号和形式
5.配色
1)色彩的色相、明度和饱和度
2)配色和情感(喜悦、悲哀、恐惧、愤怒)
3)美感印象(明亮vs黑暗)
4)美感印象(文静vs活跃)
5)美感印象(简明vs多彩)
6)配色和性别(男性青睐的颜色、女性青睐的颜色)
7)配色和区域(都市、乡村、中国、西洋色彩)
8)配色和节日(不同节日的配色技巧)
9)配色和场景氛围(办公环境、生活场景、娱乐场景等)
6.信息可视化和导航系统
1)导航系统的类型:线性、树状、网状和神经网络
2)信息的分类
3)信息可视化的基本原则
4)弧形图
5)区域分组图
6)中心爆炸图
7)中心换图
8)分支图
9)球形图。。。。。。
10)有秩序的复杂性
7.UI原型设计
1)UI原型的类型:低保真原型、高保证原型
2)手绘界面草图实战
3)可视化与移动端产品特性
4)动效设计提案
5)交互设计原理
6)原型设计
7)原型发布与注意事项
十二、人机交互和产品创新设计
1.功能性设计
1)功能的加减乘除法
2)功能的延伸和加强
3)功能的共享和紧缩
4)功能的去形体化设计
5)案例解析:智能机器人
2.审美性设计
1)审美的意义和偏好:功能目的、愉悦目的、社交目的
2)产品、配色与风格之间的关系
3)视觉的愉悦性
4)全方位的感官刺激:色、触、嗅、味
5)文化内涵和价值观的视觉呈现
6)案例解析:小家电的文艺气质
7)案例解析:一个监控系统的N种视觉效果
3.易学性设计
1)导航系统设计:幅度和深度的平衡
2)结构化设计:清晰、明了的界面布局
3)简易性设计:符合用户的使用习惯
4)可读性设计:易识别、易感知的界面元素
5)机器语言的可感知和可识别性
6)案例解析:儿童早教app的易学性分析
4.便捷性设计
1)流程、步骤的简化、一键式设计
2)减少等待
3)省力性设计
4)保存、记忆和学习
5)行为预测和信息推介
6)案例解析:智能家居的可操作性设计
5.可控性设计
1)易启动、获取和存储
2)集中式操控
3)中途退出、激活
4)案例解析:自适应的智能窗帘
5)案例解析:小程序游戏
6.可视化设计
1)信息的类型:文字、图形、视频。。。
2)信息的分层展示
3)信息的动态效果和展示形式
4)案例解析:GIS系统地理数据的展示和呈现
7.适应性设计
1)对不同群体的适应性
2)对不同使用场景的适应性
3)对不同处理内容的适应性
4)案例解析:随场景适应的智能电动车
5)案例解析:喜马拉雅app在不同场景下的适应性
8.包容性设计
1)不规范的操作行为:重复操作、中止操作、误操作、过度操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