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汽车设计的内容、特点及其发展趋势
2.4汽车设计的宏观规律、初始决策与设计过程
2.5汽车的产品型号
3汽车的总体设计
3.1汽车类型的确定
3.1.1按汽车的用途分类
3.1.2按动力装置的类型分类
3.1.3按车身或驾驶室及货箱的型式分类
3.1.4按发动机排量分类
3.1.5按汽车总长分类
3.1.6按汽车总质量分类
3.1.7按乘客座位数及汽车总质量分类
3.1.8按汽车的轴数及驱动型式分类
3.1.9按发动机与驱动桥在汽车上的位置分类
3.1.10载货汽车按发动机、前轴、驾驶室的相对位置分类
3.2汽车主要参数的选择
3.2.1汽车主要尺寸参数的选择
3.2.2一些汽车的主要尺寸参数和质量参数
3.2.3汽车质量参数的确定
3.2.4汽车主要性能参数的选择
3.2.5各类汽车的一些动力性参数的取值范围
3.2.6一些车型的动力性及燃料经济性指标
3.3汽车发动机的选型
3.3.1汽车发动机的选型
3.4轮胎的选定
3.4.1轮胎的选定
3.4.2国产汽车轮胎的规格、尺寸及使用条件
3.5汽车总布置图的绘制
3.5.1概述
3.5.2汽车总布置草图
3.5.3运动校核
3.6汽车性能的优化匹配、预测和计算机模拟概述
3.6.1汽车性能的优化匹配、预测和计算机模拟概述
4汽车零部件的载荷与计算工况和计算方法
4.1概述
4.2汽车零部件的载荷工况
4.3汽车传动系的扭转振动
4.4汽车传动系最大转矩的确定
4.5路面不平度影响下的汽车行驶系载荷
4.6簧载(悬挂)质量在随机载荷作用下的强迫振动计算
4.7传动系静强度计算的载荷工况
4.8传动系零件的疲劳强度计算
4.9汽车零件的可靠性设计
4.10汽车零部件的最优化设计
5汽车传动系概论
5.1传动系的功用
5.2传动系的类型
5.2.1机械传动系
5.2.2液力传动与液力-机械传动系
5.2.3电传动系
5.3传动系的结构布置
5.4机械传动系的工作特点及设计要求
6离合器设计
6.1概述
6.1.1概述
6.1.2离合器的基本功用
6.1.3对离合器的基本要求
6.2摩擦离合器的结构型式选择
6.2.1摩擦离合器的结构型式选择
6.2.2从动盘数及干、湿式的选择
6.2.3压紧弹簧的结构型式及布置
6.2.4压盘的驱动方式
6.2.5分离杠杆的结构型式
6.2.6分离轴承的类型
6.2.7保证中间压盘分离间隙的结构措施
6.2.8离合器的通风散热措施
6.2.9从动盘的结构型式
6.3离合器基本参数的确定
6.4摩擦离合器的滑磨及其热工况
6.5离合器工作过程的图分析法
6.6摩擦离合器主要零件的设计计算
6.6.1压紧弹簧的设计计算
6.6.2扭转振荡器的参数选择与设计计算
6.6.3其他主要零件的设计计算
6.7离合器操纵机构设计
6.7.1设计要求
6.7.2离合器操纵机构的结构型式选择
6.7.3离合器操纵机构的设计计算
6.8离合器试验
7变速器设计
7.1概述
7.2变速器的结构分析与型式选择
7.2.1变速器传动机构的结构分析与型式选择
7.2.2变速器零、部件的结构分析与型式选择
7.2.3变速器的操纵机构
7.3变速器基本参数的确定
7.3.1变速器的档位数和传动比
7.3.2变速器的中心距与轴向尺寸
7.3.3变速器的齿轮参数
7.3.4变速器各档齿轮齿数的分配
7.4变速器齿轮的设计计算
7.4.1变速器齿轮的几何尺寸计算
7.4.2变速器齿轮的强度计算与材料选择
7.5变速器轴与轴承
7.5.1变速器轴
7.5.2变速器轴承
7.6同步器
7.6.1惯性同步器的结构类型
7.6.2惯性同步器的工作原理
7.6.3惯性锁止式同步器的主要结构参数
7.6.4转动惯量的计算
7.6.5同步器摩擦副的材料
7.7副变速器与分动器
7.8变速器试验
8液力机械变速器设计与其他无级变速
8.1概述
8.2液力变矩器
8.2.1概述
8.2.2液力变矩器的评价参数
8.2.3液力变矩器的特性
8.2.4液力变矩器的结构型式
8.2.5液力变矩器的结构型式与特性参数的选择和基本尺寸的确定
8.2.6液力变矩器的补偿压力与冷却系统
8.3液力机械传动
8.3.1概述
8.3.2行星齿轮变速器的行星机构
8.3.3液力机械传动实例
8.3.4换档执行元件
8.3.5液力机械变速器的操纵
8.4液力变矩器及液力自动变速器试验
8.5皮带和钢带式摩擦无级变速与链条无级变速
9万向节与传动轴设计
9.1概述
9.2万向节与传动轴的结构型式
9.2.1万向节与传动轴的结构型式
9.2.2传动轴管、伸缩花键及中间支承
9.2.3万向节
9.3万向节传动的运动学及等角速传动条件
9.4万向传动轴的设计计算
9.5十字轴万向节传动的附加弯矩和惯性力矩
9.6万向节的设计计算
9.7万向传动轴试验
10驱动桥设计
10.1概述
10.2驱动桥的结构型式与布置
10.2.1驱动桥的结构型式选择
10.2.2非断开式驱动桥
10.2.3断开式驱动桥
10.2.4多桥驱动的布置
10.3主减速器
10.3.1主减速器的结构型式
10.3.2主减速器的基本参数选择与设计计算
10.4差速器
10.4.1概述
10.4.2对称式圆锥行星齿轮差速器的运动学及差速器的内摩擦
10.4.3差速器的结构型式选择
10.4.4对称式圆锥行星齿轮差速器
10.4.5强制止式防滑差速器
10.4.6自锁式差速器
10.5驱动车轮的传动装置
10.5.1概述
10.5.2半轴的型式
10.5.3半轴的设计与计算
10.6驱动桥桥壳
10.6.1概述
10.6.2桥壳的结构型式
10.6.3桥壳的受力分析及强度计算
10.7转向驱动桥
10.8驱动桥试验
10.9驱动桥设计数据
10.9.1一些轿车与客车的主减速比i0及其他有关参数
10.9.2一些载货汽车及越野汽车的主减速比i0及其他有关参数
10.9.3汽车驱动桥离地间隙
10.9.4圆弧齿锥齿轮铣刀盘名义直径的选择
10.9.5圆弧齿螺旋锥齿轮的几何尺寸计算用表
10.9.6用展成法和半展成法加工的汽车圆弧齿螺旋锥齿轮的齿高参数
10.9.7圆弧齿螺旋锥齿轮的大齿轮理论弧齿厚
10.9.8“格里森制”圆锥齿轮推荐采用的齿侧间隙B(新标准)
10.9.9双曲面齿轮齿侧间隙B
10.9.10圆弧齿双曲面齿轮的几何尺寸计算用表
10.9.11圆锥齿轮及双曲面齿轮的轴向力与径向力
10.9.12变速器处于各档时的发动机转矩利用率
10.9.13汽车差速器直齿锥齿轮的几何尺寸计算用表
10.9.14Revacycle弧廓直齿锥齿轮的标准尺寸
10.9.15按差速器传递的最大扭矩选择Revacycle弧廓直齿锥齿轮用表
10.9.16几种汽车全浮式半轴的静扭试验结果
10.9.17解放CA10B中型载货汽车的全浮式半轴
10.9.18带有轮胎中央充气系统的越野汽车非断开式驱动桥
10.9.19奥地利微型越野汽车“STEYR-PUCHHAFLINGER”的断开式后驱动桥
10.9.20奥地利微型越野汽车“STEYR-PUCHHAFLINGER”的断开式前驱动桥
10.9.21纵向水平布置的双级主减速器
11现代汽车的四轮驱动
11.1现代汽车的四轮驱动
12汽车行驶系概论
12.1行驶系概述
12.2汽车行驶系的载荷
13从动桥设计
13.1概述
13.2从动桥的结构型式
13.3从动桥的设计计算
13.3.1转向从动桥主要零件尺寸的确定
13.3.2转向从动桥主要零件工作应力的计算
13.4从动桥试验
14悬架设计
14.1概述
14.2悬架的结构型式与分析
14.2.1非独立悬架
14.2.2独立悬架
14.2.3复合纵臂式后支持桥悬架
14.2.4平衡悬架
14.3悬架主要参数的确定
14.3.1概述
14.3.2影响平顺性的参数
14.3.3影响操纵稳定性的参数
14.3.4影响纵向稳定性的参数
14.4汽车钢板弹簧设计
14.4.1概述
14.4.2多片钢板弹簧的设计与计算
14.4.3少片与单片钢板弹簧的设计计算
14.4.4变刚度钢板弹簧的设计与计算
14.5扭杆悬架的设计
14.6螺旋弹簧悬架的设计
14.7空气悬架的设计
14.8油气弹簧的设计
14.9独立悬架导向机构的设计
14.10减振器的结构类型与主要参数的选择
14.11横向稳定杆的设计
14.12主动悬架与半主动悬架
14.13悬架试验
15轮胎与车轮
15.1概述
15.2轮胎
15.2.1汽车轮胎应满足的使用要求
15.2.2轮胎的分类及其结构组成
15.2.3轮胎规格的标记和代号
15.3车轮
15.3.1概述
15.3.2轮辋
15.3.3轮辐
15.3.4轮毂
15.4轮胎气压的调节系统
15.5轮胎与车轮的试验
16车架与车身设计
16.1概述
16.2车架的结构设计
16.2.1车架的结构型式
16.2.2纵梁、横梁及其联接
16.3车架的制造工艺及材料
16.4车架的计算
16.4.1车架的计算任务
16.4.2车架的简化计算
16.4.3车架计算的静态有限元法
16.4.4车架计算的动态有限元法
16.5车架试验
16.6汽车车身
16.6.1汽车车身的概述及特点
16.6.2车身名词术语
16.6.3车身结构及承载类型
16.7车身设计方法
16.7.1传统的车身设计方法
16.7.2车身的计算机辅助设计
16.8人机工程学在车身设计中的应用
16.8.1概述
16.8.2三维H点人体模型
16.8.3汽车司机的眼椭圆
16.8.4司机的手伸及界面
16.8.5人体坐姿生理特性与座椅设计
16.9汽车造型设计和空气动力学
16.9.1汽车造型设计的特点及要求
16.9.2汽车造型的艺术技巧
16.9.3汽车行驶时所受到的气动力和力矩
16.10车身结构设计和碰撞安全性
16.10.1车身结构设计的要求
16.10.2车内振动及噪声诊断和控制
16.10.3车身结构与碰撞安全性
16.10.4车身设计的新进展
16.11车身试验
17转向系设计
17.1概述
17.2转向系的主要性能参数
17.2.1转向系的效率
17.2.2转向系的角传动比与力传动比
17.2.3转向器的传动间隙特性
17.2.4转向系的刚度
17.2.5转向盘的总转动圈数
17.3转向器的结构型式选择及其设计计算
17.3.1概述
17.3.2循环球式转向器
17.3.3齿轮齿条式转向器
17.3.4球面蜗杆滚轮式转向器
17.3.5蜗杆指销式转向器
17.3.6变传动比转向器
17.4动力转向系设计
17.4.1概述
17.4.2动力转向的结构型式与布置方案
17.4.3动力转向的工作原理
17.4.4动力转向系的设计计算
17.4.5液压动力转向的工作特性
17.5转向传动机构设计
17.5.1转向传动机构设计
17.5.2转向梯形机构设计
17.5.3转向传动机构的臂、杆与球销
17.6转向操纵机构的防伤安全措施
17.7转向减振器
17.8轿车的四轮转向
17.9转向系试验
18制动系设计
18.1概述
18.1.1概述
18.1.2欧、美、日、瑞典的有关标准、法规对制动效能的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