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2025》引领下的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规划
产业集中度
到2020年,前30家主要零部件集团企业产值占比由目前的20%提升至30%。
到2025年,国内主要集群区零部件产值突破2.5万亿,其中前30家主要零部件集团企业产值占比超过40%。
品牌竞争力
到2020年,通过创新驱动,支持部分中国品牌企业,发展10~15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自主零部件企业集团,其中单项零部件产品处国际知名品牌之列。
到2025年,支持部分中国品牌企业,发展30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自主零部件企业集团,其中单项零部件产品处国际知名品牌前五。
市场发展
到2020年,国内自主品牌核心零部件配套份额提升至30%,零部件出口占零部件总产值提升至10%。
到2025年,国内自主品牌核心零部件配套份额提升至40%,力争2025年零部件出口占零部件总产值的20%。
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
结合中国制造2025重点领域技术发展要求,实现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全面推动节能汽车、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零部件发展,尤其是其中核心零部件的发展。
①节能汽车关键零部件
推动高效内燃机及其关键零部件、电子控制系统、混合动力电机/电池/专用发动机、中低压助力与能量回收技术、高效自动变速器及其关键零部件、轻量化零部件的发展,提升中国品牌市场份额。
到2020年,节能汽车实现乘用车新车平均油耗优于5L/100km,中国品牌关键零部件市场份额超过50%;商用车平均油耗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中国品牌关键零部件市场份额超过70%。
到2025年,在节能汽车领域,乘用车新车平均油耗优于4L/100km,中国品牌关键零部件市场份额超过60%;商用车平均油耗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中国品牌关键零部件市场份额超过80%。
②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
推进动力电池系统、驱动电机、电机控制器、燃料电池系统及电堆、电机耦合装置、增程式发动机、高压总成、整车控制器、轻量化车身等关键核心零部件自主化,满足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需求。
到2020年,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动力电池、驱动电机等关键系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中国品牌市场占有率80%。
到2025年,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形成自主可控完整的产业链。
③智能网联汽车关键零部件
着力推动车载光学系统、车载雷达系统、车载高精定位系统、车载互联终端、集成控制系统的发展,提升中国品牌市场份额。
到2020年,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掌握传感器、控制器关键技术、供应能力能满足规模发展需求,产品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到2025年,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传感器、控制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掌握执行器关键技术。
产业平台发展
到2020年,充分利用现有行业服务资源,搭建零部件发展综合平台,促进行业健康与快速发展;初步构建零部件行业第三方服务平台,搭建零部件产品质量信用平台。
到2025年,建设完成整零合作配套体系、零部件行业第三方服务平台、零部件产品质量信用运营体系。
产业聚集发展
到2020年,建设2~3个具有零部件总部、研发、销售等综合功能的国家级特色零部件示范基地和集聚区域。
到2025年,建设5个具有零部件总部、研发、销售和中高等综合功能一体化的国家级零部件基地;国家级零部件集聚区域建成5家以上国家级零部件技术创新发展联盟,5~6家大型共性技术及公共服务平台。围绕摄像头、雷达、导航定位、射频芯片、无线通讯终端及控制器等,打造2~3个零部件产业聚集区。
零部件关键技术发展
零部件研发的强化
到2020年,积极引导汽车零部件骨干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和技术开发,实现骨干零部件企业年度最低研发投入占比主营业务收入的4%~5%。
到2025年,骨干零部件企业年度最低研发经费占比销售收入的5%~6%。协同整车企业或世界知名零部件企业构建5家以上大型关键零部件产品前沿技术“平台研发”和“应用技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全面提升科技成果转化。
零部件产品质量提升
到2020年,中国品牌零部件产品质量实现大幅提升,基本达到国际先进制造水平和能力,构建满足整车发展的高水平低成本的零部件配套供应体系。
到2025年,建立一套较为完善的中高档整车零部件配套供应体系,位列汽车发达国家中位水平。
强化政府引导和统筹协调
积极推动构建国家汽车零部件专项推进协调机构,加强产业引导与规范。建立完善多形式汽车零部件创新合作发展机制,探索搭建内资、合资、外资等各类资本的零部件企业发展平台。
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
扩大零部件企业开放与合作
借助合资企业技术研发平台,培育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扶持企业联合开发,逐步实现关键核心零部件技术突破。推进零部件企业的并购重组,重塑中国知名零部件品牌。
营造零部件发展的良好环境
积极推动建立国家技术发展联盟,加快研发资源及技术共享。推进全国汽车零部件基地建设,搭建公共服务平台。跨产业协调,逐层分解技术关键难点,全技术、全产业链协同突破。
积极发挥国际化作用
加强零部件人才保障
建立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加大汽车零部件人才的引进。统筹兼顾研发人才与技能型人才培养。
行业专家各方解读《中国制造2025》
傅伟:零部件企业应尽快推进智能制造
倪威:提升零部件质量是打造品牌的基础
亚新科工业技术(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倪威表示,制造业尤其是装备工业和机械工业是一个国家的脊梁,国家制定《中国制造2025》,对我国的工业发展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倪威认为,建设汽车工业强国就是要具备为全球市场供货的能力。中国的汽车和零部件产品如何走向世界,靠的是品牌,靠的是质量。一个国家或一个公司要打造品牌必须要做好一件事情就是提升质量。《中国制造2025》方案中提出要“质量为先”,坚持把质量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生命线,强化企业质量主体责任,加强质量技术攻关、自主品牌培育。中国的零部件产品一直被诟病为“质量差”,不是我们做不出质量好的产品,而是我们产品的一致性、稳定性不好。中国汽车零部件制造工业的问题在于对制造工艺的坚持度不够。
因此,倪威认为《中国制造2025》方案的意义不在于目标的宏伟,而在于通过目标的实现,打造一场提升中国产品质量的运动,形成一种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坚持把事情做好的能力。增强研发能力,提升质量,把这两点踏踏实实做好是对中国汽车零部件工业最有利的支持。
陈昆:紧固件行业要提升装备水平
结语
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强盛。同理,汽车零部件作为我国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强大的汽车零部件就无法真正建立汽车强国。因此,做大做强中国汽车零部件是建设汽车强国的基本支撑。实现汽车零部件产业转型升级,全面提升零部件产业核心竞争力,需要进一步推进零部件专业化、国际化、品牌化发展,需要立足于自主研发与技术革新,需要整车企业引领和带动,以及整车和零部件企业的持续协同努力。未来,在《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引领下,适应新常态,直面新挑战,把握新机遇,为共同促进汽车零部件做大做强,为实现中国汽车工业强国目标而努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