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供应商网】“出海”正如火如荼,不仅车企、动力电池企业竞相“走出去”,充电桩企业也在积极探索拓展海外市场之路。
预计2023年实现归母净利润3.5亿元至4.3亿元,同比增长56.57%至92.35%;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3.29亿元至4.09亿元,同比增长54.66%至92.27%……1月18日,盛弘股份年报预告出炉,其中显示,盛弘股份的盈利高增长除了有国内市场的贡献,也有海外市场的加持。盛弘股份称,2023年上半年公司海外营收占比约为26%,同比增长约180%。西部证券近日发布的充电桩行业深度报告指出,随着全球电动汽车销量持续攀升,保有量快速扩容,对充电基础设施的需求将愈加旺盛,海外供需缺口的出现为中国充电桩企业“出海”提供了契机。
01充电桩“出海”将大有作为
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汽车出口491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120.3万辆,同比增长77.6%。
“新能源汽车出口的大幅增长,给我国充电桩企业‘出海’增添了更多机遇。”小蜂新能源汽车充电技术(苏州)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小蜂充电”)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技术官杨涛在接受《中国汽车报》记者采访时谈到,小蜂充电近两年来积极开拓海外市场,目前已跻身在欧中国充电桩企业前3名之列。当前,在欧的中国充电桩企业不到10家,不过,更多国内充电桩企业正在“出海”的路上。分析其中的动因,一方面是因为新能源汽车正在成为全球汽车产业发展大趋势,包括中国、欧洲、北美、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都是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增长较快的区域,欧洲等地也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增速较快的地区,相应带来的对充电基础设施的需求也在迅速增长;另一方面是因为国内市场的“内卷”。近两年从整车、电池到充电桩“内卷”加剧,充电桩市场盈利困难,而海外充电桩市场的需求缺口较大,恰好给有实力的国内充电桩企业带来了机遇。
和小蜂充电一样,近年来,盛弘股份、道通科技、星星充电等充电桩企业均积极“走出去”。“星星充电已经与200家公司达成合作,并进入66个国家和地区市场。”万帮数字能源(星星充电)股份有限公司业务经理郭琪仁向记者表示,欧洲市场近年来充电桩建设较快,但总体仍然不足,且主要集中在一些中心城市,即使按计划到2030年公共充电桩保有量达到238万台,慢充桩仍将占近80%。美国的充电网络集中度较高,且本土品牌占据主导地位,如充电桩市场份额居首位的是Charge-Point,其市场份额达54.9%;第二位是特斯拉,市场份额为10.9%。按照计划,2030年美国公共充电桩保有量将达138万台,快充桩占比可达27.5%。相比之下,2030年中国市场的快充桩占比将达到约80%。通过对比欧美亚市场可以看出,中国充电桩企业在海外将大有作为,不过,企业“出海”应因地制宜。
泰国、马来西亚、印尼、越南等东南亚市场的充电桩竞争则基本还处于起步阶段。以泰国为例,其车桩比约为20:1,比欧美的差距更大,而且存在区域分布不均的问题。目前,中国充电桩企业也在积极布局东南亚市场,如星星充电等充电桩企业已经在新加坡、越南进行了市场布局。“相对而言,欧洲充电桩市场潜力更大,这也是很多充电桩企业纷纷看好欧洲市场的原因之一。”杨涛表示。
02挑战不容忽视
有机遇并不意味着中国充电桩企业“走出去”就会一帆风顺,海外市场的挑战也不容忽视。
“中国充电桩企业‘出海’基本是从零开始,目前在海外市场尚不具有优势。”杨涛介绍,如美国市场主要由ChargePoint、特斯拉、Blink、SemaCharge等美国本土企业占领,欧洲市场也早已被ABB、西门子、施耐德、英国石油、壳牌等跨国巨头瓜分。如今中国充电桩企业进入欧洲等市场,要凭借实力去参与市场竞争。
在市场端,充电桩的市场运营是另一大挑战。“在海外,充电桩的安装、调试、运营、维护等都需要考虑当地的习惯与需求。”郭琪仁表示,这就意味着除了研发和生产能力外,充电桩企业还需要有很强的运营能力。所以在海外市场就需要聘用熟悉政策及环境、消费习惯的当地工作人员,人工服务费用高昂,无形中抬高了运营成本。
接受记者采访的多家“出海”中国充电桩企业都表示,海外市场的充电桩布局理念和环境与国内有很大不同。“除了充电桩产品性能、认证之外,欧洲市场还特别重视充电桩的外观设计。在欧洲市场,对于充电桩,用户不仅要看内在质量,也要看外观颜值,很多国外公司充电桩的外观设计都各具特色,很有艺术范儿。”杨涛认为,在一定程度上,适应欧洲市场的外观设计需求,是中国企业充电桩产品进入欧洲市场的第一关。要在外观上打破原有的方方正正类似于笨重的配电箱的刻板认识,重新以一种艺术感去设计充电桩,在很大程度上是决定产品和品牌能否被欧洲用户接受的关键之一。
据悉,中国充电桩企业在“出海”欧洲的过程中,普遍都对产品外观进行了“补课”。进入欧洲市场不久的小蜂充电已经在欧洲设立了研发中心,针对欧洲用户的消费需求和审美特点对充电桩产品进行深度再开发,并且已经开始在欧洲生产充电桩,节省了运费和关税,降低了成本。而盛弘股份研发的InterstellarACCharger交流充电桩在2022年获得了享有盛誉的德国iF设计奖,EN+旗下Caro系列家用充电桩2023年获得了设计界久负盛名的德国红点设计奖。
03渠道建设至关重要
在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海外市场,决定谁能杀出重围,率先占有一席之地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渠道建设。目前,中国充电桩企业也在海外逐渐摸索出了很多富有成效的做法,总结来看包括自主发展模式和合作模式两种类型。不过,在当下海外业务刚刚起步的阶段,合作仍是桩企的首选。
“星星充电2018年就与主要服务于B端用户的欧洲充电巨头Hubjec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计划共同建设10万个充电网点。近年来已陆续与英国、法国、意大利、德国等地的公司达成合作,并进入了相应市场。”郭琪仁表示,至今,星星充电已经在美国等地建立了生产工厂,在新加坡建设了结算中心,还在海外设立了研发中心。星星充电与大众汽车的合资公司开迈斯不久前还获得了大众汽车与一汽集团的增资,将通过更多形式,加速布局海外市场。
在很大程度上,合作模式能够帮助充电桩企业更快速、广泛地占领海外市场。“通过合作,威迈斯已经实现较大规模的出口。”威迈斯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海外市场部总监郦鸣说。谈到具体合作模式,郦鸣表示,一方面是与国内车企合作,随着客户的整车一起走向海外,实现间接出口。如威迈斯与上汽合作,上汽将这些充电桩产品用于名爵等车型出口的海外市场。另一方面是与一些跨国企业合作,如威迈斯与跨国车企Stellantis、法拉利、阿斯顿·马丁,以及零部件供应商Ego等企业都展开了合作,实现充电桩产品的直接出口。2021年至2022年,威迈斯直接对海外市场的出口比例从1%增长到6%,2023年已经接近公司整体营收的15%,市场份额也不断扩大。“由于美国市场短期内机会有限,相比之下,在欧洲更能发挥优势。随着欧洲市场的开拓与深入,威迈斯也越来越了解欧洲市场需求与客户要求,能够更快速地调整解决方案,持续为新能源用户创造价值。”郦鸣说。
目前,已经有多家国内充电桩企业借“合作”这一“桥梁”实现了“出海”。比如,盛弘股份2022年与英国石油(BP)达成合作,成为首批进入英国石油在华供应商名单的充电桩厂家,并借此开始布局欧洲市场;同年,道通科技的充电桩产品分别通过了欧标、美标的交流桩与直流桩认证,之后又拿到了北美、欧洲、亚洲等海外市场的订单。2022年9月,道通科技进入美国内华达州电力公司充电桩供应商名录,获得进入美国市场的“门票”;炬华科技则通过为汽车企业代工进入美国市场;英杰电气的充电桩产品通过电商平台向海外销售。
04中国桩企独具优势
不管怎样,面对广阔的海外市场,中国充电桩企业正在加快“出海”的脚步,且日益展现出竞争优势,这背后是良好的技术及供应链支撑。
郭琪仁告诉记者,当前,国内供应链企业已具备成熟的40kW等大功率电源模块制造能力,整桩制造厂商也依靠传统业务优势,向上拓展电源模块领域,可以为海外客户生产模块和整桩产品。
另外,“走出去”正在帮助我国充电桩企业实现较好的盈利。“欧美市场的充电桩价格比国内要高很多。”郭琪仁表示,欧美客户对充电桩价格敏感度较低,如120kW直流充电桩,海外价格约人民币46.4万元,比国内市场价格高出3万~5万元,这也吸引了国内充电桩厂商纷纷布局欧美市场,希望可以借此提升盈利能力。不仅充电桩产品售价高,使用成本也高于我国。刘锴告诉记者,目前,国内直流充电桩的使用成本已从10多年前的约2元/W降至现在的约0.3元/W。相比之下,海外交流桩单价在0.65~0.7元/W左右,直流桩单价在1.2~1.4元/W左右,是国内价格的2~3倍。因此,国内充电桩企业“出海”将有较大的毛利和净利提升空间。
“小蜂充电海外市场去年营收突破1亿元,今年在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营收有望突破4亿元。”杨涛表示,充电桩海外市场的毛利率较高,在较为理想的情况下,海外充电桩市场毛利率近50%,与国内10%左右的毛利率相比具有显著优势,这也是吸引很多国内充电桩企业纷纷“出海”的原因之一。
研报显示,2030年,全球充电桩产业规模有望达到3250亿美元。“国内充电桩企业‘出海’,不仅能在全球化环境中得到锻炼,也能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作出多方面贡献。”李明认为,充电桩作为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的重要一环,通过“出海”提升自身实力和盈利能力,既能体现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先发优势,也能为世界新能源汽车市场补齐缺口,还能为全球节能低碳发展之路提供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