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环境”公众号执法专栏——“E案E说”栏目中,上海市生态环境局执法总队及各区执法大队(支队)讲述本市生态环境行政执法典型案例,以案释法解读常见违法行为和守法要点,大力宣贯生态环境法律法规,指导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守法经营,绿色发展。
查办首案、攻坚克难,守护清朗乾坤
上海办理全国首起
扬尘在线监测领域入刑案件
案件背景
扬尘在线监测设备是具备对易产生扬尘的建筑施工、物料存放、混凝土搅拌、码头物料装卸等过程产生的颗粒物质量浓度进行连续自动监测的设备,并具备数据传输、存储、分析和处理功能。以建筑工地为例,目前上海市共有7000余台工地扬尘在线监测设施,它们共同构建起了易产生扬尘点位的扬尘污染监测网络,督促各建筑、施工单位采取有效措施,抑制扬尘污染,助力守护本市蓝天白云,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上海市共有20多个扬尘在线监测设施运行维护单位,负责对上述设备定期运行维护,确保监测数据的客观、真实、有效,这也是运维单位的法定义务。而有的运维单位为了获取更多客户,竟然通过远程设置量程上限等方式篡改扬尘在线监测数据,导致监测设备无法正常测量扬尘污染物排放情况。场地上的尘土飞扬与数据上的“岁月静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对扬尘在线监管网络造成严重干扰,导致监测体系的“失明、失真”。近期,上海市生态环境局执法总队成功办理了全国扬尘在线监测领域行刑衔接第一案,有力地震慑了全市涉及扬尘在线环境违法行为。
面临“三无”挑战
今年8月,举报人向上海市宝山区生态环境局执法大队实名举报,反映提供扬尘运维服务的某科技有限公司长期通过远程修改量程上限、质量浓度转换系数等方式,篡改多台扬尘在线监测数据。
该公司运行维护全市600余台扬尘在线监测数据,其弄虚作假的行为对本市大气环境质量影响极大。市环境执法总队在接到宝山区大队的报告后高度重视,决定提级管理,成立专案组开展调查工作。
在案件调查初期,专案组面临违法手段无痕迹可循、取证方式无先例可依、环境法条无现成可用的“三无”的挑战,给调查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压力。
挑战一:违法手段无痕迹可循
挑战二:取证方式无先例可依
挑战三:环境法条无现成可用
运用“三步”破局
市环境执法总队面对三大挑战,充分发扬“政治强、本领高、作风硬、敢担当”的生态环境保护铁军精神,勇于担当,迎难而上。由总队主要领导挂帅,由总队的业务骨干组成专案组,集中总队精锐力量,分三步攻难关、破难题。
第一步:研究证据固定方法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专案组反复研究举报人提供的举报材料,结合电子证据固定的要求,探索固定证据的方法。根据举报情况,涉案公司可能有多人参与了篡改数据的行为,所以专案组提前做好内部分工,决定使用“调虎离山”的方式优化取证。
第二步:寻求刑法法律资源
第三步:优化部门联动配合
案件成果
经进一步侦查,犯罪嫌疑人通过远程修改170余台设备的量程上限,导致设备无法测量超标的数值,意图实现获取更多客户的目的。目前,案件已基本完成侦查,正在准备移送起诉。本案案发后,全市扬尘在线造假势头被明显遏制,扬尘在线超标被处罚的情况明显增多,更多的问题暴露出来,有利于监管部门督促产生扬尘的单位落实有效措施,减少扬尘污染物的排放。
启示三重意义
扬尘在线监测系统是掌握具体点位扬尘污染的重要方式,只有保证监测数据的客观性、真实性、有效性,才能更好地助力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本案的办理在三个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是对全国办理同类入刑案件具有示范意义。本案作为全国范围内扬尘在线监测领域行刑衔接的首案,在法律适用、证据收集、办案程序上的尝试和突破,为全国各地生态环境执法部门树立了较好的样板,为在全国范围内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精准打击扬尘在线弄虚作假的违法犯罪行为提供了办案思路,具有较强的示范意义。
相信通过加强对全国范围内扬尘在线造假的打击力度,可以更有效地守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为广大人民群众撑起一片蓝天白云,清朗乾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