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辨识管理制度范文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风险辨识管理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安全文化是存在于集体和个人中的种种素质和态度的总和。英国健康安全委员会核设施安全咨询委员会(hscasni)认为:“一个单位的安全文化是个人和集体的价值观、态度、能力和行为方式的综合产物,它决定于健康安全管理上的承诺、工作作风和精通程度。”安全文化不是停留在宣传标语上的口号和大道理或是几项安全活动,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结合于施工实践过程中的,人们对安全的意识、行为和态度。通过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的熏陶,可以提高人们的安全修养,才能在施工过程中预防事故的发生。

安全文化注重人的观念、道德、伦理、态度、情感、品行等深层次的人文因素,通过教育、宣传、奖惩、创建群体氛围等手段,不断提高施工企业职工的安全修养,改进安全意识和行为,从而使职工从不得不服从管理制度的被动执行状态,转变成主动自觉地按安全要求采取行动,即从“要我遵章守纪”转变成“我要遵章守纪”。所以良好的安全文化能弥补安全管理的不足。

构建安全文化的目的就是要营造一种安全和谐的文化氛围,促进企业安全管理工作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使施工企业的安全管理充满活力和动力。这样,才能增强施工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

如何营造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谈点个人的建议。

一、从健全管理制度着手建立起制度文化

企业首先要建立起一整套完善的有针对性的管理制度,有效的管理制度能使各项工作按规定程序执行,使各部门员工在工作中的行为有章可循,并可进行有据可查的监督、考核和奖惩。

完善的管理制度是一个企业无形资产,它不仅是全体员工的行为准则,而且可以激发员工的竞争意识,为企业创造财富。企业在建立管理制度时首先应该赋予制度的权威性,要求全体员工在一切管理活动或工作流程中都必须不折不扣地按制度执行。一个新的管理制度出台后,尤其是制度所规定的内容与传统做法不相吻合的时候必定会引起议论,执行起来就会遇到困难,甚至有些职工会有抵触情绪。所以赋予制度的权威性很重要,让管理制度如同法规。另外在不折不扣执行过程中应该对职工进行宣讲和解释制度的必要性,解除职工的思想负担,转变传统的思维模式,便于制度的执行。并且监督部门要认真履行监督职责,监督制度的执行,不徇私,不讲情面,制度才能真正起到规范的作用。

其次每个管理制度都应该具有针对性,紧扣管理的对象、工作范围,不能片面化或一概而论。制定的管理制度针对性不强或只是泛泛而谈,没有具体的实施细则,这样的制度就容易被抛弃到一边,成为存档制度,出现两张皮现象。所以我们在制定制度时一定要强调该制度制定的目的及所适用的范围,并且明确范围内各部门的职责要求。

最后制度应该具有可操作性和连贯性。一个制度的核心部分应通俗易懂,定性定量相适宜,不能出现模棱两可或是含糊不清的条款,不然制度执行起来就会因为个人的理解不同产生分歧,不便于操作。另外制定制度时要考虑制度之间的连贯性,只有相互关联才易于贯彻执行,否则管理就会出现脱节,在管理过程中也会存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手忙脚乱的现象。

企业在加强安全制度建设的同时,也要重点进行全员安全培训,尤其针对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注重理论方法和施工现场实际相结合,客观公正给予风险因素的正确评价,并就得出的风险等级详细制定控制措施,让《危害辨识风险评价与控制措施表》真正发挥作用,把安全管理工作的重点由过程监控改变为前期策划和预防。当施工班组全员都能正确进行危害辨识和风险评价,那么全员的安全意识也就形成了。

【关键词】煤矿;风险预控;安全;管理;PDCA

0引言

煤矿风险预控管理是我国煤矿行业安全管理的新型模式,也是煤矿安全管理的最高阶段。煤矿风险预控管理就是通过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全面辨识煤矿生产活动中的危险源,明确危险源可能产生的风险及其后果,制定针对性的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对危险源进行分级分类、监测、预警、控制,预防事故的发生,从而实现“杜绝一级非伤亡事故,实现事故为零”的风险管理目标。

1风险预控管理术语定义

危险源:直接的或间接的可能导致伤害或疾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或这些情况组合的根源和状态。

根源危险源:指能够引发危险、事故的载体,比如本单位所有的岗位、机器设备、环境、管理。

状态危险源:指人的不安全行为,设备、环境的不安全状态以及管理的缺陷,状态危险源总是依附于根源危险源。

危险源辨识:认识危险源的存在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

风险:某一特定危险情况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组合。

风险评估:评估风险大小以及确定风险是否可容许的全过程。

风险预控:在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的基础上,预先采取措施消除或控制风险的过程。

事故树:指从一个可能的事故开始,一层一层地逐步寻找引起事故的触发事件、直接原因、间接原因和基础原因,并分析这些原因之间的相互逻辑关系,用逻辑图把这些原因及其逻辑关系表示出来的树形图。

2体系结构

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包括五个部分:保障管理、风险预控管理、员工不安全行为管理、生产系统安全要素管理、综合管理。

2.1文件、记录要求

风险预控管理体系文件包括:《管理手册》、《程序文件》、《管理制度》、《安全文化建设手册》、《考核评分标准》、《风险管理手册》、《岗位风险提示卡》、《岗位风险手册》。

2.2风险预控管理

辨识煤矿生产、生活过程中的危险源,明确危险源可能产生的风险及其后果,对危险源进行风险评估、分级分类、制定并落实相应的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并对危险源监测预警,实现危险源的闭环管理,进而消除或控制煤矿生产、生活中存在的危险源,防止事故的发生。

2.3员工不安全行为管理

2.4保障管理

通过建立完善的组织机构、明晰的机构职责、严格的管理制度、有效的管理措施,保障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得以有效运行,同时通过安全文化建设,使员工树立正确的安全观,形成良好的安全人文氛围,实现员工安全的自我管理和团队互助,达到人―机―环―管协调统一。

2.5生产系统安全要素管理

对各生产系统要素危险源的辨识、评估、制定管理标准与管理措施,编写相应的控制程序与制度,进行有效的风险控制,使各生产要素时刻处于受控状态,从而保障安全生产。

2.6综合管理

通过对安全生产其他环节的精细管理,以最大限度地消除或控制危险源、降低风险,提高应对风险和防范事故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财产损失,保障职工生命安全和职业健康。

河南煤化永锦能源有限公司是一个具有50年历史的老矿,面临由传统计划经济管理模式向市场经济管理模式转变的挑战。虽然经过几十年的摸索和经验总结,形成了众多的管理制度、办法,但整体上来说缺乏系统性、科学性、针对性,特别是安全管理思路传统保守,过多依靠专项整治、集中排查、会议布置、下达命令、处罚为主要的行政手段来强制实施安全保障,已不能适应当今企业发展的需要。传统安全管理的弊端主要表现为:

1.风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不到位,造成安全管理盲目性较大。

2.安全管理流程不合理。安全管理操作控制程序不清晰、不闭合,未能做到全过程控制,安全管理存在漏洞、随意性较强。

3.安全管理协同性差,责任权利不统一。

二、内涵与主要做法

2.1健全安全管理组织结构成立内部市场化协同安全管理领导小组,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以矿长为组长,副矿长为副组长,各职能科室领导为成员的公司内部市场化安全协同管理领导小组,负责公司内部市场化安全协同管理重大问题的决策,例外问题的处置,内部市场化安全协同管理的监察工作。

2.3优化安全管理的体系架构通过对煤矿安全管理流程的调研、梳理,构建基于内部市场化的煤矿安全协同管理流程体系三维立体框架模型。根据模型,构建起安全管理的初步体系架构:纵向上从安全管理PDCA流程出发,形成安全目标管理、安全风险防范、安全管理与控制、安全目标考核和安全评价安全协同管理流程;横向上以市场主体上下游服务关系和岗位辅助协作关系,确定市场服务合同,从而明确不同主体之间的权利与责任,并从人、机、环、法、料五个方面规定了安全管理的内容。在纵横分析的基础上,形成安全管理岗位目标与责任、安全管理岗位考核指标、安全协同管理制度与考核方法,整个安全管理流程置于安全协同监察之下,从而形成以内部市场化运作为主,安全协同监察为辅的内部市场化的煤矿安全协同管理流程体系框架。

三、再造安全管理的流程

3.1构建PDCA安全管理流程(总体流程)通过对煤矿安全管理流程的调研分析,结合PDCA循环图思想,设计出PDCA安全协同管理总体流程。

3.2构建协同安全管理流程分流程在PDCA安全协同管理流程(总体流程)基础上,分别设计安全协同管理流程分流程,包括:安全目标管理流程、安全风险管理流程、安全控制管理流程、应急救援管理流程和内部市场化结算管理流程等。

①建立安全目标管理流程目标安全管理根据煤矿安全管理目标,采取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方法,制定各级市场主体的安全目标,并根据各级市场主要目标,形成各级市场主体的岗位责任,安全目标考核指标、安全目标考核方法、内部市场化结算方案等。目标安全管理流程是基于内部市场化的煤矿安全协同管理控制的基础。在目标安全管理流程分析的基础上,制定了《安全生产岗位责任制》、《安全目标考核办法》、《安全内部市场化结算办法》等制度文件。

3.3加强内部市场化结算流程管理①在集团内部市场化管理基础上,结合煤矿自身安全管理实际,依据安全目标考核指标和考核办法,构建建煤矿内部市场化管理实施新型管控模式,形成煤矿内部市场化结算体系,制定出详细可行的内部结算办法,构建起煤矿内部市场化管理实施新型管控模式。②完善内部市场化结算体系:一是分线核算,构建要素市场。二是不断完善价格体系。三是建立核算体系。四是建立考核评价体系。

3.4完善安全管理各项规章制度在安全风险分析的基础上,相继制定、完善《安全应急预案信息库》、《安全培训管理制度》、《安全标识管理办法》、《安全宣教制度》等多项规章制度,建立起市场化程度较强、协同力度较大的安全控制管理体系。

四、结语

①通过实施“基于内部市场化的煤矿协同安全管理”,建立健全了安全管理体系,明确了安全管理的主体,充分调动了员工安全管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形成了良好的PDCA安全闭环管理新模式,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②在目前煤炭形式下滑的情况下,煤矿生产成本增加压力下,加大成本投入的管控力度,严格履行审批签字把关职责,始终坚持设备、材料等周转,充分利用废旧物资调剂交易中心,对库存物资材料进行了调剂使用,减少了新材料投入。保证了矿井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③煤矿协同安全管理体系得到了进一步完善。通过基于内部市场化的煤矿安全协同管理流程再造的实施,建立了以市场为主,监察为辅的煤矿安全管理体系,形成了明确了安全管理责任体制,完善的安全计划执行体系,良好的责权利对等机制,极大地调动了员工参与安全管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④员工的主人翁意识明显加强,安全管理的主动性、积极性显著提高。

⑤安全管理流程进一步明晰,实现了安全管理全过程的管理与控制。

风险管理是提高铁路行业运行水平及效益的有效措施,在风险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对铁路运营中存在的不确定因素进行分析,了解安全隐患,从而总结出解决的方法。风险管理包括风险辨识、风险估计以及风险控制等,在风险管理的过程中,主要是对运营中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行了辨识,了解风险的严重程度,并制定风险控制的措施,这可以有效的维护生产环境的安全性,可以减少安全运营事故出现的次数。在经济市场中,存的风险比较多,企业为了更好的运营,必须制定出风险管理的方案。本文对铁路运输行业运营中存在风险的管理要点进行了分析,希望可以提高铁路安全风险管理的水平。

2铁路安全风险管理的要点

2.1安全风险管理需要与铁路生产实际结合起来

铁路行业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实现了客运高速与货运重载,由于运输形势更加复杂,而且有着较大的安全威胁,对铁路行业的生存造成了较大的影响。铁路安全事故可能存在于任何一个生产运输环节中,为了保证运输的安全性,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消除不安全因素,提高铁路运输各个环节抵御安全风险的能力。铁路行业在制定安全风险管理制度时,需要与铁路生产实际结合起来,做好管理技术的创新工作。铁路企业应制定出人员、设备、环境、管理为四位一体的防控机制,形成“纵深防御”的体系,这样才能更好的推行安全风险管理制度。在风险管理时,首先要做好风险识别工作,对风险程度进行合理的分析,制定出管理的方法,铁路安全风险管理还要立足于全局角度,采用先进的管理手段,做好细节优化工作,保证安全风险管理工程更好的展开,这样才能保证管理效果的最大发挥。

2.2加强科学系统的安全文化建设

2.3制定科学合理的安全管理层级及机制

2.4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方法

2.5建立持续开放的内、外部评估体系

安全评估作为确保系统安全的重要手段,在我国铁路运输生产、项目建设、设备验收等方面得到了长期应用并发挥了突出作用。但是,如何更好地利用这一手段促进铁路系统安全风险管理不断改进,仍是应重点思考的问题。制度化、专业化的内部评估制度和主动开放地接受外部评估,包括由政府法律法规强制的安全评估、行业组织的安全评估和积极自主引入的第三方或同行安全评估,综合利用这些评估手段,可以使安全风险管理各环节不断完善。

3结语

【关键词】危险源;安全控制;评价指标;层次分析法;南水北调

【Abstract】Accordingtothefirstphaseofthesouth-to-northwatertransferprojectYinJiangJihanengineeringchannel3standardsafetyhazardcontrolandmanagementofthestatusquo,aswellasthe"hydropowerengineeringconstructionmajorhazardsidentificationandevaluationguideline"(DL/T5274-5274)ofevaluationcontent.UsingAHPmethod,theestablishmentofawaterconservancyconstructionenterprisesafetycontrolandmanagementofthehazardevaluationindexsystemandevaluationthreshold,analyzedthehazardidentificationandriskanalysis,andthemanagementofthehazards,thecontrolofsensitiveindicators,andcarriesontheappraisal.Theconclusionis:thehazardvalueG=0.92,safetycontrolandmanagementinacontrollablestate,inaccordancewiththeactualsituation.

【Keywords】Hazards;Securitycontrol;evaluationindex;Analytichierarchyprocess;South-to-northwaterdiversionproject

1.概述

南水北{中线一期引江济汉工程从长江荆江河段引水到汉江兴隆河段,工程区域地跨荆州、荆门、潜江等市。渠道全长67.23Km,设计引水流量350m3/s,最大引水流量500m3/s。其中渠道3标段长5.19Km,渠道穿越纵多的河流、湖泊、公路及铁路等,沿线经济比较发达,其施工具有建筑物分布较多、线路长、地质条件复杂、地下水丰富、施工难度大等特点,因而危险源的安全控制与管理工作非常重要。

2.危险源的控制与管理

2.1危险源辨识与风险分析。

(1)危险源辨识。采用系统安全分析及对照有关标准、法规、检查表等方法对危险源辨识。主要是从设备设施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作业环境和条件、管理上的缺陷等分析识别危险源。

(2)危险源分类。按照我国危险源分类[1],引江济汉工程渠道3标施工中主要有:坍塌,高空坠落,机械伤害,易燃、易爆、有毒物质的贮罐区(贮罐)等危险源。具有人员伤害、财产损失、火灾、爆炸、中毒等风险。

(3)危险源辨识范围。依据工程建设的实际,危险源辨识范围主要有:施工区域平面布局总图、建(构)筑物、生产工艺过程、生产设备与装置、有害作业现场、劳动保护、应急抢救设施、办公生活区域、危险物质储存区域等。

(4)危险源风险分析。对办公生活区域、施工过程、脚手架、高空作业、临时用电、机械设备、起重吊装、建筑物基础、穿湖泊段施工围堰等存在的危险源逐一进行统计,分析潜在的危险因素,可能导致的事故类型(死亡、伤害、职业病、财产损失、其他等),风险级别,危险程度以及预防控制措施[2]。

(5)危险源教育培训。所有进场人员都要接受危险源、安全教育培训,并经过考试合格后才能上岗作业。

2.2危险源的控制。

2.2.1危险源控制体系。在危险源安全控制与管理的专职机构设置、人员配备与分工、职责落实、制度建设、责任制等方面均有较为详细的规定,符合规范要求。

2.2.2危险源控制目标。无重大高处坠落、物体打击事故;施工现场无重大火灾、爆炸事故;无坍塌事故;无触电伤亡事故;无重大机械事故;杜绝发生损坏地下管线事故;杜绝损坏机电设备事故等。

2.2.3危险源控制步骤。(1)已辨识的危险源向有关方面申报。(2)划分作业活动区域,内容主要包括机械设备、建筑物、人员和施工工序等,并收集有关信息。(3)辨识危险源的主要危害,受伤害的范围以及受到伤害的程度。(4)在现有控制措施的情况下,对各项危害有关的风险做出主观评价,同时还要考虑控制的有效性以及一旦失败所造成的后果[3]。(5)确定现有预防措施是否足以把危害控制并符合法律的要求。(6)制定风险控制措施计划,并组织专家对措施计划进行评审。(7)针对已修正的控制措施,重新评价风险,并检查风险是否可承受[4]。(8)按规范与制度要求做好危险源的控制与管理。

2.2.4危险源存贮控制。仓库与生产区贮存的危险源临界量(见表1)。

2.3危险源的管理。

(1)管理机构与人员。设置了安全部具体负责危险源的控制与管理,项目负责任人为第一责任人,配备的专职人员安全生产合格证书符合国家规定。

(2)危险源管理制度。编制了专项安全施工组织设计,专项危险源安全控制管理方案,危险源管理制度,安全管理制度等,并定期检查、落实。

(3)制定应急计划。根据预计可能发生的重大事故,编制事故紧急处理方法和措施。应急计划由两部分组成,即现场应急计划和场外应急计划[5],并报有关部门审查批准。

(5)施工环境。在危险源附近施工作业时,安全专职人员在场监督;平时施工时,有专人负责周边施工环境、天气、地质、安全防护等变化情况,确保作业条件符合安全要求。

(6)危险源选址。危险源与居民区、工作场所、其他危险源和公共设施的距离及存贮条件符合安全要求。

(7)危险源监察。积极配合由政府主管部门派出的技术人员定期对重大危险源的监察、调查、评估和咨询[7]。对检查意见立即整改。

(8)危险源管理投入。按投标书承诺,安全生产管理与危险源控制费用到位率100%。从工程开始到结束,没有出现任何等级的安全事故,也无人员伤亡。

3.控制与管理效果评价

3.1评价方法。

依据《水电水利工程施工重大危险源辨识及评价导则》(DL/T5274-2012)规定的评价评价方法,以及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引江济汉工程渠道3标段危险源安全控制与管理的实际情况,采用层次分析方法进行评价。

3.2建立层次结构。

建立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等3个层次[8]。目标层A为危险源安全控制综合评价;准则层中B1为危险源辨识与风险分析、B2为危险源的控制、B3为危险源的管理;指标层Cij(i,j=1,2,…,n)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见图1。

3.3指标系数。

指标系数采用《水电水利工程施工重大危险源辨识及评价导则》(DL/T5274-2012)的规定,以及招、投标文件,监理质量、危险源安全控制过程中的实际情况,采用等间距分级法确定,见表2。

3.4权重分析。

(1)建立矩阵。对列举的每个评价因素进行比较分析,以得到一个评价矩阵A

权重一致性检验结果为:CRB1-C1i0.001,CRB2-C2i0.002,CRB3-C3i0.0001,总CRBi-Cji=0,各CR值均小于0.1,说明权重计算结果符合一致性,判断矩阵成功。

3.5评价。

(1)综合评价模型。

重大危险源安全控制综合评价模型计算公式为[9]:

式中:G为危险源安全控制综合评价指数;Wi为各项指标权重(见表5);Ki为各指标相应的评定分值(见表2)。

按式(7)计算:危险源安全控制综合评价指数G=0.92,下一层次的评价指数分别为:

危险源辨识与风险分析G1=0.91、危险源的控制G2=0.92、危险源的管理G3=0.92。

(2)评价指标。

将评价指标分为5级,不同级别的阈值见表6。

(3)评价与分析。

危险源安全控制综合评价指数G=0.92,处于稍有危险可以接受的状况。准则层中的危险源辨识与风险分析G1=0.91、危险源的控制G2=0.92、危险源的管理G3=0.92,均处于稍有危险可以接受的状态。与实际情况基本吻合。

4.结语

对危险源安全的评价,主要是依据目前的控制与管理现状而评价的,不是对后续工程建设进程中危险源安全控制与管理的评价。因而,不论评价结果再好,也不能掉以轻心。做好危险源安全的控制c管理工作,必须严格遵循危险源安全控制与管理程序,加强安全生产过程中的监督,确保危险源安全控制与管理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技术规范标准、设计文件及合同规定的要求[10],确保各项安全监控措施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DL/T5274-2012.水电水利工程施工重大危险源辨识及评价导则[S].2012.

[2]李芬花.水利水电工程系统的风险评估方法研究[D].北京:华北电力大学,2011:95-97.

[3]李东民.水利水电工程项目风险管理[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13:26-30.

[4]JGJ/T77-2010.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评价标准[S].2010.

[5]肖玲.基于+FAHP+的水电工程施工安全评价研究[D].宜昌:三峡大学,2011:7~10.

[6]刘伟.火电企业危险源管理研究[D].北京:华北电力大学,2011:95~97.2~4.

[7]姚爱生.高层建筑施工危险源管理问题的探讨[J].浙江建筑,2013,30(8):48~51.

[8]张笑天,陈崇德.漳河水库灌区水资源脆弱性评价研究[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10,31(2):12~15.

关键字:建设工程施工;危险源辨识;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A

当前社会环境瞬息万变,建设工程施工中面临的风险越来越多,风险导致的经济损失也越来越大。这些促使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人员从理论和实践上更加重视对建设工程施工中的风险管理,以有效提升项目管理水平。

一、建设工程施工中的危险源

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的目的是控制和减少施工现场的施工安全风险和现场环境影响,预防事故,实现安全目标。而危险源与环境因素是导致事故的根源,因此危险源与环境因素是建设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的核心问题。

(一)危险源的分类

1.按引起的事故类型分类

根据《企业伤亡事故分类标准》(GB6441一86),将危险源及危险源造成的事故分为20类。

(1)物体打击、指落物、滚石、锤击、碎裂崩块、碰伤等伤害,包括因爆炸而引起的物体打击;

(2)车辆伤害,包括挤、压、撞、倾覆等;

(3)机械伤害,包括绞、碾、碰、割、戳等;

(4)起重伤害,指起重设备操作过程中所引起的伤害;

(5)触电,包括雷击伤害;

(6)淹溺;

(7)灼烫;

(8)火灾;

(9)高处坠落,包括从脚手架、屋顶上坠落以及从平地坠入地坑等;

(10)坍塌,包括建筑物、堆置物、土石方倒塌等;

(11)冒顶片帮;

(12)透水;

(13)放炮;

(14)火药爆炸,指生产、运输、储藏过程中发生的爆炸;

(15)瓦斯爆炸,包括煤尘爆炸;

(16)锅炉爆炸;

(17)容器爆炸;

(18)其他爆炸,包括化学爆炸、炉膛、钢水包爆炸等;

(19)中毒和窒息;

(20)其他伤害,如扭伤、跌伤、野兽咬伤等

2.按导致事故和职业危害的直接原囚进行分类

这种分类方法是根据《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GB/T13861—1992)的规定,将生产过程中的危险因素和有害因素分为: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心理等4类。

(1)物理性危害因素

1)设备、设施缺陷;

2)防护缺陷;

3)电危害;

4)噪声危害;

5)振动危害;

6)电磁辐射;

7)运动物危害;

8)明火;

9)能造成灼伤的高温物质;

10)能造成冻伤的低温物质;

11)其他物理性危害因素

(2)化学性危害因素

1)易燃易爆性物质;

2)自燃物质;

3)有毒物质;

4)腐蚀性物质;

5)其他化学性危害因素

(3)生物性危害因素

1)致病微生物;

2)传染病媒介物;

3)致害动物;

4)致害植物;

5)其他生物性危害因素

(4)心理、生理性危害因素

1)负荷超限;

2)健康状况异常;

3)从事禁忌作业;

4)心理异常;

5)辨识功能异常;

6)其他心理、生理性危害因素等

(二)建筑工程施工中的“五大伤害”事故

《建筑施工组织设计规范》(GB/T50502—2009)所附的“条文说明”中将建筑施工安全危害分为七大类:高处坠落、机械伤害、物体打击、坍塌倒塌、火灾爆炸、触电、中毒窒息。根据全国伤亡事故统计,其中高处坠落、物体打击、触电事故、机械伤害、坍塌事故等五种事故为建筑业最常发生的事故,占事故总数的86.6%以上,称为建筑工程施工的“五大伤害”。

(1)高处坠落

高处坠落指在高处作业发生坠落造成的伤害。高处作业是指“凡在坠落高度基准面2m以上(含2m)可能坠落的高处进行的作业”。

高处坠落的主要类型有:

1)因被踩踏材料材质强度不够,突然断裂;

2)高处作业时,由于站位不稳或操作失误被物体碰撞坠落等。

(2)物体打击

物体打击是指“施工过程中的砖石块、工具、材料、零部件等在高空下落时对人体造成的伤害,以及崩块、锤击、滚石等对人体造成的伤害,不包括因爆炸而引起的物体打击”。

物体打击的主要类型有:

1)高空作业中,由于工具、零件、砖瓦、木块等从高处掉落造成对人体的伤害;

2)人为乱扔废物、杂物对人体的伤害;

3)起重吊装、拆装、拆模时,物料掉落对人体的伤害;

(3)触电事故

因触电而造成的人身伤害事故,即触电事故。

触电事故的主要类型有:

1)电线、电缆破损导致漏电造成的人体伤害;

2)电动设备漏电造成的人体伤害;

3)起重机部件等触碰高压电线造成的人体伤害;

(4)机械伤害

机械伤害是指机械做出强大的功能作用于人体造成的伤害。

机械伤害的主要类型有:

1)钢筋加工机械对人体的绞、挤压、拖带、灼伤等伤害;

2)木工加工机械对人体的刨、削、锯、钻等伤害;

3)卷扬机、搅拌机对人体的绞、挤压、拖带、碰撞等伤害

(5)坍塌

坍塌事故是指“物体在外力和重力的作用下,超过自身极限强度的破坏成因,结构稳定失衡造成物体高处坠落、物体打击、挤压伤害及窒息的事故”。

坍塌事故的主要类型有:

1)土石方坍塌;

2)模板坍塌;

3)脚手架坍塌;

4)拆除工程的坍塌;

二、建设工程施工中的风险管理

(一)建设工程施工实行风险管理的意义

在建设工程施工中,风险是普遍存在的。作为工程项目管理者,要想成功地管理好建设项目,首先要应对好建设项目中的各类风险,分析、预测项目发展各阶段可能出现的风险,有针对性的采取应对措施、防患于未然。

(二)施工安全风险的预测

建筑施工安全是建设项目永恒的生命线。追溯事故成因,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因素是事故产生的根本原因。

(三)施工安全防范措施简述

1.施工前期

(1)确定安全目标、管理制度,组建机构,落实职责。

(2)制定相应程序文书、作业指导书、操作规程、作业规范等文件。

(3)明确危险源,做好相应防范措施。

2.施工中期

(1)加强现场的监督、检查、勘测、测量、测试等工作。

(2)对危险作业、危险设备、危险场所加强运行控制。

3.施工后期及收尾工作

(1)组织员工进行工作总结,及时更正施工中所产生的错误意识,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

(2)对施工当中造成的安全隐患予以修复,更新。

(四)施工风险防范

1.完善管理制度

完善管理制度是施工风险防范的前提条件。应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逐步完善风险管理规章制、落实风险防范管理措施,实行风险事故责任制度,尽最大可能减少损失。

2.优化施工方案

项目施工过程中,应制定科学先进、经济合理的施工方案,以达到缩短工期、提高质量、降低成本、确保安全的目的。也可同时制定几个施工方案,相互比较,从中择优选择。

3.提高思想高度

通过思想教育和技能培训,使施工管理人员树立强烈的风险意识、增强风险防范责任感、提高风险管理的能力。

三、结语

建设工程施工过程中存在许多危险源和各类风险,关系复杂。系统地对危险源进行认知,运用风险管理方法,系统地研究和分析施工中常见的风险,提高危机意识和防范意识,采用正确的风险预测、有效的风险防范,可以控制各种隐患、预测施工风险、降低经济损失。

参考文献:

关键词:体系整合PDCA循环风险管理核心要素相似内容

1、《安全标准化通用规范》与OHSAS18001的比较

1.1《安全标准化规范》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OHSAS18001)相比较具有如下相同或相似之处

1.1.1原理相同

安全标准化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采用的基本原理都是系统化的“戴明模型”,PDCA循环,为企业建立了一个动态循环的管理模式,持续改进企业的安全健康绩效,实现企业既定目标。

1.1.2实施方式相似

安全标准化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实施均强调企业领导的重视与支持,通过基础建设与基层管理及基本功训练建立各岗位的安全职责与操作标准,规范员工的安全操作行为,实现安全生产的长效机制。

1.2《安全标准化通用规范》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比较具有不同之处

1.2.1服务点不同

化工企业安全标准化的贯彻实施,是为了提高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最终达到安全标准化规范的要求,实现全国安全生产的长效机制。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是服务于各国或各种公司,目的是为了规范企业安全健康活动。

1.2.2要素差异较大

安全标准化增加了“5.1.5安全生产投入”、“5.5.5关键装置及重点部位”、“5.7.1产品安全与危害告知”等重要二级要素。

1.2.3考核要求不同

2、体系整合应注意的问题

安全标准化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整合过程中应注意解决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2.1由于体系应用目的和方法的不同,两个体系共同运行难免产生相互重复冲突等现象;

2.3两体系整合导入与考核等环节运行困难;

2.4体系文件要求与实际工作内容脱节等。

3、整合体系运行模式

化工企业在建立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并同时推行安全标准化时以OHSMS18001为核心构架,将安全标准化要素融入其中。整合体系模式依据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所采用的戴明模式,并加强风险辨识和评价阶段工作将体系分为策划、风险辨识评价、实施运行、运行效果检查考核与评审,持续改进五个阶段,如图1所示。

图1体系PDCA循环模式图

4、体系整合的具体切入点和方法

4.1整合体系的策划

针对安全标准化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中有关策划的要求对整合体系进行策划,包括策划方针、方案、管理的细节实施的职责和流程、检查的时机和方法,总结和改进的方式等。这样,就使安全标准化的要求融入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管理架构。

比如对危险化学品的管理要求,首先按照体系的要求先进行策划、组织有关部门确立管理职责和管理流程,同时确定管理要求,包括标准化中提到的具体要求,也包括为实现这些要求而配套的管理要求,并将策划结果形成了《剧毒化学品安全管理制度》、《危化品安全管理制度》等制度。使对危险化学品的管理纳入企业管理的渠道,并融入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范畴。

4.2管理体系文件

管理体系文件包括管理手册、程序文件和作业文件,容易发生的问题是体系各要素在本组织的具体要求描述不具体。在编写文件的过程中,采取安全标准化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文件统一策划、统一编写的方法,将安全标准化要求导入体系文件。

4.3实现两者日常检查和集中审核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有明确的日常监视测量和内部审核的要求,安全标准化在检查与自评要素中作出具体的要求。整合体系的检查方案要在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日常监视和检查中将安全标准化的要求一并纳入。同时,将体系内审与安全标准化的年度自评一体化。

5、安全标准化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整合体系的建立

5.1策划

安全标准化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两种管理模式在策划阶段包含有不同的具体要求。整合体系要综合两个标准的策划内容进行策划。安全标准化通用规范将策划阶段分布在多个1级要素中,其中“5.1.5安全投入及工伤保险”,“5.4.1管理人员培训教育”和“5.3.3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是安全标准化规范所特别强调的要素,并详细列出了化工企业需建立完善的32项制度清单。因此两者整合时应按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要求编制体系文件,编制时将安全标准化通用规范的具体要求编入其中。两者相互有机整合后的体系能够同时满足AQ3013-2008和OHSAS18001标准的所有要求,解决了两体系运行时出现的要素重复运行问题从而节约管理成本。

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OHSAS18001的“4.3.2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4.3.3目标和方案“,“4.4.1资源、作用、责任、职责和权限”作为体系策划阶段的整合要素,见表1。

表1策划要素整合表

(一)健全财务管理工作规章制度,确保工作规范进行

(二)做好事业单位部门内部预算的编制及审查工作

(三)妥善调配事业单位运营资金

事业单位资金运转是否流畅、高效,对于自身效益具有重要影响。为了提高事业单位效益,必须对资金流进行合体调配。要着重抓好投标、成本、资金、材料和非生产性开支这五个重要环节。同时,要严格执行资金预算和审批制度,避免甚至减少不必要的开支,对事业单位的资金使用状况进行整体上的把握。对于已经完结的业务,要进行及时的清理结算,保证资金及时回笼,实现资金使用效率的最大化。另外,要对业务进行独立核算。由于每个业务都有其自身特点,成本和收益都可以独立计算,因此完全可以选择独立核算。在核算时应重点考虑业务规模、业务进度及特点等要素,同时应对核算人的权利及责任予以明确,确保核算的独立性。如果条件允许,应该成立专门针对每个业务的工作小组,选择相应的财会人员为组员,小组负责业务的财务核算工作的所有事宜,并承担责任。

二、构建信息披露系统,重视财务风险

(一)健全财务信息披露及监督工作的信息系统

完善的采取信息披露系统可提供各种管理数据,以作为分析解释的依据,并作为决策的参考。计划的执行需要持续及动态的控制,而管理控制有赖健全财务及会计制度系统,将事业单位营运活动加以记录分类汇总,从而产生足以公允表达事业单位经营成果及财务状况的信息,以帮助会计监督人员通过有效的数字信息开展自身工作。财务及财务信息的表达,为使会计监督人员对行动及决策产生真正效应,信息的编制者应了解当前组织财务面对的问题,以设计提供良好品质的信息。一般言之,优良财务及财务信息涵盖如下内容:合适的组织结构及可控制性;包含例外管理原则;在特定的期间内按规定有序编制;适应会计监督人员的需要;简单、易懂的提供重要财务信息;正确且能说明重大的差异;迅速及适时的编制与表达;具有建设性。

关键词:电力安全安全生产风险管理管理体系电力风险

中图分类号:F470.6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安全生产是电力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同时也是确保企业安全及优质用电的基本保障。随着社会快速发展,电网的安全管理压力逐步增大,电力企业要利用安全生产技术,建立风险管理体系,提升供电安全,控制或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纵览我国电力安全管理发展历程,不难发现,电力企业在“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安全生产,人人有责”的原则指导下,逐步在总结事故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安全管理制度和规定,比如,以行政正职为核心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和三级安全网、建立、健全了安措与反措计划、两票管理、个人防护用品规定、动火作业安全管理制度、紧急救灾预案等一系列安全保证制度。同时,为保证制度的有效实施,建立了春秋两季安全大检查、事故调查、定期安全活动、隐患整改、事故演练、监察违章作业等落实、检查、监督和评价体系。采用现代风险管理后,将会进一步对固有的体系进行有效整合,传统管理系统中的合理成分不仅不会被丢弃,而且会在系统化的风险管理基础上得到继承和发展,使安全管理更加科学、系统。

三、电力安全生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电力安全生产管理观念陈旧

电力安全生产管理不仅仅要求技术进步,各项安全生产措施落实到位,更重要的是观念上的转变和重视。安全生产重于泰山,要做好安全生产管理工作,首先必须从思想上认识到电力安全生产的重要性,树立以人为本的责任观,安全生产的全局观。但是现在好多电力生产企业对电力安全生产管理不够重视,墨守成规,对于电力安全生产的管理常处于被动状态。

2.电力安全生产管理远未实现标准化、正规化

现在电力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电力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离正规化、标准化的目标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在我国的电力企业中,安全生产观念并不陌生,但是很少有哪一个企业能够切实建立一套全方位、多层次、全过程的奖惩制度相结合、培训教育相衔接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其次,电力生产企业中还缺乏自上而下的总体规划和设计,也缺少自下而上的反馈,各级管理机构缺乏有效地协调和配合,各自为政,缺乏有效的管理。

3.安全生产意识薄弱

在市场化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很多企业不能有效处理安全和稳定、发展之间的关系,片面的追求业绩,忽视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在生产过程中,电力企业的工作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较差,缺乏对操作程序的重要性的认识,往往存在着严重的违章操作,检修的时候,监督人员和管理人员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些都严重导致了安全生产事故的出现。

4.基层管理工作落实不到位

一些电力企业的管理层只重视对大型作业的管理工作重视,而忽视了企业的日常管理。据调查显示,近几年的安全生产事故多是出现在企业的小型作业和分散作业时发生的。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企业的管理层管理观念存在偏差,平时的管理工作时紧时松、管理松懈;企业的监督检查不到位,尤其是在跟踪检查和指导帮助这方面做的不好;对于企业的检修记录和报告管理不妥当,操作人员不能真实了解情况,导致设备在存在隐患的时候违规运行;对于发生的事故处置不当,尤其是对那些安全生产责任人,在发生问题后,纵容姑息、处理不当,不能有效遏制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

5.安全工具管理不当

性能良好的安全工具是安全生产的重要保障。但是在实际的安全生产过程中,一些安全工具质量不达标,尤其是一些小的电力生产企业,在基层供电时用的工具质量标准不高;此外,一些企业不重视对安全工具的检修,检修意识不强,往往是等到工具严重毁坏的时候才直接换掉,对于一些小的破损根本无视,往往导致这些工具负伤上岗,存在着很大的安全隐患。

四、电力企业安全生产基本技术

1.辨识风险。

辨识风险是实现风险管理的基础,建立有效的生产作业过程风险评估准则,实现有效的风险源辨识,逐步改善人机料法环,应用规范、动态、系统的方法去识别及评估企业安全生产过程中的风险,制定风险控制措施,实现风险的超前控制,把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程度,进而形成行之有效的制度、流程、标准是提升安全风险管理水平的关键点。应开展作业风险辨识。以防控人身触电、高空坠落、物体打击、机械伤害和误操作等典型事故风险为重点,组织开展输电、变电、配电和调度等专业领域典型作业项目的危险因素边式,通过建立静态风险数据库、典型作业风险辨识范本库和编制标准化监督检查表,落实风险控制措施

2.风险源评估。

五、建立电力企业风险管理体系的基本措施

安全事故的发生,归根结底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环境的不安全因素所致,这些因素的存在就是安全风险、就是事故隐患。安全管理的目的就是要分析、辨识和控制这些隐患和风险,最大限度地减少风险失控导致事故发生。实施安全风险管理,建立风险预控机制,是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规避和化解安全事故风险、提升企业安全工作水平的根本途径。

1.“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电力行业的基本方针为“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一切生产工作的进行必须是要在保障生产安全的前提下,以人为本,围绕人的安全来开展工作。目前电力生产安全事故的原因主要是“人祸”,包括对安全生产的落实不够,预防工作没能够扎实的开展,安全措施没有真正的落实到位。因此我们必须要强化安全意识,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观念,健全完善各级的安全措施,并且要强力执行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同时加强安全思想工作的宣传力度,使“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观念能够在全体电力职工中得到进一步的强化。

2.建立风险评估体制保证安全管理制度。

结合已有的安全制度规定,经过风险评估后,逐步发现风险与防护制度之间的差距,对于发现的实际问题,如高风险低对策问题,需要根据风险评估情况采取替代、改进、或者利用修改技术规程、修订工艺标准等措施进行风险预防。根据风险评估对原安全保证制度进行评价,根据逐项评价结果,检查保证和防护制度更加系统、有效,以真正达到预防的目的,进一步丰富安全保证制度的内容。

3.安全风险管理责任。

4.完善落实岗位安全生产责任。

5.制定事故应急处理预案和快速反应机制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是电力安全生产的基本方针。“预防为主”,即超前做好预防工作,发现问题、采取措施、消除隐患,避免事故发生。但在实际工作中事故仍不断发生,究其原因,一是各级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技能水平不尽相同,有的还很低;二是电网设备的运行状况不一样,有的隐患还未被掌握;三是外力破坏和事故防不胜防。因此,电力企业应树立风险忧患意识,制定事故应急处理预案和快速机制,把问题设想得复杂些,后果设想得严重些,措施考虑得周全些。

6.加强安全管理

六.结束语。

电力安全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具有多层次、全方位等特点,通过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管理,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确保供电安全。

[1]蒯狄正.基于风险理念的电力技术管理[J].江苏电机工程,2003,22(6):13-15.

[2]唐群.供电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管理的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保定),2012.

[3]郎夙.基于威胁分析的电力信息网风险态势评估和预测[D].华北电力大学(保定),2012.

摘要: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做为一种现代化的安全管理模式已为许多企业所采用。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是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建立与保持的基础,是体系正常运行的关键。只有对危险源的识别和风险评价有了充分的认识,并在日常的工作中抓住这个源头.才能真正地把体系与日常工作有机的结合起来.发挥体系运行的真正作用。

关键词;风险;评价;安全管理;应用

全面导入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给企业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带来了新的现代化科学管理方法,使企业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由经验型转变为全面的、系统化的、规范化的、建立在策划基础上的现代化的管理。这一体系的导入,有利于全面提升企业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水平,加快企业向现代企业制度过渡的步伐。这其中,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是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建立与保持的基础,对评价出的较大风险的控制与管理是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关键,是体系的灵魂。如果不能将危险源和风险评价应用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与保持中,只是为了辨识而辨识,为了评价而评价,然后将其束之高阁,那么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就失去了生命力和存在的价值。企业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就回到了传统的管理之中。因此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结果在体系建立和保持过程中的充分有效性是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建立与运行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下面就危险源的辨识与风险评价在体系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一、体系文件结构和内容的策划

二、目标和管理方案的策划

目标和管理方案是确保职业健康安全方针的实现和保持体系持续改进的重要手段。很多企业在实施体系的过程中将目标确定为伤亡事故指标,管理方案基本是对运行控制要求的简单摘录。使目标和管理方案过于笼统化。失去了消除、降低危险源和风险的作用。企业合理的职业健康安全目标、管理方案除考虑控制伤亡事故指标外,还应结合危险源和风险的不断变化,对剩余风险比较高的危险源策划相应的目标和管理方案以消除、降低风险,使目标一方面具有宏观性同时又有一定的针对性。对体系的持续改进起到应有的作用。

三、法律法规的获取和识别

通过危险源的辨识和风险评价,企业可以建立一个确认适用法律、法规和其它要求的基础:针对危险源和风险提出的控制要求和准则以及法律、法规的要求,是企业必须收集、确认、传达落实的底线,同时也为危险源和风险的控制提供了最低的要求。

四、全员的职业健康安全培训

《安全生产法》《职业病防治法>中明确规定企业要将员工工作岗位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告知员工,同时员工也有权利获得这些信息,这是法律规定企业的职业健康安全义务。但在传统的安全管理模式下,此项工作是无法进行的,因为我们没有一个系统的识别、评价的要求,自然也就无法进行告知了。识别危险源及评价风险的过程是全体员工参与体系建立的重要标识,通过对全员的职业健康安全培训,让员工了解自身工作存在的危险源及风险,就能够使达管理工作由被动型向主动型逐步转变。避免无知者无惧者的存在,从让我安全变为我要安全,使全员职业健康安全培训增强针对性和有效性。

五、新的产品生产及工艺的设计输入

新的产品生产或采取新的工艺过程,会给生产过程带来一些新的危险源,如果设计人员在设计之前能够充分的识别这些过程的危险源,做为重要的设计输入,在设计过程中充分的采取预防措施,这样就能够在生产、工艺中加

入充分的安全装置,有效的降低风险。使“三同时”得到真正的落实,从而达到本质安全。如在化工生产过程中采用的危险和可操作性研究就是利用危险源的识别和风险评价使设计更为系统安全的有效方法。

六、危险作业审批和监护的依据

七、重大危险源和重要危险场所的设定

企业生产过程中往往涉及重大危险源和危险性较大的场所,如果在日常的工作中对这些认识不到位就容易在管理上不到位。通过建立体系的过程充分的识别这些场所的危险源并评价其风险,对生产单位明确重点管理对象,强化管理和监控措施,同时在体系的保持过程中能够不断的识别新的危险源,采取新的技术和管理措施,以达到避免重大事故的目的。

THE END
1.汽车配件有哪些种类此外,还有按其他标准划分的,如发动机配件有发动机、发动机总成、节气门体、气缸体、涨紧轮等;传动系配件有离合器、变速器、变速换档操纵杆总成、减速器、磁性材料等;制动系配件包含制动总泵、制动分泵、制动器总成、制动踏板总成、压缩机、刹车盘、刹车鼓等;转向系配件有主销、转向机、转向节、球头销等;行走系配件https://www.pcauto.com.cn/jxwd/4643/46436862.html
2.GB/T286762012汽车零部件再制造分类其他标准中文标准名称:汽车零部件再制造 分类 英文标准名称:Remanufacturing of automotive components - Classification 标准号:GB/T 28676-2012 标准状态: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T40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43.020 发布日期 2012-09-03 实施日期 2013-01-01 https://www.auto-testing.net/news/show-105563.html
3.汽车零部件清洁度检测标准汽车零部件清洁度检测标准在现代汽车工业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汽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消费者对产品质量要求的日益提高,对汽车零部件的清洁度要求也越来越高。本文将详细介绍汽车零部件清洁度检测标准的定义、分类、实施要求以及具体标准,以期为读者提供全面而深入的了解。 https://www.yoojia.com/article/9716918119115960882.html
4.GB∕T28676GB/T 28676-2012汽车零部件再制造 分类.pdf,汽车工业相关的国家标准,系车企常用技术资料,备之有益。ICS43.020 T40 中华人 民共和 国国家标准 / — GBT28676 2012 汽车零部件再制造 分类 — Remanufacturin ofautomotivecom onents g p Classification 2012-09-03发布 201https://max.book118.com/html/2018/1224/8037021044001141.shtm
5.QC/T2381997汽车零部件的储存和保管中文名称:汽车零部件的储存和保管 英文名称:中国标准分类(CCS): T 国际标准分类(ICS): 发布日期: 1906-06-08 实施日期: 1998-07-01 页数: 3 标准状态: 作废 点击数: 0 废止日期: 2022-01-10 适用范围: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最新发布标准MOREhttps://www.cnnbzj.com/cn/bzjdjs/Detail_7e020a8d75b14edd88f37f412793404b.html
6.国家标准本标准非等效采用ISO国际标准:ISO 4306-1:1985。采标中文名称:。起草单位 北京起重运输机械研究所 相近标准(计划) GB/T 6974.14-1986 起重机械名词术语 缆索起重机 QB/T 2265-1996 机械计时仪器零部件分类、名称和编号 销钉式闹钟零部件分类、名称和编号 GB/T 6809.2-2013 往复式内燃机 零部件和系统术语 第2https://std.samr.gov.cn/gb/search/gbDetailedCNF?id=71F772D7B8D1D3A7E05397BE0A0AB82A
7.弯头分类弯头标准弯头使用范围弯头技术要求→MAIGOO知识弯头分类 弯头标准 弯头使用范围 弯头技术要求 0☆ 摘要:弯头是管道安装中常用的一种连接用管件,连接两根公称通径相同或者不同的管子,使管路做一定角度转弯,公称压力为1-1.6Mpa。你知道弯头概念吗,弯头标准,弯头放样,弯头价格,弯头重量,弯头使用范围,弯头技术要求简单介绍。https://m.maigoo.com/goomai/161449.html
8.《2024年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市场研究报告》1.1.3 汽车零部件的分类 1.1.4 《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中汽车零部件行业归属 1.2 汽车零部件专业术语说明 1.3 本报告研究范围界定说明 1.4 本报告数据来源及统计标准说明 1.4.1 本报告权威数据来源 1.4.2 本报告研究方法及统计标准说明 第2章 :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宏观环境分析(PEST) https://www.163.com/dy/article/IRA727DU0552SV13.html
9.2023中国最全的行业分类标准大全3953 影视录放设备制造 指非专业用智能机顶盒、录像机、摄像机、激光视盘机等影视设备整机及零部件的制造,包括教学用影视设备的制造,但不包括广播电视等专业影视设备的制造 396 智能消费设备制造 3961 可穿戴智能设备制造 指由用户穿戴和控制,并且自然、持续地运行和交互的个人移动计算设备产品的制造,包括可穿戴运动监https://www.winsgx.com/archives/1232
10.标准件的定义种类有几种和通用件的区别标准件是已经按照标准制造的零部件,而紧固件是用于连接或固定机械构件的零件。 2、分类 标准件主要按照形状、尺寸、材质、表面处理等方面进行分类,而紧固件则按照用途、材质、表面处理等方面进行分类。 3、用途 标准件主要用于工程制造的各个环节和步骤,而紧固件主要用于机械设备和结构的连接和固定。 https://www.cnpp.cn/focus/40151.html
11.离散型制造行业工艺数字化如何实现?以汽车零部件行业为例4、可基于企业工艺标准定制HTML 模板并进行目录分类管理应用; 八、汽车零部件企业工艺数字化之人机工程 可按照标准人体测量学创建虚拟工人模型,提供多种预定义的操作和分析工具以评估人机工效,将人体工程学直接纳入工作场所的设计或新的制造工艺规划;使用工时行业标准,计算分析详细工时信息,进行工时优化; https://www.dongchedi.com/article/7298896742559351307
12.罗戈网汽车行业物流规划2、零部件的分类以及相应的运输策略 3、入厂物流运行模式建立的原则 4、系统设计时应考虑的因素 5、一个基本的物流配送模式 6、接收物流、配送物流、返回物流 7、物流规划中的各种技术 8、入场物流的几个常见活动及其相应准则 一、一些常见缩写 RDC:零部件再分配中心 http://www.logclub.com/articleInfo/NjQ0NzA=
13.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GB6441本标准是劳动安全管理的基础标准,适用于企业职工伤亡事故统计工作。 1 名词、术语 1.1 伤亡事故:指企业职工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发生的人身伤害9以下简称伤害)、急性中毒(以下简称中毒)。 1.2 损失工作日:指被伤害者失能的工作时间。 1.3 暂时性失能伤害:指伤害及中毒者暂时不能从事原岗位工作的伤害。 https://m.wang1314.com/doc/webapp/topic/21145607.html
14.?木家具通用技术条件GBT3324标准检测要求木家具通用技术条件GBT 3324标准检测要求,如需办理请与我联系 1范 围 本标准规定了木家具的术语和定义、分类、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及标志、使用说明、包装、运输和贮存等。 本标准适用于木家具产品。其他家具的木制件可参照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http://93678761.b2b.11467.com/news/1148819.a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