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学龄前儿童立规矩的方法有哪些呢?方法都在这里啦
2~3岁,别和独立期孩子硬碰硬
2岁以后,孩子进入了规则的敏感期,父母可以有意识地帮孩子建立规则。不过,孩子同时也进入到第一个独立期,或者称为叛逆期。他们不喜欢被安排,而是更多地想感受和表现自己的能力——尝试自己吃饭、自己穿衣服,即使做不好,也不要父母帮忙。父母越阻止的事情,他会做得越得劲儿。所以,在规则的执行中,别跟孩子硬碰硬,换个思路更能帮助孩子建立规则。
比如,孩子玩垃圾桶,父母看见后大声呵斥:你不能这样做,脏!这一反应就会强化孩子的不良行为。下次孩子想起来的时候,还会去玩垃圾桶,因为玩垃圾桶的乐趣又增加了一个:可以刺激爸妈。其实,当孩子在干什么“坏事”的时候,父母只需要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就行了。孩子很快就会忘掉自己刚刚在“钻研”的东西,这就是孩子身心发展规律的神奇之处。
你还和可以让孩子学会排序,有些孩子吃饭前听到爸妈让他去洗手就不情愿,硬是要直接吃饭。为了让孩子养成吃饭之前先洗手的习惯,建议换一个语序和孩子说话,把“吃饭前必须先洗手!”换成“我们洗干净手,然后吃饭。”这一招也许对有些孩子不奏效,那么你再把“洗手”换成“玩水”试试——让孩子体验到,规则并不都面目可憎、严肃无趣,而是有意思的、值得遵守的。
需要提醒父母的是,这个阶段,孩子的语言能力很快,他完全能够理解说“不”的含义,对于不愿意做的事情,他也会果断地说“不”。这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表现。所以,如果要和孩子说“不”,首先要允许孩子说“不”。这样,孩子才有说“不”的安全感。同时,爸妈还应帮助他将喜欢和不喜欢的事物分开,给他选择的权利和能力。当孩子的界限得到尊重,他才会尊重并能接受别人向他们说“不”。
这个时期,不建议过多地设立违反规则的惩罚,因为这样的负强化会破坏孩子的安全感。在孩子违反规则的时候,让他承担自然的行为结果就好。
比如,孩子打其他小朋友,第一次你需要告诉他不能打人,和小朋友友好相处的方式是握握手,或者拍拍肩,而不是打人。如果孩子再打人,你要坚定地向宝宝再说一次“不”,并说明结果:被打的小朋友会很疼、会哭,还可能会还手打你,也会把你打疼。你也可以模拟和孩子互打的情景,让孩子知道被打是疼的。当然,如果孩子打人后,对方还手打了他,不需要护犊。问清楚情况,及时跟孩子阐述这个自然结果:打人之后吃亏的还是自己。
TIP:给叛逆期孩子立规则要点
1、规则要清楚、具体,让宝宝容易理解,让他知道可以做什么,而不只是他不能做什么。比如,“你生气了,可以打毛绒玩具或枕头,不可以摔妈妈的手机”,而不是“不要乱扔东西”。
2、多建立正面的规则,避免使用消极地责备、威胁和抱怨,如,“为什么你总是在床上吃东西?”“如果你再这样我就……”“你不要总是……”
3、立规则的过程中,爸爸卷入,孩子的规则会建立得更好。
4、不要在孩子哭闹的时候讲规则,在他哭闹的时候,听不进任何话。这时候,先共情,等孩子心情平复下来再立规矩。
5、给孩子抉择的时候,提出来的条件,一定是你做得到的,不能开空头支票,孩子才会清楚地知道家长讲话算话,慢慢地,亲子之间才会有相互的信任和默契。
6、有时候,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建立规则更重要。
3~6岁温柔而坚定的制定规则的界限
3岁以后,孩子开始从家庭走向幼儿园,接触到了更多的规则,开始了最初的社会化过程。同时,孩子的安全感也几基本上已经建立好,并慢慢学习控制自己的情绪和不良行为。
随着孩子认知能力的进一步发展,他们开始理解为什么有这样或那样的规则,应该怎样处理矛盾才能不被惩罚。接触到陌生的人或者环境的时候,他们会观察和尝试各种行为,并通过了解行为的后果,来判定规则的边界。
有些爸妈,经常一时心急,就噼里啪啦给宝宝一顿训。训过之后又觉得愧疚,再加倍补偿宝宝,这样的教养方法往往会让孩子不知所措,甚至也会变得情绪反复起来。还有些隔代教养的家庭,爸妈和爷爷奶奶的规则执行标准往往不一致,也容易造成孩子找不到规则的真正边界,而成为“两面派”。
在坚持规则的过程中,还有一点非常重要,那就是父母需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不要失控,不要对孩子的行为反应过大,甚至是采取体罚等方式。这都属于负强化,最后只会让孩子发现,扔东西是可以引起妈妈的一系列反应。别忘了,孩子在探索这个世界,父母也会是探索对象。
所以,制定规则的界限,父母需要既温柔又坚定。
TIPS:
这个阶段,孩子仍然处于自我意识的建构过程中。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孩子和同伴发生冲突的几率会比较大。父母需要帮助宝宝建立最基本的社会化的秩序:
1、不能有粗野、粗俗的行为。
2、别人的东西不要拿,自己的东西由自己支配。
3、从哪里拿的东西放回哪里。
4、谁先拿到谁先使用,后来者必须等待。
5、不可以打扰别人。
6、做错事要道歉,并且有权利要求他人道歉。
最后,再提醒一下亲爱的父母们:
在孩子的成长当中,规则不要太多,建立原则性的规则就好,规则太多,往往会限制孩子的人格发展。另外,规则的建立不能刚性太强,有时候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地做一些弹性的改动,而且孩子越小,弹性越大。刚性太强的规则过于严厉,孩子往往很难执行。
当然,规则的主体需要坚持。比如我跟开心说,冬天太冷不能吃冰激凌,但是有一次去哈尔滨,有一个特别有名的冰激凌店,味道非常好,我不想让她错过,于是我就给她买了一个最小的,并告诉她:“妈妈不想让你错过这个美味的冰激凌,所以给你买了一个,不过这是个例外哦。一般情况下,冬天不能吃冰激凌,因为太冷了,常吃肚子会疼。”那天之后,她还是会遵守原来的规则,并没有吵着再让我破例买冰淇淋。因为她知道,妈妈在合适的时候会满足她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