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思维和方法论固然超级重要,但是掌握并制定适合自己的工作流也可以成倍提升效率。好的软件加上熟练的使用可以帮助解决遇到的所有问题,不仅可以减轻大脑和身体的负担,更可以让产品设计师在工作中如虎添翼。
毕业季专题:
日常工作中,核心的设计产出就依赖这三款App了。
在需求梳理阶段,会利用Xmind绘制脑图和流程图,明确所有的设计节点并呈现出来。Xmind免费版功能足够强大,支持各种样式的图表,并且上手门槛也很低,稍加学习就可以马上投入到实际工作中。
Sketch的优势在于,如果产出物包含了视觉内容,则其提供的信息更加精准,再加上学习成本极低,团队的开发同学也要求掌握Sketch,这样设计师就不需要标注和切图了,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专注设计本身。
另外,奇妙清单用来做记录也非常不错,不论是普通的沟通还是会议记录。上周就有一次和产品经理协商时某个要点因为没有及时记下来,很快就被我忘记了,导致后来出现了很多状况。而慢慢学会将所有的信息都记录在软件中以后,就可以解放大脑,不要再费力去记住那些复杂的内容,更专注于眼前的工作。
量变引起质变,每一个简单操作的高效化将会大幅提升日常工作的效率。
Paste是一款复制粘贴板管理软件,可以将所有复制过的内容(图片、文本、文件等)记录下来,并且一键快速调用。简而言之,就是你可以方便地管理每一个复制过的内容(我设置的是记录50次)。对设计师而言经常需要复制粘贴组件或文案,因此它真的可以减少很多重复操作,提升效率。(我推荐给一个运营朋友,她更是爱不释手......)
Dropshelf则是我上周刚刚购买的软件,核心功能是在桌面的侧边提供一个小格子,用以暂存文件副本,并且在需要的时候快速打开或拖入设计稿中。如果说Paste主要管理的是复制粘贴内容,那Dropshelf服务的就是文件中转,比如我在做内部学习小组的时候就会事先把要用到的demo文件拖放到屏幕边缘的小格子里,讲解到某个时刻就直接打开或者拖到应用中,避免了反复在Finder里切换,非常方便。
动效与原型设计的软件实在是太多了,我前前后后尝试、接触了恐怕有不下十款,而最后则是选定了Pixate和Origami作为仅存的设计工具。
Pixate前几天刚宣布加入Google,Studio免费之后基本告别了之前在Web端进行编辑的烦琐和卡顿,同时还支持Windows和Android设备。Pixate操作非常简单,学习成本极低,基本通过半天的尝试就可以掌握核心操作方法,而后面就可以集中思考效果的实现方式。绝大部分的效果用它来实现都没有任何问题,看官方提供的几个demo就知道,即便是复杂的动效它也可以轻松应对,因此作为轻量级原型设计工具实在太合适了。在我的影响下,团队里不少设计师已经开始使用Pixate产出简单的demo用以查看和测试效果。
与Pixate相比,Origami的陡峭学习曲线是大家所公认的,说实话很多时候我宁可写代码实现也不想去碰Origami。但是它强大的代码导出功能、细致到每一个设计细节的动效能力又让人割舍不下。最近,我在团队中发起了一个Origami学习小组,每周两到三次下班后的学习,希望一起深入学习这个软件。同时,开发同学也会一起来参与学习,我也在尝试寻找设计-开发流程中的平衡点,让整体的效率最高。
总而言之,简单的效果使用Pixate实现,复杂的、需要微调、需要代码复用的动效则使用Origami。
注:上文提到的软件教程:
做完demo之后,除了拿真机去给开发同学或产品经理演示,往往还需要把效果录下来,制作成GIF之后不论是发邮件还是放到任务管理平台都足够方便。试用了不少录屏工具,结果还是Apple自带的Quicktime最清晰最实用,录制成mp4或mov文件后,导入PicGIF软件,可以方便地将视频抽取帧变为GIF,并且可以自由地调整播放速率、帧数等内容。
有个小tips是,演示动画可能还需要有触点标识,以表达手指正在进行的操作。Pixate的录屏功能虽然不够清晰,却可以提供触点显示,在这个过程中再使用Quicktime录制就可以实现最完美的效果啦。
做产品分析或者素材整理的时候,经常需要在手机或iPad端截屏,我这一个月已经数不清自己手机里存了多少张截图了,而把页面平铺起来确实是查看和对比的好方法。我工作中会用到一台Macbook、一台iMac、两部手机和一部iPad,那么,怎么将图片方便地从任意一个设备传输到另一个设备呢?
Apple自带的Airdrop是个很好的选择,速度很快,也是我用的最多的。但是Airdrop常常受到距离的限制(要用蓝牙),并且不知道是不是系统原因,有的时候又总找不到设备,所以我还配合使用了Pushbull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