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宝清县龙头镇兰花村第一书记周德君
记者赵宏伟王博杨军
“一株,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那就是白杨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这就是白杨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这是现代作家茅盾所写的一篇散文《白杨礼赞》中的话语。
宝清县龙头镇兰花村第一书记周德君就像一棵白杨树,把根扎在了农村,扎在了农民群众心中。
A
2015年12月,周德君从市委组织部下派到宝清县龙头镇兰花村任驻村第一书记。
一栋栋大棚一排排骨架、一个个菌棒、一个个像“元宝”似的木耳,甚是喜人。周德君告诉记者,现已投资80多万元用于黑木耳产业项目建设,培育菌棒30万袋,为合作社创造产值40万元,流转土地30多亩、转移劳动力20余人,增加农民收入近30万元。特别是今年6月份,在村里成功举办了全县食用菌现场推介会,使村里的柞木真正变成了“黑黄金”。
“周书记这个人思想新、路子广,性格刚毅、直爽,他到我们村后,抓党建、补短板,抓经济、促增收,抓扶贫、送温暖,特别是引导发展的黑木耳产业项目,让我们的村民得到实惠。这样的好书记,我们打心眼里欢迎。”村党支部书记王树文赞美道。
“下一步,我们将以黑木耳种植为重点,带动食用菌产业发展,建成菌类棚室产业园区,形成科学标准化发展模式。在此基础上,我们做好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利用挠力河水资源推广旱改水项目,现已改造水田面积1800亩。未来,整个工程完工后将完成旱改水面积近4000多亩,同时将水稻深加工向多元化发展。”周德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B
村里环境差、排水沟狭窄,距城镇远、就医不便,电线老化、火灾隐患多,贫困村民多、群众怨言多,这些现实沉重地压在了刚上任不久的第一书记身上。
“我是第一书记,这里的村民就是我的亲人,这里就是我的故乡,我一定要干出个样来,绝不辜负党的信任与村民的期望。”周德君是这样想的,更是这样做的。
他协调上级有关部门为村里休闲广场安置了体育器材,组织村民开展形式多样的健身活动,让村民在生活中增添了新的乐趣。
他沟通县中医院开展了下乡义诊活动,为村民、查病情、开良方、送医药。在县电业局的支持下,争取到电网升级改造项目,保障了村民的安全用电和生产用电。
他带领村两委班子,组织村党员、积极分子开展了环境卫生整治活动,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200多万元,对村内的主要边沟进行了彻底治理,完成了村内1500米栅栏的改造,全村环境明显转变,村民们拍手称快。
“周书记,可真是好样的:群众见了他,这个叫‘老弟’,那个叫老哥‘,这是对他的一种认可。”谈起周德君,村委会主任李欢感触颇深。
C
抓党建,强班子,提高基层党组织建设水平。驻村后,周德君紧紧围绕基层党建,规范了各种组织制度建设,健全完善了党支部职责、“三会一课”党员议事制度等党组织工作制度。同时还建立了长效机制,采取党员与村民代表负责制,形成包街、包户管理新格局,营造了良好的村风民风。
重新建立了党建活动室,落实了村党务、村务公开制度。设立了村党务、村务公开专栏,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密切了农村干群关系。针对“四议两公开”制度执行不力,村民意见较大时,他先后开展了10次村“两委”班子会议,引导村里严格落实村务监督制度。目前在村班子和村民代表的监督下,圆满完成水稻地对外发包工作,实现了公平、公开、公正,得到村民的拥护与认可。
现在在兰花村,无论村里的党员,还是普通的群众,说到周德君,就会说出一句话“咱们第一书记真是好样的”。而且随手一指脚下的路,路边的树,田里的粮,就能聊起周书记为村民办的那些实事、做的那些好事.....
记者手记:
白杨树没有婆娑的姿态,只有伟岸,正直,朴质,严肃的性格。
周德君放弃城里优越的办公环境,来到条件相对落后的农村,他用所学的知识和新思想为村里找项目、谋致富,让更多的村民生活富起来;他舍“小家”,为“大家”,引领农民讲文明创新风,让农村群众生活没起来。
其实,在我市还有许许多多的像他一样的第一书记,他们虽然没有白杨树那样的高大与挺拔,没有白杨树的伟岸与豪放,但他们有刚毅的性格和一颗忠于党、服务于民的赤诚之心。
我们相信有所有驻村第一书记的带领下,全市广大农村会在在阳光、雨露的照射滋润下,一定会绽放出更加美丽的花朵,一定会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