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汽车业充满了故事,塑造了一大批网红企业家。但有些企业迟迟难以打造吸引眼球的高流量故事,北汽就是其中之一。
北京品牌BJ系列越野车,正在成为北汽全新发展思路的落脚点。具体而言,在国内“方盒子”越野车的消费热潮中,搭载一系列原创技术的“北京牌”越野车,将成为宋玮用来验证北汽全新打法的试金石。
工程师走向台前
作为中国越野车和新能源乘用车的“策源地”,北汽近些年并未利用好二者的先发优势,反而在频繁调整产品及组织架构中逐渐落后。无论在汽车市场还是资本市场的表现,北汽的现状都难言乐观。
在宋玮看来,出发早却半路掉队的教训是:北汽需要清晰地意识到自身的定位,不能再浪费自身的资源和优势,而要将其转化成专属的竞争力。他强调,北汽的发展路径和侧重点与其他企业是不同的。
资源效率最大化是宋玮强调的重点。他认为,北京市的核心资源是教育、科技、人才,是全国人工智能和自动驾驶研发的重要人才基地。因此,“顺势而为,用好资源,在科技创新和人才吸引培养上发力,以获得更优的资源配置效率和核心竞争力”应该成为北汽发展的新思路。
围绕科技创新、人才实力、供应链管理,北汽做了一系列的尝试,包括成立集团级的“科技委员会”,下设有九个“专业委员会”,让一线的软硬件、新老总工程师而非总经理等行政领导,在技术品牌上有充分的主导权和话语权。
供应链“链长”意识
在北汽长达15年的采购和供应链管理工作,让宋玮深知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性。在他看来,供应链的管理效率关系着北汽自主能否实现规模化效益,进而产生真正的竞争力。
“把全价值链成本省下来,一定会转化成我们的竞争力。”宋玮称,包括北汽在内,目前国内的头部厂家都意识到了全价值链成本核算的重要性。与单纯以价格为导向的无序竞争相比,全价值链的成本降低才是核心竞争力,而只有创新才能带来这一结果。
深度整合、国产替代将是北汽创新的方向。在发动机、电机、大的驱动单元等关键总成上,北汽选择深度整合。在智能驾驶上,北汽采取两条技术路线,一条是和华为合作,一条是自研。在控制系统上,北汽正在尝试进行全链国产化的替代。至于主芯片、外围芯片以及关键器件,北汽目前与上游合作伙伴共同做全价值链可控的全国产替代研究。
“坦率地讲,现在到什么程度我也不确定,但我们是以全替代为目标在做,”宋玮称,北汽实行主流方案和国产方案同步研发、同步测试,一旦必要的时候,可以无缝切换。“芯片国产化的成果一方面我们自己用,另外一方面也希望在行业内推动芯片国产化的成果,这是我们做供应链链长的职责”。
北汽的上述思路,与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苗圩的观点相契合,苗圩曾公开呼吁:汽车的电动化、智能化,将是汽车业百年来最大的一次变局,车企要担负“链长”责任,解决“缺芯少魂”的严峻问题。
要打造打造全价值链竞争力,规模化是前提。“最早一批新势力的崩盘拖垮了国内的一批零部件企业”,宋玮认为,从零部件供应商到经销商,汽车产业链应该协同布局,最大化利用沉没成本,扩大产出。北汽当下的目标之一,在于为全产业链创造价值,这样才能最终创造用户价值。
BJ60雷霆:不能输的一战
今年5月,主打轻越野的BJ30上市,该车以跌破10万元的起售价为北汽带来久违的热销场景。8月,北京BJ60雷霆上市,该车售价25.98万—28.58万元,其最大的技术亮点是搭载了北汽最先进的增程混动系统。
BJ60雷霆之所以重要,首先因为它集北汽在四驱越野和新能源上的创新技术于一身,且主攻高端“方盒子”市场。与BJ60燃油版相比,BJ60雷霆的前脸、底盘、电子电器架构都全新开发,且能支持下一代L2.9智驾功能。“它的控制系统非常复杂,驱动系统代表了未来电驱动的方向,”宋玮解释。
其次,BJ60雷霆是北汽下一代纯电越野车的开路者,其投入的资源将会在其他非越野和越野纯电车型上复用,以保证下一代产品的成本和性能。如果能把BJ60雷霆的价值充分发挥出来,后面一系列衍生的技术储备和产品规划就水到渠成,反之,后面的很多事情将都是“夹生饭”。“所以,当前我们必须想办法把它引爆。“宋玮称。
北汽将大多数资源都聚焦在了BJ60雷霆上,但从市场反应来看,BJ60雷霆还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用宋玮的话来说,表现“有点闷”。今年上半年,北汽越野车整体增长85%以上,如果不算刚上市的BJ30,其他越野车产品的整体增长只有30%。
把北汽增程技术的价值呈现出来,是宋玮规划中的首要对策。在销量上,BJ60雷霆的小目标是比肩坦克系列,争取达到月销3000—4000辆。在“方盒子”车型200万辆的年销量预期中,BJ系列越野车的目标是占据40万辆左右,为此北汽将再补充2—3款全新产品。
“汽车行业一直是有危机感的行业,我们每天都战战兢兢地在努力,既怕错过机会,也怕用力过猛失去了应对下一轮技术革新和市场迭代的动能。”在宋玮看来,先实现一个个小目标,借一款款新车逐步扭转品牌口碑,是北汽慢慢向上爬的唯一通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