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菱汽车2023实现140万辆,大概率能够进入前十,毕竟曾经是比肩南北大众通用的,国内自主老大的辉煌,稳居前五的汽车品牌,而这与“人民的五菱”定位也是吻合的!
对于2023年,在“国进外退”汽车大背景下,国内自主品牌首次突破50%市场份额,比亚迪冲击300万,吉利、奇瑞、长安挑战200万,但对于曾经国内老大的五菱来说,完成140万显然有点寂寞了!对于处于商乘转型期五菱来说,这种代价是必然付出的。
因此,对于2024年,五菱能否再次站上200万,这是必然的品牌内在要求,也是“人民五菱”的期望!
从140万到200万是不是有点疯狂?老何对此做一些从数据到现状观察,非常具有可行性,从战略上做一些可行性剖析;
一、数据支撑
上图老何做了测算:
1、五菱能否重回200万,取决于五菱星光的产能,只要产能每月保障至少在2-3万台就没问题。12月上市新车型,实销1.6万辆,如果产能跟上,远远不止这个数字,没现车,经销商也无能为力!
2、其余车型同比增长130%。按正常行业节奏基本120%是常态,130%略微有点小挑战。但如果细分,我们会发现,新能源汽车2023平均增长30%左右,而混动达到75%左右。
小结:对于五菱基本盘结构以新能源为主,特别是星光作为混动车型代表,处于高速赛道里,是五菱2024中的真正龙头!以龙头带动马卡龙、缤果等众多车型,重回200万是个大概率事件!
二、战略突破
五菱目前处于重要的转型期:商乘、品牌调整关键期,决定着五菱未来的成长性,因为首先在战略上必须扫除前进的障碍,方能轻装上阵!
1、战略结构松散、不聚焦;有想法,不系统;有目标、无途径。
比如车型品类混沌,目前分新能源、银标、GSEV、商用车等,新能源有轿车、MPV、SUV,GSEV里也有轿车、SUV等,银标也如此……也就是说有点乱,不符合乘用车品牌车型分类常识,发散不聚焦,有想法,但无法形成系统性合力。目标是有,但由于多头交叉,实现途径增加曲折多变。
建议方案:
方案1、五菱划分两大板块:乘用车(银标)和商用车(红标),首先从汽车领域聚焦,实现商乘分离第一步,专业的人做专业事,聚焦集聚各自优势资源,方能放大战果。
方案2、乘用车从品类上遵守乘用车常识三大类:轿车:马卡龙、缤果、星光等
SUV:悦也、星辰等系列
MPV:凯捷、云朵等
品类清晰这是第二步,然后在各自品类基础上不断迭代发展,集聚更多的产品力优势、资源优势匹配最佳化,让产品力更聚焦、更有爆发力、更能满足人民五菱的长期需求,进而推进五菱的长期主义、可持续发展。
2、战略定力要稳,忌讳随意性。
比如宝骏作为五菱子品牌,曾经辉煌过,出了很多爆品,但我们回头再看,很多牛的产品已经看不见了,不断更换新品取代原先的爆品,这就有点上学时故事:猴子看见玉米好了,扔掉西瓜……再看现在宝骏一年也就7万辆不到,值得去反思的。
因此,产品定力很重要,比如朗逸09年上市,延续至今,不是取代而是不断迭代。如果想增加车型可以,比如零度。可以跨界或价格带布局新产品,毕竟一个产品出现是经过定位规划产生的,定位一旦确立,剩下就需要定力了。
3、战略共识:厂商要形成共识。
我们看这几年造车新势力可谓高歌猛进,出的新车型雨后春笋一般,打得传统车企措手不及。这里关键如任正非提到一句话:品牌/厂家要听得到一线的炮火声,形成共鸣共识。
造车还是卖车这是一个体系,厂商共建的生态。经销商为什么叫“4S店”,这里有一个最核心的S:就是经销商的信息反馈,这就是一线的炮火声!换句话说,所谓战略共识就是满足市场需求,不要跑偏。
现在时代不同了,汽车行业已经发生根本性变化,特别是V卡时代所带来四个不确定性:易性、不确定性、复杂性、模糊性。如何把握时代潮流,成为我们当前最大挑战。唯一办法,走进市场,多听听一线的炮火声!
二、渠道赋能
如果战略上聚焦、有定力、形成共识,ji接下来就是如何实现战略的事情,而渠道是核心。
1、渠道布局
直营还是经销商
同城布置渠道数量多少,根据标准是什么?
布置到哪一级:大城市、省城、地市、县/区?
这块要考虑市场份额、渠道可持续性、竟争对手、人口群体、经济购买力等等因素
2、渠道赋能
首先,商务政策赋能渠道:游戏规则是个定心丸,军心齐,气吞山河,万马齐鸣!想想五菱神车是如何干出来的,找到曾经的优势,并迭代下去,注入给渠道以“军魂”。此外渠道管理也是不可忽视的问题,要能激活渠道的活力。
其次,能力赋能渠道:从商用车到乘用车,这是渠道最大的挑战!因为客户群体发生根本性变化,比如货车需求和轿车需求一样吗?购车周期一样吗?客户能带着皮尺像货车一样去量轿车的尺寸大小吗?
2024,对于五菱:渠道能够龙飞凤舞,五菱汽车必能飞龙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