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帅气的卡友很累,这点我真的深有体会。
●前身为始建于1862年的兵工厂
长安汽车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清末洋务运动时期,1862年11月,李鸿章授命英国人马格里和中国官员刘佐禹在上海松江城外一所庙宇中创办了上海洋炮局。当时的上海洋炮局雇有50名工人,招募洋匠到香港购得所需的机具,用极为简陋的黏土熔炉制造开花炮弹。
上海洋炮局于1863年更名为苏州洋炮局,到了1865年,李鸿章将苏州洋炮局迁往南京,在聚宝门(如今中华门)外扫帚巷东首的西天寺废墟上建立了当时中国最大的兵工厂——金陵制造局。李鸿章给予金陵制造局很大的支持,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中,金陵制造局仍然坚持逐年扩建,到了1899年已经成为一家拥有近千台机器和1700名工匠的大型兵工厂,成为当时中国主要军火生产基地之一。
金陵制造局创建之初为的是镇压太平天国起义,但随着起义的失败,金陵制造局生产的武器就用于装备淮军。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金陵制造局为抗击侵略者日夜赶制枪炮弹药,炉火数月不熄。其中,金陵制造局生产的美式加特林轮回机关枪威力惊人,该枪口径11毫米,枪管有12条膛线,配有6到10支枪管,在固定中心轴上回转填弹发射,每分钟可连续射出350发子弹,射程可达2000米。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金陵制造局在战争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从此便名声大振。
1912年民国成立,金陵制造局厂名继续被沿用,1929年起更名为金陵兵工厂并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扩大生产,成为当时中国主要的兵工企业。1937年,“八一三”淞沪会战爆发,金陵兵工厂日夜赶工支援前线,同年11月12日,上海失守、南京告急。金陵兵工厂接到国民政府西迁的命令,全厂职工夜以继日地拆卸设备,突破重重险阻历时三个月终于完成了西迁的壮举,为日后抗战保留了希望的火种。
金陵兵工厂迁往重庆后,仅用了三个月就得以复工并更名为第二十一兵工厂。1938年,湖南株洲炮兵技术研究处接到内迁重庆的命令,同年9月全体职工迁至重庆嘉陵江畔的江北区石马乡空水沱。1941年,炮兵技术研究处改名为第十兵工厂,第十兵工厂在解放后更名为一五二厂(即江陵机器制造厂),一五二厂有条不紊的持续发展,为之后长安汽车厂的建立作出了极大的贡献。1940年至1941年间,日军飞机多次对第二十一兵工厂进行轰炸,广大职工仍然坚持生产支援前线,为当时的国民政府进行抗战提供了60%的武器装备。
1949年11月29日,在解放军隆隆的枪炮声中,蒋介石从台湾派遣由2000余名特工组成的破坏队企图炸毁第二十一兵工厂。为了保护工厂,第二十一兵工厂广大职工在中共地下党和厂长俞濯之的组织下,与国民党破坏队展开殊死较量并最终取得胜利,使工厂基本完好的交由新生的人民政权手中,成为新中国兵工产业中一支强大的力量。
1951年,第二十一兵工厂更名为中央兵工总局国营四五六厂。同年6月,四五六厂和一五二厂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捐献飞机大炮、支援抗美援朝”的热潮,近万名职工和家属捐助现金和物资共计6.13万元。四五六厂作为中国当时军用装备的生产大户,为“抗美援朝”提供了大量军用物资,但随着战争的结束,国家对军工产品的需求日益减少,该厂产能无法得到有效释放。
●国内第一款越野车诞生
1957年,中央提出“军民结合,学会两套本领”的生产方针,以这个方针为指导方向,四五六厂的200多名工人在1958年面临资金不足、没有机床和模具的情况下,历时3个月,以威利斯M38A1为基础,逐个零件反复测绘仿制,终于试制出中国第一辆越野车——长江牌46型越野车。与此同时,中央兵工总局国营四五六厂更名为长安机器制造厂。
长江46型越野车在批量生产前还进行了2.5万公里的道路测试。1959年,20辆长江46型越野车从朝天门码头装船运往北京,作为受阅方队领队车参加国庆10周年阅兵仪式。截止1963年停产时,长江46型越野车累计生产了1390辆。1963年底,根据上级指示,长安厂将该车图纸和技术资料一并转交给北京汽车制造厂,长江46型越野车为著名的北京212的研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兵工企业逐渐转产民用汽车
从仿制到获得外方成熟技术
邓小平在1978年提出军工企业要利用富余生产能力生产民用产品。1979年4月,中央提出“军民结合、平战结合、以军为主,以民养军”的十六字方针。有汽车生产经验的长安厂在80年代初从广州购买了两辆日本铃木轻型卡车,长安厂原本决定对整车进行拆解、测绘后进行仿制,但技术人员将车辆拆解后惊讶地发现,当时这辆铃木卡车的技术远远超出了他们的想象。技术上的难题迫使长安厂决定引进日本铃木的产品和技术。
最初与日本铃木公司接洽后,面对日方代表对中国汽车制造业怀疑的态度,长安厂意识到中国汽车工业想要发展,必须攻下生产技术的难关。谈判中技术人员得知,长安厂面临的三个难题是发动机、仪表盘和驾驶室的制造。当时长安厂的技术人员仅有两辆车的测绘图纸,驾驶室的加工难度极大,长安厂请来重庆汽车修理3403厂的职工手工敲制驾驶室,难度最大的仪表盘则由长安厂自己生产。
1984年3月2日,时任国务院总理的赵紫阳在重庆视察工作期间,在人民大礼堂专门审查了长安厂试制的微型载货汽车,并作出了“重庆也可以搞联合体生产汽车”的指示。此后不久,长安厂和日本铃木公司正式签订技术贸易合作协定书,进行微型汽车和发动机项目的合作。1984年11月15日,第一批长安牌SC112微型厢式货车和SC110微型载货汽车正式下线,这也标志着长安厂正式从军工企业转型为民用车生产企业。
长安机器制造厂不断发展的同时,江陵机器制造厂(原一五二厂)在生产发动机的同时也开始尝试生产汽车,借助长安厂的技术优势,江陵厂于1984年12月30日成功组装了三台样车,其中两台为日本零件组装,一台则采用国产零件,国产件样车一次点火成功。
国家兵器工业部和重庆市委十分关心和支持长安微型车的生产和研发工作,在重庆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长安厂迅速成为当时重庆市的支柱企业,其生产的长安牌微型汽车也被当时的人们誉为“重庆特产”。从1983年10月第一辆样车试制完成,截止到1986年,长安牌微型汽车已成功突破了产销一万辆的大关,在当时绝对称得上是个了不起的成就。
1989年,长安厂推出基于SC110打造的双排座微型载货车,其后货厢容积有所减小,增加的车内后排座椅使得该车在载货、载客能力方面更加均衡。1990年5月18日,长安厂向第十一届亚运会捐赠了10辆总值为40万元的长安牌微型厢式货车,这也是当时重庆地区向第十一届亚运会捐赠的最丰厚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