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手机壳嘞,两元一个”,大路边的摆摊位上,一个穿着一身名牌的年轻女孩,慵懒地倚靠在旁边的兰博基尼上,拿着手中的话筒叫卖着手机壳,显得格外显眼。摆在豪车上卖的手机壳,更是成功吸引了路边的大众。
路人一看也奇怪,这些进价至少都要二三十的手机壳,到她手里只要两块钱。
原本兴致勃勃的群众,突然发现这名女孩周围还站着一个人高马大的人,瞬间明白了点什么,纷纷自觉退下阵仗。
最终,只有两个女孩买下了手机壳。
刚开始还喜笑颜开的女孩,发现卖出去的手机壳竟然这么少,完全不是自己预想中的样子,她暴跳如雷,使劲踹了一脚豪车门,怒气冲冲地上了车。
而旁边的司机仿佛已经习惯了,赶紧屁颠屁颠地把烂摊子收拾好,坐到驾驶座上,恭敬地问候女孩要去哪里。
这一幕,活生生地像极了电视剧里的千金大小姐。
当时的她已经16岁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吃饭都还要母亲一口一口吹凉了喂,做什么事周围总有一群人伺候,完全没有独立自理能力,被父母养成了“公主”。
然而,保姆只代表着“喂饱”,她不是老师,无法给予其正确的引导和示范。
于是,家里所有人都带着愧疚,无形中对刘思琦进行着“捧杀”。
她的二叔跑过来专门给她当司机,为了证明自己和父母一样有“经商思维”,她卖手机壳倒贴成本赚了59元,为此非常开心。
让二叔专程驱车两小时去吃一顿海鲜宵夜,吃几个生蚝不到一百元,却豪气地给了海鲜店老板六百元,只为庆祝自己生意的“成功”。
二叔不敢制止,因为他害怕刘思琦当场撒泼,发脾气。
用刘思琦自己的话来说,逛街就是最大的爱好,花钱就是买快乐,每次逛街她都要消费上万元,三十元和三万元在她眼里没有什么区别。
据她二叔透露,当时的刘思琦每天的开销上万,一个月的零花钱更是超过了30万。
1、 缺乏个人价值
一个人对待金钱的方式可以折射很多问题,可以看到,刘思琦其实不是在花钱,她是在找存在感,一个人心灵极度匮乏的人,才会仅从消费中找价值存在感。
但是,消费中的价值存在感是虚假的,除非能有产出,在刘思琦眼里,花钱已经满足不了“快乐”了。
所以,尽管倒贴数倍赚了59元,她还是那么高兴。
被溺爱的孩子看似被众人拥护,实际上,他们严重缺乏个人存在感和价值感,一个人真正的价值感在于“被需要、有目标”。
而溺爱孩子的父母,偏偏要剥夺他们成长的机会,这种行为,等同于否定孩子。
并且,这类父母还无法识别孩子真正需要帮助的时刻,就算整日陪在身边,他们也无法给予有效的教育和帮助。
就像刘思琦的父母、她的二叔一样,饭都可以一勺一勺喂,却无法识别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一个健康的孩子,需要用自己的动手能力来确认自己的价值,他们追求的就是这种“体验感”。
缺少了这一项技能,他们就会觉得自己万般不如人。
弟弟很生气想要反击,谁知哪里打得过姐姐,刘思琦毫不留情地怒打着弟弟,把他打得哇哇大哭,家里人赶忙过来劝架,但是怎么拉都拉不开……
这种“虐”循环总是在“无意识”下进行的,所以,溺爱孩子的父母永远不懂,为什么自己费心费力对孩子那么好,却招来的是孩子的“恨”意和暴力呢?
不仅是节目组的人看不下去,观众朋友也看不出去了,孩子是犯错去改造,又不是去当皇帝。
之前我们也分析过类似案例,儿子打女教师被接回家改造,父母开着豪车毕恭毕敬欢迎回家……
父母这种行为无疑在告诉孩子:你这种行为是对的,不用因此付出代价,下次遇到困难还可以以这种方式逃避问题,爸爸妈妈永远在家等着你,你回来想干啥就干啥。
当孩子一切以自我为中心时,便失去了责任感,父母的做法无形告诉孩子,别人的感受和他们压根无关,一切只要满足自己的需求即可。
于是,孩子认为别人为自己做的都是理所应当,没有理解和体会,自然就学不会主动担当的精神,责任感也荡然无存。
在前往农村的路上,因为有轻微的恐高,上山的艰辛,使刘思琦爆发了公主病,她大喊“太累”,直接气冲冲地丢了行李箱。
好不容易到了农村,眼前破旧的房屋,贫瘠的土地,空气中家畜的臭味,让她非常难以忍受。
为了逃离“炼狱”,刘思琦用绝食的方法逼迫工作人员送她回家,对方自然不上道,挨了几顿饿后,她妥协了,拿起桌上的碗筷,狼吞虎咽起来。
想起丢掉的行李箱,她特地下山去找,苦寻无果之后,刘思琦又开始生气,她把桌上的东西扔到地上,用脚使劲地踹着桌子,甚至还要把掉到地上的东西用脚全部踩烂,以此发泄自己的不满。
对此,农村父母准备了一大桌丰盛的午饭来安慰她,农村爸爸也主动协助她拿回了自己的行李箱。
在无奈的环境下,刘思琦发现自己动手就没法生存,她开始主动承担工作,并逐渐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和赚钱的不易。
伴随着不停的劳动,刘思琦也收获了农村家庭的爱与温暖,在了解到农村父母生活不太好时,她主动打工赚钱为家庭减负。
最后,她用辛苦赚来的钱给农村爸爸买了一双崭新的鞋子,看看农村爸爸换上鞋开心的笑容,她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满足感。
4、找到了个人价值和个人意义感
《变形记》给刘思琦带来巨大的收获的,莫过于个人价值感,节目组鼓励她通过自己的双手赚钱,满足自己的衣食住行,就是在帮她寻找“目标感”。
看到农村爸爸很久穿不上一双新鞋,她用辛苦赚来的钱给农村爸爸买了一双鞋子,刘思琦找到了前所未有的“价值感”,露出了开心而欣慰的笑容。
最重要的是,她在艰苦的奋斗过程中学会了换位思考的能力,明白了他人面对生活的不易。
回家后,我们也看到她脱胎换骨的变化,当妈妈还是习惯性把饭送到自己嘴边时,她拒绝了。
她告诉母亲,自己已经长大了,能够独立了,这是在划分和母亲的边界。
与此同时,她还可以帮家里人做点力所能及的家务了,作为家庭的一员,她开始学会承担责任。
最明显的变化是,她的脾气也收敛了很多,不会动不动就和弟弟打架了,这说明她在有爱的农村家庭中,满足了情感层的需求。
其次就是找到了目标价值取向,她给自己确定了一个人生目标,那就是成为一名优秀的服装设计师。
回到学校之后,刘思琦的学习也变得努力起来。
她给自己确定了一个人生目标,成为一名优秀的服装设计师,并为了这个目标付出持之以恒的努力。
2020年9月完成毕业,为了继续圆梦,她前往法国深造。
这期间她一个人也把自己照顾得很好,2021年12月,回国后的她开了一家个人工作室,在国内服装设计领域闯出了一番名气。
有很多人慕名而来找她设计衣服,因为她的作品总能满足每一个顾客的身材特色和优点。2022年3月,刘思琦受邀参加了广州时装秀进行作品展示。
最终,她成为了人们眼中的“天才服装设计师”。
5、为人父母最大的责任——帮孩子找到价值感
如果不是节目效应,这个农村家庭真的很神奇,要知道,父母此生最大的责任,就是帮助孩子找到个人价值感。
无论从逆商(困难)、情商、智商哪方面来看,刘思琦都有显著的提高。
长久坚持的意志力,这是逆商,设计的衣服总能贴合顾客个人的特色和优点,这是情商,闯出了一番天地,靠的是后天培养的智商。
最后总结,溺爱,是毁掉孩子的一把利剑,被溺爱的孩子往往缺爱。
什么是爱,真正的爱是深深地理解和接纳,一切以自利为目的的爱都是虚伪的。
我们常发现,那些溺爱孩子的父母童年时都有被过度严厉或虐待的经历,为了补偿自己,他们把自以为完美地爱加持在孩子身上,以此走向另一个极端。
正因为自己情感层面的匮乏,才要在物质上过度给予,来达到一个内在的平衡状态。
怎么样挽救溺爱孩子呢,或许只有当父母自己疗愈好自己,让自己收获了爱的能力,才能客观理性地爱孩子。
-完-
编辑丨大欢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