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为期两天的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学前教育评价专业委员会首届学术年会圆满落幕。本次年会由学前教育评价专委会主办,深圳市罗湖区教育局承办,浙江教育报刊总社(《幼儿教育》杂志社)协办,以线上直播方式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行政和教研人员、幼儿园园长、教师以及高校学生在线观看了会议直播。多地幼儿园以集中组织观看直播的方式开展学习,据不完全统计,截止11月13日18时,累计观看人次达45万。
本次会议以“中国特色学前教育质量评价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为主题,设置了“学习与贯彻《评估指南》”、“我国幼儿园教育质量评估报告”两大主旨论坛以及六个分论坛、一个博士生论坛。与会的81位发言人围绕学前教育评价的理论建构、工具研制、实践模式、行动策略等问题,进行了精彩的观点分享和广泛深入的交流探讨。本次会议的召开,对于构建中国特色的学前教育评价理论、方法和实践模式,进一步推动我国学前教育评价改革和实践创新具有开创性的深远意义。
学前教育评价专委会主任李克建主持开幕式
学前教育评价专委会主任李克建教授主持了开幕式,他指出,在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型、《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颁布实施的大背景下,评价专委会应以探索新时代中国特色学前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为己任,希望通过召开本次学术年会共谋改革、汇聚智慧、引领方向。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秦金亮致辞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秦金亮教授代表研究会领导发表了开幕致辞,他向评价专委会首届学术年会的成功举行表示祝贺,高度肯定了本次年会的时代意义和学术价值,倡议与会专家畅所欲言,共同描绘中国特色学前教育评价体系这一时代蓝图。
深圳市罗湖区冯健区长致辞
深圳市罗湖区冯健副区长代表承办方祝贺年会的顺利召开,她介绍了罗湖区聚焦“幼有善育”、坚持“五个意识”、办好人民满意的学前教育的罗湖经验,并向全国教育同仁发出加强交流和分享的诚挚邀请。
主旨报告系列一
学习与贯彻《评估指南》
主会场上午的专家报告会由学前教育评价专委会副秘书长、华东师范大学李琳副教授主持,七位专家围绕“学习与贯彻《评估指南》”发表了主旨报告。
学前教育评价专委会副秘书长李琳主持主旨报告
报告一
冯晓霞(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教授)
核心要点:
《评估指南》突出了对教育过程质量的关注,并在评价方式上提出了要求,形成了一条清晰的关于质量评价的逻辑思路。教育过程质量是幼儿园教育质量的核心,它直接影响着儿童的学习与发展,而条件质量和教职工工作环境质量则主要通过影响过程质量发挥间接作用。由于儿童发展受到多方面影响,且测查可能给幼儿园、家长、教师和儿童带来压力,因此不应用直接测查幼儿能力和发展水平的方式评估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
要科学地评估过程质量,应该明确回答几个问题:评什么、怎么评、谁来评、为何评。首先,《评估指南》中提出的“活动组织”、“师幼互动”等维度为我们指明了“评什么”的问题,即抓住过程质量的内涵与核心要素;聚焦班级观察和表现性评估回答了“怎么评”的问题;而“以评促建”、“强化自我评估”的要求则回答了“谁来评”“为什么评”的问题。
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估不是贴标签,而是要通过评估找准保育教育工作中的不足,反思和改进,促进质量提升。质量评价不应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也不是日常工作之外的额外负担,应当成为幼儿园自主自觉的行动。
报告二
基于《评估指南》理解与提升幼儿园教育质量的几个逻辑关系
李克建(学前教育评价专委会主任,浙江师范大学教授)
核心要点:
对《评估指南》的学习和理解,需要整体化思考和系统化思维,避免生搬硬套和断章取义。第一,幼儿园教育质量要素的内在关系。幼儿园教育质量要素包含“结构质量(基础)→管理质量(关键机制)→过程质量(核心)”这三个基本维度。第二,班级教育过程质量提升的内在逻辑。教育过程包括“活动组织—师幼互动—家园共育”三个相互链接的关键指标;其中,师幼互动是幼儿有效学习(自由探索—表达表征—经验拓展)与教师有效教学(情感支持—观察记录—倾听理解—学习支持)的双边活动。第三,幼儿园管理质量提升的内在逻辑。管理质量的核心要素是管理者支持教师专业发展,这与教师支持幼儿学习具有一定的同构性:情感支持—观察评估—倾听对话—研讨建构—支持激励;基于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和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可以构建起“保障—支持—激励”的园长领导力进阶模型。
报告三
聚焦以评促建,以《评估指南》指引幼儿园保教实践改革
梁慧娟(天津师范大学副教授)
核心要点:
围绕以评促建这一根本目的,《评估指南》强调保教质量评估要转变定位,致力于为广大幼儿园减负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评估的指挥棒作用,有效促进幼儿园保教实践持续改进和质量提升。为此应转变评估视角,从“找不足”转向“找进步”;转变评估重点,注重日常保教实践过程质量的改进,实现评估过程与日常保教过程相融合。不仅如此,《评估指南》还具体回答了“怎样做才是高质量的”,从坚持儿童为本、聚焦师幼互动、增强园长专业领导力和实现家园社协同共育等方面,为“促建”提供了行动框架与实践路径。通过对这些框架和路径的系统梳理,广大幼儿园教育实践工作者能够深入理解、准确把握学前教育评价的方向、重点与路径,从而在实践中更好地依据《评估指南》改进和提高幼儿园教育质量。
报告四
常态化自我评估机制——是什么、如何做
刘昊(学前教育评价专委会副主任、首都师范大学副教授)
核心要点:
自我评估需要借助一定的标准,这些标准的使命,是打通从抽象原则到鲜活实践、从外部到幼儿园内部的“最后一公里”。这些标准是具有特殊性、个别性的,应当为幼儿园“留白”,通过激发、收集、整合、梳理教师的经验和智慧,在外来标准的指引下进行内生性的建构。这一过程是为评价标准“祛魅”的过程,也是促使幼儿园管理者和教师们自为、自有、自能的过程。
何为常态化的自我评估?一是要相对独立于外部评价,二是要与日常管理工作相融合。它可以表现为周期式、渗入式两种形态,前者是定期的回顾总结,后者是以评价的思维优化日常管理工作。这两种形态应当互相配合并整合到已有的管理工作之中,在不增加额外负担的情况下,对现有的管理体系进行革新和优化,这才是绿色可持续的做法。常态化自评不是对外部评价模式方法的简单照搬,必须摒弃形式主义、急功近利的风气,它还需要建立相匹配的心智模式,即信任并唤醒园所和教师的专业自主性,并赋予其专业自主权。
报告五
区域学前教育过程质量监测的探索与创新——深圳罗湖实践
殷刚(深圳市罗湖区委教育工委书记、区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
核心要点:
深圳市罗湖区近年来开展了学前教育过程性质量监测的区域探索与创新,系统构建了学前教育监测系统和实施策略,有效助力了罗湖学前教育治理。一是治理创新从模式走向体系;二是治理系统从分散走向协调;三是治理保障机制从随性走向有序;四是治理监测从经验走向实证;五是通过党建、督导、教研、培训等途径,实现了治理从增量向提质的转变。
基于学前教育质量监测系统,深圳市罗湖区引导幼儿园追求内涵发展,一是创建区园监测共同体,提升学前教育治理水平;二是激发园所发展内驱力,实现教育质量持续发展;三是打造名师成长孵化器,促进教师队伍专业发展。
报告六
践行《评估指南》的安吉经验
程学琴(浙江省安吉县安吉游戏研究中心主任)
核心要点:
《评估指南》的核心思想是以儿童为本,支持儿童主动学习,尊重儿童个体差异。践行《评估指南》,幼儿园要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游戏中应当秉承儿童在前、教师在后的原则。在游戏前,教师可以进行游戏环境的创设和调整,将教育的意图渗透其中;在游戏中,教师最小程度地介入,支持游戏中正在发生的学习;在游戏后,教师一对一倾听记录幼儿的表征表达,与幼儿一起分享和讨论游戏中发生的问题。
安吉的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价是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自然地形成的一种自我监控机制。保教质量主要体现在幼儿的发展状态上,教师对幼儿行为的日常观察与解读就是对幼儿发展状态的评价。每个教师都是评价者和监控者,教师每天的观察、一对一倾听记录、与幼儿的讨论,让幼儿的思维看得见,为过程性评价提供了基本依据。
报告七
激发、唤醒教师的工作创造性与专业自觉
——《评估指南》背后的专业导向
胡华(中华女子学院副教授、附属实验幼儿园园长)
核心要点:
《评估指南》具有未来视域,重视关系、对话与行动。真实的教育需要过程,要靠细节来支撑。《评估指南》强调“以人为本”,教师的价值需要被重新认识。对《评估指南》的学习要落到教师身上,必须清晰地把握好几个要点:第一,幼儿教育是一种情感实践,有情感的教育才有温度、有力量,只有教师投入了个人的情感才能获得幸福的体验;第二,教师一定要走向专业自觉,而创造力是通向专业自觉的桥梁,是幼儿教师实践智慧的核心;第三,要提倡一种新型的师幼关系——共同生活。《评估指南》倡导幼儿园开展常态化的自我评估。外在的评价起到的是外部的促进作用,真正的改变在于教师自身,在于反思。自我评估是时时、处处、事事中的一种自然而然的思考习惯,是教师通过自由、自主走向“专业自觉”的过程。
主旨报告系列二
我国幼儿园教育质量评估报告
第二场系列主旨报告的主题为“我国幼儿园教育质量评估报告”,该系列报告源于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组织研究团队在我国学前教育质量评价方面所取得的重要研究成果《走向优质——中国幼儿园教育质量评价标准》,以及运用该工具对我国不同区域的五个省份100所样本幼儿园进行的大规模评估研究的发现。该场报告由世界学前教育组织OMEP中国委员会主席、华东师范大学周兢教授主持。
世界学前教育组织OMEP中国委员会主席、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周兢主持主旨报告
报告一
幼儿园环境支持质量的现状、问题与建议
侯莉敏教授(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理事长、广西师范大学教授)
罗兰兰(广西师范大学博士生)
核心要点:
该研究从宏观、中观、微观层面,围绕幼儿园环境支持质量发展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寻找质量建设的基线、找到班级内部有效提升路径进行了探索。研究结果表明:当前城乡幼儿园学习环境在园舍建筑、各类用房建设、设施和材料投放等结构性质量的建设上差距正在不断缩小,但在推动学习环境中空间、材料与幼儿发生互动、产生有意义学习方面的过程性质量建设上还不够充分。基于此,在宏观层面上,仍需加大财政对幼儿园学习环境内涵质量的建设力度,以推动内涵质量的建设;在中观层面上,要抓住教师专业能力和专业素养提高这一因素,将学习环境质量推进到优良水平,促进幼儿有效学习的发生;在微观层面上,要加强班级心理氛围和课程实施的质量建设,推动幼儿与区域的空间和材料有效互动。
报告二
幼儿园管理质量现状、问题与改进建议
刘颖(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
核心要点:
幼儿园管理质量是幼儿园教育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幼儿园管理水平是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客观要求。研究发现:我国幼儿园管理质量总体水平介于“合格”与“良好”之间,“管理质量合格”型幼儿园占比最高;在六个质量分项目中,自评改进与依法办园项目得分较低、民主管理项目得分较高。当前我国幼儿园管理质量的问题主要体现为内部评价质量不高、未能严格规范办园、园长专业引领水平需要提升、日常管理工作有待改进、理念与规划未能成为共识、教师的知情权与参与权有待改善等问题。基于现状和问题,研究团队对我国幼儿园管理质量的提升提出了九条具体建议。
报告三
幼儿园课程质量现状、问题与改进建议
原晋霞(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
核心要点:
课程质量作为过程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学前教育质量的重要杠杆。我国幼儿园课程质量总体达到“合格”水平,幼儿园课程编制质量优于五大领域幼儿学习与发展促进质量。其中,课程评价是课程编制的薄弱环节,艺术是质量水平最低的课程领域。研究者详细分析了质量水平较低项目的失分原因,建议幼儿园课程质量“保基本”,需着力改善幼儿园阅读、探究兴趣与态度、艺术感受与欣赏等方面的课程质量;幼儿园课程质量“走向优质”,需重点提升幼儿园课程的系统性、前瞻性、选择性和生成性,提升课程评价质量;幼儿园课程质量均衡发展需重点提升民办园、农村园、郊县园的课程质量。
报告四
幼儿园师资保障质量现状、问题与改进建议
吴琼(学前教育评价专委会副主任、东北师范大学副教授)
核心要点:
在我国学前教育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关键期,应当重点关注幼儿园师资保障问题。研究发现,在师资保障质量的4个项目中,教师伦理项目得分最高,工资待遇项目得分最低(未达“合格”水平);不同性质幼儿园的师资配备和能力建设质量差异显著,城乡幼儿园的工资待遇质量差异显著。幼儿园课程实施质量分别在教师培训质量与儿童发展水平之间、教研活动质量与儿童发展水平之间发挥中介作用。基于研究,建议依法保障教师工资待遇,非编与在编教师逐步实现同工同酬;深化幼儿园教师职称制度改革,优化教师职称结构;加强教师培训和教研活动管理,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报告五
家园社区协同共育质量现状、问题与改进建议
任丽欣(华东师范大学副教授)
席春媛(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
核心要点:
家园社区协同共育是学前教育优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旨在探究幼儿园家园社区协同质量的现状、类别及其与儿童发展的关联。研究发现,样本幼儿园在“家园沟通”“家园合作”方面表现较好,在“社区共建”“统筹管理”表现欠佳,可分为“低水平型”“家庭侧重型”“优质型”和“良好型”。不同类型园所中的儿童在语言、数学和情感社会性发展上存在显著差异,特别是在“家园沟通”“家园合作”这两方面表现优异的幼儿园中,儿童发展水平更佳。研究团队在深入探析形成这些差异的原因后,提出“统筹管理”与“社区共建”的质量建设与自评不容忽视,建议幼儿园进一步加强与家庭的沟通与合作,并提升自身统筹管理和因地制宜开展社区共建的能力。
会议掠影
编辑:苏晨辉
初审:罗国钊
终审:李文意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