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科医生:阳性病人增多,二阳症状较轻
目前来就诊的阳性病人中,即使已经感染过一次,很少有人要求做胸部CT检查,的确出现新冠导致肺炎的比例很低。
“最近这段时间,门诊上新冠阳性的患者相较于一个月之前多了,大部分是在家自测抗原阳性的,有些是已经阳过的,这次又阳了,有些是上次没有阳,这次是第一次测出抗原阳性。”5月9日,上海市肺科医院呼吸内科副主任胡洋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或许与五一假期前后人员流动有关联。
胡洋表示,就在5月8日,门诊来了一名三四十岁的新冠抗原阳性病例,为第二次感染,症状相比第一次轻,一些首次感染新冠的病例,症状看起来稍微重一些,“去年年底在感染新冠的人群中,不少人来门诊看病,会主动要求做胸部CT检查,而目前来就诊的阳性病人中,即使已经感染过一次,很少有人要求做胸部CT检查,的确出现新冠导致肺炎的比例很低。”
胡洋进一步表示,“二阳”的人症状普遍比上一次阳的时候要轻,或者至少不比上一次重,第一次阳性的患者和上一波阳性的患者症状差不多,大部分存在发烧、咽喉痛等流感样症状,临床表现来看,主要集中在上呼吸道,其中“刀片嗓”是常见症状,重症很少。
5月8日,国家疾控局传染病防控司副司长刘清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近期,全国发热门诊监测结果显示,“五一”期间部分地区疫情出现小幅上升,但各地在院重症病例数均未出现大幅增加,医疗机构正常诊疗秩序也未受到影响。总体来看,国内疫情目前仍处于局部零星散发状态,各地医疗服务秩序正常,全国未出现规模性疫情。
同时,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研究员陈操也在5月8日召开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介绍:随着我国对外交流的不断增加,我国新冠病毒主要流行株的构成也受国际影响明显增大。在本土病例中,XBB系列变异株的占比,自今年2月份明显升高,从2月中旬的0.2%增长到了4月下旬的74.4%。同时,BA.5.2、BF.7、BA.2及其亚分支合计占比约25%。目前,我国主要新冠病毒流行株已经变成XBB系列变异株。
此前,有媒体报道新冠病毒XBB.1.16会引起结膜炎的情况,但胡洋表示,他在呼吸科门诊很少遇到这类患者,但曾经遇到过感染新冠病毒后,有呼吸道症状同时伴随眼睛干涩的情况,但无法明确一定与新冠病毒XBB.1.16存在关联。
胡洋同时指出,即使目前新冠阳性病人来就诊的多了,也不需要大惊小怪,更不必要恐惧。5月5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宣布,新冠不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这意味着各国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而我国目前将继续落实新冠疫情“乙类乙管”各项措施,这意味着可以将新冠理解为像以往流感的防控措施一样,医疗机构做好监测预警的同时,不需要再采取隔离措施,保障大家生活和生产的便利。
但胡洋特别提醒,一旦出现流感样症状,也不能掉以轻心,尤其是针对有基础性疾病的,如果不存在新冠病毒感染的情况,也可能存在其他细菌、病毒的感染等,“如果有比较严重的咳嗽症状,吃药总是不好转,最好到医院检查一下胸部CT,上一波新冠疫情包括年轻人在内,有肺炎的概率在8%左右,还是要提防的。目前国内流感疫情趋势不断下降,仍然有部分人群需要特别注意,特别是有基础性疾病的人群,目前我们病房里面还有一例存在基础性疾病的甲流患者,仍然在接受治疗过程中。”
当前是否需要戴口罩,哪些场合下需要戴口罩?胡洋表示,佩戴口罩肯定有一定的降低感染概率的作用,但如果检测出抗原或核酸阳性,最好戴口罩,防止感染别人,如果去医院等公共场所,无论阳性还是阴性最好戴口罩,不仅能防新冠,也能防其他病原体。
当前,网络上也出现有人将此前囤积的新冠药物进行转卖或转送的情况,对此胡洋建议,个人药物不能随意转卖他人,药品不同于一般的商品,在来源不明确的情况下,随便服用网上转卖的药品,一旦存在严重的副反应,会带来很多不可预测的健康隐患。
针对是否需要囤药,胡洋表示,在药品相对充足的情况下,可以根据个人需求来决定是否囤药,但囤药需要考虑的问题有很多,包括购买药品的便利性、药品的有效期限和价格等因素,“囤药也可能意味着药品的浪费,而像一些新冠药物也需要在有治疗指征的前提下服用,需要凭借医生处方购买,在医生指导下用药,同时价格也不便宜。目前,其实相比囤药,最重要的还是要增强个人免疫力,平时在生活中要注意劳逸结合,规律作息,少熬夜,少抽烟喝酒,保持健康饮食,同时开展适度的运动。”
高层动向
2023年全国卫生健康药政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在京召开
5月10日,全国卫生健康药政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在京召开。国家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副主任曾益新同志出席会议并讲话。
会议充分肯定2022年和近五年全国卫生健康药政工作成效,分析把握形势要求,全面部署2023年重点工作任务。
会议强调,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以健全药品供应保障制度为主线,突出药品临床价值和临床需求导向,重点围绕基本药物、短缺药品、儿童药品、药品使用监测、临床综合评价等工作,奋力推进药品供应保障工作高质量发展。
部分地方单位作了交流发言。国家卫生健康委相关司局、驻委纪检监察组、有关直属和联系单位以及部分学会协会代表在主会场参加会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健康委在各地分会场参加会议。
基层司举办2023年全国基层卫生健康政策培训班
培训班上,基层司负责同志介绍了当前基层卫生健康工作形势,传达了近期国务院领导同志的指示精神,要求基层卫生战线要抓住发展新机遇,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契机,总结疫情防控时期取得的宝贵经验,在改革发展中推进基层卫生健康事业再上新台阶。基层司各处负责同志就2023年卫生健康重点工作作了介绍,并邀请三位专家就相关内容进行讲解。
学员反映,通过此次培训,进一步提高了政治站位,明确了基层卫生健康工作所处的重要位置、赋予的重要任务以及发挥的重要作用,为今后开展工作坚定了信心,明确了目标。下一步将深入领会学习,做好上传下达,积极推进今年基层卫生健康重点工作任务,确保各项工作落实落地
疾控动态
我省中老年人群艾滋病精准防控工作在全国培训班作经验交流
随着艾滋病防治工作的不断深入,我省艾滋病疫情总体呈平稳下降趋势,但中老年人群逐渐成为我国及我省艾滋病防治的重点人群。面对新的流行形势,我省积极完善中老年人群艾滋病精准防控体系建设,落实各项工作措施,取得一定成效,该工作受到国家认可,并受邀在全国艾滋病干预培训班上开展交流。
完善防控体系建设。2022年推动省卫生健康委《关于进一步加强中老人群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通知》文件出台,我省制定中老年人艾滋病疫情防控重点区域筛选技术框架,确定中老年人群艾滋病防控的10个重点县(市、区)、15个关注县(市、区),提出不同类别的防治工作要求,进一步完善浙江省中老年人群艾滋病精准防控体系建设。
扩大艾滋病筛查。2013年将男性老年人群艾滋病检测纳入全省重点人群检测工作,中老年人群艾滋病筛查量从2017年的10万人次上升至2022年的160万人次。2018年进一步推进中老年人群艾滋病防治工作,将农村60岁以上老年人艾滋病检测纳入重点人群检测工作。
创新精准防控举措。2019年起我省在全国率先利用HIV基因测序,开展以HIV传播网络分析为手段的分子诊断技术支持重点地区开展溯源调查,加强老年人群防控工作。2021年-2022年,我省创新中老年人艾滋病防治宣传工作,举办中老年人艾滋病防治宣传月活动和全省首届艾滋病防治宣传材料评比大赛,创作和收集30余个方言评书、快板、动画宣传、美术图画等中老年人群防艾作品,宣传效果显著。
开展全国交流。2023年4月,我省受邀在全国艾滋病高危人群干预培训班和全国艾滋病宣传教育培训班分别交流中老年人群艾滋病精准干预工作模式和中老年人群艾滋病宣传教育模式,受到与会领导和各兄弟省份同行的一致认可和好评,对我省中老年人艾滋病防治工作进行了充分肯定。下一步,我省将继续加强中老年人群的艾滋病防控工作,加强各项措施的落实,推进艾滋病防控工作高质量发展。
科研动向
人类泛基因组首个草图发布
科技日报北京5月10日电 (记者张梦然)《自然》杂志发表了人类泛基因组参考的“初稿”,这一集合旨在最终代表人类这一物种中尽可能多的DNA序列。该研究为人类基因组提供了更为完整的图像。
自2001年发布草案以来,人类参考基因组一直是人类基因组的支柱。但由于结构变异和替代等位基因的存在,有些单个基因组无法代表人类物种的遗传多样性。
此次在论文的合集中,“人类泛基因组参考联盟”提出了首个人类泛基因组参考草图,以及两个使用这一参考为基础进行新遗传学研究的发现。泛基因组开发自47名祖先不同个体的阵列,为当下的参考人类基因组(GRCh38)添加了1.19亿碱基对和1115个基因重复(一个DNA区域里含有一个基因重复的变异)。利用这一草图,检测到结构变异的数量增加了104%,为人类基因组遗传多样性提供了更完整的图景。
两篇同时发表的文章提出了使用人类泛基因组草图的相关发现。其中,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院开发了一个有片段重复序列(在基因组一个以上位点重复出现、共享高度相同序列的DNA区域)的单核苷酸变异(SNV)图谱,描述了数百万此前未绘制的SNV和与单一DNA不同的变异性质。田纳西大学卫生与人文科学学院则观察了异源着丝粒染色体短臂(中节位于靠近染色体一端)间的重组模式,为一种染色体之间的DNA交换机制提供了证据(这种机制过去曾推测存在,但因缺乏合适数据未观测到)。
这些成果还只是人类泛基因组前景中的一个过渡阶段,该计划旨在获取350名遗传多样性个体数据。同时发表的观点文章提出,还需克服一些现有的挑战,如要更多样化地取样,而这最终将为更多人的健康带来益处。
人类基因组含有约31亿个DNA碱基对,从总体上来看,人类基因组非常相似,但DNA序列的微小差异,也使得每个个体各不相同。人类泛基因组参考联盟(HPRC)旨在创建一个更为精准和完整的人类参考基因组,反映世界人口的多样性。去年,HPRC在《自然》上阐释了泛基因组计划的目标和战略,今年,《自然》发表了首个人类泛基因组参考草图以及由此获得的研究成果。计划还要继续推进,最终要创建完整的人类基因组参考序列,拥抱遗传学的未来。
靶向单个分子的DNA酶让基因“沉默”
科技日报北京5月10日电 (记者刘霞)美国加州大学欧文分校(UCI)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DNA酶,可区分一个细胞内的两条RNA链,并切割与疾病相关的链,同时保持健康链的完整性。这项突破性的“基因沉默”技术可能会彻底改变用于治疗癌症、传染病和神经疾病的DNA酶的发展。相关研究论文刊登于最新一期《自然·通讯》杂志。
DNA酶是切割其他分子的核酸酶。利用酶让“基因沉默”技术已经存在20多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了一些药物,但没有一种药物能够区分RNA链中的单点突变,而UCI团队研制出的Dz 46酶可识别和切割特定的基因突变。
Dz 46酶外表看起来像希腊字母Ω,通过加速化学反应起到催化剂的作用,其左右两侧的“臂”与RNA的靶区结合,组成的环与镁结合,并在一个非常特定的位置折叠和切割RNA,但其发挥作用非常依赖镁。为此,研究团队使用化学方法重新设计了这种DNA酶,降低了其对镁的依赖性。得到的Dz 46酶专门靶向KRAS基因内的等位基因特异性RNA突变,KRAS基因是细胞生长和分裂的主要调节因子,出现于25%的人类癌症中。
研究人员表示,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化学进化可以为开发多种疾病的新疗法铺平道路。他们计划进一步调整Dz 46酶,然后开展临床前试验。
定制mRNA疫苗治疗“癌王”前景可期
科技日报北京5月10日电 (记者张梦然)据《自然》发表的一项研究报道,一种定制化的mRNA疫苗引起了可观的免疫响应,当与其他治疗方法一起使用时,有潜力延缓胰腺导管腺癌(PDAC,一种胰腺癌)患者的复发。
PDAC是美国第三大癌症死因,生存率很低,在过去60年间只有12%。结合手术和药物治疗可以延缓复发,但成功率很低。近期文献表明,大多数PDAC新抗原水平升高,这是一种细胞表面蛋白,在某些类型的DNA突变后会出现在肿瘤表面。个人定制的疫苗疗法可以靶向这些蛋白,旨在提高T细胞活性,改善结局。
在一项Ⅰ期临床试验中,美国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与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研究人员结合化疗和免疫疗法,为16名PDAC患者注射了一种定制的mRNA疫苗,称为辅助自体基因cevumeran。他们在50%的患者中观察到可观的T细胞响应,表明疫苗可以引发增强的免疫反应。在追踪18个月后,患者免疫反应增强与复发时间延后有关,而对疫苗没有表现出响应的患者在初次评估后13.4个月(中位数)出现了病情发展。
这些结果表明定制化mRNA疫苗在治疗PDAC上的潜力,并提供了证据表明其作为一种治疗工具的一般有效性。研究人员提出,尽管样本量有限,这些早期结果表明有必要对此类PDAC疫苗进行更大范围的研究。
人造肉对气候影响可能是牛肉的25倍
科技日报北京5月10日电 (记者刘霞)美国科学家的一项最新分析发现,由培养细胞生产的肉类对气候的影响可能是普通牛肉的25倍。相关研究已经提交生物预印本网站。
实验室培养的肉类通过在营养丰富的“肉汤”中围绕支架培养动物干细胞制成,被认为是比传统肉类更环保的替代品,因为与传统肉类相比,其使用的土地、饲料、水和抗生素更少,且不需要养殖和屠宰牲畜,而牲畜是温室气体的主要来源。但在最新研究中,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德里克·里斯纳及其同事发现,培养肉类导致全球变暖的潜力(生产一公斤肉类排放的二氧化碳)是普通牛肉的4—25倍。
研究人员对培养肉类的生命周期进行了评估,估计了当前生产方法中每一步所耗费的能量。结果发现,用于培养动物细胞的营养液含有糖、生长因子、盐、氨基酸和维生素等,每种成分都会带来能源成本,也会排放二氧化碳。例如,种植糖类作物和运营实验室需要能源,而且,在将每种成分混合到营养液内之前,还必须使用超滤和色谱等高耗能技术仔细纯化。
里斯纳指出,这种“药品级”的纯化不可或缺,这样营养液中就不会有细菌或其相关毒素等污染物,否则,动物细胞就不会生长,因为细菌会繁殖得更快。而且,他们预测,无论培养哪种动物的细胞,情况都大同小异。
今年1月,荷兰咨询公司CE Delft发表过一份对培养肉类开展的生命周期评估报告,发现其碳足迹将低于牛肉。不过,该分析部分由美国培养肉类倡导组织资助。
《自然》发表评论——“人类—算法行为”需协同研究
科技日报北京5月10日电 (记者张梦然)《自然》发表的一篇评论文章指出,研究人员必须建立一门科学来研究人类—算法行为的集体模式,以便更好地监管适应性算法,并确保它们对社会发挥安全有益的作用。
自适应算法是能根据人类集体行为不断变化的算法,比如能根据多个变化因素(包括宣传、反宣传以及共同利益)为社交媒体推送筛选个性化内容的算法。这些算法已被发现与产生广泛影响有关,包括社会运动和股市闪电崩盘。
在美国最高法院今年晚些时候将审理的一起案件中,优兔(YouTube)的母公司谷歌被起诉,因为其视频的适应性算法推送使恐怖分子变得激进的内容,而谷歌对此负有责任。这起案件迫使人们思考如何监管会根据人类行为发生改变的算法。
美国康奈尔大学科学家纳森·马提亚斯在文中表示:“随着AI系统的应用日渐广泛,人类的生活与适应性算法将紧密交织。”人类与适应性算法之间的相互影响会形成一个复杂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任何部分的微小变化,如算法调整,都会导致非预期的后果。
马提亚斯提出了完善人类—算法集体行为这门科学的多个步骤,包括对行为模式的分类和预测,以及避免产生危害的有效干预。由于算法的影响通常由民众和记者最早察觉,作者因而认为这些群体应被纳入这类研究中。
文章还指出,适应性算法或对社会产生深远的益处,不过,“这里的前提是必须用可靠的研究对算法进行设计和监管”。
PNAS:科学家成功将siRNA疗法运输到肺部 有望治疗人类相关肺部疾病
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上题为“Divalent siRNAs are bioavailable in the lung and efficiently block SARS-CoV-2 infection”的研究报告中,来自马萨诸塞大学医学院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开发了一种能通过鼻内给药将基因疗法直接运输到肺部组织中的新技术,这一研究发现或有望帮助开发出一类治疗人类肺部疾病的新型疗法。
文章中,研究人员描述了如何将siRNA分子局部运输到肺部组织中,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首次阐明了当经过鼻内给药后多聚体siRNA分子能被带入肺部组织,并实现安全且强大的基因沉默,更为重要的是,该平台技术还适用于其它肺部疾病,比如肺部纤维化和呼吸道病毒感染等。研究者Vignesh N. Hariharan说道,在这一水平上实现强大的沉默且具有良好的耐受性,这在此前是无法实现的;如今我们展示了足够的沉默并证明了抗病毒疗法的效果能通过siRNA来完成,而且我们认为,这一架构或许是在肺部中使用RNA沉默治疗未来的发展方向,而且这也有可能帮助科学家们开发一类新型疗法来治疗人类的肺部疾病。
利用这种新型的化学支架,研究者Hariharan等人成功地将稳定的二价siRNA分子运输到了动物模型中,并阻断了其机体中SARS-CoV-2且预防了其所诱发的感染。肺部是一个很难获得RNA分子的器官,因为其对于诱发机体免疫反应的潜在的毒素和颗粒非常敏感。小干扰RNA(siRNAs)是一类短小且非编码的RNA分子,仅有20-24个碱基对的长度,其存在于细胞中,且能被合成;其也是2006年诺贝尔获奖者Craig Mello在马萨诸塞大学首次发现的RNA干扰(RNAi)系统的一部分。
siRNA分子也能在基因组转录后通过与信使RNA(mRNA)的结合来干扰基因的表达,一旦与其靶点相结合后,siRNA就能招募切割mRNA的细胞蛋白,随后在细胞产生相应蛋白之前将其自然降解,这就会阻断细胞由特定遗传序列制造蛋白质。Jonathan K. Watts教授说道,如果将细胞看成是文字处理程序中的一块巨大的文本块,siRNA就像是一个搜索和寻找功能,利用正确的字母组合,你就能找到文本中的任何单词,或者在比喻中的任何遗传序列。利用siRNA研究人员还能在mRNA被翻译成蛋白质之前通过剔除特定的致病mRNA序列,从而来颠覆蛋白质的产生过程,进而有望治疗人类的相关疾病。
在SARS-CoV-2小鼠模型中,研究者Watts及其同事能在细胞内成功运输siRNA并使其结合并降解病毒的mRNA,研究人员所提出的靶向性序列存在于所有的SARS-Cov-2突变体中,包括δ和奥密克戎,而将这种化学修饰的siRNA运输到动物模型机体中就能使其蛋白质的翻译减少60%-80%的比例,这一水平就足以预防病毒感染了。优化这种化学支架是siRNA疗法在肺部组织中的临床应用的关键,当然还存在其它的运输机制,比如脂质包裹的RNAs,其对于诸如肝脏等组织非常有效,但这种方法并不容易适应肺部。
通过利用化学修饰的核苷酸来制造siRNA,研究人员就能保护siRNA免于细胞的快速降解,这就会使得siRNA在肺部中停留的时间更长,并使其能避免机体的免疫反应。下一步研究人员将会应用这种新型的化学方法来将siRNA运输到肺部并用于其它肺部疾病的治疗,包括肺部纤维化和哮喘症等。
Nature:揭示铜促进炎症产生机制,有望开发抗击炎症和癌症的新疗法
炎症是一种复杂的生物过程,可以根除病原体并促进受损组织的修复。然而,免疫系统失调会导致炎症不受控制,反而产生病变。炎症也与癌症有关。炎症的分子机制并不完全了解,因此开发针对炎症的新药面临着重大挑战。
早在2020年,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研究主任、居里研究所细胞与化学生物学实验室化学生物学团队负责人Raphaël Rodriguez博士就对一种名为CD44的膜受体有了新的认识,该膜受体标志着免疫反应、炎症和癌症进展。
Rodriquez博士和他的团队发现了CD44有助于将铁输入细胞,引发一系列反应,导致参与这种输入过程的基因被激活。他解释说,“这是一种细胞可塑性现象,我们继续研究,以便探究其他可能被CD44内化的金属,特别是铜。”
铜导致表观遗传学改变
一旦在巨噬细胞中内化,铜就会进入线粒体(负责细胞呼吸和能量产生的细胞器),在那里它催化NADH氧化为NAD+(某些酶发挥活性所需的分子)。细胞中NAD+的增加使得某些参与产生对表观遗传调节至关重要的代谢物的酶被激活。因此,这些代谢物有助于激活参与炎症的基因。
炎症和癌症:共同的分子机制
这些作者并没有就此止步,他们还从二甲双胍(metformin)的结构中得到启发,设计了能够与铜结合的分子。通过在急性炎症模型上测试这些新分子,他们发现二甲双胍的一种合成二聚体---LCC-12(也被称为Supformin)---减少了巨噬细胞的激活并减弱了炎症。Rodriguez博士解释说,“我们的研究使我们能够开发一种使细胞代谢机制中的铜化学反应失活从而阻断参与炎症的基因表达的药物原型。”
最后,他们将这种治疗策略应用于发生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 EMT)的癌症细胞模型。Supformin再次阻止了这种细胞机制,从而阻止了细胞转化。Rodriguez博士解释说,“癌细胞中激活的基因与免疫细胞中表达的基因不一样,但导致表观遗传学改变的一系列反应是相同的。因此,这些结果揭示了铜在癌细胞中的作用以及它们获得转移性的能力。”
Rodriguez博士总结说,“我们的研究揭示了炎症和癌症过程依赖于类似的分子机制,因此在未来可以从类似的创新疗法中受益,比如利用Supformin进行测试的那样。”
著名癌基因Myc又添新罪证:改变癌细胞表面糖分子,逃避免疫系统识别!
臭名昭著的Myc基因是一种人类癌基因,编码转录因子Myc。Myc基因在正常细胞中也有很重要的作用,可以调节细胞的生长、分裂和凋亡等过程。但是当Myc基因突变或异常表达时,它会导致细胞不受限制地分裂和增殖,从而形成肿瘤。Myc基因在多种癌症中都有异常表达,包括淋巴瘤、肺癌、乳腺癌等。
近日,斯坦福医学院和Sarafan ChEM-H的研究人员发现, Myc基因不仅刺激细胞生长和分裂,导致肿瘤膨胀和扩散,还能够当着免疫系统的面掩盖癌细胞的生长。该研究结果以“MYC-driven synthesis of Siglec ligands is a glycoimmune checkpoint”为题发表于PNAS。这项研究还表明,Myc与人类70%以上的癌症有关,揭开这些癌症的伪装是潜在的新型癌症治疗方法。
研究人员发现,Myc诱导伪装的关键是癌细胞表面的一种糖分子。这种糖分子向巨噬细胞发送“停止”信号,阻止巨噬细胞吞噬和摧毁癌细胞。
这个发现将先前的两个看似不相关的观察结果联系起来:癌细胞与健康细胞具有不同的表面糖模式,而Myc癌基因通过增加细胞内特定蛋白质的产生来保护癌细胞免受免疫系统攻击。
这项研究的成功得益于两家实验室合作:其一由糖化学家和最近的诺贝尔奖获得者Carolyn Bertozzi博士领导,另一个由癌症专家Dean Felsher博士领导。
Felsher教授表示:“我认为这很可能会开辟全新的癌症治疗线路。”Felsher还指出,“许多癌症治疗方案基本上都是通过试错来开发的,但这次完全不同。我们知道机制,也知道如何精确地针对这个过程。”
Felsher几十年来一直在研究Myc如何在细胞内外触发癌变。在他的职业生涯早期,他就怀疑Myc也会抑制免疫系统,这在当时还是一个相对比较新颖的想法。
Bertozzi则是分析每个活细胞表面糖或糖基模式的专家。这些糖的结构复杂,它们介导与其他细胞、激素等信号分子以及病原体如病毒和细菌之间的关键相互作用。
Felsher和当时是博士后学生的Anja Deutzmann在数年前曾了解到,Myc可能控制一种叫做糖基转移酶的蛋白质的表达,这种酶是制造细胞表面的复杂分子(包括糖)所必需的。但他们没有工具或专业知识来追踪这个发现。
但是,在2016年夏天,Felsher邀请Bertozzi在他的翻译研究和应用医学中心的研讨会上发言。Bertozzi热情地接受了邀请。
Bertozzi表示:“我来到斯坦福大学,怀着与医生直接交流、学习更多关于人类疾病的愿望。他们比我了解更多的生物学。所以当Dean邀请我演讲时,我非常兴奋。我想,‘那里会有一群医生!’这对我来说是一件全新的事情。”
在研讨会上,Bertozzi谈到了她的实验室正在思考的一个观察结果。
她说:“我们已经知道癌细胞表面的糖分子模式发生了变化,但我们还想知道这些变化是否有机会基于这些变化开发新的治疗方法。”
Felsher回忆起当时的情形说,当她讲话时,房间里的气氛发生了变化:“我们的学生在演讲后聚在一起,说,‘这一切都有意义。’”。Bertozzi表示,在她听到Felsher及其实验室成员关于Myc和糖基转移酶之间联系的信息后,她感到“全身起了鸡皮疙瘩”。她说:“我们意识到这一定是糖的变化方式。”
两个实验室立即同意合作,Deutzmann和Felsher实验室提供了有关Myc及其作为癌基因的作用的信息。Smith和Bertozzi实验室则提供了糖科学(也称为“糖生物学”)方面的专业知识。
两个实验室发现,Myc驱动癌细胞表面上的糖分子双唾酸-T的表达,具体而言,Myc对O-聚糖分布的影响最为显著。O-聚糖指糖基通过羟基连接到蛋白质上,这类糖基与Ser和Thr残基相关,是一种常见的糖基化修饰方式。
值得注意的是,总细胞裂解物的测量结果表明,不论Myc是否工作,每个细胞的总双唾酸-T水平是相似的,这表明Myc特别促进双唾酸-T在细胞表面的表达。
RNA测序的结果表明,在Myc激活的癌细胞中,与核糖体生物发生、 RNA 加工相关的基因富集,六种糖基转移酶表现出MYC依赖性表达增加,其中最突出的是唾液酸转移酶ST6GalNAc4。
过去的研究表明,肿瘤唾液酸聚糖会与免疫细胞上的Siglecs结合。Siglecs(sialic acid-binding immunoglobulin-like lectin,唾液酸结合免疫球蛋白样凝集素)是糖免疫检查点受体,与对应的唾液酸聚糖配体结合后,会抑制免疫细胞的激活。
那么是否就是St6galnac4产生了Siglec的配体呢?研究人员比较了野生型、St6galnac4敲除细胞、以及重新表达St6galnac4的癌细胞,证实了St6galnac4确实合成了可作为Siglec -7和Siglec -E配体的双唾酸-T。将癌细胞与巨噬细胞共同孵育的结果进一步表明,St6galnac4生产的双唾酸-T抑制了巨噬细胞对癌细胞的吞噬作用,甚至巨噬细胞的表型都会被双唾酸-T改变,由此,巨噬细胞从癌细胞的敌人变为了亲密的朋友。
这种影响非常重要:由Myc表达驱动但无法制造ST6GalNAc4的白血病细胞在实验室小鼠身上生长得更慢,并产生了更强的免疫反应。此外,Smith和Deutzmann发现,癌细胞中Myc和ST6GalNAc4水平高的人预后较差,肿瘤周围的免疫细胞较少。
Bertozzi说:“Myc和糖生物学之间的联系非常惊人,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我们知道,从Dean以前的工作中得知,Myc调节细胞生长和分裂,这显然对癌症很重要。但人们不知道的是,Myc可以驱动癌细胞表面的糖分子表达,以使它们逃避免疫系统的识别。”
研究人员渴望继续合作,开发新型的癌症治疗方法。
Bertozzi表示:“在我们看来,研究的下一个明显方向有两个。首先,我们想测试其他癌基因是否也会影响癌细胞表面的糖结构。其次,我们想看看是否可以抑制ST6GalNAc4以增强巨噬细胞摧毁癌细胞的能力。”
Felsher说:“斯坦福正在有意识地将来自不同领域的医生和基础科学家聚集在一起,这将帮助我们更好更快地找到治愈疾病的办法。”
舆情信息
全国卫生健康药政工作会指出——推进药品供应保障高质量发展
本报讯 (记者 吴倩)5月10日,全国卫生健康药政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在京召开。会议充分肯定2022年和近5年全国卫生健康药政工作成效,分析把握形势要求,全面部署2023年重点工作任务。国家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副主任曾益新出席会议并讲话。
会议强调,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以健全药品供应保障制度为主线,突出药品临床价值和临床需求导向,重点围绕基本药物、短缺药品、儿童药品、药品使用监测、临床综合评价等工作,奋力推进药品供应保障工作高质量发展。
部分地方单位作了交流发言。国家卫生健康委相关司局、驻委纪检监察组、有关直属和联系单位,以及部分学会协会代表在主会场参加会议。各省(区、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健康委代表在各地分会场参加会议。
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通知要求——提高突发事件医疗应急速度与水平
本报讯 (首席记者 姚常房)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突发事件医疗应急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进一步提高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医疗应急工作响应速度和救治水平,最大限度减少伤亡伤残;进一步完善平急结合、科学高效的医疗应急体系,提升医疗应急能力,实现每个县至少有一支医疗应急队伍。
《通知》指出,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要遵循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在当地党委和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组织医疗卫生机构做好突发事件应对准备工作。一旦发生灾情和事故等突发事件,属地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负责同志要迅速靠前指挥,及时了解现场情况,协调组织开展医疗应急,保证工作高效、有序推进。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要以国家、省级紧急医学救援队伍为核心力量,加强国家、省、市、县等各层级各类别队伍之间组织协调。
《通知》明确,伤员转运工作,以确保安全为前提,按照“最快到达”原则将伤员迅速转送至具备治疗条件的医疗机构。伤员救治工作,应根据伤员伤情特点,统筹医疗资源,组建相关学科专家组,对伤员进行检伤、分类和治疗,及时开展对伤员、家属的心理评估和干预服务。
《通知》强调,事件发生地属地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要按照突发事件报告有关要求,“接报即报”,逐级上报。省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接到报告时,应当立即对信息进行核实,达到重大及以上级别突发事件标准,应当在2小时内将突发事件类别性质、伤亡人数和伤情、调派医疗资源情况等相关信息报送国家卫生健康委。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和各级紧急医学救援队伍所在医疗机构要落实岗位职责,加强值班值守,相关人员24小时联络畅通,确保突发事件发生时医疗应急相关信息及时报送。
各地举办丰富多彩的公益活动 弘扬红十字精神、传递人道关怀
央广网北京5月9日消息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5月8日是第76个世界红十字日。各地举行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公益活动,弘扬红十字精神,传递人道关怀。
8日,河南省直机关无偿献血暨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招募活动在河南省人民会堂广场进行。在附近水文局工作的张展一次性献了400毫升鲜血。
张展:这几年每年都在献血。看了倡议书,员工积极报名参加,这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义务、一种光荣。
活动现场,身穿红十字志愿服务马甲的工作人员拿着宣传册,向往来市民宣传造血干细胞捐献知识。热心市民杨文浩现场报名,成为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中的一员。
杨文浩:能帮助一些不认识的人。
河南省直机关无偿献血暨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招募活动已连续开展9年,今年的活动将延续到6月30日。
由河北秦皇岛市红十字会与秦皇岛开放大学合作共建的秦皇岛市应急救护培训基地8日正式投入使用,应急救护教师正在为红十字学院的首批学员进行心肺复苏操作、自动体外除颤仪使用培训。
市民邢军:在日常生活中,像晕厥、脑卒中,还有心梗等,怎么去预防,怎么去紧急救治,我觉得受益匪浅。
未来,培训基地将聘请专业人员广泛开展应急救护、志愿服务等培训,提升公众对应急救护的认知。
秦皇岛市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刘冬青:主要开展的一方面是群众急需的应急救护培训知识,造血干细胞无偿献血捐献知识,以及其他涉及公众切身利益的一些红十字相关的知识培训。
江西南昌市红十字会8日开展以“文明实践不停歇,志愿服务进乡村”为主题的下乡义诊宣传活动。在南昌市进贤县下埠集乡和塘村村委会,20多名医务人员前来为村民免费进行健康检查,讲解高血压等常见病、慢性病的控制方法。
南昌市第九医院艾滋病治疗中心主任胡敏华:希望把红十字这样的精神去落实到基层老百姓身边,去把一些健康理念和我们的技能传递到普通百姓身边,让每一个人都能够成为为身边群众服务的志愿者。
北京提出托育服务发展三年目标
近日,北京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北京市托育服务体系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从健全服务规范、丰富多元供给、加强综合监管、完善支持政策、加强队伍建设等5个方面提出工作任务。《方案》明确,到2025年,北京市普惠托育服务实现中心城区、北京城市副中心和平原新城街道(乡镇)全覆盖。
《方案》提出,到2025年,北京市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4.5个,其中普惠托位占比不少于60%;通过幼儿园开设托班、社区办园点转型等方式,新增普惠托位不少于3万个;通过建设社区托育点、单位托育点和现有营利性托育机构转普惠机构等方式,新增普惠托位不少于3.2万个。
为丰富多元供给,《方案》提出,合理利用现有学前教育资源,在充分满足3~6岁儿童学前教育需求的基础上,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幼儿园开设托班,招收2~3岁婴幼儿;支持中小学校为教职工举办托班,支持社区办园点转型提供托育服务;鼓励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为本单位职工提供托育服务。各区可通过新建、改扩建或整合利用现有资源建设区托育综合服务中心;鼓励以适当方式将老旧小区中的国有闲置房屋和设施改造用于发展托育服务。
为保证托育服务安全规范,《方案》提出,强化托育服务综合监管,对托育机构实施“风险+信用”分级分类管理;建立托育服务督导机制,由各区组织托育服务领域专家和一线工作人员及家长代表组成兼职督导队伍。
在加强托幼服务队伍建设方面,《方案》提出,支持普通本科高校、职业院校(含技工学校)开托育服务与管理等相关专业,到2025年,全市婴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婴幼儿托育等专业布点达到5个以上;实施“1﹢X”证书制度,鼓励院校学生和从业人员取得托育服务相关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开展保育人员岗位提升培训,到2025年,实现保育人员持育婴员、保育师等证书上岗率达到90%以上。
川渝291家医疗机构年底前互认检查检验结果
新华社重庆5月9日电(记者周闻韬)重庆市卫健委、四川省卫健委近日联合印发通知,加快推进两地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工作,明确在今年12月底前实现重庆市中心城区、万州、涪陵等29个区(县)和四川省成都、自贡、泸州等15个市相邻地区共291家二级及以上公立综合医院检查检验结果互认。
推进跨区域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共享,有利于提高医疗资源利用效率,降低医疗费用,改善群众就医体验。此次纳入互认的包括45项临床检验结果和67项医学影像检查结果,涵盖X线、CT、临床检验等常见项目。医疗机构应在接诊时主动提醒患者,如有近期(一般3个月内)在具备互认资格的医疗机构所出具的检查检验结果,可提供相关检验结果报告单或医学影像供医师参考。患者提供的已有检查检验结果符合互认条件、满足诊疗需要的,医务人员应遵照互认项目和适用范围予以认可,不再重复进行检查检验。
据介绍,川渝两地还将探索共建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平台,推进检查检验资料共享,实现跨区域医疗机构间检查检验资料的互联互通互认,并结合医学技术发展和管理需要,适时调整两地检查检验互认项目。
宁夏开展养老助老“五服务”活动
近日,宁夏回族自治区卫生健康委、老龄委发布《关于开展“情暖夕阳健康行”项目的通知》,明确2023年在全区开展以老年健康知识教育、老年健康综合服务、法制宣传、智慧助老等为主要内容的“五服务”活动,进一步提升全区老年人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
一是健康宣教服务。在城乡社区开展老年人营养膳食、运动健身、心理健康、伤害预防、疾病预防、合理用药、康复护理、生命教育、中医养生保健等科普知识宣讲,宣讲现代老年医学发展理念、老年健康内涵等。
二是老年普法服务。组织协调各县(区)司法工作者、律师宣讲《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等法律法规,通过法规讲解、案例分析、情景展示等多种形式,让老人知法、懂法,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三是老年健康服务。组织辖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志愿者开展现场义诊,为每个项目点高龄独居、行动不便、失能、部分失能、计划生育特殊家庭老年人提供老年综合评估、心理疏导、健康指导等上门服务。
四是智慧助老服务。开展互联网课程培训,帮助老年人更快、更好地适应互联网时代,熟悉并会运用医疗卫生(预约门诊)、金融服务(扫码支付)、交通出行(扫码乘车)等App。
五是为老志愿服务。组织所在村(居)老党员、老干部及热爱公益事业的爱心人士,组建健康助老志愿服务队,带动低龄老人照顾高龄老人,为独居、留守、空巢老人开展服务。
协和智慧骨科再添“帮手”,关节手术机器人“上岗”
为强化创新引领,建设优质平台,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医疗服务的需求,北京协和医院骨科近日举行智慧机器人开机仪式,并顺利完成2台髋/膝关节置换手术及直播。临床医技科室、职能处室负责人及全国骨科同道近百人线下参会,两千余人在线收看前沿学术讲座和精彩纷呈的手术直播。
据介绍,手术机器人覆盖了全髋关节置换、全膝关节表面置换、膝关节单髁置换三种关节外科常用术式,可以将手术控制精度控制在毫米级。与传统手术方式相比,机器人辅助关节置换手术基于患者术前CT扫描数据重建三维模型,可将人工关节假体的三维定位、角度、大小、骨质覆盖等重要信息立体呈现,帮助医生更直观地进行术前规划、术中精确执行,大幅提升了髋/膝关节置换手术精准度、降低手术风险及围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延长假体使用寿命。北京协和医院骨科主任仉建国表示,希望协和医院在骨科机器人辅助手术方面的工作进展,能为全国同道提供参考。
一项新技术新项目的成功落地,不仅有赖于牵头手术团队的探索创新,也离不开麻醉科手术室等相关科室的平台支撑。协和医学工程处处长邱杰、麻醉科常务副主任申乐(主持工作)、手术室执行总护士长王惠珍分别致辞,表示将全力支持各类新技术新项目的开展,做好培训,带好团队,使新技术新项目更好造福患者。
在主题演讲环节,协和外科学系主任翁习生、美国知名骨外科专家Sean Toomey、协和骨科冯宾教授、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张先龙教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田华教授、北京积水潭医院周一新教授、中日友好医院王卫国教授分别就机器人辅助关节置换手术的应用做了主题报告。
在手术直播环节,协和骨科演示了机器人辅助髋关节置换、膝关节置换手术各1例,分别由钱文伟教授团队、冯宾教授团队完成,林进教授、金今教授、翁习生教授、钱文伟教授等进行了精彩解说。患者膝关节置换术后仅一天,即可顺利完成功能锻炼,关节屈膝度达到令人满意的90度。
“跑马季”来临 赛前赛后拉伸方法有区别
立夏之后,随着气温一起升高的还有人们跑马拉松的热情。近一个月,全国各地举办了多场马拉松,武汉、北京、上海等地的赛事在社交平台成为热门话题。
许多普通体育爱好者也报名加入,不过在跑马拉松前如何拉伸可有讲究。对此,科技日报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首先,我们来了解下什么是拉伸。
“在体育运动中,拉伸是指对特定的肌肉、韧带或者关节等组织,通过增加其起止点或不同关节间距离的方式,从而调整肌肉的张力并提高关节的活动度。”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副教授陈翰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拉伸分为两种,一种为动态拉伸、一种为静态拉伸。其中,动态拉伸是指人们有节奏、有目的地重复做某一种技术动作,从而达到对身体相应部位有效拉伸的目的,静态拉伸是由静止状态开始,缓慢地将肌肉和关节拉伸至最大可承受的长度,并保持一段时间。
要注意的是,想在马拉松比赛中取得好成绩,需将动静态拉伸相结合。
在参加马拉松比赛之前,应该进行充分的动态拉伸,以达到较好的热身效果,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跑步成绩,也可以降低跑步过程中组织损伤的风险。
在跑完马拉松之后,要进行充分彻底的静态拉伸,这样不仅有利于促进组织的疲劳恢复,降低组织疲劳积累的风险,还有利于恢复骨关节及肌肉良好的灵活性,对长期伤病的预防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拉伸的时间一般需要多久呢?
“拉伸的强度与量,都需要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如果拉伸时有疼痛感,身体的自然反应会使肌肉紧张以防止其进一步被拉长。若在疼痛下持续拉伸,肌肉反而可能会受到伤害。具体到拉伸时间,我们一般认为,单次拉伸时间最佳为20—30秒。”陈翰说。
拉伸有没有禁忌呢?是所有人都可以没事拉一拉吗?
“虽然正确的拉伸有很多的好处,但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拉伸。”陈翰解释道,首先,有严重骨质疏松的人不适合进行拉伸。拉伸运动会对软组织和关节产生较大的张力,如果存在严重的骨质疏松,可能会引发软组织撕脱或者增加骨折的风险。
除此之外,处在运动损伤后急性期的人也不适合做拉伸。“这主要是因为,在运动损伤后的急性期,人体组织炎症反应明显,此时如果盲目进行拉伸,反而容易加重急性期炎症反应。”陈翰说。
专家建议,要想让拉伸发挥最佳效果,首先要对自身关节活动度进行正确的评估,判断关节目前处于活动受限还是过度灵活阶段;其次,要判断关节需强化灵活性还是稳定性。
陈翰建议,公众在拉伸过程中,要配合呼吸。“如果在拉伸时屏住呼吸,这样反而会使自己更紧张,不利于肌肉组织的拉伸。”她说。
新型半导体纤维或可修复神经损伤
神经损伤后,利用仿生原理,制造一种新型半导体纤维器件并植入人体,模拟天然神经功能,恢复“阻断”的神经通路,实现信号传导。目前,“人造神经”正走向现实,并有望用于临床。
5月8日,科技日报记者从东华大学获悉,该校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王刚研究员、朱美芳院士等联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手外科蒋苏副教授等,首次在一维曲面结构表面实现了纳米尺度离子异质结的可控构筑,获得了具有千米级制造潜力的电子—离子杂化半导体纤维器件,可用于周围神经损伤后远端神经的持续电刺激,从而延缓远端肌肉萎缩,为神经损伤后错过早期治疗的患者实现更好的运动功能恢复提供了可能性。相关研究论文日前在线发表于《自然·通讯》。
周围神经损伤(PNI)是指周围神经的结构和功能障碍,患者常常表现为损伤神经支配肌肉的肌力下降,以及多种感觉的下降或麻木,更有甚者还会导致多种几乎不可逆的后遗症,甚至终身残疾,给社会和家庭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和沉重的生活负担。
严重的周围神经损伤往往需要精密细致的神经手术治疗。但受限于人类的神经再生速度非常缓慢,手术后的神经康复期往往需要1年甚至数年时间。为延缓肌肉的萎缩,同时缓解神经痛,目前临床上常采用经皮神经电刺激疗法。然而这种辅助治疗方案往往作用范围弥散,精确度不高,且强度不能过高,需要在医生的密切观测下进行,长时间的使用又会导致神经肌肉的适应,降低康复效果。
“本次研发的电子—离子杂化半导体纤维器件在形态和传导功能上,都与人类的天然神经更为相近。”论文第一作者、东华大学19级博士研究生邢毅介绍,该器件可以通过离子的单向运输模拟天然神经的去极化,实现神经冲动的传导。“其结构特点还允许我们在对其进行各项改进后,通过单纤维器件分别对多个具体的神经分支进行植入式的神经电刺激。由于可以与目标神经直接接触,因此这种刺激方式会更加有效和精准。”邢毅介绍。
论文通讯作者王刚表示,此次联合团队在半导体纤维器件的设计和制备方面均取得了创新性突破。联合团队采用“一体化反向电荷接枝(IOCG)”的设计思路,以商业聚合物氢化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SEBS)作为主链,在其表面分别化学接枝相反电荷的离子基团,并采用连续多层涂覆的方法,在碳纳米管纤维上负载两种带相反电荷的聚电解质,实现该器件从纳米级到千米级的跨尺度连续化制备。“我们的设计思路使得材料的制备更加简便。同时商业聚合物SEBS的低成本和材料易得性,也让该器件未来的产业化、规模化更具潜力和前景。”王刚说。
为进一步探究该器件在周围神经修复方面的应用潜力,联合团队将其与小鼠的坐骨神经进行端侧吻合,探究其传导神经信号的能力。实验结果表明,其在植入小鼠体内之后,可以有效传输神经信号,成功诱导小鼠后肢关节的精细运动,从而延缓其远端肌肉的萎缩。此外,通过对单纤维器件集成构筑,能够在毫秒级时间内实现神经信号的单向传输。
在动物和细胞层面的实验仅仅是第一步。邢毅表示,目前电子—离子杂化半导体纤维器件虽然在开发诊断和治疗、仿生神经元计算机接口和类脑智能等生物医学设备方面有很大的应用空间,但距离大规模的临床应用还有一定距离,植入人体的设备需要严格把关,后期还要进行大量的试验来保障其安全性、可靠性和有效性。“基于该器件的研发理论和实验基础,我们相信在对其进行各项优化后能够实现器件的量产化、规范化,最终将其广泛应用于各种周围神经损伤后的神经电刺激治疗中,为解决周围神经损伤后的肌肉萎缩及神经痛问题提供一个可尝试的新方案。”邢毅说。
晚期乳腺癌患者关爱公益行动启动 助力患者高质量长生存
5月9日,“对话希望 向优而生”晚期乳腺癌患者关爱公益行动在京启动。该项目由北京爱谱癌症患者关爱基金会主办,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作为学术指导,人民健康与爱心企业共同支持,旨在提升大众对于晚期乳腺癌疾病及患者的关注,助力晚期乳腺癌患者提升抗癌信心、延长生存时间、提高生存质量,助力“健康中国2030”目标早日实现。
据介绍,乳腺癌是全球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2020年中国乳腺癌新发病例41.6万例,死亡病例约11.7万例。在每年新发乳腺癌患者中,约3%~10%的患者在确诊时即被诊断为晚期乳腺癌,而晚期乳腺癌大多具有侵袭性强、恶性程度高、病情发展快、易发生病灶转移等特点,是女性癌症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给中国女性人群以及相关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副理事长兼秘书长、解放军总医院肿瘤医学部副主任江泽飞教授表示,随着科学的进步,乳腺癌的治疗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然而即便接受了规范化的诊疗,早期患者中仍然有三分之一左右会发展为晚期乳腺癌。尽管晚期乳腺癌可以继续治疗,但相对于早期治疗难度会大大提升。“可以说晚期乳腺癌是提升乳腺癌患者整体五年生存率的重要挑战之一,值得高度重视。”
“延长生存期是癌症治疗的重要目的,随着医学进步、治疗方式多样化,生活质量成为治疗的重要衡量标准之一。尤其是对于晚期癌症患者,在治疗时更应兼顾生存率与生活质量的双重提升。”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副理事长、江苏省人民医院妇幼分院(江苏省妇幼保健院)副院长殷咏梅教授说,相较于早期,晚期乳腺癌的疾病发展更复杂、针对性药物有限,相对而言患者承受着更大的压力和挑战。“通过患者关爱公益行动,我们可以发挥各自优势,提升大众对晚期乳腺癌防治的关注和总体认知,并将‘关注’升级成‘行动’,助力患者增强抗癌信心、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提升生存质量”。
北京爱谱癌症患者关爱基金会主席史安利教授表示,希望通过患者关爱公益行动聚焦晚期乳腺癌患者在治疗资源可及性、心理支援、社会融入等方面未被满足的需求。“对话希望,向优而生”所传递的正是在提升疾病认知的同时,加强对晚期乳腺癌患者生存现状的关切,为患者在家庭、工作、心灵上给予多维度的支持,以协同共助的信念,提振晚期乳腺癌患者群体抗击癌症的信心与决心。
“非常高兴能与各方携手,共同推动晚期乳腺癌患者治疗结果和生存质量的改善。”公益行动的企业支持方之一,阿斯利康中国副总裁、企业事务及市场准入部负责人黄彬表示,面对患者的困境,阿斯利康在女性肿瘤包括乳腺癌这一疾病领域的探索和努力从未停歇,期望通过新一代抗体偶联药物等创新疗法的开拓和引入,提供给患者所需的更精准和有效的治疗方案。
会上,全国妇联妇女发展部农村二处副处长陈睿,江泽飞、殷咏梅、史安利,以及以阿斯利康为代表的企业与多家权威媒体等共同见证将每年“粉红丝带月”的10月28日设立为“中国晚期乳腺癌患者关爱日”,助力提升社会各界和广大公众对于晚期乳腺癌疾病及患者的关注。=
另外,此次公益行动的重要参与者,江泽飞、殷咏梅等被授予“健康中国 健康有她——晚期乳腺癌患者关爱公益大使”称号。与此同时,来自上海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陈嘉健教授分享了其原创的乳腺健康医学人文科普漫画书《阿托莎的处方笺》,通过通俗易懂的形式,生动形象地讲解了乳腺癌的科普知识,据悉该书得到了多位业内专家与社会知名人士的认可和推荐。
这5种蔬菜千万别生吃,小心感染寄生虫
建议千万不要生吃荸荠、棱角、茭白、莲藕,也不要用牙去啃皮。
提到感染寄生虫,很多人都知道,吃了没煮熟的动物肉,有可能感染寄生虫;每年因为生吃虾、鱼、蟹、螺等水产品导致寄生虫感染的人不在少数。但很多人都不知道,生吃某些种类的蔬菜,也有可能感染寄生虫!
这是怎么回事呢?有几个可能的原因。
一是寄生虫和蔬菜生活在同一个环境里,蔬菜上附着了寄生虫或虫卵。
二是蔬菜在施肥、灌溉、撒农药的过程中,受到了寄生虫或虫卵的污染;
尤其是使用人畜粪肥灌溉的蔬菜,极易被寄生虫及虫卵污染。
三是蔬菜在储运过程中,因与其他蔬菜碰撞磕绊,也容易沾染上其他蔬菜上的寄生虫。
附着了寄生虫或虫卵的蔬菜,吃之前一定要用清水冲洗干净,并且最好煮熟之后再食用。
来看看几种容易附着寄生虫或虫卵的蔬菜吧!
01 这4种常见蔬菜,容易附着寄生虫
荸荠也叫马蹄,口感脆爽,味道清甜,做菜、做甜品都可以,很多人从小吃到大的。菱角清爽可口,既可以作为蔬菜食用,也可以制成传统中药。
茭白的营养价值很高,是高碳水、高蛋白、多水分、低热量的蔬菜,常被当作减肥食物。
莲藕则是我们餐桌上常见的食材,可以呛炒、炖肉、蒸制。以上四种蔬菜的共同特点是,它们都是常见的水生植物,生长在潮湿的地下沼泽或水田当中。
新鲜的荸荠和菱角由于保鲜期很短,又因为生吃时脆爽、清甜、多汁,所以很多人往往在刚采摘或者刚购买后的第一时间就选择生食。
那么问题来了,生食荸荠、棱角、茭白、莲藕都会有感染布氏姜片吸虫的风险!
布氏姜片吸虫的最终宿主是猪等哺乳动物,虫卵会通过猪的粪便排出,虫卵如果污染了水源,可以在水中发育成毛蚴。毛蚴遇到中间宿主螺类后,在螺体内发育成尾蚴,尾蚴再逸出螺体,附着在荸荠、棱角、茭白、莲藕等水生植物上,在表面形成囊蚴。
布氏姜片虫的囊蚴被误食进入人体后,囊壁被胃液消化,幼虫会寄生在小肠中,1~3个月后便可发育为成虫,导致姜片虫病,使肠粘膜发生炎症、出血、溃疡或脓肿,导致感染者产生腹痛、腹泻、食欲不振等症状,后期或可出现浮肿、腹水,严重者会营养不良,影响生长发育,甚至死亡,儿童感染后还会影响身体和智力发育。
因此建议千万不要生吃荸荠、棱角、茭白、莲藕,也不要用牙去啃皮。
有人问,那用盐水浸泡一下可以吗?
盐水并不能杀死布氏姜片虫,最好的杀虫方法是高温。因为布氏姜片虫囊蚴不耐高温,在沸水中煮1分钟就会死。所以,吃荸荠之前最好先彻底清洗干净,去皮后,在沸水中煮1分钟以上再吃。菱角也可以在蒸熟或煮熟后剥壳食用,也可熬粥,或者碾碎成泥,做成菱角糕。
02 水芹菜与肝片形吸虫
我们经常在菜市场上买到的芹菜主要是生长在北方旱地里的旱芹菜,芹菜家族还有一种叫水芹菜。水芹菜主要生长在南方的河沟、水田边或潮湿、松软、肥沃的土壤里。
一种与布氏姜片虫同属于片形科的大型吸虫,叫肝片形吸虫。肝片形吸虫的成虫寄生在在牛、羊及其他哺乳动物的胆管内,但它们的中间宿主包括螺类和水生植物,肝片形吸虫囊蚴有可能会附在水芹菜的表面,如果我们采摘水芹菜之后,没有清洗干净,或者没有炒熟就吃,就有机会感染肝片形吸虫。
肝片形吸虫囊蚴被人体误食后,会经过小肠,从腹腔侵入肝,转入胆管,也可经肠系膜静脉或淋巴管进入胆管,引起肝片形吸虫病。肝片形吸虫感染可以引起肝脏疾病,例如慢性肝硬化、肝纤维化和门静脉高压等。这些疾病可能会导致黄疸、腹胀、腹泻、恶心、呕吐和体重减轻等症状,对孩子的伤害尤其大。
肝片形吸虫在移行过程中也可停留在各相关器官如肺脑、眼眶、皮下等处异位寄生,造成很大的危害,它们在人体内寄生最长可达12~13年。所以我们在吃水芹菜之前,一定要把表面的泥土清洗干净,并且一定要炒熟后再吃。
03如何正确清洗、烹饪蔬菜?
买回来的蔬菜,无论是上面粘附了很多泥土,还是肉眼看上去非常干净,它们在食用前,都要用流动的清水仔细地冲洗几遍,并且建议反复清洗。
因为难免会有寄生虫、虫卵附着在这些蔬菜上,而它们用肉眼都是看不清、看不见的,但吃进人体里去,麻烦就大了。用流动的清水反复冲洗,可以清洗掉大部分的寄生虫、虫卵了。
夏天快要来了,正是食用荸荠、棱角、茭白、莲藕、水芹菜等水生植物的季节,但我们千万不要生吃。这些寄生虫基本都惧怕高温,一定要在炒熟、煮熟、蒸熟之后再食用,就不用担心感染寄生虫的风险了。
富贵包不仅是体态问题,可引发全身疾病
斜方肌中部和下部肌束则相对松弛无力,直观上表现为富贵包、圆肩、驼背等不良体态。
日常生活中,很多长时间伏案工作的人会感到颈肩部僵硬、疼痛,严重时甚至做到挺胸抬头都很费劲。有人认为是颈椎出了问题,其实真正疼痛、僵硬的是人体颈肩部一块重要的大型肌肉——斜方肌。当斜方肌过厚或斜度过大时,不仅会导致富贵包、圆肩、驼背等不良体态,还可能牵连全身,引发疾病。
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骨科医师鲍哲恒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介绍,斜方肌是覆盖人体颈肩部及背部的主要表层肌肉群,从颈根部一直向下延伸至双侧肩胛骨中间的背部区域,结构上可分为上斜方肌、中斜方肌和下斜方肌。“斜方肌群的主要功能是稳定和移动肩胛骨,帮助我们完成头部、颈部、肩部、上肢和躯干的姿势保持和运动,稳定脊柱。”
“不正确的姿势、不良的生活习惯会造成斜方肌变形。”鲍哲恒表示,如久坐不动对着电脑、低头玩手机以及枕高枕等不良姿势,都会导致以上斜方肌为主的肌肉持续负荷工作,出现肌肉僵硬、紧张,继而变得肥厚粗大,而斜方肌中部和下部肌束则相对松弛无力,直观上表现为富贵包、圆肩、驼背等不良体态。另外,精神心理因素以及某些疾病也会影响斜方肌形态。
“斜方肌变形不仅会导致不良体态,还可能会逐渐出现脊柱和肩关节等部位骨关节结构的失代偿,导致脊柱退变、失稳,椎间盘变形、突出,椎管狭窄,脊柱侧弯以及肩周问题等。同时,由于颈肩部不良姿态和活动受限,还可能出现头晕、手麻、胸闷、心慌等功能性障碍的症状。”鲍哲恒提示。
如何改善斜方肌变形?鲍哲恒为大家带来了一组训练动作,可以加强肌肉力量,拉伸紧张的部位,有助改善斜方肌变形。
动作一:绕肩
坐在椅子上,背部挺直,双手掌心向下,放于肩部,双肩下沉。双肩向上、向后,上下绕环,反复练习15次。双肩向后和向下时,肩胛部用力下拉,沉肩,动作放缓,放松颈肩部肌肉。
动作二:体态综合调整
保持坐位,双肘屈曲90度,上举朝前与肩平行,双侧肩部外展打开,吸气,同时脊柱由下至上拱起,颈部轻度后仰,保持5秒,重复10次。
动作三:坐姿翻书
保持坐姿,目视前方,一手放置于同侧膝关节处,固定身体,另一手放置于颈后,吸气并同时向同侧侧后方转动上身,保持3至5秒后还原,每侧重复10次。
动作四:斜方肌自我按摩
将一侧手臂自然折叠至另一侧颈肩部,用手指施加适当压力并对肌肉进行按压,沿着肌肉走形,直到肩膀末端,每个点按摩30秒。感觉酸胀或者紧张的区域,可以适当延长按摩时间。
动作五:颈部拉伸
将右手放在头部另一侧,左手固定身体,向下和向右牵拉,使下巴贴近右肩,拉伸左侧的斜方肌上肌束,每侧保持15秒。
护士节特稿·关注老年护理② 出于共情,更出于对病患的爱
鉴于老年患者的特殊性,在老年护理工作中,护士需要投入更多精力和情感,既作为诊疗和护理的执行者,又适时扮演儿女角色,做好陪伴者和倾听者。
“优质护理是细水长流的呵护与爱”
“孩子,你去哪儿了,妈妈想你了。”月光倾泻一地,李奶奶望向窗外斑驳的树影,轻声呜咽。深夜,在北京老年医院神经内科病房里,一病区护士长于冬梅凑在床前,聆听着这位80多岁的母亲对已故儿子的思念。渐渐地,话说尽了,老人熟睡了。“住院一周多了,第一次睡得这样沉。”于冬梅转过身,示意记者把脚步再放轻些。
李奶奶因脑卒中并发谵妄症,而频频出现幻觉、妄想、睡眠障碍等症状。她的老伴过世得早,儿子在一起车祸中遇难。不似其他患者有家属陪护,她更多依靠护士提供照护,并从中得到心灵的慰藉。于冬梅回忆,李奶奶时常不经意地握住她的手,泪眼婆娑地向她诉说母子之间的往事。连日来,于冬梅及其护理团队守护在她的身边,给予她儿女一般的照护。
“我们的照护和关心,是出于共情,更是出于对病患的爱。”从事护理工作30多年的于冬梅感慨,过去,护理工作仅限于打针、输液、发药这些常规操作。随着“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持续深化,临床上更强调整体护理的概念,护士既需加强对患者疾病的关注,也需将注意力放在患者所处环境、心理状态等影响疾病康复的因素上。
“高龄老年人体质差,机体出现系统功能退化,常有多病并发、病情复杂、治疗时间长、多种心理问题并存等特点。”在北京老年医院护理部主任邓宝凤看来,对于高龄患者的护理,更需坚持基础护理与专科护理并重、身体护理与心理护理相结合的方式。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躯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心理护理不能缺位,要让老年人感受到自己被关爱、被呵护。
但这并不意味着,事事需由护士代劳。不少家属认为,老年人因病卧床后生活自理能力下降,护士如若不能随叫随到,就是护理服务不到位。“其实,过度护理反而不利于疾病康复,所谓‘用进废退’,正是这个道理。”邓宝凤说。
在于冬梅的办公室里,摆放着各式临床教具。她随手举起一只弯头粗手柄带固定带的勺子,对记者说:“对于脑卒中后肢体障碍患者来说,吃饭是个费时费力的事情。他们手臂能动,但手指却不受控制。”说着,她在自己手上演示起来。“用固定带把勺子和手固定在一起,那种失控感会弱化许多。”于冬梅解释,卧床老年患者力所能及地多活动,有助于延缓机体功能退化。
在老年患者疾病康复期间,于冬梅及其护理团队要帮助他们解决不少难事。为鼓励手指不灵活的老年患者独立穿衣,护士们建议患者选择易穿脱的服装,更换大号纽扣或粘扣,在拉链鼻上穿绳套等;调整卧床患者体位时,他们指导患者科学且安全地施力,护患配合完成翻身的操作……
“优质护理并非事无巨细地大包大揽,而是细水长流的呵护与爱。”于冬梅说。
选择倾听、陪伴,给予更强有力的心理支持
在北京回龙观医院这家精神卫生专科医院的老年科病区,精神护理工作既是一项技术活,又是一项体力活。
“有些老年患者抗拒治疗,认为自己没病,有些出现自伤行为,甚至攻击医护人员。”北京回龙观医院老年科19病区护士长费琤说,理解与包容是精神科护士的必备素质。
“你就是贼,偷东西的贼!”费琤清晰地记得,患者张大妈一巴掌把他捧在手心的药片打落一地。张大妈是一名妄想症患者,她坚定地认为费琤想偷吃她的药。面对不实的指责,费琤默不作声,站在原地。
“在患者情绪暴躁时绝不能离开半步,否则,只会引起患者更过激的行为。”这是费琤多年来总结出的经验,“老年精神障碍患者的心理活动较其他患者更为复杂,洞悉并顺应他们的意图,引导并鼓励他们表达情绪,了解并体会他们的心理活动,才能第一时间控制事态发展,帮助他们走出心理困境。”
张大妈的情况并不算最棘手。几年前,一名人高马大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见护工与费琤交谈,便抄起餐盘砸在费琤脸上。一时间,费琤的鼻部、眼部血流不止。“这是患者将自己的妄想泛化到医护人员身上了。他认为护工是他的妻子,以为妻子在出轨。”费琤说。
当精神障碍患者有伤害他人或扰乱医疗秩序的行为时,医护人员可对其进行约束。但只要情况可控,费琤就不轻易使用约束措施。费琤说,多数情况下,护士选择倾听、陪伴,给予老年患者更强有力的心理支持。
“我们在约束措施的使用上,遵循最后选择和最小伤害原则,同时通过开展个体化护理,最大限度地减轻患者的不适,比如更频繁地观察他们的精神状态,记录服药、饮食、排泄等情况,进而提供更及时的护理干预。”费琤说。
床上多躺了几天,差点被静脉血栓要了命
血栓的形成有一些共同的病因,这三方面的原因是最常见的:血管壁的损伤、血液成分改变导致的高凝状态、血流瘀滞。
最近,吴大妈有点心烦,自己怎么也想不到,只是在床上多躺了几天,就躺来了一位“不速之客”,得了差点要命的病!
原来,一周前天气晴朗,她决定去附近的公园里遛遛弯,看着和自己年纪差不多的人,有的跳舞、有的踢毽子、还有的打乒乓球,平时不怎么锻炼的吴大妈也忍不住在健身器材上练起来,没想到,刚转了几下腰就突然觉得一阵剧痛,疼得只能扶着腰回到家里。
吴大妈觉得自己需要卧床休养几天,好好养一养,几天里,她除了吃饭和去卫生间,基本不离床,甚至为了减少下地的次数,连水也喝得少了。本想着这样的休息加制动,腰肯定好得快,几天后,腰疼确实缓解了,但是左腿却肿了起来。
吴大妈回忆说,起初只是轻微的肿胀,自己并未在意,直到有一天,女儿回家发现她的左腿不仅明显比右腿肿了一大圈,连皮肤的颜色也变得有点发紫,连忙带她来到某三甲医院急诊科就诊。
接诊的医生给吴大妈开了检查单,并嘱咐她马上去做血管超声检查,检查结果正如医生的判断:左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急性期,完全型)。血管外科医生立刻将吴大妈收住院治疗。因为急性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如果脱落的话会发生致命的肺栓塞,而肺栓塞的死亡率高达20%-30%!
为什么卧床几天就得了血栓?
吴大妈只是卧床了几天,怎么就得了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呢?原来,我们身体的血液循环由心脏泵出血液、动脉输送血液、静脉回流血液、肺部气体交换完成。
下肢深静脉的血液占了静脉回流的很大部分,除了胸腔吸气和心脏舒张的负压外,下肢深静脉的血液回流主要通过下肢肌肉的收缩和静脉瓣的单向开放完成,使静脉血由浅静脉流入深静脉、由远心端流向近心端。因此,肌肉收缩是血液回流的动力,正常瓣膜是血液回流的条件。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发生了问题都将影响下肢静脉回流,导致血栓的形成。比如吴大妈,她在腰部受伤后就一直卧床很少下地,这就使得她腿部肌肉收缩的次数明显减少,导致了静脉血的瘀滞,再加上她为了减少去卫生间的次数喝水也少了,这样血液变得更加粘稠,那么得血栓也就不足为怪了。
“不速之客”偏爱哪些人?
我们总结了一下,有以下情况的人需要注意了,下肢深静脉血栓找上门的概率比其他人要高不少。
第一种是刚经历了大手术或外伤后长期卧床的病人,比如腿部骨折手术后需要制动的病人。第二种是恶性肿瘤患者或自身免疫疾病患者,可由于基础疾病引起血液高凝状态。第三种是孕妇或长期口服避孕药的女性,由于激素水平导致的血液高凝状态。第四种是炎症性肠病或其他消化系统疾病导致腹泻或脱水的患者。第五种是静脉内穿刺或置管的患者,由于血管壁损伤而发生血栓。第六种是静脉受压变窄,比如髂静脉受动脉、脊柱压迫或腘静脉受肌肉、肌腱压迫等。还有一些化学性损伤静脉壁的情况,比如静脉输液时导致静脉炎等。
为什么会患血栓?
虽然,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高危患者多种多样,但是,血栓的形成却有一些共同的病因,这三方面的原因是最常见的:血管壁的损伤、血液成分改变导致的高凝状态、血流瘀滞。
这些原因理解起来不难,为了预防血栓的形成,当出现可能导致血栓的诱发因素时,我们需要注意到一些生活细节,比如避免长期卧床或长时间维持同一个姿势不动,如果必须长期卧床,可以时不时做一做小幅度的脚趾或脚踝的伸屈动作,促进小腿肌肉的收缩和静脉回流。长时间乘坐飞机时不要久坐或姿势不变,多起身活动。多喝水,尤其在发生身体缺水的情况下,出汗过多或腹泻呕吐后需要及时补充水分。育龄期女性避免长期服用避孕药等。
如果自己近期确实存在一些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高危因素,也不要慌,我们来说一说下肢深静脉血栓有哪些临床症状。
下肢深静脉血栓直接导致的是下肢静脉回流受阻,静脉压力增加导致皮下水肿,因此最常见的症状是一侧下肢的突然肿胀,肿胀可伴随疼痛或压痛,皮肤可出现青紫,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股青肿”,当肿胀进一步加重时由于动脉供血受阻皮肤颜色会发白即出现“股白肿”,这就是比较危险的阶段了,此时治疗已刻不容缓。如果突然出现胸痛、喘憋时更要第一时间去医院检查除外下肢深静脉血栓最严重的并发症:肺栓塞。
如何早期发现血栓?
当然,为了早期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征象,我们可以借助目前非常方便的检查手段:血管超声。
血管超声是近二三十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无创性的影像学方法,可对身体各部位的血管包括动脉和静脉进行扫查,具有无创、方便、价廉、可重复等非常多的优点。下肢深静脉超声对静脉血栓具有极高的敏感性,能够发现超急性期的血栓,甚至对血栓前状态即血流瘀滞也能够清晰的显示,因此,目前下肢静脉超声一般作为检测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首选工具。
下肢静脉超声不仅能够发现血栓,还能够对血栓进行分期和严重程度的判断,为临床提供非常有价值的信息。比如急性期血栓常表现为静脉管壁的增宽、管腔内低回声的充填、活动性血栓头的存在等,而慢性期血栓则往往表现为静脉管壁的变细、管腔内由于血栓的机化再通出现周边血流信号、静脉石强回声、或周围动静脉瘘的形成等。静脉血栓的分期直接影响临床医生采取何种治疗方法。超声还能够对血栓的累及范围进行全面的评估。下肢深静脉血栓是完全堵塞了管腔还是部分堵塞了管腔、是仅累及了大腿段还是同时累及到小腿段、浅静脉是否同时受到影响、向上是否蔓延到髂静脉、对侧静脉是否也受累等问题,静脉超声都能够给出明确和详细的答案。有了血管超声的辅助,临床医生就像有了一双透视眼,做起手术或治疗起来更加有信心和底气了。
相信吴大妈有了这一回经历,不会再轻易卧床不起了。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其实做起来并不难,让身体活动起来,让血液循环起来,当存在高危因素时,及时寻求血管超声的帮助,相信我们都能够远离下肢深静脉血栓这个“不速之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