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关税博弈下新能源车产业链的危与机:全面解析受影响与受益环节财富号

中美关税博弈不断升级,对全球新能源车产业链产生了深远影响。根据最新贸易政策,美国对中国新能源车及相关产品加征的关税已飙升至前所未有的水平,其中电动汽车关税直接翻四倍至100%,锂电池关税从7.5%增至25%,太阳能电池从25%增至50%。这一系列措施正在重塑全球新能源产业链格局,导致不同环节的企业面临截然不同的命运。本文将深入分析新能源车产业链中受冲击最严重的环节,同时揭示在危机中反而可能获得发展机遇的领域,并探讨企业应对策略与未来产业演进方向。

关税风暴下的新能源车产业链全景图

中美贸易争端已演变为一场全面而深刻的新能源产业博弈,其影响远超简单的进出口成本变化。2025年美国政府实施的关税政策呈现出精确打击的特点,针对中国新能源产业的优势环节设置高额贸易壁垒。电动汽车关税从25%跃升至100%,锂电池关税从7.5%提高到25%,太阳能电池从25%增至50%。这些措施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通胀削减法案》中的本土化生产要求形成政策组合拳,旨在重构全球新能源供应链体系。

新能源车产业链是一个高度复杂、全球分工的生态系统,涵盖上游原材料、中游零部件制造、下游整车集成及后端服务应用等多个环节。中国经过十余年发展,已在全球新能源车产业链中占据核心位置。据最新数据,中国控制了全球65%的锂资源加工产能、85%的负极材料产能,以及超过60%的电池组件生产能力。这种产业优势地位使得美国加征关税的政策效果呈现出明显的产业链差异——对中国高度依赖的环节,美国不得不给予临时豁免或设置过渡期;而对中国尚未完全掌控的领域,则实施更为严苛的关税措施。

从地域分布来看,关税政策正在加速全球新能源产业链从"中国中心"向区域化供应链群岛演变。北美以加拿大-阿拉斯加矿源为核心,欧洲依托挪威、莫桑比克资源,而中国则整合东南亚、非洲项目。这种区域化重构不仅影响产业地理布局,也改变了技术发展路径——人造石墨在高端车型应用扩大,天然石墨转向储能领域,而硅基复合材料有望在800公里续航车型中商业化。

值得注意的是,关税政策对不同技术路线的差异化影响也十分显著。美国对传统锂电池材料(如石墨)加征高额关税的同时,对新兴技术路线(如固态电池)的进口限制相对较少,这实际上在客观上加速了全球电池技术路线的迭代更新。中国新能源产业在压力下正加速向高端化、多元化方向发展,如贝特瑞推出的S+i石墨解决方案使电池寿命提升20%,存储性能提升超25%。

表:美国对中国新能源产品加征关税情况概览

产品类别原有关税新关税增幅实施时间影响范围电动汽车25%100%300%立即生效整车出口锂电池7.5%25%233%2024年(车用)电池及组件太阳能电池25%50%100%立即生效光伏组件石墨材料0-25%160%(综合)540%分阶段实施负极材料港口起重机0%25%无限立即生效基础设施

在此背景下,中国新能源车产业链呈现出冰火两重天的发展态势——部分严重依赖对美出口的传统环节面临生存危机,而具备技术自主性或市场多元化的新兴领域则获得意外发展机遇。产业内部的这种分化不仅反映了全球贸易政策的变化,也预示着新能源产业未来技术演进和市场竞争的新方向。

受冲击最严重的产业链环节

中美关税博弈对新能源车产业链的影响呈现出明显的不均衡性,部分高度依赖美国市场或处于关键技术成长期的环节正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这些受冲击最严重的领域主要集中在材料端、出口导向型零部件以及特定技术路线的产品上,其共同特点是短期内难以找到替代市场或技术解决方案。

锂电池负极材料行业:美国商务部在2025年7月裁定对中国进口石墨征收93.5%的反倾销税,叠加既有关税后,中国石墨产品进入美国的实际税率将高达160%。石墨作为锂电池负极的核心材料,占电池材料成本的10%-15%,这一超高关税相当于给原材料环节套上沉重的"价格枷锁"。中国供应了美国59%的天然石墨和68%的人造石墨,年进口额约15亿美元,其中高端负极材料的依赖度更接近80%。受影响产品包括纯度达碳含量90%以上的阳极级石墨材料,涵盖合成石墨、天然石墨及其混合物,直接影响2023年3.47亿美元贸易额。

整车出口环节:中国新能源汽车对美直接出口占比不足2%,但通过墨西哥等"跳板市场"转口至美国的车辆达7.3万辆(2024年数据)。美国加征100%电动汽车关税后,基本封堵了中国电动整对美出通路。更严峻的是,美国正收紧原产地规则(如要求北美零部件占比超75%),这将迫使比亚迪、奇瑞等企业在墨工厂调整供应链,短期内成本骤增。据行业测算,新关税实施后,中国电动车对美出口几乎停滞,相关出口收益面临清零风险。

光伏组件与储能系统:太阳能电池关税从25%增至50%,直接削弱中国产品的价格竞争力。中国光伏组件占全球80%以上产能,但美国市场已基本退出中国前十大出口目的地。更严重的是储能系统,中国电池及储能产品对美综合关税在2025年将叠加至近50%,2026年攀升至约82.4%。这意味着每出1GWh的储能系统,中企需额外承担约2.5亿元币税费,直接导致利润率从约8%暴跌为负值。

高端芯片与自动驾驶系统:美国加税清单涵盖锂电池正极材料、电机控制系统等关键部件。虽然中国掌控全球60%的锂资源加工产能,但镍、钴等原材料仍依赖非洲、印尼进口,若美国联合盟友限制关键矿产出口,宁德时代、国轩高科等企业或面临"断链"风险。在技术标准方面,美国可能强制要求自动驾驶系统采用美国芯片(如英伟达Drive平台),这将迫使中国车企在欧美市场进行"二次认证",显著延缓出海步伐。

表:受关税冲击严重的新能源车产业链环节及代表企业

产业链环节受影响程度核心挑战代表企业应对措施石墨负极材料★★★★★160%综合关税,成本优势丧失贝特瑞、杉杉股份东南亚建厂,开发硅基负极整车出口★★★★100%关税+原产地规则限制比亚迪、蔚来墨西哥本地化生产储能电池★★★★2026年综合关税达82.4%宁德时代、亿纬锂能转向欧洲、东南亚市场高端芯片★★★技术标准壁垒,认证成本增加地平线、黑芝麻加快国产替代方案关键矿产★★★★供应链断链风险华友钴业、中伟股份多元化资源布局

这些受冲击环节面临的压力不仅来自关税本身,更源于美国构建的系统性遏制政策体系。《通胀削减法案》(IRA)提供补贴吸引新能源制造回流,《与敌对国家电池脱钩法》限制中国企业技术输出。这种"关税+补贴+技术封锁"的组合拳,使得相关产业链环节的调整不再是简单的市场行为,而需要在战略层面重新思考全球布局。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石墨材料的战略困境。2024年12月,中国将天然鳞片石墨、球化石墨纳入《两用物项出口管制清单》,对美出口需经严格审查,导致中国对美鳞片石墨出口同比下降23%。这种"管制对关税"的反制措施,使得美国电池制造商面临资源断供风险,但也加速了全球石墨供应链的重构。欧美正加速构建"去中国化"供应链,如美国能源部通过贷款支持NOVONIX等人造石墨工厂建设,目标2030年将对华依赖度降至50%以下。

面对这些挑战,中国企业正采取多元策略应对。从产能转移(东南亚、非洲基地)到高端替代(硅基负极产业化),从市场多元化("一带一路"拓展)到技术升维(如贝特瑞制定硅基负极国际标准)。这些应对措施虽无法完全抵消关税冲击,但为企业在新的全球产业格局中争取了更大的生存空间和发展机遇。

逆势受益的产业链环节

在中美关税博弈的背景下,新能源车产业链并非全盘受损,部分具备技术自主性、市场多元化或政策支持优势的环节反而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这些受益领域主要集中在国产替代材料、内需市场驱动型产品以及具有技术领先优势的核心部件上,它们或因关税壁垒获得更大国内市场空间,或因全球供应链重构而凸显竞争优势。

硅基负极与新型电池材料:传统石墨负极面临160%的高关税,这直接刺激了替代技术的快速发展。贝特瑞在链博会上全球首发BTR S+i石墨长续航负极解决方案,通过与硅基负极协同解决行业痛点,使电池寿命提升20%,存储性能提升超25%。作为连续15年的全球负极材料龙头,贝特瑞正从材料商向解决方案商转型,其制定的硅基负极国际标准更填补了领域空白。人造石墨因循环寿命突破5000次,正逐渐取代天然石墨成为动力电池主流,其出口单价高出天然石墨40%以上。技术路线竞争日趋白热化,中国企业加速高端化转型,如方大炭素将超高功率电极占比提升至80%以上。

国产锂电设备与半导体制造装备:关税壁垒倒逼国产设备进口替代加速。半导体设备龙头北方华创和中微公司的14nm刻蚀机已实现量产,5nm设备正在验证中。在锂电池制造设备领域,先导智能、赢合科技等企业的卷绕机、涂布机性能已达国际先进水平,国产化率持续提升。美国对中国半导体产业的限制反而激发了国内技术国产替代的信心,国内半导体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速关键设备的国产化进程。这种"技术封锁—自主突破"的循环正在多个高端制造领域上演。

面向国内市场的整车与零部件企业:美国产进口整车关税上涨倒逼消费者转向国产新能源车。2024年国产新能源车国内销量占比达85%,规模效应进一步摊薄成本。特斯拉Model 3通过供应链优化维持价格稳定,比亚迪将高阶智驾功能下放至7万级车型海鸥。国产化率提升正在缓解供应链风险:宁德时代钠离子电池量产成本较三元锂下降40%,地平线征程6芯片替代英伟达Orin节省成本30%。华为ADS 3.0系统以6个摄像头实现无激光雷达高阶智驾,配置成本压缩至万元以内。

区域化布局领先的龙头企业:宁德时代与福特合作在美国密歇根州建厂,亿纬锂能在马来西亚投产首个海外电池基地。这种"海外产能+本地服务"的模式有效规避了贸易壁垒。光伏龙头在东南亚建成一体化生产基地,如阿特斯等企业在美国的光伏产能布局。比亚迪在匈牙利建设整车工厂,宁德时代通过墨西哥基地向北美输送电池,构建"关税免疫型"生产网络。

表:中美关税博弈中逆势受益的新能源产业链环节及增长逻辑

产业链环节受益程度核心机遇代表企业增长动力硅基负极★★★★替代传统石墨,性能优势贝特瑞、杉杉股份技术领先,标准制定国产锂电设备★★★★进口替代加速,政策支持先导智能、赢合科技自主可控需求内需型整车★★★★进口替代,规模效应比亚迪、蔚来国内市场增长区域化布局★★★★规避关税,本地化服务宁德时代、亿纬锂能全球产能网络钠离子电池★★★资源丰富,成本优势宁德时代、中科海钠技术突破

这些受益环节的共同特点是具备较强的技术韧性和市场适应能力,能够在中美经贸关系变化的复杂环境中找到新的增长点。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关税博弈正在重塑消费者对国产新能源产品的价值认知——当关税推高硬件成本时,软件生态的价值权重显著提升。小鹏汽车将智能驾驶系统XNGP的研发投入占比提升至25%,试图用算法优势对冲硬件关税。华为鸿蒙车机系统装机量突破8亿,京东方车载TFT屏幕出货量达4090万片,这些技术突破正在改变消费者对国产车的价值认知。

从技术路线看,多元化发展成为产业链应对关税风险的重要策略。钠离子电池因资源丰富、成本低廉(较三元锂下降40%)而获得更多关注。氢燃料电池也成为技术突围方向之一,中国已建成全球最大车用氢燃料电池试验场(北京大兴国际氢能示范区)。这种技术路线的多元化发展,使得中国新能源产业在面对贸易壁垒时具备更强的适应能力和创新活力。

政策支持为这些受益环节提供了重要保障。财政部对车规级碳化硅芯片实施零关税,央行设立2000亿元再贷款支持车企海外建厂,出口退税向高附加值车型倾斜(纯电动车退税率提高至17%)。购置税减免政策延续至2025年底,每辆新能源车最高可免3万元购置税,直接刺激消费需求。这套政策"组合拳"有效降低了企业的综合成本,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缓冲期。

从长远看,这些受益环节的发展将不仅取决于短期关税政策,更依赖于技术创新能力和全球市场布局。当消费者为国产车的智能生态、超充网络买单时,价格的数字游戏已让位于价值重构的深层逻辑。这场关税危机正转化为中国新能源车技术溢价能力的跳板,推动产业从成本优势向技术优势转变,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迈进。

产业链企业的应对策略与转型路径

面对中美关税博弈带来的严峻挑战,中国新能源车产业链企业并未被动接受命运安排,而是积极采取多元化策略应对危机。这些应对措施不仅关乎短期生存,更影响着企业在全球新能源产业格局重构中的长期地位。从产能全球布局到技术升维,从市场多元到商业模式创新,领先企业正通过全方位转型化解关税风险,甚至将危机转化为发展机遇。

产能全球化布局:中国新能源企业正加速在海外建设生产基地,形成"海外产能+本地服务"的新型生产网络。宁德时代与福特合作在美国密歇根州建设电池工厂,亿纬锂能在马来西亚投产首个海外电池基地。光伏龙头阿特斯等企业在美国建立光伏产能,比亚迪在匈牙利建设整车工厂。这种产能布局的调整不仅规避了关税壁垒,还提高了本地化服务能力。据行业统计,中国锂电企业在海外已建成和在建产能超过200GWh,预计2025年将超过300GWh,占全球海外动力电池产能的40%以上。

技术升维与标准引领:面对硬件成本上升,领先企业将竞争重心转向技术创新和标准制定。贝特瑞不仅推出S+i石墨解决方案,更牵头制定《锂离子电池用纳米硅负极材料空白详细规范》,增强国际话语权。华为ADS 3.0自动驾驶系统、小鹏XNGP智驾方案在海外实测中表现优于特斯拉FSD,中国正从"规则遵守者"转向"规则制定者"。在电池领域,宁德时代的麒麟电池、比亚迪的刀片电池已实现"续航1000公里充电10分钟"突破,技术壁垒远超美国本土企业。这种技术升维战略使中国企业逐步摆脱价格战泥潭,构建起真正的技术护城河。

供应链垂直整合与国产替代:为降低对不稳定全球供应链的依赖,头部企业加强产业链垂直整合。比亚迪全产业链国产化率达92%,核心部件100%自研自产。特斯拉上海工厂零部件本土化率超95%。极狐汽车与宁德时代合作建设电芯工厂,投产后电池自给率将提升至60%。在芯片领域,地平线征程6替代英伟达Orin节省成本30%。这种垂直整合与国产替代大幅增强了供应链韧性,使企业能够更好地应对关税波动和地缘政治风险。

市场多元化拓展:出口受阻企业积极开拓新兴市场,降低对美国单一市场的依赖。比亚迪在巴西建厂,蔚来进军阿联酋,以"农村包围城市"策略打开增量市场。通过中欧班列向欧洲直供电动车(如吉利向德国出口极氪001),2024年经中欧班列运输的新能源车同比增长47%。石墨电极企业方大炭素组建专业团队深耕"一带一路",成功开拓非洲、南美市场。市场多元化不仅分散了风险,还为企业提供了更广阔的增长空间。

表:新能源产业链企业应对关税挑战的主要策略与典型案例

应对策略实施路径代表案例实施效果长期价值产能全球化海外建厂,本地化服务宁德时代美国工厂规避关税,贴近客户全球资源整合能力技术升维创新研发,标准制定贝特瑞硅基负极技术溢价,话语权提升可持续竞争优势垂直整合产业链延伸,国产替代比亚迪全自研成本可控,供应稳定抗风险能力增强市场多元新兴市场开拓蔚来进军中东风险分散,新增长点全球品牌影响力模式创新软件定义硬件华为鸿蒙车机价值重构,用户粘性生态体系构建

商业模式创新成为企业应对关税成本的重要途径。当关税推高硬件成本时,领先企业通过软件和服务创造新的价值增长点。蔚来汽车BaaS(电池租赁服务)模式用软件服务收入抵消硬件成本。华为鸿蒙车机系统装机量突破8亿,构建起强大的生态壁垒。小鹏汽车将智能驾驶系统XNGP的研发投入占比提升至25%,用算法优势对冲硬件关税。这种"硬件+软件+服务"的商业模式重构,使企业能够跳出单纯的价格竞争,在更高维度上建立竞争优势。

政策工具的灵活运用也为企业应对关税挑战提供了重要支持。中国政府通过多种方式缓解关税冲击:财政部对车规级碳化硅芯片实施零关税,降低关键部件成本;央行设立2000亿元再贷款支持车企海外建厂,缓解资金压力;出口退税向高附加值车型倾斜(纯电动车退税率提高至17%),激励产业升级。购置税减免政策延续至2025年底,每辆新能源车最高可免3万元购置税,直接刺激消费需求。这套政策组合拳为企业转型提供了宝贵的时间和空间。

在应对策略的实施过程中,不同规模企业展现出明显的差异化路径。头部企业凭借资金和技术优势,多采取产能全球布局和技术升维策略;中型企业侧重供应链区域化和市场多元化;小型企业则更多依赖产业集群和专业化分工降低成本。这种差异化应对也加速了行业整合,优胜劣汰机制更加明显——技术领先、资金雄厚的头部企业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而缺乏核心竞争力的中小企业则面临更大的生存压力。

从长远看,这些应对策略不仅是为了渡过眼前的关税危机,更是为了在全球产业格局重构中占据有利位置。当美国试图通过关税政策推动"去中国化"技术标准时,中国企业的技术突破和标准制定正在打破这种企图;当美国希望重构全球供应链减少对华依赖时,中国企业的全球化布局正以新的形式融入并引领全球价值链。这场关税博弈最终可能加速中国新能源产业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型,从成本优势向技术优势的跃升。

未来产业格局演变与投资机会

中美关税博弈正在重塑全球新能源车产业链的未来图景,其影响远超短期贸易流量变化,将深刻改变产业的技术路线、市场格局和价值分配。在这场变革中,区域化供应链、技术路线多元化、价值链重构将成为主要特征,同时也将催生新的投资机会与风险。理解这一演变趋势,对于产业参与者和投资者把握未来发展方向至关重要。

区域化供应链群岛的形成:全球新能源产业链正从"中国中心"模式向三大区域化供应链群岛演变。北美以加拿大-阿拉斯加矿源为核心,欧洲依托挪威、莫桑比克资源,而中国则整合东南亚、非洲项目。这种区域化趋势因关税政策而加速,各区域追求关键材料自给率——欧盟《关键原材料法案》要求2026年起电池产业链中本土石墨比例不低于40%,美国《通胀削减法案》则规定2026年起电池材料本土化比例达80%。区域化虽然提高了供应链安全性,但也导致全球资源配置效率下降,可能延缓新能源普及速度。

技术路线的分化与跃迁:关税政策对不同技术路线的差异化影响正加速电池技术迭代。人造石墨在高端车型应用扩大,天然石墨转向储能领域,而硅基复合材料有望在800公里续航车型中商业化。更长远看,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氢燃料电池等新兴技术路线因受关税影响较小而获得更多关注。中国已建成全球最大车用氢燃料电池试验场(北京大兴国际氢能示范区),而美国仍在依赖日韩技术(如丰田氢能专利)。技术路线的多元化发展将重塑产业链价值分布,创造新的产业领导者。

价值链的权力转移:关税博弈正推动新能源车价值链权力从传统硬件向软件和标准转移。当硬件成本因关税上升时,软件生态的价值权重显著提升——小鹏汽车将智能驾驶系统XNGP的研发投入占比提升至25%,试图用算法优势对冲硬件关税。华为鸿蒙车机系统装机量突破8亿,构建起强大的生态壁垒。同时,标准制定权成为竞争焦点,如贝特瑞制定的硅基负极国际标准填补领域空白。未来产业价值将更多流向掌握核心算法、标准和生态的企业,而非传统制造环节。

市场格局的重构:关税政策与区域市场特点相互作用,正重塑全球新能源车市场格局。美国电动车市场渗透率仅8.2%(2024年数据),远低于中国的35%。中国车企采取"农村包围城市"策略,抢占拉美、中东等美国传统燃油车势力范围,如比亚迪在巴西建厂、蔚来进军阿联酋。欧洲市场则成为中国新能源车出海的重要目的地,2024年经中欧班列运输的新能源车同比增长47%。这种市场重构不仅改变了销售地理分布,也影响着产品设计和商业模式创新。

表:中美关税博弈下新能源车产业链未来格局的五大演变趋势

演变维度当前状态未来趋势驱动因素潜在影响供应链地理中国中心化区域化群岛关税政策、本土化要求效率下降但安全性提高技术路线锂电池主导多元化发展关税差异、资源约束创新节奏加快价值链硬件为重软件定义硬件算法溢价、生态壁垒利润池转移市场格局中美欧三极多中心发展地缘政治、消费差异产品本地化适配产业政策补贴为主系统化支持国家安全、产业竞争政府角色强化

从投资视角看,关税博弈下的新能源车产业链呈现出显著的结构性机会。在材料领域,硅基负极等替代技术相关企业如贝特瑞、杉杉股份等值得关注;设备环节,国产锂电设备制造商先导智能、赢合科技因进口替代加速而具备成长潜力。整车方面,国内市场优势企业如比亚迪、蔚来以及出海布局领先的宁德时代等可能获得估值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强的企业,如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合作伙伴、固态电池研发领先企业等,长期价值凸显。

政策导向将成为影响未来产业格局的关键变量。中国政府的"内循环"战略正通过多种政策工具实施:财政部对车规级碳化硅芯片实施零关税,央行设立2000亿元再贷款支持车企海外建厂,出口退税向高附加值车型倾斜。购置税减免政策延续至2025年底,直接刺激消费需求。这些政策不仅缓解了关税冲击,更引导产业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方向升级。投资者需密切关注政策变化对细分领域的差异化影响。

消费者行为转变也将重塑产业格局。关税推高进口车价格,如40万元特斯拉车型涨至46万元,而国产新能源车通过技术普惠实现"加量不加价"。这加速了消费者对国产车的价值认知转变——L3级自动驾驶、800V高压平台等高端配置向20万级别车型普及,消费者更愿为智能座舱、超充网络等技术溢价买单。这种转变将进一步强化国内产业链的优势地位,并改变企业的产品策略和商业模式。

从更长期的产业演进看,这场关税危机可能成为中国新能源车产业从"跟随者"跃升为"领导者"的转折点。当特朗普的25%关税如同一面镜子,既照出中国新能源车产业链的脆弱性,也折其不可替代的全球价值。短期来看,转口贸易受阻、供应链扰动不可避免;但长期而言,中国若能以技术突破对冲政治壁垒,以区域合作替代单一市场依赖,将实现产业质的飞跃。正如《经济学人》所言:"21世纪的汽车霸权,终将由电池与芯片,而非关税与口号决定"。

面对这一演变趋势,产业参与者和投资者需要具备全球视野和技术洞察力,在复杂的关税政策和地缘政治环境中识别真正的长期价值。供应链区域化中的本地化机会、技术路线竞争中的赢家、价值链重构中的新贵,都将成为未来几年的重要投资主题。同时,也需要警惕区域化带来的效率损失、技术路线突变的风险,以及政策不确定性对投资回报的影响。在这个变革时代,唯有深刻理解产业演变逻辑,才能把握新能源革命带来的巨大机遇。

THE END
0.产业化向绿而行——江苏省常州市以新能源产业发展引领绿色低碳转型事实上,常州“聚链成群”后,政府层面也在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全面提升创新策源能力——新能源产业链上企业着力攻关钙钛矿叠层技术,加快锂离子固态电池、全钒液流电池、钠离子电池领域技术突破;深化产学研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目前,常州已布局长三角物理研究中心等研发和测试平台,联合产学研用181家单位组建新能jvzquC41yy}/eww0ep5og€xegpzft8scvk|f1pi142852A671v814=5:37e64?=7567:0|mvon
1.三电系统定乾坤:2025上半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解析与未来十年增长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已在全球市场占据主导地位,电池、电机、电控三大核心系统全球市场份额分别超过60%、42%和50%,形成了从原材料到成品的完整产业生态。 2025年上半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继续保持强劲增长态势。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新能源新车销量占中国汽车总销量比重逾44%,为汽车行业的整体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jvzquC41zwkrk~3eqo526?62:2>6288758: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