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从“八五”时期提上日程的新能源汽车计划,在三十五年的发展历程中开花结果,成为了世界当之无愧的排头兵。但细究纯电汽车这条本就规划为“主干道”的发展之路,其实并非坦途。
纯电汽车已经发展很久了,但才刚刚开始占据上风
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起初很多人都认为纯电是站在成熟的燃油汽车产业这个“巨人”肩膀上的一次攀登。“巨人”毕竟是“巨人”,即便是能源“革命”,大家相信早已进入发展成熟期的全球知名厂商迟早是信手拈来。
然而,彼时的领头羊也无法逃脱“船大难掉头”的定律,传统汽车巨头在转向电动化的道路上走得可谓步履蹒跚。奔驰EQ系列、奥迪e-tron、保时捷Taycan以及试图走精品小众路线的纯电MINI,这些没能大获成功的纯电产品,陆续或即将成为一滴滴时代的眼泪。
纯电汽车是一个涉及核心三电技术、智能制造工艺、整体系统架构、持续研发投入乃至供应链重塑的复杂体系,它需要汽车厂商坚定的决心、不懈的积累以及长期的投入。所以有观点认为,增程与纯电的背后,实际是短期机会主义与长期理想主义的对决。
当消费者纷纷摒弃“中间路线”,厂商不得不转向纯电
据统计数据,2025年9月,纯电大三排SUV销量已经超越增程、燃油、插混,强势来到了排名榜首。仅9月单月,纯电大三排SUV销量便达到了35530台,多家过往以增程做拳头产品的厂商,也转向纯电,纷纷推出了纯电大三排SUV产品。
增程厂商转纯电,这背后的因素依然复杂,但消费者用脚投票无疑是重要推动原因。有媒体统计,购买纯电大三排SUV的消费者中,有超过70%是来自传统燃油车的增购或换购用户,而高达99%的纯电车主表示,下一辆车依然考虑再次购买纯电汽车。
不仅如此,经济性考量也在推动消费者转向纯电。电动模式的经济性一旦被消费者习惯,就很难再回到燃油模式。有增程厂商的数据显示,2024年其增程用户使用纯电总里程占比超过65%,用电行驶时长接近90%。那下一辆车,为何不买一辆纯电车呢?
然而纯电汽车真实存在的技术壁垒,让一些传统燃油车厂和增程厂商在转向纯电时感到困难。这也体现在了近期的市场销量中。
在众多中国车企中,说起纯电领域的壁垒与回报,没有比蔚来更有发言权的厂商。十一年来,蔚来以高强度的研发投入与以技术驱动的极致产品与服务体验,以坚定的战略定力,形成了强大的体系竞争力,扛住了行业起伏与市场质疑。
竞争的本质是系统能力的较量。在纯电领域没有深厚积累的车企若想成功转型,必须在其不够熟悉的领域,如三电核心技术、充换电网络建设等方面,构建全新的能力,这无异于一次彻底的自我革新。而这些壁垒恰恰确保了具备先发优势和持续研发实力的企业,能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保持领先。同时,这也意味着其他厂商的追赶之路,注定是一场需要巨大投入和战略耐心的持久战。
蔚来经历了三代纯电产品的迭代,构建了超强的全栈自研技术体系和成熟的产品矩阵。如今其大力布局的充换电网络和多品牌战略也已进入收获期。超过8000座充换电站、在全国已打通的9纵11横16大城市群高速换电网络,让用户告别里程焦虑的补能网络,9000万次换电的达成之后,是快步向1亿次换电冲刺。蔚来品牌稳固高端,乐道品牌强势切入主流家庭市场,萤火虫品牌颠覆高端小型车格局,三品牌形成了强大的矩阵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