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向东再造万人口新城!平方公里深圳都市圈战略增长极即将引爆!临港深圳市深汕

4月25日,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发布《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草案)的公示(以下简称深汕特别合作区《规划》)。

深汕特别合作区《规划》提出发展目标: 2035年深汕合作区总体发展目标为“深圳都市圈战略增长极、创新发展的山水田园新城”。

2025:城市功能基本完善,各功能区初具规模,奠定城市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相对完善、先进制造业集聚、乡村振兴发展、山海特色突出的现代滨海新城主体框架。

2035: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基本建成生 态环境友好、经济文化发达、科技创新引领、社会服务完善、城乡融合协调、陆海统筹发展的深圳都市圈战略增长极、创新发展的山水田园新城。

2050:成为区域协调发展典范、新型城镇化发展标杆,全面建成社会和谐稳定,具有竞争力、创新力和美誉度的国际一流滨海城区。

2035年城市发展规模 规划常住人口:70万人管理服务人口:100万人。现状基数 (2020年) 常住人口:11.42万人。这意味着深汕特别合作区即将迎来人口大爆炸!

值得注意的是,规划范围:2262.44平方公里,规划陆域范围:460.41平方公里,规划海域范围:1802.03平方公里。

深汕 特别合作 区《规划》明确打造区域协调发展示范区:充分利用深汕合作区地处广东省“一核”、“一带”两大板块结合部的区位优势,发挥通道和节点功能,将深汕合作区打造成为承接和传递粤港澳大湾区经济能量、牵引带动粤东沿海经济带加快崛起的增长极。

参与粤港澳大湾区高新科技产业分工体系,主动承接大湾区产业转移,积极培育发展新产业、新业态。围绕新能源汽车制造上下游环节,联动周边地区共建具有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聚区,支撑带动区域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提升创新服务水平,联动汕尾主城区合力发展辐射区域的综合服务业。协同区域发展海洋产业与特色旅游业。

深汕 特别合作 区《规划》提出建设深圳自主创新拓展区: 打造深圳都市圈战略增长极。 融入深圳都市圈“一主两副一区四轴”空间格局,积极借力深圳主导的体制机制优势,充分发挥土地、生态和人文资源优势,为深圳释放产业和城市动能提供新平台、新模式。

加快参与深圳现代产业体系,推动深圳创新成果产业化,与深圳形成创新环节的协作分工。对接深圳“20+8”产业集群,主动承载深圳重大产业项目和优质产能扩张。

产业新城 魅力深汕

深圳深汕特别合作区2035

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草案公示

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部署。为落实“多规合一”改革要求,按照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及深汕特别合作区管委会的工作部署,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深汕管理局组织开展了《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编制工作,前瞻描绘2035年深汕特别合作区发展的空间战略蓝图,为深汕特别合作区建设新一代世界一流汽车城提供坚实的空间保障。

邮寄地址: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创富路1号文贞楼1栋2 楼(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深汕管理局规划和建筑设计科)

邮编:518200

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

(2021-2035年)(草案)

滨海新区 产业新城 田园都市

公众读本

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管理委员会

2023年04月

前言PREFEACE

本规划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深圳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坚持生态文明建设,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积极参与并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先行示范区“双区建设”及深圳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承担“区域协调、合作示范、自主创新”的重要使命,统筹协调发展与保护的关系,精准调配全域空间资源要素,优化国土空间格局,全力打造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的生动范例和创新典范。

本规划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衔接深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对深汕特别合作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作出总体安排和综合部署,是指引深汕特别合作区面向2035年中长期发展的空间战略蓝图,为人们描绘出生态山清水秀、生产创新活跃、生活幸福宜居的“美丽新深汕”未来愿景。这本手册将以简洁生动的表达为您展现2035年的深汕特别合作区。

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2262.44平方公里

规划陆域范围:460.41平方公里

规划海域范围:1802.03平方公里

现状基数(2020年)

常住人口:11.42万人

地区生产总值:54.04亿元

最终海域规划范围及面积以广东省政府海域勘界结果为准

01规划引领明确战略目标定位

02区域协同推进共同富裕典范

03空间统筹谋划全域空间格局

04生态优先践行可持续发展新城

05品质服务打造民生幸福标杆

06以产兴城打造繁荣创新产业新城

07陆海统筹助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08深汕魅力彰显新城特色文化形象

09强化支撑构建高效安全智慧新城

10保障实施强化规划传导与空间治理

01

规划引领

明确战略目标定位

战略定位

发展目标

发展规模

发展策略

战略定位

区域协调发展示范的滨海新区

深圳自主创新拓展的产业新城

城乡融合发展的现代田园都市

发展目标

2035年深汕合作区总体发展目标为“深圳都市圈战略增长极、创新发展的山水田园新城”。

2025:

城市功能基本完善,各功能区初具规模,奠定城市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相对完善、先进制造业集聚、乡村振兴发展、山海特色突出的现代滨海新城主体框架。

2035: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基本建成生态环境友好、经济文化发达、科技创新引领、社会服务完善、城乡融合协调、陆海统筹发展的深圳都市圈战略增长极、创新发展的山水田园新城。

2050:

成为区域协调发展典范、新型城镇化发展标杆,全面建成社会和谐稳定,具有竞争力、创新力和美誉度的国际一流滨海城区。

发展规模

2035年城市发展规模

规划常住人口:70万人

管理服务人口:100万人

结合国内外新城建设经验与现状常住人口情况,按照70万常住人口规模配置高品质住房与基础型公共服务设施。按照100万管理服务人口规模配置区域共建共享高等级公共服务设施。

发展策略

策略 1: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策略 2:引领区域协调发展

策略 3:促进创新引领、产城融合发展

策略 4:建设民生幸福、品质魅力新城

策略 5:推进城乡融合、乡村振兴发展

02

区域协同

推进共同富裕典范

打造区域协调发展示范区

建设深圳自主创新拓展区

打造区域协调发展示范区

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格局

充分利用深汕合作区地处广东省“一核”、“一带”两大板块结合部的区位优势,发挥通道和节点功能,将深汕合作区打造成为承接和传递粤港澳大湾区经济能量、牵引带动粤东沿海经济带加快崛起的增长极。

引导区域产业协同发展

参与粤港澳大湾区高新科技产业分工体系,主动承接大湾区产业转移,积极培育发展新产业、新业态。围绕新能源汽车制造上下游环节,联动周边地区共建具有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聚区,支撑带动区域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提升创新服务水平,联动汕尾主城区合力发展辐射区域的综合服务业。协同区域发展海洋产业与特色旅游业。

打造区域协调发展示范区

推进生态环境共保共治

融入广东省“一链两屏多廊道”国土空间保护格局,加强与周边地区在区域生态环境领域规划、行动的协作,实现生态环境共保共治。

促进民生设施共建共享

加强对深汕合作区民生服务的投入,形成高标准高质量的公共服务设施体系,打造辐射周边地区的服务中心。

统筹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统筹区域重大交通设施建设,重点加强与大湾区核心城市及粤东重要节点城市的连接,完善城际公路、铁路交通网络。

建设深圳自主创新拓展区

打造深圳都市圈战略增长极

融入深圳都市圈“一主两副一区四轴”空间格局,积极借力深圳主导的体制机制优势,充分发挥土地、生态和人文资源优势,为深圳释放产业和城市动能提供新平台、新模式。

打造深圳产业创新拓展智造基地

加快参与深圳现代产业体系,推动深圳创新成果产业化,与深圳形成创新环节的协作分工。对接深圳“20+8”产业集群,主动承载深圳重大产业项目和优质产能扩张。

建设深圳海洋产业多元拓展区

03

空间统筹

谋划全域空间格局

统筹划定三条控制线

构建自然生态安全格局

打造城乡空间总体格局

形成农业乡村空间格局

构建陆海空间协同格局

统筹划定三条控制线

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

规划期内耕地面积不少于18.58平方公里。永久基本农田是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实施永久特殊保护的耕地,面积12.99平方公里。

生态保护红线

生态空间范围内具有特殊重要生态功能、必须强制性严格保护的区域。陆域生态保护红线84.86平方公里。海洋生态保护红线217.34平方公里。

城镇开发边界

在一定时期内因城镇发展需要,可以集中进行城镇开发建设、以城镇功能为主的区域边界,面积58.12平方公里。

构建自然生态安全格局

构建“一湾、一屏、三山、三河、九廊”的全域生态安全格局

将山、水、林、田、海作为生命共同体,确保深汕合作区蓝绿空间占比在70%以上,彰显依山面海、林田共生、蓝绿交织的全域生态保护格局。

一 湾 南部红海湾生态景观带

广东省蓝色海岸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 屏 北部莲花山生态屏障

珠三角外围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山 龙山 、狮山 、南山生态斑块

深汕合作区区内的结构性生态绿核。

三 河 赤石河 、南门河 、明热河

彰显水城共融、蓝绿交织的主要生态脉络。

九 廊 九条主要生态廊道

连接山、河、海等生态空间的重要廊道。

打造城乡空间总体格局

打造“一心、两轴、三带、四组团”的城乡空间总体开发格局

顺应多元地形地貌特征,依托主要道路和河流有机串联发展空间,建立区域协调、城乡统筹、组团联动的城乡空间开发格局。

打造城乡空间总体格局

形成自然与城乡和谐共生的空间布局

统筹划定规划分区

对城乡空间功能进行结构性引导,对城镇发展区、乡村发展区和海洋发展区进行细分,为详细规划提供土地用途分类依据。

保产业、优居住、强配套

保障产业用地供给,合理布局居住用地推动职住平衡,提高教育、医疗、文体等配套设施用地占比。

形成农业乡村空间格局

优化形成“五光十色”都市乡村示范带

高标准建设三产深度融合、乡村风貌与都市品质兼容、体现未来农业乡村现代化愿景的“五光十色”示范带。

小漠文旅港城示范带

临港物流 文创旅游

绿道山水康养示范带

古寨村落 康养休闲

百安沙滩旅游示范带

沙滩旅游 特色美食

鹅埠城乡融合示范带

产业新城 红色教育

大安现代农业示范带

现代农业 森林公园

构建陆海空间协同格局

构建“西港 -中带 -东湾”的陆海空间布局结构

西部商贸物流港

依托小漠港建设,在金狮湾重点发展临港物流、整车制造、远洋渔业、滨海旅游等功能,优化港口、航道、锚地的用海布局,形成综合功能的港城融合地区。

中部文创旅游带

依托红树林、防护林、优质沙滩、滨海湿地等资源,在小漠湾重点发展滨海旅游、文化创意、会议展览等功能的滨海风情旅游带,着力提升优质沙滩、海岛等滨海资源的公共服务功能。

东部科创休闲湾

依托鲘门高铁枢纽建设发展智能制造产业,结合鲘门渔港适度发展远洋渔业,在深汕湾重点发展科技创新、滨海旅游、海洋装备及通用航空等功能的科创休闲湾区。

04

生态优先

践行可持续发展新城

合理保护利用自然资源

统筹部署生态修复整治工程

交好绿色低碳发展深汕答卷

合理保护利用自然资源

以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引领自然资源保护利用

牢固树立“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理念,发挥深汕合作区自然本底优势,统筹自然资源保护利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耕地资源

严格管控:加强耕地转为建设用地和其他农用地的双重用途管制。

优化布局:规划大安、明热等耕地集中整治区。

林地资源

加强保护:严格执行林地征占用定额管理制度,加强生态公益林和天然林用途管制。

拓展供给:打造高品质森林游憩、自然教育、森林康养体系,做强做优林业产业。

河湖湿地

分类管控:建立水系湿地分类分级管控体系,严格保护饮用水源,稳定生态岸线。

开放共享:营造水清、岸绿、宜人、安全的滨水空间。

海岸资源

分段管控:严格保护自然岸线,控制预留限制开发岸线,统筹布局优化利用岸线,强化海岸陆域建设管控。

合理利用:强化滨海公共开放性,推动绿色生态节约用海。

矿产资源

共建共享:建立深圳、深汕建筑石料协同开发、共建共享机制,规模化开采、基地化建设、规范化生产。

绿色环保:加强绿色矿山建设,可持续开发地热资源。

统筹部署生态修复整治工程

聚焦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整治六大工程

交好绿色低碳发展深汕答卷

贯彻新发展理念,一手抓“碳减排”,一手抓“碳增汇”,推进低碳深汕建设试点示范,促进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碳增汇

锚固生态碳汇本底

巩固生态安全格局。提升陆地、海洋生态系统碳储量。

大力推动生态修复

持续推进造林绿化、矿山修复、海洋生态修复工程。

增强海洋、林地、湿地、耕地生态系统碳汇能力。

碳减排

改善能源利用结构

推动源头减排,完善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优化能源结构,推广清洁低碳能源,布局海上风电示范工程。

构建低碳交通体系

加快形成绿色低碳交通方式,提高绿色交通和公共交通比例。

构建城市步行低碳生活圈。

促进产业升级转型

加快发展新能源产业,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

重点推进绿色制造,严控新上高耗能项目。

优化国土空间布局

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统筹占耕占林指标。

防止城镇无序扩张,形成多中心、组团式、集约化城镇格局。

05

品质服务

打造民生幸福标杆

保障住有宜居的品质生活空间

共建共享服务设施

构建优质均衡15分钟生活圈

打造全域公园体系

保障住有宜居的品质生活空间

供给可负担、高品质居住生活空间

保障居住生活空间

积极满足各类人群的多层次、多样化、高品质住房需求,增加住房供给,合理布局居住用地,提升住房品质。到2035年,城镇人均住房面积达到40平方米。

建立多元住房供应体系

加强公共住房供应,构建多层次、差异化、全覆盖的住房保障体系。在生态环境优质的建设地区,结合康养度假等功能,布局高品质住宅产品。

引导居住生活空间合理布局

促进推动居住生活空间与公共服务设施协调布局,强化居住生活空间对产业发展的服务支撑,统筹就业、交通支撑和公共配套,分阶段实现住房供需平衡。

到2035年

城镇人均住房面积达40平方米。

建设各类住房不少于20万套

共建共享服务设施

提供有温度的公共服务

深汕特色、国内领先的教育体系

提前谋划高等教育,发展面向产业方向的职业教育,提供终身学习服务。普及高品质基础教育,引进深圳优质教育资源,培育一批省市级示范学校。

优质均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推动深汕合作区打造粤东医疗高地,加快建设由综合医院、专科医院、社康中心等构成的医疗服务体系,到2035年,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达到8张。

全民共享的文体服务设施体系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全覆盖的现代文化服务体系和完善全民健身活动体系,建设“五馆一宫一院”大型文化设施和具有区域影响力的体育场馆及户外运动基地。

多样化的社会福利设施体系

布局养老服务综合体,到2035年,每千名老年人养老床位数达到30张。切实保障残疾人、老人、儿童、特困人员获得妥善安置。

到2035年

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 8张

每千名老年人养老床位数达 30张

构建优质均衡15分钟生活圈

构建覆盖城镇、园区和乡村的15分钟生活圈

差异化配置生活社区、产业社区和乡村社区服务设施,推动城乡资源双向流动,形成多层次、全覆盖、人性化的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网络。

打造全域公园体系

统筹全域山水林田湖海生态资源,构建全域公园体系

推进将山、海、林、田等自然资源转化为最普惠的生态福祉,推动公园城区建设。构建自然郊野公园、农业公园、城市公园、社区公园构成的全域公园体系。到2035年,深汕合作区建成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不低于8平方米。

06

以产兴城

打造繁荣创新产业新城

构建特色现代产业体系

构建整体产业空间布局

构建特色现代产业体系

构建以新能源汽车为核心的“1+3+1”产业体系

明确“承接深圳、彰显特色、服务区域”产业发展导向,打造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产业新城。

一大主导产业

以新能源汽车产业为主导产业,主要布局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等产业。

三大特色产业

以海洋产业、康养产业、绿色生态农业为重点,充分利用自然景观资源,形成具有区域性影响的特色产业,推动形成本地特色化发展优势。

一大支撑产业

做大做强现代服务业,提高深汕合作区的吸引力和服务能级,支撑区域产业转型发展。

以新能源汽车为核心的“1+3+1”产业体系

1主导产业:新能源汽车

新能源汽车整车/零部件制造

绿色低碳产业/电池回收

电池材料/汽车材料

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

3特色产业:

海工装备\临港物流\滨海旅游

生物医药\康养旅游\健康服务

智慧农业\都市农业

1支撑产业:

信息服务/专业服务

科技服务

商务会展/出口贸易

科创孵化/技能教育

构建整体产业空间布局

构建“一心三带”产业空间格局

一心

现代服务核心区

以高铁枢纽、政务文化中心为依托的现代服务产业区。

三带

西部智造产业带

重点打造智造城以及周边产业集聚区和特色园区。

滨海创新产业带

重点打造海洋智慧园、创新物流港。

北部生态经济带

重点打造休闲康养、乡村旅游、生态农业。

07

陆海统筹

助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落实海洋空间保护目标

统筹海洋空间开发利用

引导海岸带精细化发展

落实海洋空间保护目标

海洋生态保护红线

海洋生态保护红线涉及海洋生态空间内生态保护极重要区域、部分生态保护重要且无矛盾冲突区域,以及目前不能确定但具有潜在生态价值区域。

深汕合作区海洋生态保护红线包括红树林、海岸防护、重要滩涂及浅海水域、重要渔业资源产卵场及特别保护海岛五种类型红线。

自然岸线

禁止在自然岸线保护范围内构建永久性建筑物、围填海、开采海砂、设置排污口等损害海岸地形地貌和生态环境的活动。

规划期内:

海洋生态保护红线:217.34平方公里

自然岸线保有率不低于50%

统筹海洋空间开发利用

推进实施海洋功能分区发展

渔业用海区

以开发利用渔业资源、开展海洋渔业生产为主要功能导向的海域及无居民海岛。

交通运输用海区

以港口、路桥、航运等交通建设为主要功能导向的海域和无居民海岛。

工矿通信用海区

以临海工业利用、矿产能源开发和海底工程建设为主要功能导向的海域和无居民海岛。

游憩用海区

以开发利用滨海和海上旅游资源、开展海上娱乐活动为主要功能导向的海域和无居民海岛。

特殊用海区

以科研教学、军事及海岸防护工程、倾倒排污等特殊利用为主要功能导向的海域和无居民海岛。

海洋预留区

将开发功能尚不清晰、不适宜或难以开发的区域,划定为海洋留区,作为规划留白服务于规划期内的重大战略项目建设。

引导海岸带精细化发展

强化海岸带陆域建设管控

强化海岸带陆域建设管控

海岸带陆域建设管控区分为核心管理区和建设协调区。

核心管理区包括自然岸线向陆延伸50米的地带,人工岸线和其他岸线向陆延伸35米的地带。

建设协调区为海岸线向陆延伸100米的地带。

强化海岸带海域建设管控

海洋建设工程管控:重点海域应编制海域详细规划,作为具体项目审批的规划依据。

创新海洋资源利用方式:鼓励应用节能、环保、节约用海的新型用海方式和管控措施。

08

深汕魅力

彰显新城特色文化形象

塑造山水田园新城独特风貌

积极推进乡村振兴发展

保护发扬历史与特色文化

塑造山水田园新城独特风貌

构建“三河汇金湾、三山缀新城”整体城市风貌格局

划定六类景观风貌分区,打造沿海、沿路城市风貌带。

产业融合风貌区

西部组团先进制造业集聚区,展现宜居宜业的现代产城风貌。

港城融合风貌区

南部组团小漠港与小漠文创小镇,打造环绕金狮湾的滨海风貌。

活力都市风貌区

中心组团高铁商务片区,营造现代高端、立体复合的中心商务区风貌形象。

政务中心风貌区

中心组团政务文化片区,展示功能多元的新型城市综合中心与城市客厅风貌形象。

乡野生态风貌区

北部组团乡村及农业片区,彰显原生态林田交错的田园乡野风貌。

滨海新城风貌区

东部组团滨海片区,打造“游、居、产”一体的多元丰富滨海风貌。

积极推进乡村振兴发展

保障乡村发展空间

引导农村宅基地集约布局,引导村民在村庄建设用地内集中居住,并逐步向中心村集中。通过土地整理、宅基地置换等方式逐渐进行空间整合。

引导乡村地区分类发展

加强村庄分类引导与管控,对村庄建设活动实施统一规划管理,杜绝各类新增违法建设活动。将乡村划分为保护开发类、提升发展类、城镇转换类、特殊管理类等4类。

促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打造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农业+”产业链,形成“一村一品”发展格局。积极引进科技农业力量,促进乡村产业现代化,创新耕地保护利用模式,实行农田分区管理,引入科技实验、休闲体验、农旅观光等多样化功能。

营造乡村和谐人居生活

加强乡村地区的农林生态资源保护,提升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改善乡居生活环境,塑造整洁优美的村容村貌,加快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

保护发扬历史与特色文化

历史文化遗存

依法保护、合理利用新厝林古寨、秋塘古寨等两处文物保护单位。对洋坑古寨、新城古寨、赤石革命烈士纪念碑、小漠革命烈士纪念碑等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做好文物的认定工作和不可移动文物的升级工作。

保护南粤古驿道等重要线性文化遗产,结合周边自然景观、城镇村落、人文遗迹建设古驿道文化线路,挖掘海防文化、古寨文化等历史内涵。

非物质文化遗产

推进戏曲文化、畲族民俗、海洋文化三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分批认定、保护和传承工作。

开展非遗分类保护工作,根据特点和存续状况,实施分类保护。健全非遗保护体系,完善非遗名录、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等制度。

地方特色文化

依托东江纵队六支队遗址、赤石革命烈士纪念亭等革命物质遗存,弘扬红色文化。展开对于老地名、老字号、民间传说等优秀传统要素的深入发掘与保护。

09

强化支撑

构建高效安全智慧新城

打造海陆空立体交通

预留百万人口城市路网格局

布局高效便捷公共交通

建设安全韧性基础设施

打造海陆空立体交通

“一主一辅三站”铁路枢纽格局

形成以深汕高铁站为主要枢纽,鲘门高铁站为辅助枢纽,深汕城际站、小漠城际站、鹅埠城际站等为补充的铁路枢纽体系,实现与大湾区核心城市互联互通。

完善“一货两客”港口体系

推动小漠港与深圳其他港区联动发展,推进海铁联运,建设疏港铁路;建设小漠客运港和鲘门客运港,开设与沿海城市间客运航线和旅游航线。

打造多样民用航空基础设施体系

形成以深汕机场(水陆两用机场)为主、若干直升机场及水上机场起降点为辅的民用航空基础设施体系,完善到周边地区干线机场的快速通道。

预留百万人口城市路网格局

分离过境交通和强化联通构建“三横两纵”高快速路网体系

推进重点工程,加强与深圳、汕尾的快速交通联系,快速到达大湾区和粤东地区。

交通引导发展和完善内部路网构建“四横五纵”主干路网体系

统筹布局交通、产业和城市,优化区内路网循环。到2035年,深汕合作区道路网密度达到8公里/平方公里。

布局高效便捷公共交通

打造便捷舒适多元的公共交通体系

构建以中小运量为骨架、常规公交为主体、慢行交通为延伸、出租车为补充的一体化公共交通体系。

建设“两横纵”公交主走廊

强化职住联系,加强西部先进制造业集聚区与东部客运交通枢纽和综合服务中心的联系,规划两条横向公交主走廊和两条纵向公交主走廊。

形成内外衔接、特色宜人的慢行交通网络

构建环山、环城、沿河和滨海慢行系统,设置慢行专用道,完善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骨架,营造独立舒适的慢行环境。

布局集约智能共享、绿色安全的物流体系

构建区域综合货运枢纽、组团商贸货运枢纽、社区配送中心组成的三级物流站场体系。

30分钟直达深圳中心城区

60分钟可达粤东城市群

80%绿色交通出行占比

60%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

≥150km碧道、绿道、古驿道、文化游径和健身步道等长度

建设安全韧性基础设施

建设生态友好的资源能源系统

水系统

保障用水总量2.5亿立方米/年

污水集中处理率达95%以上

能源供应系统

燃气气化率达100%

天然气管道气化率达95%

公共交通100%电动化

固体废弃物处理体系

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35%以上

构建安全高效的城市安全体系

提升城市防洪排涝能力

提升抗震防灾能力

建设人防综合防护

保障城市消防安全

营造智能先进的新型智慧城市

构建“1+4+N”管控格局

1个城市主中心

4个组团分中心

N个部门分中心

建设5大专业应用服务平台:

构建智慧决策、智慧产业、智慧治理、智慧政务、智慧民生5大平台

10

保障实施

强化规划传导与空间治理

推进规划实施传导

近期重点行动

完善实施评估与动态监测机制

近期重点行动

产业聚集行动

幸福民生行动

修复整治行动

区域联通行动

魅力海湾行动

乡村振兴行动

城市筑基行动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THE END
0.新能源汽车有哪些分类和特点新能源汽车主要有纯电动、插电式混合动力、增程式混合动力、燃料电池汽车等分类。 纯电动汽车是使用单一电能,通过充电接口为动力电池补充电能,由电池为电机供电驱动车辆,像比亚迪纯电系列、广汽 A 安 Y、小鹏 P7、蔚来 ES8 、五菱宏光 MINI EV 等都是代表车型。优点是零排放、使用成本低;缺点是续航可能受影响,充电jvzquC41o0vdc~yq0eun0ls1z1:76B4686?56;60jvsm
1.豪森智能2023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1.1公司行业分类及基本特点 公司是一家智能生产线和智能设备集成供应商,主要产品包括燃油车发动机、变速箱等传统燃油车动力总成智能装配线及锂电池智能生产线、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智能生产线、混合动力总成智能装配线、氢燃料电池智能生产线等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智能生产线。根据《国家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jvzq<84{wctdj~fpi071lzpc0eun0ls142852=7:1e<69<<779?/uqyon
2.2025年中国电动汽车行业现状调研及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25年中国电动汽车行业现状调研及发展趋势预测报告,电动汽车行业作为新能源汽车的代表,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得益于政策支持、技术进步和消费者环保意识的提升。电池续航里程的延长、充电基础设施的完善、智能化驾驶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改善了电动汽车jvzquC41yy}/erw0ep5SaSncqVuoibzpUj{02B4FkctEqwlSkEnfUqnEjcthSrfpLkthHnsZk[{Dg7mvon
3.【新能源电动汽车充电桩产品性能特点宁波充电桩生产厂家简介电池类型:电动汽车电池输入参数:220V/380V输出参数:7KW 充电电流:16A外形尺寸:1400mm外壳材质:钢板 新能源电动汽车充电桩产品性能特点 宁波充电桩生产厂家简介、产品介绍说明:本公司主营产品有电动汽车充电桩、新能源电动汽车充电器、充电桩生产厂家、电动汽车交流充电桩、快充充电桩、自助缴费充电桩、运营版充电桩、扫jvzq<84mwfgekjssk0io0lmkpc4dp8xwrrrz1>5745798>70jvsm
4.孟捷、张梓彬:从超级高铁到电动汽车,分析中国特色产业体制的独到之处建构性市场是在战略性基础性部门形成的特殊市场形态。中国高铁和新能源汽车的自主创新,可以作为建构性市场的例证来看待。笔者曾就高铁部门建构性市场的发展作过专门分析,提出该市场在协调分工、推动集体学习和创新方面有如下特点。 首先,以原铁道部为代表的国家机关不仅作为上层建筑,而且作为“嵌入”建构性市场的经济主体jvzq<84hkpgoen3ukpg/exr0ep5squq14286/96/435eql2kpgltw}p;;8876<3ujvsm
5.新能源汽车四种常用电机驱动系统详解全文新能源汽车随着未来混合动力汽车和纯电动汽车的快速发展,永磁驱动电机将迎来一个更为快速发展的时期,其发展趋势也将呈现以下特点:高功率密度、高转矩密度、高可控性、高效率、高性能、高价格比等,以满足混合动力汽车和纯电动汽车的实际需求。 4、开关磁阻电动机在新能源汽车中的应用jvzquC41yy}/gujehctt0lto1sodjnikcp€j1=>;656`c7mv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