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金融团队分析师孔祥表示,从新发产品结构看,分红型产品及年金险占比分别为42.3%及34%,有利于保险公司在当前长端利率快速下行背景之下,通过“保底+浮动”的形式降低利差损风险。
分红险“挑大梁”
总体来看,2024年前11月上市保险公司实现保费收入26667亿元,同比增长5.6%,寿险累计保费延续增长。其中,中国平安以8.5%的增幅居首位。
值得一提的是,在行业性压降负债成本、防范利差损风险的背景下,2025年分红险将成为保险公司销售的主力产品。
见斑窥豹。多家上市保险公司在2024年中报期间明确表示,后续产品策略将聚焦分红险。中国平安、中国太保、中国太平等保险公司均计划将分红险销售占比提升至50%以上。2024年中,中国平安副总经理付欣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专访时表示,预计后续分红险会替代传统型产品成为新的主力产品类型,占比可能会超过50%。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教授王国军表示,分红险的回归符合利率下行阶段的市场环境,是保险公司在有效降低利差风险的同时,保持产品竞争力的不约而同的选择。
根据中国保险行业协会统计,2024年11月以来上新的人寿保险/年金险分别有213款/126款,其中分红型产品分别72款/45款,占比颇高。开源证券研究所的研究报告预计,“开门红”产品策略规模阶段以储蓄险为主,以往增额终身寿险、短交年金及两全保险向分红险倾斜,价值阶段以高价值保障型产品为主。
收益更具弹性
事实上,分红险能够领跑市场,与其固定+浮动的特性密不可分。分红险的产品形态为固定收益+不固定的分红收益。在低利率环境下,分红险可能提供比传统保险产品更具弹性的收益。借助分红险,投资者可以有更高的预期收益,与此同时还有固定收益作为保底。
如果保险公司的实际经营成果比假设情况更好,就有可分配的盈余。红利的分配就是指这个可分配盈余的部分按照不低于70%的比例分配给保单持有人,使客户在保证收益之上还有一个非保证的利益。
对于保险公司而言,由于分红险本质上是消费者和保险公司共担风险的产品,其红利分配的情况根据公司具体盈利情况而定。通过此类产品,保险公司降低了刚性负债成本,负债端与市场同频,可以较好地平衡利差损风险,从而实现共赢。
经营水平是关键
在分红险产品中,“分红实现率”指标颇受市场重视。分红险产品披露新规中对“分红实现率”提出明确披露要求。分红实现率为分红期间实际派发的红利金额与产品销售时演示的红利利益的比值,主要针对分红险的非保证利益。
在2024年监管“限高”的情况下,2023年寿险行业分红实现率依然达到了52%;据测算,以分红险产品投资收益率假设4.0%、预定利率2.0%、分红实现率为50%测算,2024年10月以后分红险产品的收益率预计为2.7%,对比当下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2.32%以及国有大行三年期定期存款收益率仍旧优势,且分红险具备其他理财产品所不具备的保险保障功能。
而长期稳定的分红实现率从根本上讲,建立在公司长期投资能力基础之上。分红险有投资平滑机制,保险公司分红险产品分红水平的长期走势取决于其长期投资能力。因此,分红险比起其他类型产品,更为看重公司实力,保险公司的投资水平和稳定性是首要考虑因素。
根据最新公布的三季度偿付能力报告,几家主要寿险公司的投资表现略有分化:中国人寿的净投资收益率为2.09%,平安人寿为2.39%,太保寿险为1.79%,新华人寿为2.17%;在总投资收益率方面,中国人寿为4.86%,平安人寿为5.44%,太保寿险为5.50%,新华人寿为5.01%。尽管各家保险公司的投资收益率因报告新旧准则的差异而存在披露口径的不一致,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数据的横向比较,但总体而言,头部险企投资收益水平均较为稳健,如平安人寿在净投资收益率和总投资收益率方面的表现均较为突出。
据观察,目前“开门红”产品中的分红险主要形式为“增额终身寿+分红”或“年金+分红”形式。
“保险+服务”赋能
尤其在养老需求日益增长的当下,越来越多的保险公司大力完善医康养生态,满足消费者全生命周期需求。例如,平安寿险依托平安集团的医疗健康生态圈,打造“保险+健康管理”“保险+高品质康养社区”“保险+居家养老”等服务模式,满足客户医疗健康和养老服务等一揽子需求。
据悉,2024年前三季度,平安寿险健康管理已服务超1950万客户。居家养老方面,创新“医、护、住、乐”联体模式,共建养老服务行业标准和生态,截至2024年9月末,平安居家养老服务已覆盖全国75个城市,累计超15万名客户获得居家养老服务资格;另有高品质康养社区项目已在5个城市启动,拟于2025年起逐步开业。
截至2024年9月末,平安内外部医生团队约5万人,合作医院数超3.6万家,已实现国内百强医院和三甲医院100%合作覆盖;合作健康管理机构数超10.4万家,合作药店数超23.3万家;海外合作网络覆盖全球35个国家,超1300家海外医疗机构。
事实上,“保险+服务”也日益成为保险公司争夺客户的发力点。一位来自头部保险公司的资深业务总监告诉记者,“每一项好的权益都为我们业务队伍上插上翅膀。现在给客户讲产品,一定要从卖收益转向卖功能。让客户感受到保险产品不仅仅只是冰冷的数字,更多的是这个产品背后能够带来的权益和服务”。
通过医养生态圈的建设,一方面将提升保险公司服务客户需求的能力,有力推动负债端产品的价值转型;另一方面,高频的养老服务和医疗需求加强了客户与公司之间的粘性和信任度,这也是保险公司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