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24.05.12河南
唐河名镇
唐河明星镇之
中原文化重镇
名流辈出祁仪镇
祁仪镇地处唐河县东南部,东与马振抚乡接壤,南同湖北省枣阳市搭界,西、西南分别与黑龙镇、湖阳镇相连,北与昝岗乡为邻,镇人民政府距唐河县城25千米,总面积187.2平方千米。
明清,属南阳府唐县湖阳保;民国3年(1914年)属汝阳道沘源县;12年属唐河县第三区(区公所驻湖阳);民国34年(1945年),曾更名友兰镇。36年(1947年)12月解放,是唐南县爱国民主政府驻地;1949年3月,“三唐合并”为唐河县,置祁仪区;1950年9月,唐河县设第十二区;1956年2月撤区,设祁仪中心乡;1958年10月,建祁仪人民公社;1961年5月,置祁仪区,辖祁仪、张马店、大树李、马振抚、关地、周岗、牛寨7个人民公社(1963年3月,合并为5个);1968年8月撤区,成立祁仪人民公社;1983年12月改为祁仪乡;2017年11月撤乡设镇。
祁仪镇属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其特点是季风明显,四季分明,光热水资源丰富,雨热同期,年平均日照2180时,年平均气温15.1℃,极端最低气温-14.1℃,极端最高气温40℃,年太阳辐射总量每平方厘米116千卡,夏季雨量占全年的49.3%,无霜期233天以上年平均降水量950毫米。
祁仪地处桐柏山余脉,东、南、西三面环山,素有'一平三山六丘陵'之称,主要山脉有石柱山、华山、四王山、马武山等,海拔100-576米。境内最高峰位于祁仪乡东南部石柱山,海拔576米。境内河道属长江流域唐白河水系,境内较大的河流是丑河和清水河,丑河自乡东南大张庄入境,从东部大路白出境,境内长9千米;清水河源于辖区南部马武山、晒山,从辖区西北部出境,境内长15千米,主要水泉有临泉、明坎泉、王李川店泉。
祁仪镇现已探明地下矿藏有17种,其中金属矿藏6种,非金属矿藏11种,其中储量超亿吨的有花岗岩、石灰石、大理石,储量超千万吨的有白云岩。
祁仪境域东、西、南三面环山,峰峦起伏,岗丘纵横,属桐柏山西延之余脉;北部为平岗地带。清水河自南而北穿过镇境。20世纪五六十年代,修建有兴堂水库、山头水库、临泉水库。经济以农业为主,主产小麦、玉米、花生、水稻;历史遗迹有:许河新石器文化遗址、明龛、暗龛、关帝庙钟鼓楼牌坊、绵阳桥等;同时,还有板仓村画山战斗纪念地、古沟村胡远大烈士墓、寨桥行政村李家小庄李季故居、韩庄红二十五军宿营地、杜门楼祁仪战斗指挥部、大张庄桐柏军区后方医院旧址、王田村三军会师纪念地、关帝庙皮定均、徐子荣住地旧址等8处红色文化遗址,2019年12月,中共唐河县委、唐河县人民政府立碑纪念。是一个集自然山水、历史文化、红色文化为一体的美丽风情小镇,S334省道(东经马振抚、双河接S233省道,西经黑龙镇、西张庄、龙潭至苍台)公路与X008县道(岗柳经昝岗、祁仪、张马店至湖北省界)和湖阳至石柱山旅游公路纵贯镇境,并在此交会交通便利。
1945年10月24日,李先念、王震、王树声三军在祁仪镇王田村会师后,原属八路军河南军区部队的皮定均旅整编为第一纵队第一旅,驻扎祁仪镇及周边村庄,旅部设在祁仪第一小学内(山陕会馆)。皮定均和政委徐子荣就在这里居住。12月12日,该旅奉命从镇内撤出,参加了攻击来犯之敌国民党69军181师的祁仪战斗。1947年12月,唐河获得解放后,这里又成为中共唐南县委和唐南县爱国民主政府驻地。
地名由来
关于祁仪镇名字的来历有两种说法:其一说是,此地处古代南阳、唐县到随州的陆路官道,明末一位姓祁名仪的人在此开设饭店,尔后逐步发展成村兴集,镇以人名,沿用至今;在清乾隆五十二年《唐县志》里记载的46个集镇中,就有祁仪(当时称为祁义店)。其二,该镇东有祁河,西有仪河,两条河在镇北交汇,集镇就在两条河流之间,故称祁仪,历属唐东南政治文化中心和物资集散地。
文物古迹
祁仪镇是'三冯二李'(冯友兰、冯景兰、冯沅君,李季、李文元)故里,区内有革命遗址和纪念地共9处。祁仪许河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为国家三级保护文物;采集的陶器有鼎,鬲,鬶,壶,罐等残片,石器有斧,凿,铲等,属屈家岭文化遗址。
风景名胜
祁仪镇境内有石柱山,石柱擎天为唐河县八大景之一,位于乡东南11千米罗山村境内;马武山森林公园位于乡南15千米兴堂村山头水库风景区内。
地方特产
祁仪镇盛产五香糖、黄酒、三鹰椒、豆面条、香米、本蝎、山楂、柴胡等。五香糖和香米明清时为贡品,五香糖年产50000公斤,优质香米年产1000万公斤。黄酒:有500多年的历史,现有黄酒作坊20余家,年产黄酒15万公斤,产品远销湖北襄樊,河南郑州、南阳等地。山楂:分布于全乡各山场子上,年产20000公斤。柴胡:素有'唐柴胡'之称,年收购量3000公斤。
祁仪黄酒是祁仪的特产。祁仪黄酒是用米饭加酒药和麦曲一次酿成的酒(绍兴酒中称为淋饭酒)。酒色淡黄清亮,香气浓郁,滋味醇厚,鲜甜甘美。为黄酒中的特殊品种。相传祁仅黄酒已有500余年的历史,明代有姓祁名仪的人开饭店并经营黄酒,小镇因此而得名,祁仪黄酒的酿造也由此开始兴起,明代中叶,荆襄流民起义,遭明王朝血腥镇压,人民流离失所,祁仪在2省4县交界处,当然未能幸免,据传当时血流成河,路断人稀。以后,明王朝从湖广、江南、四川、山西、陕西等移民内实,祁仪一带变成农民开垦区,后经明、请两朝之更替,导致人烟稀少,祁仪黄酒也几乎失传。
清初,冯氏从山西高平县来祁经商,以酿酒为业,其字号为“复盛馆”。称为“复盛”,可见其曾经历过盛衰而复盛。自此,祁仅黄酒又重新兴起,至清末,冯氏第5代世祖冯玉文(冯友兰祖父)在祁仪镇酿酒致富。与冯府兴盛之同时,祁仪黄酒酿造规模也逐步扩大。民国时期,祁仪镇成为全县4大集镇之一,随着市场的繁荣,黄酒酿造销售也达到鼎盛时期,成为当地人宴请宾客的必备之品。据专家评价“祁仪黄酒窑香浓郁、锦柔醇正、余味悠长,具有活血通络、美容养颜、延年益寿之良效”。祁仪现有一定规模的黄酒作坊20余家,当地群众自制自用的黄酒不计其数,其制作原料选用当地所产上等糯米和清水河泉水,经发酵、压制、过滤、长期窖藏等传统工艺酿造而成。
冯友兰故居
冯友兰故居始建于1716年,由冯家第二代世祖冯廷屿和父亲从山西高平县来此经商兴建,位于清水河畔(新中国成立后,为唐南县和祁仪区、公社、乡、镇党委、政府驻地)祁仪老街北端,坐西朝东,从东南而来的清水河在大门外此形成一个拐弯形的宽阔河湾,远眺东南,群山逶迤,延绵不绝,实乃风水宝地;迎大门是冯友兰祖父冯玉文在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所栽的银杏树、腊梅树,历时150余年,依然郁郁葱葱,枝叶茂盛。1846年,冯家第五代世祖冯玉文二次扩建,1892年时达到最大规模,占地10余亩,分南、北、中三个宅院,有居室、学屋、酿酒作坊、磨房、马厩、客房、仓屋、药房、商业门面等百余间,另有田产1500亩,后因冯家人陆续外出,冯宅逐渐闲置。
冯友兰故居现存银杏树、腊梅树各一株,系冯友兰的爷爷冯玉文亲植,树龄均在150年上,银杏树高15米,胸径80cm。东12米的腊梅树枝干簇拥,高约5米,树冠直径5.5米。
牌坊位于大殿前的钟鼓楼之间,与大殿南北相对,为寺庙大门。钟鼓楼及牌坊为砖木结构,东西长15.1米,南北进深约4米,东西两端钟鼓楼各长3.9米,高8.5米,拱形屋脊,五脊六兽,上覆以筒子瓦,建筑年代不详。中间牌坊东西宽7.3米,稍低于钟鼓楼,为三门四柱形斗拱重檐卷棚建筑,画梁雕栋,饰以龙凤花鸟图案,庄严华丽。从门楼牌坊与两端钟鼓楼的衔接砖缝看,二者非同时修建。据《重修月台、改变山门,创建钟鼓楼牌坊、耳房、宫墙碑记》碑文记载,牌坊建于清嘉庆七年(1802年),碑文由冯友兰高祖父冯耀南撰文;据此推断,钟鼓楼的建造年代还要更早,大体与大殿同时期。其牌坊两侧过道解放后用砖垒砌,为学校教师办公之用。2012年被唐河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秋,唐河县文广旅局对钟鼓楼牌坊进行修复,扒除砌墙,恢复原状。
镇第一小学前边是祁仪第一初级中学,坐北朝南,迎大门是一座1996年雕塑冯友兰先生的半身玻璃钢雕像。其后是1985年建成的、由冯友兰题写的、以其母亲吴清芝命名的“清芝楼”主教学楼;在清芝楼的西边,是一座具有特色的起脊楼房,名曰“四维耧”。坐南朝北,砖木结构,青砖墙体小青瓦房坡,两层楼房,每层7间,东西长25.5米,南北宽5.8米,中部一间向前凸出两米,为通往第二层的楼梯间,上书“四维楼”三个隶体大字。此楼为民国28年(1939年)祁仪小学校长赵超立和冯家多方集资修建的教学楼,冯友兰命名并题字,取意冯友兰著《天人损益论》中“天”“人”“损”“益”四维,分别代表“天然”“人定”“损道”“益道”四种精神气质,故命名为“四维楼”,2009年上级拨款对四维楼进行了修缮。80多年过去了,四维楼里培养出一批批优秀人才,建楼之人也早已作古,但四维耧依然坚固地耸立在那里,继续发挥着庠序教书育人至重任,也是祁仪镇重视教育、文风昌盛的历史见证。
冯友兰雕像,位于祁仪一初中院内,塑于1996年,像高120cm,底座高86cm,宽66cm,为玻璃钢质地。
冯友兰(1895.12.04—1990.11.26),字芝生,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祁仪镇人。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
191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24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师从约翰·杜威。回国后,历任清华大学教授、哲学系主任、文学院院长,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文学院院长;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二至四届政协委员,第六至七届全国政协常委,取得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印度德里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名誉文学博士。著有《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新编》、《贞元六书》等,成为20世纪中国学术的重要经典,对中国现当代学界乃至国外学界影响深远,称誉为'现代新儒家'。
1990年11月26日20时45分,病逝于北京友谊医院,享年95岁。
冯沅君(1900年-1974年6月17日),女,河南省唐河县人,现代著名女作家,中国古典文学史家,大学一级教授。原名冯恭兰,改名淑兰,字德馥,笔名淦女士、沅君、易安、大琦、吴仪等。自幼学习四书五经、古典文学及诗词,与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和地质学家冯景兰为同胞兄妹,丈夫是著名学者陆侃如。先后在金陵女子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山东大学任教。曾任山东大学副校长。
冯友兰纪念馆
为纪念冯友兰先生对中国哲学的卓越贡献,继承和发扬冯友兰哲学思想,南阳市唐河县委、县政府于2011年投资2000余万元建起了冯友兰纪念馆。冯友兰纪念馆位于唐河县上海大道和龙山路交叉口、友兰湿地公园北入口西侧,北临312国道,距G40沪陕高速道口、省道S240、S239、S335各约10分钟车程。整个建筑群坐北朝南,占地4356平方米,建筑面积1530平方米。冯友兰纪念馆是按冯友兰故居一比一比例建造,复原了唐河县祁仪镇冯友兰故居的原始风貌,展现了一代哲学泰斗的生平事迹,该馆采用中国传统的四合院样式,由中部的正房区域,西部的学堂区域和东部的辅助用房区域三个部分组成,布局紧凑,错落有致,做工精细,风貌典雅,文化气息浓厚。
纪念馆门前广场上矗立着汉白玉雕刻的冯友兰先生的雕像。全年免费开放。纪念馆共设17个展厅,按参观顺序分别有会客厅、友兰父母居室、友兰兄弟居室、冯沅君居室、影视厅、世纪哲人冯友兰展室、老学堂、两个冯氏家族遗物陈列室、书画展厅、冯氏家族名流展厅、冯学研究概况展厅、冯友兰与故乡展厅、魅力唐河展厅、中外哲学家肖像展厅、两个著作展室,陈列着各种图片资料400多张、字画200余幅、实物200余件、人物塑像6座、牌匾6幅。纪念馆大门匾额上书的冯友兰纪念馆这几个字是由著名书法家杨辛教授题写。门楣上的“进士”两个字,是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冯友兰的父亲冯台异在戊戌科举宫折桂,中第三甲进士,祁仪复盛馆冯家竖起了举人旗杆,挂上了进士牌匾,一时成为祁仪盛事,家族遂成本地望族。
在这座中国传统的四合院里,冯友兰父母的居室、冯友兰与其弟冯景兰的居室等一一还原,整个屋内的设计和家具也体现了冯家醇香敦朴、诗礼人家的特征。墙壁上的中堂、条幅、字画营造了高雅的文化氛围。质地古朴、古色古香、简约大方的家具让人感受到主人的朴实。条案上的茶具、酒具显示了冯家人的好客。
冯友兰纪念馆通过对冯友兰先生的著作、书札、用品、实物等的收集、整理、保护和展示,建立起一个以冯友兰纪念馆为龙头的集文化研究与交流、艺术观摩与欣赏、文物收藏与考证、科技学习与培训、群众阅览与娱乐、青少年学习与教育的综合性文化坐标,为世人提供了一个瞻仰前辈,学习交流的好去处,也为唐河悠久灿烂的文化深蕴注入了鲜活的生命。
李季一生创作诗歌近千首,吟唱歌颂的大多都是普通的劳动者。他的第一首诗《王贵与李香香》,抒写的是翻身农民的悲与喜,发表的最后一首诗《石油大哥》,唱的是石油工人的豪迈人生。李季著有诗集《短诗十七首》、《玉门诗抄》、《生活之歌》、《致以石油工人的敬礼》、《西苑诗草》、《第一声春雷》(合著)、《我们遍插红旗》(合著),长诗《王贵与李香香》、《菊花石》、《五月端阳》、《当红军的哥哥回来了》、《石油之歌》,小说散文集《戈壁旅伴》,《李季文集》(四卷)等。
李季故居位于祁仪镇东3公里寨桥村。
李文元(1916-1974)。农民作家,剿匪反霸时,他根据当地的斗争生活,写了俚歌《鬼计》,在《长江文艺》上发表,1950-1956年,共写小说、报告文学、诗歌、创作谈18篇。1956年,被选为县人大代表、县政协委员、省文联成员、河南省和中南行政区先进文艺工作者代表、中南区文联成员,并曾出席全国青年作家代表大会。1957年秋,创作了小说《柳暗花明又一村》和文学随笔《从套子里走出来》在省文联主办的《奔流》月刊上发表。在整风运动中被诬陷为'毒草',错划为'右派分子',打成'现行反革命',儿女逃散。文革中,又倍受折磨。1973年冬,他到福建寻找儿女,归途染病,1974年初去世,1978年平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