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三首》难句解析(精选13篇)

既写眼前之景,又抒发了孤独之感: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寂寥的长空有一片白云,却也不肯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厌弃诗人远离而去。“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寂”的境界;在飘忽的白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这两句诗中“动”中有“静”。无论是“静”与“动”,都烘托了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暗示了诗人在敬亭山游览静观之久,表现出他“独坐”时孤寂的情景,也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

2、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运用拟人的手法写诗人与敬亭山的相知之情。鸟儿飞走了,云飘远了。诗人只有静静地凝视着敬亭山,而敬亭山似乎也一动不动地看着诗人。此刻诗人十分动情,世上大概只有它还愿和我做伴吧,真是难得一知己!“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互为知己的感情。“相”“两”二字同义重复,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联系在一起,表现出一种惜惜相怜的感情。结句中“只有”两字也是经过提炼的,突出了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

望洞庭

1、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总写洞庭湖的秋色。在月光皎洁的秋夜,洞庭湖的波光和皎洁的月光互为映衬,显得那么和谐、宁静。在月光的映照下,无风的洞庭湖平静得像一面没有打磨过的镜子,朦胧中带着一种宁静、柔和的美。洞庭湖其实面积很大,方圆数百里。说“潭面”,是作者有意把很大的洞庭湖说成是小小的水潭,意味着作者十分广阔的胸怀。

2、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诗人以奇特的想象,确切的比喻,描绘洞庭湖的山水。先写从远处看洞庭湖的山光水色;再把洞庭湖的水色比喻成“银白色的盘子”将洞庭湖中的群山比喻成一只小小的“青螺”。银白色的盘子里摆放一只小小的青螺,显得小巧玲珑,十分精致,又和月光笼罩下的湖水、山色相称。也是对上一句作的补充说明。

忆江南

1、江南好。

这是诗人对江南春天的赞美。“风景旧曾谙。”“旧”:从前,指诗人年轻时游过杭州。“曾”:曾经。“谙”:熟悉。我对江南的美丽风景曾经是多么的熟悉,多么的了解。

2、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春回大地的时候,百花盛开,每当太阳从东方升起,阳光普照大地,遍地开放的鲜花更加艳丽,春光水碧,绿波粼粼,由于红日映照,所以红花更红,像燃烧的火焰;由于江花红,所以江水更显得碧绿,“蓝”字,形容春水深碧的美好景象。

3、能不忆江南?

江南的这种风光在洛阳是看不到的,所以词的结尾用反问句说,江南的风景这样美好,能不让人回忆吗?

【设计理念】

吟诵,是古诗词教学的重点,应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指导学生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和情感。在破解文义的设计中,重点抓住描写动作的关键字眼,勾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调动多种感官体验,充分感受其中的情味和韵味,轻松地理解诗意。

【教学建议】

1、三首古诗词贴近儿童生活,易于学生理解;语言生动形象,提供了极大的想象空间。教学中可安排学习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通过自学,体会三首古诗词内容上的相似之处。教师适时点拨,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个性体验,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并逐步掌握诗词学习的主要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2、本课教学可重点抓住人物动作破解诗词文义,把握人物形象,体会人物情感。采取诵读、想象、吟唱、绘画、改编等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培养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认识的字。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词。默写《牧童》,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3、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短文。

【教学重点】

理解诗词意思,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童年生活的快乐、田园生活的温馨,受到美的熏陶。

【课前准备】

1、了解诗人的生平。

2、收集有关宋词的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有人说,童年是一支支动听的歌,是一幅幅美丽的画,而我要说童年是一首首美妙的诗,只要用心去读,就能读出歌,读出画,读出许多美好的事。今天,咱就一起来试试。

(教师以抒情的话语,为课堂营造轻快、愉悦的学习氛围,同时不露声色地点明了诗歌的学习要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趣。)

二、初读古诗,想象画面

1、自由朗读两首古诗。注意“蓑”、“遮”的读音和写法。

2、指名诵读,读出诗歌的节奏。全诗节奏可以这样划分: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通过评读、赛读、合作读等多种形式,指导学生读通诗歌,读出节奏。)

3、再次诵读全诗,发挥想象,在《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中,分别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想象是理解诗意的翅膀,通过再现诗歌画面,有助于学生对诗歌意思的理解,充实诗歌的内涵,使学生易学、乐学。)

三、品读古诗,领悟诗意

1、师提出自学要求,生自由组合,选择其中的一首合作学习,进行品读理解:

自学要求:

⑴借助课文注释、工具书,或与组员探讨,理解字词,初步理解诗歌大意。

⑵交流自己的独到见解,从诗中你听到了哪些动听的声音,想到了哪些有趣的事情,悟到了哪些美好的情感

⑶练习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⑷把想象到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形象、流畅地描述出来。

(学生自主学习)

2、交流反馈:

⑴学习《牧童》:

①理解字词。

②精读诗句,理解诗意,领略诗境,领悟诗情:

A、“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你感受到了什么

感受到孩子是那么的悠闲自得、怡然而乐,感受到的是一种野趣。

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读这两句。

B、“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说说诗句的意思和感受,然后感情朗读。

可以感受到孩子的心情是那么的舒畅,他的生活是那么无忧无虑,非常惬意。

C、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呢从哪里看出来的

是一个可爱、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小牧童。

D、如果你就是牧童,你会在月光下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而诗人又想借这个小牧童表达什么呢

(广阔的草地令人神往,悠扬的笛声使人心动,美丽的月夜让人陶醉。一个“横”、“弄”、“卧”,更是充满了随性、自然。对于学生来说,这就是他们所期盼的无拘无束的生活。这个小牧童,就是他们理想的化身,因此,引导学生置换成牧童,设身处地想牧童所想,做牧童所做,从而更好地领略诗境、领悟诗情。)

③诵读古诗,感受意境。

⑵学习《舟过安仁》:

②品读诗句,入情入境:

A、“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读了这两句,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B、“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理解诗句意思,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感受到两个孩子淘气可爱、天真顽皮。

(从“张”、“使风”等动作中看出。)

C、你喜欢他们吗诗人喜欢吗为什么

(学生放飞想象,仿佛和诗中的两个小童一起收篙停棹、张伞使风,听到了水声、风声、欢笑声,想到了自己曾做过的调皮事,怎能不喜欢呢而诗人又何尝不是这样的呢)

③带着自己的体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孩子的调皮,感受那悠闲的画面。

四、再读古诗,陶冶情趣

比较两首诗,你有什么话想对谁说

(学了这两首诗,学生一定有很多感触,因此配上轻快的音乐,让学生美美诵读,然后说说自己的心里话,可对诗中的儿童说,对家人说,对老师说……既可给学生倾吐的机会,又可拓宽思维、丰富体验。)

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2、默写《牧童》。

3、选择其中一首古诗,可自创一幅图画,也可改编成一篇小短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引入新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哪个孩子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这节课,我们再来认识另外几个男孩,走进他们的生活。

(通过回忆,既巩固了旧知,加深了印象,又自然地引出新知,激发了学习兴趣。)

二、揭题解题,获得知识

1、引导学生观察此课题与其他诗歌题目的区别。

2、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3、师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南宋著名爱国诗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清平乐·村居》。

(结合课前预习,通过观察比较,让学生自主发现词与诗的区别,掌握词的有关知识。)

4、初读全文,读准读通:

⑴自由读词,读准字音。

(注意:醉、媚、锄、媪、亡赖、剥。)

⑵合作探究,理解字词。

(可以、看图、联系上下文,也可以相互讨论。)

⑶全班齐读,男女生赛读,同桌互读,且读且评,读出韵律节奏。

三、品读全文,获得美感

1、边读边想象画面,谈谈有什么感受,试着用一个词语概括。

(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想象画面,谈感受,整体把握课文的情感基调,为下面准确地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2、课文中,什么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

⑴“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感情练读,读出孩子们的轻松、活泼、愉快。

⑵“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他们会亲热地说些什么呢

这句中的哪个字生动地写出了他们的心情

(“醉”。)

难道仅仅是酒使他们醉了吗说说你的体会。

(从最深的印象入手,自由选择句子研读体会,学生兴趣浓厚。三个儿子的铺排描写,生动传神的动作,读起来琅琅上口,理解起来形象自然。老夫妇的亲密无间,配合学生的大胆想象,只要合理,均予以肯定。这样,更加拉近了学生与词中人物的距离,贴近了人物的心理,丰富了人物的内涵,使形象更加真实、丰满。)

⑶“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结合图画,说说感受。

四、再读全文,升华情感

1、学生自由读,边读边悟情。

2、能用自己的语言把欣赏到的画面描绘出来吗

(再读全文,再现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把全文景象描述出来。不仅是对全文意思的巩固,又锻炼了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3、总结:

乡村条件简朴,但环境优美,夫妇恩爱,孩子勤劳,生活温馨,难怪令人陶醉。你能通过朗读把词中的情趣表现出来吗

配乐朗读或背诵。

五、课外拓展,激发兴趣

1、背诵这首词。

2、把这首词改编成一篇优美的短文。

3、改编歌曲,用自己喜欢的曲调唱《清平乐·村居》。

4、收集、背诵其他描写童年趣事的古诗词。

六、练习设计

1、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⑴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⑵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⑶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2、读了这三首古诗词,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情景体会到怎样的乐趣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四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

2、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3、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

1、了解王安石的生平。

2、了解唐朝诗人张籍、清朝纳兰性德的生平。

3、收集思乡的古诗词。

1、“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这是人世间最美好、最真挚的情感。同学们,你们学过哪些与“月”有关的诗词呢?

2、是呀,从古到今,月亮总是让人情不自禁思念家乡,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关于月亮的诗。

3、揭示课题:

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板书课题,了解“泊”字字义,选择正确读音。)

二、交流资料,了解诗人

课前,你收集了诗人的哪些资料,请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

三、整体把握,初步感知

1、指名读诗,全班读,注意读准字音。

2、自己多读几遍这首诗,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诗句的意思,并从中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

3、四人小组讨论诗句的意思,并说说你最欣赏诗中哪一句。

四、赏析诗句,感悟诗境

1、刚才同学们说得最多的就是“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句诗(出示),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2、请说说你为什么喜欢?

3、有同学说,这句诗写出了江南生机盎然的春天的样子。现在请和同桌互相说一说:在你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景色呢?畅所欲言。

4、同桌互读,练说。

5、指数名学生说。

6、小结:

你们的回答真精彩!诗的魅力就在于能用简短的同一个语句在不同的人的脑海中勾勒出不同的画面。

7、请你用朗读把你脑海中勾勒的画面读出来,小组内练读,指名读。

8、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我仿佛看见了草长莺飞、满目新绿的春天,仔细观察书上的插图,还能让你有更深入的理解。

9、指名说,同学们理解得多丰富呀!把你感受到的“绿”读出来吧。男女生赛读。

10、关于“绿”字还有一个故事,引导阅读“资料袋”。了解王安石推敲用“绿”字的故事。

11、看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触呢?

12、小结:

五、品评诗句,升华情感

1、这么美的春色,谁不流连忘返呢?诗人和我们一样陶醉其间了吗?

2、诗人想干什么?家乡在哪儿?引导学生从课题和诗句一、二行处理解。

3、请你在教室的地图上找找它们的位置吧。再好好读古诗。

4、学生上台指地名,然后简介王安石把南京称为故乡的原因。

5、你从哪里读出诗人急切地想回家乡呢?

6、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理解。

7、感情朗读。

六、回归整体,深化体验

1、漂泊在异乡的游子对家乡是多么的眷恋啊!让我们一起来感情朗读这首诗吧。

2、练习背诵。

一、回顾内容,谈话入题

古诗《泊船瓜洲》让我们体会到了王安石借春风问明月,何时才能荣归故里的千般惆怅?那么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的纳兰性德又是如何表达思乡之情的呢?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受

1、读一读《秋思》和《长相思》,要求正确、流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弄清不懂的词。

2、指几名学生读,正音。

3、看看诗词题目,你发现了什么?

4、同样的思乡之情,但表达却不相同。和你的伙伴好好读诗,看看诗人们是怎么表达的?

5、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任选一首读。

三、品读诗句,领悟感情

1、诗人那浓浓的乡情,藏在哪些诗句中呢:读,勾画。

2、指名答。

3、“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4、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说。

5、指导朗读,读出诗人惆怅满怀的感觉。

6、诗中诗人借什么景物来抒发情感的呢?

7、小组内交流:说说下面那句诗的意思。

8、引读“意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提示:头脑中想象情景)

9、这一次又一次的想写信、封信、拆信的过程,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诗人对家乡的挂念。

10、感情朗读。

11、王安石见月惆怅,张籍见秋风而感慨。那么,纳兰性德又是如何将情藏于诗中的呢?你能感受到吗?

12、小组内讨论交流,各抒己见。

13、全班交流,师引导体会“风一更……无此声”。

四、入情入境,深情朗诵

读诗的人不同,想象到的画面也就不同。我们在朗读这些诗词时,一定要想象画面,要用心体会他们的感情。让我们再一起朗诵这感人的诗词吧。

五、找寻规律,识记生字

2、用你认为可行的办法去记忆。

3、学生练写。

【点评】

重庆九龙坡区是我社第一批参加实验的实验区,它们从2001年参加课改以来,通过抓集体备课促进教师专业素质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以上就是该区在暑假期间组织教师备课的全部成果。看了之后,我有一些话要说:

一、感动

二、感想

三、感慨

小学语文课改已经进入了第五年,第一批参加课改的老师和学生也用到了五年级上册教材。课程改革对老师观念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师生在此过程中的收获也是有目共睹的。但综观近一年多的课程改革的进展,使人不禁有“慢”下来,甚至是“走老路”的感觉。个中原因自然是很复杂的,但我以为大致有三:第一是经过课改初期的“激情燃烧”,这时已经有些疲塌了;第二越来越到小学毕业之时了,对如何考评尚不清楚;第三受某些专家的影响,加之一些瓶颈问题无法突破。而重庆九龙坡区的这些教案给我强烈感受是,老师的探索热情并没有衰减,改革的动力并没有消失,他们为自己前几年取得的成果而自豪,也为自己以后将取得的成果而充满信心。所以,参考、学习这些教案的老师,不光得到了某些备课上的便利,更应该为他们的精神而感动。

这是古人笔下的江南山水美景,是古诗词,可依照先后顺序分别进行教学。

1、教师可运用插图创设情境,引学生走入诗词描绘的意境中。

3、反复吟诵,体验诗情。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感悟与理解。可进行汇报展示,比赛读,配乐读等。

4、拓展积累。展示作者笔下的江南山水,再引导学生交流课外搜集的有关山水风光的古诗词,丰富认知,增加积累。

【教材简析】

这篇精读课文包括两首古诗《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和一首词《渔歌子》、《乡村四月》是宋代诗人翁卷所作。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前两句着重写景,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平展的稻田里波光粼粼,天空中烟雨蒙蒙,杜鹃声声,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后两句写人,四月到了,农活多了,乡里的农民们在田间地头忙开了,又是蚕桑又是插秧,突出了“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繁忙,给人一种“一年之际在于春”的启示,整首诗就像一幅钯彩明亮的图画,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也表现出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

《四时田园杂兴》的作者是宋代诗人范成大。诗人描写了乡村农人耕织以及儿童学着大人的样子耕种田地的情景,。展现了农家夏忙时热烈的劳动场面,塑造了农村儿童天真、勤劳、可爱的形象,尤其是后两句写的意趣横生,意味深远,那些孩子们,他们不会耕地也不会织布,但却在茂盛成阴的桑树下学种瓜。这些孩子从小耳濡目染,喜爱劳动,这是农村中常见的现象,十分有趣,也颇有特色,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情趣,流露出诗人对热爱劳动的农村儿童年的赞扬。全诗语言平白、朴实、自然,具有浓浓的生活气息。

《渔歌子》的作者是唐代的张志和,张志和既是诗人,又是画家,因此他笔下是一片画意诗情。看,初春的远山刚蒙上几分绿色,从水田里飞来的白色鹭鸶在山前低徊,粉红色的桃花瓣落在春水碧波之上,淡黄色的鳜鱼时而跃出水面,渔翁头载青色的斗笠,身披草绿的蓑衣,停舟于春波之上,色彩多么明丽,画面多么清新。可有心的作者又为它染上一层斜风细雨,整个天地浸在了一片朦朦的烟雨之中,显得宁静而美好。全诗动静结合,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生动地表现了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教学要求】

了解诗词内容,感受古诗词中描绘的乡村风光,体会诗人在诗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前两首诗。

3、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主动积累的习惯。

【重点难点】理解诗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前两首古诗,理解诗意,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2、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两首诗。

〖教具准备〗学生准备有关翁卷,范成大的生平资料,老师准备相应的音乐带。

〖教学过程〗

一、激qing导入

老师:同学们,本单元我们随作者领略了中外的田园风光,体会到了自然、质朴、和谐、静谧的乡情,今天,我们再来走进古代诗人为我们描绘的田园美景,学习《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渔歌子》你也一定会陶醉其中的。

二、交待任务

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前两首古诗。《乡村四月》和《四时田园杂兴》。

三、学习第一首诗《乡村四月》

1、作者简介,翁卷字续古,一字灵舒,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南宋诗人,一生没有做官,他的诗大多讲求技巧,诗风清苦。

2、阅读诗文:

⑴自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⑵结合注解,理解诗意。

⑶想象画面,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3、汇报交流:

⑴指名读诗文,纠正字音。

⑵理解诗词的意思: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山原:指山陵和原野。

白满川:指稻田里一片水色,映着天空的光辉。子规:杜鹃鸟。

句意: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满是绿色,稻田里一片水色,映着天空的光辉。天空中烟雨蒙蒙,杜鹃声声,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句意,四月到了,农活多了,乡里的农民们都在田间地头忙开了,又是采桑养蚕,又是插秧种田。

4、读诗文,想画面,说感受:

(播放音乐带,有感情的朗读)。诗文展示四月的乡间充满生机,一派繁荣的景象,同时勾画了农民在四月里紧张、繁忙的劳动场景,表达出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对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

四、学习第二首诗《四时田园杂兴》

1、作者简介:

范大成:苏州吴县人(今江苏)人,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南宋诗人,他与陆游、杨万里、尤袤齐名,合称“南宁四大家”。他的诗忧国忧民,多有佳作,晚年隐居,写了《四时田园杂兴》60首,是他一生田园诗的代表作,反映农民的劳动生活和民生疾苦。这里选的是《夏日》中的一首。

2、自主学习,了解诗意。

3、汇报交流,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⑴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耘田:除去田里的杂草。绩麻:把麻搓成线。

句意:夏季农民非常繁忙,白天去田间锄地,晚上要在灯下搓麻成线,农家男女各自忙着自己的事情,各自有自己拿手的本事。

⑵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未解:不懂。供:从事。傍:靠近。句意:即使那些幼小的孩子,虽然他们不懂的耕种与织布,但也在茂盛的桑树阴下学着种瓜。

5、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说说你的感受:

(配乐朗读)

诗文描绘了乡村大人耕织,孩子也学耕种的情景,展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勤劳,是一副具有浓浓生活气息的农家耕织的图画。

五、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课堂作业设计〗

1、把诗句补完整:

⑴绿遍山原(),⑵童孙未解()

子规声里()也傍桑阴()

2、请你说说“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的景象,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3、我会背其他描写田园的古诗词。

1、学习《渔歌子》理解词意,想象画面,体会词人的情感。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这首词。

〖教具准备〗

1、学生准备张志和的生平资料。

2、准备优美轻柔的曲带。]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领略了两位宋代诗人为我们展现的田园风光,使我们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质朴,谁能想象画面,再来背诵一下这两首诗。

二、回顾词的特点

1、谁还记的我们第一节课学的一首词,你们还能背诵吗?《忆江南》

2、词有什么特点:

词有词牌名,是词的调子的名称,词调是写词时依据的乐谱。有的词牌原来就是词的题目,如《忆江南》《渔歌子》但后人写的《渔歌子》《忆江南》就与词牌无关了。词的句子有长有短。故又称长短句。

三、学习第三首词《渔歌子》

作者简介。张志和,唐代诗人,字子同,婺州金华(今浙江金华)人,被贬官后,不再复仕,放浪江湖间,自称烟波钓徒,著有《玄真子》。

1、自读课文:

⑴轻声读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⑵对照注释,结合画面,了解诗意。

⑶有感情的朗读,体会诗情。

2、汇报交流:

⑴指名读词《渔歌子》纠正字音。

⑵说诗句的意思。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句意,西塞山附近,白鹭展翅飞,桃花夹岸的溪水中,鳜鱼肥美。(一幅秀丽宜人的水乡风光)。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句意:头戴青斗笠,身披绿蓑衣,斜风细雨中垂钓的人儿不想回家。(悠闲自得,溢于其中)

3、想象画面,有感情的朗读,谈谈你的感受:

⑴配乐朗读。

⑵谈谈你的感受:

作者将山前高飞的白鹭、岸边盛开的桃花,溪中肥美的鳜鱼及斜风细雨中头戴斗笠,身披蓑衣的渔翁,融为一体,构成了一幅清新、优美、充满情趣的渔翁垂钓图。展现了诗人悠闲自得的心境,也表达了他对自然风光的热爱之情。

4、练习背诵。

四、总结拓展

1、学习了三首古诗词后,你对乡村生活又有了什么新的感受?

2、你还知道哪些描写田园风光的诗词,背给大家听听。

〖板书设计〗

23古诗词三首

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渔歌子

翁卷(宋)范大成(宋)朝张志和(唐)

绿白

鸟雨生机耘绩山鹭

闲人少繁忙各当家劳动场景花水鱼悠然自然

才了....又未解斜风细雨情趣盎然

学种瓜渔翁不归

1、把下面诗句补充完整:

西塞山前(),()鳜鱼肥。

()箬笠,()蓑衣,()不须归。

2、用自己的话把《渔歌子》第一句的画面描绘出来

3、快来读读下面的古诗,想想描绘怎样的画面。

过故人庄

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3、通过诵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古诗词描述的景物和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

4、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词的习惯。

1、理解诗句的意思并想象描写的画面。

2、背诵古诗词,默写《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

1、师生查阅有关词的资料以及三位诗人的生平和创作情况。

2、指导学生收集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词。

《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

一、由题入手,弄清题意,了解诗人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乡村四月。

师生谈话:孩子们,在四月的春天,你们到过乡村吗?在你们心目中的乡村,是怎样的一种情景?下面我们来看看宋朝诗人翁卷是怎样来写乡村的四月的?

2、出示插图,观察感受:

师:仔细观察插图,图上描绘一幅怎样的生动画面?

(学生仔细观察后谈感受,教师从“初夏美景”和“农民繁忙”进行指导。)

3、师生交流资料,了解诗人:

翁卷,南京诗人,一生未做官,描写了许多田园生活的诗篇。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弄懂诗意

1、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诵读的节奏和诗的画面。

2、学生自由练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握节奏,注意“蚕”“桑”都是平舌音。

3、指名朗读,相互学习,相互欣赏,相互评价。

4、小组合作,结合文中的插图和注释,利用工具书弄清句意。

5、小组交流,讲讲诗意。

三、全班交流,品评朗诵,感悟诗情

1、自由诵读,结合画面想象古诗描绘的情景。

2、逐句品评,交流感受,诵读升华。

师:前两句诗描写了那些景物?

(绿原、白川、子规、烟雨)

师:作者用这些特有的景物给我们勾勒出一幅江南水乡图,谁能用自己优美的语言给我们描述?

(3~5位同学描述)(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平展的稻田里波光粼粼,天空中烟雨蒙蒙,杜鹃声声,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师:这样一幅美丽动人的乡村风光,假如你是诗人,你的感受如何?

(喜爱、高兴、赞美、欣赏)

师:我们带着自己的感受边读边想象画面

师:谁来读后两句诗,要读出自己的感受,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读。

生1:我从“闲人少”体会到农民都忙农活去了。

生2:从“才……又”知道了农民刚干完蚕桑又去忙插秧,说明劳动紧张而繁忙,也看得出农民很辛苦。

生3:读完了这两句诗,我觉得劳动人民很伟大,我要赞美他们。

……

3、师小结全诗:

前两句着重写景,主要写了江南水乡初夏时的景色。

后两句着重写人,主要写了劳动人民紧张繁忙的劳作,也同时体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赞美。

4、学生边想象画面,边有感情地朗读。

四、熟读背诵,积累语言

五、自学《四时田园杂兴》

1、按照学习《乡村四月》的方法自学古诗,画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想办法解决。

2、小组内交流,教师指导点拨。

3、全班交流自学成果。

4、背诵古诗。

六、巩固生字,指导书写

(前两首诗中出现的生字)

蚕桑昼耘绩

1、“蚕、桑、昼”的读音,书写时上下结构要匀称。

2、“耘、绩”书写时要注意左窄又宽。

七、作业

1、抄写《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

2、收集描写田园风光古诗词,选择一两首背下来。

附:

唐·孟浩然

书湖阴先生壁

宋·王安石

茅檐长扫静无苔,

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

两山排闼送青来。

游山西村

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渔歌子》

一、联系诗词,比较异同,揭示课题

1、学生背诵刚学的两首诗,教师有感情地吟诵《渔歌子》。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词:《渔歌子》,请同学们把它和前面两首诗比较一下,词和古诗有什么区别?

2、你知道什么是词吗?

教师简介: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也就是为曲所填的词。由于词的长短不一,还被称作长短句。这是与诗的不同之处。

3、了解作者:

张志和:唐代诗人。今浙江金华市人,在朝廷上做过小官,后来隐居在江湖上,自称“烟波钓徒”。这首词借表现渔父生活来再现自己隐居生活的乐趣。著有《玄贞子》,今流传《渔歌子》五首。

4、你了解或背诵过哪些词吗?试着背一背(本册学了《忆江南》)。

二、初读感知,反复吟诵,理解词义

1、自由读词,练习读正确、读流利,注意“塞”“蓑”“鹭”“鳜”“箬笠”“簔”的读音。

2、组内轮流读词,相互纠正读音。

3、小组合作,自己边读边画出词中难理解的词和句,结合文中的插图和注释,利用工具书弄清句意。解决不了的问题和同桌交流讨论。

三、交流讨论,朗读感悟,想象画面

1、学生围绕词的内容质疑。

2、归纳交流重点:斜风细雨中垂钓的诗人为什么不想回家?

生:也许是被大自然的美景所吸引,所陶醉。

师:大自然真的很美吗?你从词中哪些地方感受到的?

生:“白鹭展翅高飞,肥美的鳜鱼在水面跳跃”我觉得美。

师:请你读出你的感受。读──

生:在西塞山前有一行鹭高飞,我想到了“一行白鹭上青天”这句诗。

师:真会联想,请你读此句。生读──

生:我觉得“青山、白鹭、桃花、鳜鱼”都美。

师:这些景物的确很美,师边做手势(姿态语言)边读前两句词。

生:我感受到了这些景物一静一动,动静结合。

师:真能干,大家找找词中出现了哪些颜色?再仔细想想。

生:山是青的,鹭是白的,桃花是红的,箬笠青的,蓑衣绿的。构成了一幅美的画面。

师:真会发现,一青一白,一红一绿,色彩多么明丽,画面多么清新。

大家看看最后一句词,还有什么赶来啦?

──斜风细雨(生齐答)

师:是啊,整个大地低沉浸在朦胧的烟雨之中,更让人流连。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又充满活力。一切都显得诗情画意,难道我们不喜欢这样的美景吗?假如你在这样的环境中,你会怎样?

生:被陶醉,我要大声赞美。

生:我要把它画下来。

生:我要悠闲自在地体验一番。

师:大家明白“斜风细雨不须归”的原因了吗?

3、生边读边想象这幅画面。

4、有感情地背诵《渔歌子》。

四、指导学生书写生字

塞鹭笠

书写时要注意上下结构匀称。“塞”注意撇和捺的角度。“鹭”中“路”不能写得太宽和太长。

五、作业

1、默写《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

2、自选(为语文园地六展示台做准备):

⑴选择一至二首诗词,诗配画。(可以是收集的诗词)

⑵写一首描写乡村景色的小诗。

【板书设计】

乡村四月──境美──人忙

成人──日夜辛劳

四时田园杂兴

儿童──天真可爱

白鹭桃花鳜鱼

渔歌子乡村美境

斜风细雨

《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都是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词,都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

《泊船瓜洲》一诗,据说是诗人应召自江宁赴京任翰林学士,途经京口而作。末句感慨仕途多险,前途未测,表示的是再次赴京荣遇之际,对仕途没有足够信心之时,所有的乡情仕意。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写景抒情的思乡诗。

盛唐绝句,多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较少叙事成分;到了中唐,叙事成分逐渐增多,日常生活小事往往成为绝句的常见题材,风格也由盛唐的雄浑高华、富于浪漫气息转向写实。张籍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小小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客居他乡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长相思》是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它是一首写景叙事抒情的词。

王安石的乡愁是融于满目的春色之中,张籍的乡愁是肃杀的秋风引起,诗人纳兰性德所描写的关外将士的乡愁却是由北方的风雪勾起的。

选编这三首诗词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对诗词的诵读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通过几首诗词的对比体会,揣摩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感情的;同时,积累古诗词,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厚实文化积淀。

本文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品味诗句,背诵,积累语言上。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诗人的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路点睛

思路一:三首古诗词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一样的,但是表达的方法各异,《泊船瓜洲》是写景抒情,《秋思》则是叙事抒情,《长相思》则融写景与叙事于一体,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基于这个特点,可以在初读课文、理解内容之后,把三首诗词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教学。在体会相同感情的同时,感受语言的各自特点,揣摩表达方法的不同。

思路二:按顺序一首一首地进行教学,要有导有放,以第一首诗为例,学习理解诗的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二、三首诗则放手让学生自学,通过交流来理解诗意,通过讨论和教师的点拨来比较写法,通过诵读来积累语言。

教学目标

1.会读会写“洛、榆、畔、帐”,正确读写“洛阳、榆关、湖畔、千帐”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等方法理解诗词意思。

4.在抓住景物、事例想象诗境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通过景物、事件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想诗境,悟诗情,背诵、默写,积累语言。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学习《泊船瓜洲》)

学案

教案

学习提纲

1.背诵一首思乡的古诗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泊船瓜洲》这首诗,注意“间、数、重、还”的正确读音。

3.《泊船瓜洲》的意思是。

4.“间”的意思是();“数重山”的意思是;第一、二行诗的意思是。

5.“绿”的意思是();“还”的意思是;第三、四行诗的意思是。

6.诗集中集中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句子称为诗眼。默读诗句,勾出诗眼,想想: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思想感情。

7.讨论:“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绿”、“又”可以换成哪些词,与原句比较,哪个词用得好?为什么?

一、古典音乐创设古诗情境,背诵怀乡古诗词。

二、明确古诗学习方法:解诗眼→解词→理句→连意→体情。

三、初读课文,落实字词。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正音:间、数、重、还。

四、自读自学“学习提纲”3.4.5题,理句连意,说说古诗大意。

五、导读导悟重点、难点、疑点及“诗眼”,体会思想感情。

1.质疑问难,解决难点、疑点。

2.抓住“诗眼”“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联系全诗想象意境,反复朗读,体会作者思念家乡之情。

六、讨论“绿”“又”的准确、生动,领悟作者“用景”表达感情的表达方法。

练习提纲

1.背诵、默写古诗。

2.合理想象,把《泊舟瓜洲》改写成300字左右的短文。

3.积累一首思念家乡的古诗,说说诗句意思及表达的情感。

七、改写古诗,积累古诗

第二课时(学习《秋思》)

学案教案

1.题目《秋思》的意思是。

2.“见秋风”指作者看见了,“欲”的意思是。第一、二行诗的意思是。

3.“复恐”的意思是(),“说不尽”指说不完,“行人”指(),“临发”的意思是(),“开封”的意思是。第三、四行诗的意思是。

4.默读古诗,勾出诗眼,联系全诗,想想全诗表达了作者()思想感情。

5.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背诵全诗。

一、创设古诗情境,复习古诗学习方法(解诗题→解词→理句→连意→体情)

二、整体感知。检查正角、流利地朗读课文情况,正音。

三、自读自学“学习提纲”1.2.3题,理句连意,说说古诗大意。

四、导读导悟“三点”“一眼”,体会全诗思想感情。

1.解决课文中“难点、疑点”。

2.指导学生抓住诗眼“见秋风”、“意万重”“说不尽”“又开封”想象古诗意境,体会作者对家乡亲人的深深思念之情。

五、指导感情朗读、背诵全诗。

2.合理想象,把“秋思”改写成300字左右的记叙文。

3.积累思念有乡亲人诗《乡愁》

第三课时(学习《长相思》)

1.题目《长相思》的意思是()。

2.“榆关”指,“那畔”的意思是,“千帐灯”的意思是。这首词的上阕意思是。

3.“聒碎”的意思是,“梦不成”的意思是(),“故园”指()。这首词的下阕的意思是。

4.默读全词,勾出“词眼”,联系全词,想想“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思想感情。

5.朗读、背诵全词。

一、创设音乐情境,明确学词方法(解题→解词→理句→连意→体情)

二、整体感知,正确流利地朗读全词

1.朗读、正音。

2.书写难字:榆、畔、帐、聒、园、此。

三、自读自学“学习提纲”1.2.3题,理句连意,说说全词大意。

四、导读导悟“三点一眼”,体会边塞将士思念家乡,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1.解决词中难点、疑点。

2.以词眼“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为核心,抓住“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夜深千帐灯”想象意境,体会作者思念家乡,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五、回读古诗词三首,比较其中心、语言、表达方式的异同。

1.背诵、默写《长相思》

2.合理想象,把《长相思》改写成300字左右的记叙文。

3.积累思乡的词一首

六、改写《长相思》,积累思乡词一首。

1、认识古诗生字,指导书写“蓑”,准确,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并能背诵。

2、通过注释,边读边想象的方法,感知诗歌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述诗歌大意。

3、通过对诗歌的感受、体验诗歌中所表达的童乐、童趣,感悟诗人的心。

二、教学重点:

能通过读、想象,体验诗歌的境界。

三、教学难点:

是人的心理,并能正确,有感情的朗读。

四、教学过程:

(一)、诗人导入,整体感知

1、导入:今天我们要来认识两位诗人(板书:吕岩、杨万里)。吕岩,我们对他很陌生;杨万里呢(引导背诵杨万里的小诗)。看来大家很熟悉它们了。但是老师要说,看似陌生的诗人,其实我们早已耳闻他的大名;看似熟悉的杨万里,但我们并未真正走进他的内心。相信吗不信,等我们认真学完它们的古诗,你一定会恍然大悟。

2、你们说,怎么学(读准-〉读懂-〉读出感受)。请同学们慢慢地,认真、仔细地将这两首诗读三遍以上。(老师板书课题)

3、谁有勇气单独为大家朗读这两首诗。

(评价、正音。指导书写“蓑”字:手和老师一起书空,默记5秒钟)

4、故事读正确,读通了,我们还应该争取把诗歌——(读懂)。请大家借助注释,理解故事的大意。同学们可以单独思考,也可以前后左右相互提醒学习,还可以询问老师。

5、学生说故事大意,老师纠正。

6、从刚才同学对故事的理解,你能发现这两首诗有很多共同点吗

(1)、都是些孩童的故事。

(2)、都是表达一种愉快的心情。

(3)、都表达了诗人向往孩童生活的闲适。

(学生如果说不全:老师相信同学们学完他们的两首古诗,一定还会有更多地发现)

(二)、从形象入手,教学《牧童》

1、让我们先来认识第一位孩童,他是一位——(牧童),大家在电视动画片中看过牧童吗你印象中的牧童是怎样的

2、让我们认真地读,没读懂,细细体会,你一定会从诗句中找到牧童的形象。

3、大家说你从古诗的哪些字句中看到了牧童

[预设一]: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1)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牧童

(你看他,正撑着小肚皮,一路归来,吃饱了,喝足了。困了,就往草地上一趟,有清风明月为伴)

(2)这样的生活真是——(板书:悠闲、自在、无拘无束)

(3)请同学们想象一下,牧童会是怎样归来呢(展开丰富的联想)

(4)如此悠闲、自在、轻松的牧童,谁能将他读出来(指导朗读,范读)

[预设二]: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1)你能给我们描述一下那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在一片葱茏的广阔原野上,牧童正在逗弄他的短笛,偶尔吹出几声清脆的笛声,好不自在)

(2)那是一片怎样的原野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设计

(“铺”:着一“铺”字,让我们想起眼前绿草葱茏,一片生机。

“六七里”:眼前是无限宽阔的原野。随身一躺,都似乎躺进了大自然的怀抱。

(3)你能读出这样的原野吗

(4)眼前绿草茵茵,我们耳畔似乎又听到什么

(清脆悦耳欢快牧童的笛声。你是从哪个字中,听到了这样的笛声。)

“弄”:逗弄的意思。快乐的牧童吹着悠扬的笛声。同学们,张开我们想象的翅膀,听着晚风中传来的牧笛声(音乐《牧童短笛》)或许,他刚一吹气,老牛便张起头看着牧童;或许,不远处传来了更有远的牧童声,或许老牛一听着笛声,便……或许……

4、眼前绿草茵茵,耳畔牧笛声声;白日老牛牧笛为友,晚上清风明月为伴,真如世外桃园的生活。在这样的怀抱中的牧童,是怎样的牧童

(板书:童乐)你能读出这样的快乐吗

5、你向往这样的生活吗读出你的向往。

6、吕岩又为何要写这样的牧童呢(展开吕岩小传)你知道了些什么

7、总结:生于兵荒马乱的吕洞宾更渴望能过上这样安悠、快乐的生活。谁能读出这种渴望。

(三)、从场景入手,学习《舟过安仁》

1、牧童在清风明月下安然入睡,让我们目光跟随杨万里。在晴空之下,碧波之上,路过安仁,看到了什么

2、看到这样的一幕,假如此时你也和杨万里立于船上,心中会发出怎样的疑问

3、诗人也和我们一样百思不解,左思右想,愣是想不明白。大白天撑着一把雨伞,撑篙、船桨叶放在船上。忽然,他明白了,他——(恍然大悟),原来是用伞使风,让船前进,你是从哪里读出了诗人的恍然大悟——怪生(理解“怪生”)来,谁能读出这样的恍然大悟(知道朗读)

4、请同学们想象:假如是你,假如你便是杨万里,恍然大悟,你会是怎样的表情(体验诗人情绪——〉引出童趣)

5、小结:一个“怪生”让我们看出了诗人的恍然大悟,还让我们看到两个有趣的孩童,更让我们看到了诗人对孩童的喜爱之情。

6、如此有趣的一幕,如此可爱的诗人,谁能用你的读书声,传递给在座的每一位同学呢

7、拓展:诗人杨万里,还写过其他描写孩童的诗篇呢。请同学们读读这几首诗,再看看我们今天学的诗歌(轻音乐起),结合起来,你能见到诗人一颗怎样的心(喜爱儿童,未泯的童心)

8、总结:诗人杨万里就是这样一位对孩童充满喜爱之情,童心未泯的大诗人。杨万里还写了许多其他的田园杂诗,每一首诗的背后,我们都能见到诗人深藏的美好的心。

四、诗人结尾,两手整合。

1、现在我们在读这两首诗(老师范读),你发现他们还有什么共同点

2、陌生的诗人:吕岩,其实我们早已认识,今天更让我们看到了吕岩对悠闲、安定生活的向往。熟悉的诗人:杨万里,之前我们并没真正走进他的内心,今天让我们看到了他那颗未泯的童心。千百年前的诗人,今天依然呈现他们那么美好的心,让我们怀着对诗人的崇敬,齐读一遍,老师引读。你们愿意了解更多的诗人吗那就去读更多的诗,是个给我们指明了一条走进诗人内心的路。

清平乐·村居

课前预热

1同学们,你在农村生活过吗

2和城里相比,有什么特别的感受

一、导入

1、时光如水,岁月如流,今天让我们一起慢慢回头,走进南宋词人辛弃疾笔下的田园,去品味那个时代的乡村生活------一起读:《清平乐·村居》。

2自己读一读这首词,看看和我们平时所学的诗有什么不一样(读)

交流:(词牌名上下片押韵长短句)

二、初读

1、打开课本,自己读读课文,注意读正确,读流利,争取读得有感情。

2、谁来读一读。(1-2人)

3、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再读一读,看看你能读懂哪些词句。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1)学生自由读。

(2)交流:我们来交流交流,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

A翁媪:根据字形就能猜测它的意思。

在这首词里,老爷爷和老奶奶的关系是(夫妻)所以,在这首词里“翁媪”的意思是(一对年老的夫妻)

相媚好:你认为呢

吴音:吴的地方话!

醉:知道意思吗可能是谁喝醉了你们认为呢

无赖:调皮的样子。

卧剥:谁知道(躺、趴)

词语的意思你们都读懂了,这首词你们读懂了吗谁来说一说。

三、品读。

过渡:刚才有同学提到了“相媚好”,老师还有更深的思考:词中说到“茅檐低小”,足以看出生活的清贫,可为什么他们还这么“相媚好”呢

(一)自由读:自己读一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这个问题。

(二)交流:(感悟大儿、中儿的勤劳孝顺)

这个问题读懂了吗谁来说一说。

1、学生发言:我觉得儿子勤劳孝顺,他们才相媚好。

2、你是从哪儿读懂的

出示:大儿锄豆溪东,

中儿正织鸡笼;

3、你是怎么理解的

大儿子正在锄草,他觉得父母年纪大了,想尽孝心,体谅父母。(谁来补充的你认为呢你是怎么想的你是怎么理解的呢)

二儿子正在织鸡笼虽然没有哥哥力气大,能干,但也很尽力。

4、小结:夫妻俩看着勤劳能干的大儿、中儿,心中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那么年幼的小儿也让他们喜欢吗

(三)感悟小儿调皮可爱。

1、你是从哪儿读懂的点击“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2、为什么喜欢(小儿子调皮可爱)

3、自己读一读这句话,哪些地方写出了小儿的调皮可爱

无赖:a一般情况下“无赖”是指什么样的人呢(蛮不讲理游手好闲)

b在课文中是这个意思吗

C从“无赖”这个词你读懂了什么(老夫妇对小儿特别喜欢,是对小儿的爱称)

卧(点击图)

a“卧”可能是什么姿势(躺趴)

b从“卧”字你感受到了什么你是怎么理解的(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天真可爱调皮可爱)

C练习说话:看看图,想象一下小儿顽皮的样儿,可以自己说一说,好可以同桌讨论讨论。

4指导朗读:小儿顽皮的样儿该怎么读出来呢

(1)听老师读一读

(2)你觉得老师哪些词读得好呢(好在哪儿)

(3)谁能读出小儿的顽皮

小结过渡:大儿、中儿勤劳孝顺,小儿调皮可爱,难怪他们“醉里吴音相媚好”

过渡:还有什么原因让他们相媚好呢(再读读课文,想一想)

(四)感悟景美

1、生回答:我觉得还有一个原因:这儿的景色很美。

2、你从哪儿读懂的

3、谁来读读这句话:[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4、从青青草你读懂了什么(草青草茂盛生机勃勃)

5、他们就生活在这样优美的山村,你能按顺序说说这乡村的美景吗(可以由远到近,也可以由近到远)

A自由练说

B指名说

6、指导朗读:这么美的风景,真是如诗如画呀!你能读好吗

指名读。(草真青啊!)

7、小结:瞧这一家子,生活在山清水秀的农村真是自有一番乐趣呀。

那就让我们走进画中,听他们聊聊吧!

(五)感悟: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1、自己读一读,想一想,你仿佛听到老两口在说什么

2、自己说一说,然后同桌讨论讨论,

3、交流:(假如你是老爷爷、老奶奶,你会说什么)

4、小结:乡村的景色如此优美,农家的生活如此幸福,真令人陶醉呀!

5、指导朗读:女生齐读,男生齐读。

四、感情朗读全文。

1、喜欢这首词吗自己练习读一读,注意把感情读出来。

2、老师读上阕,谁来读下阕。

3、还有谁愿意读的你读上阕,老师读下阕。

4、回过头来,我们来看看作者的生平:

出示: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南宋爱国词人。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即归南宋。任地方官期间,表现出非凡的军事和政治才干,可是却受到朝廷当权者忌恨,被罢职,闲居在信州上饶(今江西省上饶市)前后近20年,中间虽短期出任福建安抚使等职,但很快就被罢免。到了晚年,朝廷情势危急,被起用,但仍然得不到信任,最后含恨辞世。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设计

(1)这样一个孤苦伶仃的老人,经历了风风雨雨,饱受了打击,而如今还要面对晚年的凄凉和寂寞。当他看到眼前这一农家的生活时,他有什么想法和感受

(向往之情油然而生)

(2)羡慕有多深,忧愁就有多深,面对如此美景,诗人自然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让我们在静静地聆听中走进他的忧愁,读懂他的向往。

5、配乐吟唱。

五、拓展积累

1、像这样清新的诗,辛弃疾还写过不少。辛弃疾一生写过600多首词。你读过他的哪些词

2、学生推荐

宋词历来和唐诗并称双绝。每首宋词都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一曲委婉动听的歌,一段绵长不绝的情。课后,找来宋词读读,感受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牧童》、《舟过安仁》两首诗以轻松、诙谐的笔调描绘出悠然自得、无忧无虑的牧童和两个张伞使风的顽皮儿童,凝练的诗句中充满了童真、童趣。《清平乐·村居》以轻快、流畅的语言,徐徐铺开一幅恬淡、惬意的农家生活图,令人深深地沉醉其中。

设计理念

1.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认识的字。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词。默写《牧童》,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3.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短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1.了解诗人的生平。

2.收集有关宋词的资料。

教学过程

1.有人说,童年是一支支动听的歌,是一幅幅美丽的画,而我要说童年是一首首美妙的诗,只要用心去读,就能读出歌,读出画,读出许多美好的事。今天,咱就一起来试试。

[教师以抒情的话语,为课堂营造轻快、愉悦的学习氛围,同时不露声色地点明了诗歌的学习要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趣。]

1.自由朗读两首古诗。注意“蓑”、“遮”的读音和写法。

2.指名诵读,读出诗歌的节奏。全诗节奏可以这样划分:

[通过评读、赛读、合作读等多种形式,指导学生读通诗歌,读出节奏。]

3.再次诵读全诗,发挥想象,在《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中,分别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想象是理解诗意的翅膀,通过再现诗歌画面,有助于学生对诗歌意思的理解,充实诗歌的内涵,使学生易学、乐学。]

1.师提出自学要求,生自由组合,选择其中的一首合作学习。进行品读理解。

(1)借助课文注释、工具书,或与组员探讨,理解字词,初步理解诗歌大意。

(2)交流自己的独到见解,从诗中你听到了哪些动听的声音,想到了哪些有趣的事情,悟到了哪些美好的情感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4)把想象到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形象、流畅地描述出来。

2.交流反馈。

学习《牧童》

(1)理解字词

(2)精读诗句,理解诗意,领略诗境,领悟诗情

A.“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你感受到了什么

B.“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说说诗句的意思和感受,然后感情朗读。

C.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呢从哪里看出来的

D.如果你就是牧童,你会在月光下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而诗人又想借这个小牧童表达什么呢

[广阔的草地令人神往,悠扬的笛声使人心动,美丽的月夜让人陶醉。一个“横”、“弄”、“卧”,更是充满了随性、自然。对于学生来说,这就是他们所期盼的无拘无束的生活。这个小牧童,就是他们理想的化身,因此,引导学生置换成牧童,设身处地想牧童所想,做牧童所做,从而更好地领略诗境、领悟诗情。]

(3)诵读古诗,感受意境

学习《舟过安仁》

(2)品读诗句,入情入境

A.“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读了这两句,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B.“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理解诗句意思,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感受到两个孩子淘气可爱、天真顽皮。(从“张”、“使风”等动作中看出)

C.你喜欢他们吗诗人喜欢吗为什么

学生放飞想象,仿佛和诗中的两个小童一起收篙停棹、张伞使风,听到了水声、风声、欢笑声,想到了自己曾做过的调皮事,怎能不喜欢呢而诗人又何尝不是这样的呢]

(3)带着自己的体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孩子的调皮,感受那悠闲的画面。

[学了这两首诗,学生一定有很多感触,因此配上轻快的音乐,让学生美美诵读,然后说说自己的心里话,可对诗中的儿童说,对家人说,对老师说……既可给学生倾吐的机会,又可拓宽思维、丰富体验。]

(1)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2)默写《牧童》。

(3)选择其中一首古诗,可自创一幅图画,也可改编成一篇小短文。

[通过回忆,既巩固了旧知,加深了印象,又自然地引出新知,激发了学习兴趣。]

1.引导学生观察此课题与其他诗歌题目的区别。

2.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3.师小结: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清平乐·村居》。

[结合课前预习,通过观察比较,让学生自主发现词与诗的区别,掌握词的有关知识。]

4.初读全文,读准读通。

(1)自由读词,读准字音。(注意:醉、媚、锄、媪、亡赖、剥)

(2)合作探究,理解字词。(可以查字典、看图、联系上下文,也可以相互讨论)

(3)全班齐读,男女生赛读,同桌互读,且读且评,读出韵律节奏。

1.边读边想象画面,谈谈有什么感受,试着用一个词语概括。

[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想象画面,谈感受,整体把握课文的情感基调,为下面准确地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2.课文中,什么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

(1)“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2)“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这句中的哪个字生动地写出了他们的心情(“醉”。)

[从最深的印象入手,自由选择句子研读体会,学生兴趣浓厚。三个儿子的铺排描写,生动传神的动作,读起来琅琅上口,理解起来形象自然。老夫妇的亲密无间,配合学生的大胆想象,只要合理,均予以肯定。这样,更加拉近了学生与词中人物的距离,贴近了人物的心理,丰富了人物的内涵,使形象更加真实、丰满。]

(3)“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学生自由读,边读边悟情。

能用自己的语言把欣赏到的画面描绘出来吗

[再读全文,再现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把全文景象描述出来。不仅是对全文意思的巩固,又锻炼了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总结:乡村条件简朴,但环境优美,夫妇恩爱,孩子勤劳,生活温馨,难怪令人陶醉。你能通过朗读把词中的情趣表现出来吗

1.背诵这首词。

2.把这首词改编成一篇优美的短文。

3.改编歌曲,用自己喜欢的曲调唱《清平乐·村居》。

4.收集、背诵其他描写童年趣事的古诗词。

1.识记本课7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词。

2.进一步了解宋词的有关知识。

3.借助字典和课后注释理解诗词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诗词的意思,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4.想象诗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一篇短文写下来。

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童年,是纯真、难忘的岁月。身处童年,我们每天都在编织着美丽的故事。这些故事饱含着我们的快乐、梦想和追求。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词三首》也真实地再现了多彩的童年生活。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是《牧童》和《舟过安仁》。看看这几个孩子的身上是否有你们的影子。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牧童》。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读诗,正字音。尤其注意“铺、蓑”的读音。

3.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通过查字典,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词语的意思,想想这首诗大体写什么。把不理解的地方勾画出来。

4.指名交流,适时点拨。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再读古诗,想想每句诗的意思,可以与人合作。

2.汇报: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4.全班齐读此诗。

(四)想象诗境,悟其感情

1.教师有感情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发言,把所想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学生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引导。

(诗人吕岩借写牧童悠然自得的生活,抒发了自己淡泊名利,追求自由自在的乡村生活的思想感情。)

5.自由读诗,要求带着和诗人一样的感情朗读。

6.练习背诵。

(五)总结学法,自读感悟。

1.总结学习方法:刚才我们通过初读诗句──了解大意──理解诗意──体会诗境──悟其感情的方法学习了《牧童》。请你用这种方法学习《舟过安仁》。

2.自读古诗,了解大意

(1)自由读诗,要求读准、读通,看看注释或借助字典查不懂的词。

(2)指明学生读,正音。(注意读准“篙、棹”)

(3)多种形式读诗,要求正确、流利。

(4)自学,看看能否弄清诗的意思,提出不明白的地方。特别提示:看图理解是好方法。

(5)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3.再读感悟,体会诗境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全班交流,说说你所想象的画面。要求:内容具体,人物形象生动。

(3)师生共同评析。

4.品评诗句,悟其感情

诗人通过细心的观察,把两个顽童刻画得栩栩如生。猜猜诗人当时是以一种怎样的心情在观察两个孩童(喜爱)

5.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六)拓展活动

1.课外读读写儿童的诗。

2.推荐背诵杨万里的其它诗。

(一)乐调情

1.用学生熟悉的曲子唱纳兰性德的《长相思》。

2.学生交流有关宋词的知识,教师适时小结。

3.板书题目,读题。(强调“乐”的读法)

4.介绍辛弃疾生平。

(二)读入情

1.自由读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看看注释或借助字典查不懂的词。

2.指数名学生读,正音。(读准:醉、相、媚、锄、媪、亡赖、剥)

3.采用各种形式读这首诗,要求:正确、流利。

(三)品悟情

1.自由读词,理解词语意思,准备质疑。

2.全班交流,教师适时引导。

3.同桌合作,结合插图和注释,理解句子意思。

4.全班交流,各抒己见。

5.教师范读,学生闭目想象画面。

6.请学生自由谈所想象的画面。(特别提示:作者是怎样写出孩子们的可爱的呢)

(作者采用白描手法,直接描写三个儿子的行动,刻划他们的形象。小儿剥莲蓬吃的那种活泼天真的神情状貌,最有趣了!)

7.学生自由读,边看图边读边悟情。

(四)议深情

1.请学生自由谈所悟到的思想感情。

2.总结: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词也一样。作者用精炼、生动的语句,通过写景与叙事,创造了具有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描绘了一幅宁静、悠闲的乡村生活图。这样的情景作者不但十分的喜欢、而且非常的──热爱、向往、羡慕。让我们一起再来背一背这首词吧。

(五)布置作业

2.从本课中选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词,改写成一篇短文。

3.用自己喜欢的曲子唱《清平乐村居》给父母听。

学习目标:

1、正确读写“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识记本课“洛、榆、畔、帐”四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

2、让学生通过诵读来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和挚爱的思想感情。

3、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5、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6、激发学生在口语和书面语表达中引用诗词的兴趣。

7、通过三首诗词的对比学习和拓展,初步了解思乡诗词的一般特点。

学习重点:1、让学生通过诵读来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和挚爱的思想感情。2、通过细读,感悟“绿”字的妙用。

学习准备:

2、了解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纳兰性德。

学习过程:

一、提出学习目标:

1、谈话:同学们,你们到过长江吗?(到过或没到过)今天老师带你们到长江北岸去好不好?

生:好!

师:我们要游的是“瓜洲”,“瓜洲”位于江苏省扬州南面,长江北岸。川流不息的长江水见证了“瓜洲”的兴衰,而“京口”这灵秀之地,诗人们在此留下了千古绝句: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苏东坡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还有一首广为传诵的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2、板书诗题:《泊船瓜洲》---王安石,生读题。(了解“泊”字字义,选择正确读音。因为“泊”字是多音字)

师: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瑰宝,今天又到了边游览边欣赏古诗的时候了。

3、同学们,你们喜欢“瓜洲”的风景吗?你们喜欢王安石《泊船瓜洲》这首千古绝唱的诗吗

生:喜欢。

师:看看课文中的图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先去读一读这首名诗吧。

4、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和挚爱的思想感情。

二、展示学习成果

(一)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

2、指名读,正字音。尤其注意“一水间、数重山、照我还中的间、重、还三字的读音”。

3、分小组诵读这首诗,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诗句的意思。指名说说每个诗句的意思。

师:读后,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4、指名回答。

生:我觉得诗写得很好,写出了诗人想念家乡的感情。

5、你最欣赏诗中的哪一句呢

(二)

1、重点读“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师:诗中哪一个词用得最好?

生:“绿”。

师:为什么?

生:用“绿”字最能表现出勃勃生机的春天。

师:王安石在写这句时也许不是一下子就想到用“绿”字,他也许在推敲着,大家想一想,王安石可能会用到哪些字眼呢?

生1:“到”

生2:“入”

生3:“吹”

生4:“满”

生5:“来”

生6:“戏”

师:大家读读,比较一下,效果相同吗?

生:不同

师:用“绿”最好,老师也同意。这“绿”在诗句应如何解释?

生:“吹绿了”

师:“绿”字原来是形容词,在这里变成了什么词?

生:动词

2、齐读“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指导把“绿”字读好。

3、能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句诗吗

生:这句诗写出了江南美丽的景色。

师:那就和你的小组再互相读一读,说一说:在你的头脑中出现了怎样的一派景色呢想到什么说什么。

4、小组之间互读、练说。

5、小组代表发言。

6、小结:你们的回答很精彩!原来短短一句诗可以在人的头脑中出现这么多不同的画面,文字的魅力真是无法想象。

7、那就用朗读把感受表达出来吧。小组内练读,指名读。全班读。

8、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我仿佛看见了一派色彩斑斓的奇丽风光。这种“绿”色呢仔细观察书上的插图,对你会有所帮助的。

9、指名答。(在江岸两边大面积出现的是草地、树木、青山……)

10、是呀,诗人放眼望去,看见了——

11、诗人此时正遇早春时节,站在小船上举目四眺,满眼皆是绿色,让作者明显地感受到春天到了。

12、可别小看了这个“绿”字,它仅仅是告诉我们春天来了吗它还能让我们感受到什么呢

13、指名答。(感受到春天里的“绿”有着层次关,远近各不相同;“绿”还写出了春天景物的变化……)

14、同学们理解得多丰富呀!把你感受到的“绿”读出来吧.男女生赛读。

三、激发知识冲突:

1、过渡:这么美的绿,这么迷人的风光,谁不想多看两眼谁不想留恋其中诗人和我们一样陶醉在景色中忘乎所以了吗(指名答)

2、诗人想回哪里去诗中的家乡是指哪儿引导从课题“泊船瓜洲”和诗句“钟山只隔数重山”等处理解。

简介:王安石的父亲曾在江苏南京为官,王安石是在那里长大的,对钟山即现在的南京有着深厚的感情,可以说那里是他的第二故乡。

3、你从哪里能读出诗人急切地想回到家乡呢

4、引导学生从“一水间”“只隔数重山”“又”“何时照我还”这些词句理解。(指名答)

5、练习读出诗人无限的思乡情绪和急切盼望回家的感情。

四、拓展延伸知识

1、“每逢佳节倍思亲”,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是多么的思念呀!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吧!

2、这短短28个字,展现了早春江南的一片嫩绿,抒发了久思故乡的诗人一寸衷肠,更暗示了他对自己前途的担忧。此去京城,真能大展宏图吗千头万绪涌上心头……更让我们惊叹的还是他对文字的讲究,一个“绿”字令人不得不佩服他的风范!

3、同学们,你们继续说说有关思乡的诗词吧!

一、提出学习目标

1、齐诵读《泊船瓜洲》。

2、王安石借春风问明月,何时才能荣归故里呢那么,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的纳兰性德又是如何表达胸中的思乡之情呢

1、读一读《秋思》和《长相思》,要求读准、读通,看看注释或借助字典查不懂的词。

2、指数名学生读,正音。(注意读准“意万重”“聒”)

3、看看诗词的题目,你能发现什么(指名答)

4、这相同的两个“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和你的小组一起反复读上三遍之后,再好好想想。

5、读了这么多遍,让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任选一首说。(指数名答)

1、诗人那浓厚的化不开的思乡之情,都藏在哪个句子中呢默读,画出来。

3、“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4、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说。

5、指导朗读,读出诗人满腹惆怅、心事重重的感觉。

6、这句诗中诗人是借什么景物来抒发情感的呢(指名答)

7、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那句诗的意思吗小组内交流。

8、引读“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9、这一次又一次的封信、拆信、封信的过程,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挂念。

10、就让我们一起走入作者的情感中,去感同身受一番吧。(齐读)

11、王安石见明月而惆怅,张籍见秋风而感慨。那么,清朝的纳兰性德又是如何将情巧妙的藏与诗中的呢你能感受到吗

13、全班交流,师引导注重体会“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1、学生任选一首诗进行背诵。

2、在你背诵时,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呢(指名答)

3、总结:读诗的人不同,想象到的画面就不同。我们不可能到诗人生活当中去,不可能看到那个朝代诗人面前真实的景色,但是,诗人们那份浓浓的思乡情,我想无论是谁都能感悟得到!因为诗中的字字句句无不包含着对故乡的想念、对家乡的思念。让我们一起再来背一背这首感人的诗词吧。

(三)

2、说说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指名答)

3、指导书写:都是左右结构的字,注意写得左窄右宽。

4、学生练写。五感情升华

三、激发知识冲突

1、读一读第今天学习的三首古诗词,想一想这三首古诗有什么共同点,(都表达了浓浓的思乡之情),但是诗人在表达方法上各有千秋,比较一下这三首古诗词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你还知道那些古诗词也表达了诗人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之情?课后收集一些读或背诵给同学听,比较一下这些诗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3、总结三首诗词,整理对比学习本课的思乡诗词。再收集一首填在末尾。

独立或合作学习收集到的诗词,完成下面表格中的空格。(整理表格如下)

题目作者背景思乡缘由作者表现表达特点

《泊船瓜洲》王安石奉诏入京春意浓追问明月借景抒情直抒胸臆

《秋思》张籍客居洛阳见秋风寄写家书叙事抒情含蓄感人

《长相思》纳兰性德征旅途中遇风雪辗转难眠写景叙事倾诉心声

1、说说课外的思乡的诗词

2、说说王安石的其他诗词

作业设计:

1.背诵、默写两首思乡的诗词。

2.积累摘抄课外的思乡的诗词。

板书设计:

5古诗词三首

《泊船瓜洲》王安石奉诏进京春意浓追问明月何时还

《秋思》张籍客居洛阳见秋风寄写家书意万重

《长相思》纳兰性德征旅途中遇风雪辗转难眠倾诉心声

一、查找资料,了解诗人

1、上节课,学习了两首思念家乡的古诗,今天继续学习清代词人纳兰性德所写的《长相思》。课前通过收集资料,你们有哪些收获呢(从作者生平及作品内容等方面进行交流。)

2、简介作者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是清初满洲贵族人士中,文学造诣很深,艺术成就很高的'词人。他的作品大多数反映满洲贵族的生活情调,尽管缺少广泛的社会意义,但情真意切,显现着一种华贵的悲哀,一种优美的感伤。他和朱彝尊、陈维嵩被称之为清代”词家三绝”。

3、这首词作于康熙十二年(1681)。是作者随康熙皇帝东巡到山海关的途中所作。

4、纳兰性德善作词,反对模仿,强调独出心裁。“长相思”,词牌名,内容多写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二、自查释疑,读懂诗句

1、学生试读,思考:

这首词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2、学生试讲,逐句理解:

(注意书上的注解)

⑴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走过一段山路,又走过一段水路,我向榆关那边行。夜深了,周围千百座帐篷里亮着灯。)

⑵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风儿刮了一更天,雪又下了一更天,刮得我心儿碎,连回乡的梦都未做成。在我的家乡啊,可没有这样的风云交加的声音。)

3、再现形象:

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呢

4、观察插图:

想象作者深夜站在军帐外,他在望何处心里又在思念谁呢

三、讨论探索,感受诗境

1、根据插图,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词人在夜深时无法入睡,这是怎样的一种感情

2、讨论探究,感受诗境:

(从词的内容看,写的是从军出征的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作者无法入睡就是因为思念家乡、怀念亲人。)

四、反复诵读,体会诗情

1、轻声自读,想象诗中送别的情景,说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2、这种思乡之情作者是如何表达的(触景生情)

3、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情。

五、积累内化,拓展延伸

1、背诵全词。

2、搜集表达思乡情感的诗词,拓展阅读。

1、学会诗词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

2、能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

3、背诵这三首古诗词,默写前两首。

4、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

【课时目标】

1、第一课时:

⑴学会前两首诗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

⑵能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

2、第二课时:

⑴学会诗词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

⑶背诵这三首古诗词,默写前两首。

⑷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本课设计侧重从搜集整理资料、潜心品析吟诵、对比想象拓展等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自由地、充分地与文本进行对话,在师生互动的阅读实践中披文入境,“读”占鳌头;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体验,读中悟美,读中悟情。

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

【教学准备】

1、教师:

课件。

2、学生:

一、激趣导入

1、导语:

我们先进行课外知识抢答,唐朝是我国古诗创作最旺盛的时期,在众多诗人中有两个最有名的诗人,他们是谁?

(根据学生课堂反应,教师提示:一个称“诗仙”,一个称“诗圣”)

2、揭题:

谁来背背李白的诗,会几首就背几首。

(生在可能会背要学习的这首,应该表扬,且可顺势揭题)

二、释题,简介背景

1、读题,看注释,结合插图,教师介绍背景。

2、引语:

李白坐在敬亭山上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呢?

三、学生自学,初步理解

1、要求学生围绕问题,自由读诗,并根据注释,结合插图,逐句说说诗意。

(尽:完。独去闲:可以交换词序解释,悠闲地独自离去了)

2、指名回答,评议交流。

三、吟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自由吟读。

2、讨论:诗句表明了诗人怎样的心境?你最欣赏哪一句?

一、形象感知,揭示诗题

出示教学挂图。你知道洞庭湖吗?谁来介绍一下?我们来欣赏诗人刘禹锡是怎么描写的。

(板书诗题)

二、自由吟读

1、学生边读边参阅课文注解,试着理解诗句意思,不懂的随时发问。

2、教师根据学生提出问题的普遍性与否,或个别讲解或引导集体理解。

三、指名朗读,同桌间逐句说说意思

1、点拨理解“两相和”,可以让学生结合看图吟诵体会。

2、在交流体会描写月夜洞庭的美景时,随机指导学生诵读,体会比喻的巧妙。

(用镜子比喻水面的明净光亮,似乎并没有奇特之处,同学的作文中也常常这样描写,这里让人感到新颖的是用“未磨”的镜子来比喻月光下的湖面。湖面上略带水雾,在月光映照下,呈现一种别有情致的朦胧的美,所以诗人不说它像明镜,而说它像“未磨”的镜,真是别出心裁)

(君山是屹立在洞庭湖中最有名的一座山,如此壮阔的山水,只因是遥看,所以才像“白银盘里一青螺”。这个比喻用得非常妙,单从一只白银盘里安放一颗青螺来看,就是一件设色淡雅、造型精致的艺术品了,再用它来比喻洞庭湖中屹立着一座君山,真是把天造地设的大自然景象缩小成陈设在几案之上的珍奇盆景了)

四、引导赏析

你觉得哪一句诗写得好,在交流中进一步体会诗人的心情。

与上一首比较,体会不同的景致及古诗的借景抒情手法。

背诵《独坐敬亭山》、《望洞亭》。

五、交流课外积累

1、说说你知道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2、布置课外作业,继续去搜集。

3、下节课(或者语文活动课)上进行交流。

六、练习

任选一首,想象景致,根据自己的理解作画,并配上诗句。

背诵前两首以及课外搜集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忆江南》是一首词,又描写了怎样的景致,怎样的心情呢?

二、读课文,理解内容

1、带着上面的问题自由读,边读边看图,理解意思。

2、指名读,读准生字,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3、指名看图说出意思。诵读领悟词义,教师做如下点拨:

“忆江南”是词牌名,词都有一个牌名。词的内容也是回忆江南景色的,白居易曾经当过杭州刺史。词中回忆的,就是美丽的江南风光。

旧:从前。

曾:曾经。

谙:熟悉。

胜:超过,胜过。

4、根据提供的词语解释,让学生自己说说词句的意思,然后连起来说整首词的意思。

三、小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

四、教师小结

诗一开头,诗人先说:“江南好”,这是诗人对江南春天的赞美。那么,说江南好,是听别人说,还是自己亲眼看到的呢?第二句做了回答:曾经,我对江南的风景是那么熟悉,那么了解。

江南风景好在哪里?可先让学生来回答。教师最后归纳:春回大地的时候,百花盛开,每当太阳从东方升起,阳光普照,遍地开放的鲜花更加艳丽,春暖水碧,绿波粼粼。由于红日的映照,红花更红,像燃烧的火焰;由于江花红,所以更显出江水碧绿。“蓝”字形容春水深碧。这美好的景象,深深地留在诗人的记忆里,所以词的结尾说──江南风景这样好,能不让人回忆吗?

五、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朗读的感情基调:饱含深情的回忆之情。

语调处理:一、二句要有昂扬的激qing,再转入舒缓回忆,“日出”句声调高昂,“春来”句声调柔和平缓,最后一句声调稍抬高,仿佛是自问,又像是问他人,“能不”语气要果断、坚定。

THE END
1.学生爆笑歪改古诗,看完直接忘了原句!现在的学生太皮了学生爆笑歪改古诗,看完直接忘了原句!现在的学生太皮了搞笑团瞬间聚 1 打开网易新闻 体验效果更佳周传雄做梦也没想到,四年前的老歌被音痴唱火了,周深听懵了 猛男音乐 2605跟贴 打开APP 拜登这下笑不出来了,想把台积电搬到美国去,却让自己人打了脸 朱蹄动画馆 462跟贴 打开APP 内蒙老牧民活捉一母狼,公狼https://m.163.com/v/video/VS5FS03F2.html
2.2019南国书香节暨羊城书展名家简介十多部作品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多部作品被译介到国外。 三、青春文学类 34.大冰其爆笑又富有创意的手绘形象和历史段子,深受90后、00后等年轻群体的喜爱。前央视主持人张泉灵、百家《墨豆字帖:小学生必背古诗词》《临写经典诵读中华系列 墨豆字帖:临写经典》等20余种图书,“悦教https://www.gdxh.com.cn/fest-southland/2635.html
3.#搞笑幽默#奇葩爆笑改编古诗,看完忘了原来自搞笑有底线#搞笑幽默# 奇葩爆笑改编古诗,看完忘了原句!太有才了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群太监上青楼。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向那万紫千红一片海。 朕与将军解战袍,芙蓉帐暖度春宵。 小魔仙,全身变,惊https://weibo.com/7331288423/NuEvhvRVZ
4.如何让古诗文奇葩在课堂上绽放(精选11篇)教学的方法应该是多样的,其挖掘的层面和内容也相当广博。古诗文的名篇佳作千百年来滋养着一代又一代读书人的精神家园。在古诗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不断探索和追求,激发学生阅读古诗文的兴趣,使学生的记忆力、理解力、审美能力和语言使用能力得到提高,让古诗文这朵奇葩在课堂上绽放,从而使他们终生受益。https://www.360wenmi.com/f/file7ca1f10v.html
5.小学生改的奇葩古诗.docx内容提供方:软件开发 大小:36.68 KB 字数:约小于1千字 发布时间:2023-04-06发布于陕西 浏览人气:5 下载次数:仅上传者可见 收藏次数:0 需要金币:*** 金币 (10金币=人民币1元)小学生改的奇葩古诗.docx 关闭预览 想预览更多内容,点击免费在线预览全文 免费在线预览全文 https://m.book118.com/html/2023/0403/7201064042005061.shtm
6.徐州教师走上《中国诗词大会》曾是学霸—江苏教育新闻网“奇葩”作业方式大受学生欢迎 对于日常的大学教学工作,朱捷老师总是想搞点新鲜的、有趣的东西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致,激励学生好好学习。包括之前的“脱口秀”,以及上课时经常给学生讲的幽默风趣的小故事,这都是他教学的特色和亮点。让他的学生记忆犹新的是,朱捷曾运用古龙体描绘了一个武侠小说里的场景,然后将作业穿插https://www.jsenews.com/news/sx/201702/t20170207_3582611.shtml
7.东西都不靠谱开心锤锤爆笑动画故事免费睡前故事开心锤锤|爆笑动画故事|免费睡前故事 6.7万961期 订阅 开心锤锤:本想装逼打败大魔王完成任务,谁料高估自己被全服通缉 02:02 开心锤锤:各科老师争夺最受欢迎教师,没想到体育老师竟然躺赢? 01:50 1.0万 2025-3-13 开心锤锤:当内向同桌遇上热心狂魔,各种奇葩操作竟有奇效 https://m-pre.qingting.fm/vchannels/466497/programs/28405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