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一种高级动物,在情感上更加细腻,在亲情上更加浓厚。
父母是儿女们的天,撑起整个家庭,养育儿女,孝顺父母。
如果把父母比喻成堡垒,那么父母健在的时候,堡垒坚不可摧,能为儿女们遮风挡雨。
可堡垒一旦出现裂痕倒塌的时候,儿女将无处躲避,在循环的修建又倒塌时,就变成了“来处”和“归途”的规律。
懂得来处的可贵,才能坦然接受归途的安放,父母老后,要善待老人所剩下的时光。
不要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树欲静而风不止”,才知后悔对父母的亏欠。
一、老人突然变迷糊,多半是要交代后事
《来处是归途中》夏老患有阿尔兹海默症,退休后的他大小便失禁,时而失忆,时而迷糊。
这部影片拍出了一家人的无尽心酸,又无能为力改变现状,结局夏老夫妻因为不想拖累女儿,选择了自尽。
这是一部感人的家庭剧,从开头的来处到最后的归途,将病痛与孤独及困境展现的淋漓尽致。
年前的时候,李大爷一家就是这样,李大爷患了肺痨,医院也是反复的来回。
还以为病情得到控制,可回家后整夜整夜睡不着,被病折磨的卧床不起。
前一天还难受的李大爷,第二天却来了精神,主动和来家里玩的邻居说起了年轻的事儿。
吃饭的时候也还行,行为举止也看不出什么端倪。
只是到了晚上,李大爷就开始说胡话,还把自己孙子的名字,叫成了儿子的名字。
家人这时才意识到,李大爷已经变得迷糊了,因为家里离县城远,想着第二天送老人去医院,但夜里老人就悄然无息的走了。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也是一个让人痛不欲生的故事。
二、老人思念家乡的欲望越来越强烈,多半是想要落叶归根
林大爷54岁那年,和老伴搬到了到县城和儿子同住,这一住就是20多年。
他非常思念家乡,回到那个和老伴一起生活的老房子,因为老伴就葬在老房子的旁边。
儿子每日看父亲这样憔悴,又因为工作原因无法陪伴,非常自责。
可对于林大爷而言,没有了老伴的陪伴,他早已开心不起来。
到了晚上,林大爷和儿女说,自己年纪大了,想回家乡居住。
遗憾的是,回到家乡不到一个月,林大爷就撒手人寰。
原来,连大爷思念家乡如此强烈,是因为他想要落叶归根。而留给儿女的,同样是无尽的思念。
张大妈生了三个女儿,一个儿子,但因为重男轻女的思想,独宠儿子。
儿子排行老二,大姐为了贴补家用早早外出打工,儿子读了4年的初中,都没考上大学。
两个小女儿16岁,也相继出去打工,挣来的钱全部传给哥哥结婚买房。
张大妈唯一庆幸的就是,三个女儿都很懂事,愿意依着张大妈的意愿,说一不二。
可奈何独宠的儿子却不成器,交了个女朋友还没结婚就花了很多钱。
后来好不容易经人介绍结婚了,可却染上了恶习,出去玩一把就输了很多钱。
尽管如此,张大妈也不顾三个女儿已经结婚,还要要求三个女儿每个月多少补贴点。
因为这样的事常发生,导致大姐和最小的女儿离婚了,再嫁也是鸡毛蒜皮。
张大妈60岁那年得病了,因为是日积月累的旧疾,住院化疗很痛苦。
这时候的张大妈看着自己床边的三个女儿,流下了悔恨的泪水,而独宠的儿子却从不露面。
就这样,张大妈每日每日的唠叨,唠叨着愧对女儿们的种种,带着悔恨离开了人世。
总之,父母之恩深似海,尊敬老人排在前,百善孝为先。
每一个人的生命,从呱呱落地起到离开,都经历了万物复苏的赠与,也尝尽了无奈与心酸。
而我们要做的,就是珍惜当下,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陪伴才是最好的回报老人。
老人上了年纪,需要的不是金钱,而是儿女在身边,才安心。
当然,也有一些迫不得已的儿女,外出打工离的太远,有的节省才能寄点钱,有的大手大脚全霍霍完了。
结果就是,老人直到离开都是带着遗憾,儿女回来对着房子哭泣,可老人早已听不见。
所以,现实虽然残酷,可人心是有情的,爱也不用翻山越岭,孝心也不用漂洋过海,只需要老人健在的时候,珍惜和老人相处的时光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