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交通工具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15.03.15

北京的现代交通以“堵”而闻名全国。徘徊在拥挤的车流之间,您是否想过老北京人到底是如何出行?传统的交通方式都有哪些?它们又有怎样的故事?下面就为大家介绍几样独具北京特色的交通工具,也许从它们的故事中可以回味老北京当年车水马龙的样子。

舟楫↑

其实舟楫就是在水上行走的大小商船、游船、官船、客船等。北京自古是交通要冲,是南来北往的必经之地。那时,水旱两路入京城,一派繁华景象。出朝阳门陆行或乘船沿通惠河往东40里到通县张家湾码头,就是京杭大运河的起点,可顺河南下。城内外、城西北有大小河道,人们可乘船游览、通行。那时的北京水上交通虽比不上江南水乡但也很便利。在这些河道上凡能航行舟楫之处都有河船、摆渡顺河行运。

冰床↑

冰床就是北方小孩儿冬天所玩冰车的放大版。可坐3-4个人,用棉被盖脚,一个人前边拉,一个人后边推。过去,什刹海、护城河在冬天都有经营此行当的。

骡车↑

骡车是从清乾隆年间兴起而后盛行,在此之前就是马车、驴车和轿子。官员大臣们、有钱有势的人讲排场才能坐驴车。那时马车是太监乘坐的,老百姓是很少坐这种车。骡子拉车有劲儿用于平民之中。

骡车比较高大为篷车,装饰也比驴、马车讲究。一般使用榆木、柳木、桦木制造,高级的骡车要用红木。普通的骡车是车底下铺木板,上面儿放毡和棉垫;高级的骡车是密棕或细藤绷底,铺厚垫子,罩绒套。车篷为花格木架,顶部用竹笺编成篷状,糊上布或棉纸,用桐油里外浸透,防雨、雪渗漏。由于车轱辘是木制的又外镶铁箍,民国以后柏油路多了,硬轮车不让上马路,就跟现儿今一样,有的车不让你进城、有的车不让上主路。

轿子↑

说起轿子谁都知道:二人抬的那叫俩人小轿,四人抬的称四人小轿,八人以上抬的叫大轿。这轿子也是老北京的交通工具。过去坐轿等级是十分严格的,文武大官儿不能超过四人抬轿,王府管事、内外镇守、守备官员不论老少都不准乘轿。

洋车↑

洋车其实就是人力车,老北京人又叫它东洋车。这种车是清光绪年间从日本传来的,最初是硬胶皮的车轮,又叫胶轮东洋车。1900年以后才有了充气轮胎的洋车,就是您看到的老舍先生笔下骆驼祥子拉的那种车。这车充气拉着轻快,坐着也舒服。

当时最早的日本洋车都是刷黑漆,轮子高,车把短。后来北京人进行了改造,将车把加长,车轮放低,车厢加高。老北京的造车厂在东华门大街路南懋顺车厂。那厂其实就是由木匠和铁匠组成的造车作坊。除了木料、油漆、坐垫、靠垫、车篷子外,所有机械零件都要去洋行买来。一辆洋车,在清末要40多两银子。到了民国20年前后在西交民巷有了卖充气车轮的起顺车行,用的是英国登路普外胎。这样的车要100多大洋,后来也要卖80多大洋。

那硬胶轮的洋车就连慈禧太后都坐过。车体漆成明黄色,黄龙软缎做的靠垫、坐垫。1915年袁世凯在中南海的大总统府就成立了穿军服戴军帽没有帽徽领章的洋车队。

老北京的洋车在民国20年前后有几万辆,是当时的主要交通工具。

铛铛车↑

铛铛车就是老北京的有轨电车。铛铛车是它的俗名。铛铛车的司机是站着开车的,脚下有一个用脚踩的铜铃铛,能发出铛铛的声音,故名铛铛车。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修了从马家堡到永定门外城的一段电车线,但被后来的义和团运动毁坏了。到了民国,北洋政府为解决北京城内的交通问题就拆了一些城墙,拓宽了一些马路,在1921年筹建北京电车公司。公司由官商合办,各50%的股份。政府的钱由中法实业银行贷款,所有的设备都从法、德、日、瑞士购进。厂址就在今天的先农坛。

通车伊始只有四条线路:1路——从天桥至西直门,2路——从天桥至北新桥,3路——从东四到西四,4路——从太平仓(就是现在的平安里外)到北新桥。过了3年,1927年又开了两路:5路——从哈达门(崇文门)内到宣武门内,6路——从哈达门外到和平门外。

北京的现代交通以“堵”而闻名全国,并被网友戏称首都为“首堵”。徘徊在拥挤的车流之间,你是否想过老北京人到底是如何出行?传统的交通方式都有哪些?它们又有怎样的故事?下面就为大家介绍几样独具北京特色的交通工具,也许从它们的故事中可以回味老北京当年车水马龙的样子。

出行方式一:舟楫

其实舟楫就是在水上行走的大小商船、游船、官船、客船等。冰床也就是在冰上跑的冰车。说到舟楫和冰车也就离不开水。北京自古是交通要冲,是南来北往的必经之地。那时,水旱两路入京城,一派繁华景象。出朝阳门陆行或乘船沿通惠河往东40里到通县张家湾码头,就是京杭大运河的起点,可顺河南下。城内外、城西北有大小河道,人们可乘船游览、通行。那时的北京水上交通虽比不上江南水乡但也很便利。在这些河道上凡能航行舟楫之处都有河船、摆渡顺河行运。

出行方式二:冰床

冰床就是北方小孩儿冬天所玩冰车的放大版。可坐3-4个人,用棉被盖脚,一个人前边拉,一个人后边推。过去,什刹海、护城河在冬天都有经营此行当的。看这感觉有点像到了阿拉斯加,但是当时的北京确实有这般风景。

出行方式三:骡车

出行方式四:轿子

说起轿子谁都知道:二人抬的那叫俩人小轿,四人抬的称四人小轿,八人以上抬的叫大轿。这轿子也是老北京的交通工具。过去坐轿等级是十分严格的,文武大官儿不能超过四人抬轿,王府管事、内外镇守、守备官员不论老少都不准乘轿。

出行方式五:洋车

当时最早的日本洋车都是刷黑漆,轮子高,车把短。后来北京人进行了改造,将车把加长,车轮放低,车厢加高。老北京的造车厂在东华门大街路南懋顺车厂。那厂其实就是由木匠和铁匠组成的造车作坊。除了木料、油漆、坐垫、靠垫、车篷子外,所有机械零件都要去洋行买来。一辆洋车,在清末要40多两银子。到了民国20年前后在西交民巷有了卖充气车轮的起顺车行,用的是英国登路普外胎。这样的车要100多大洋,后来也要卖80多大洋。

出行方式六:铛铛车

易郡三期归来,邀您重温老北京生活

“排子车”,也叫“板车”,是两个轮子的“人力货车”。

在没有汽车的时代,北京城内的运输和搬家全靠排子车。后来有了汽车,排子车仍然存在了相当时期。排子车是木制的大车,与北京常见的畜力大车的构造和样式大体相同,只是车辕适合人的双臂。排子车的拉法是一人驾辕,另有一至二人拉套。

(民国时期拉着两辆排子车的一家人)

老北京的街道主要是土路,为了防止尘土飞扬,工人推着排子车水车,在城门口“清水泼街”。

(解放初期推排子车做小买卖的商贩)排子车。在没有汽车的时代,北京城内的运输和搬家全靠排子车。后来有了汽车,排子车仍然存在了相当时期,及至汽车日益普及,排子车才消灭。排子车是木制的大车,与北京常见的畜力大车的构造和样式大体相同,只是车辕适合人的双臂。早先是木轮,包着一层铁。后来有了橡胶制品,改用充气的轮胎。排子车的拉法是一人驾辕,另有一至二人拉套。那时排子车所运者多为手工业制品,另外则是为人搬家,这就成了排子车的一项主要业务。

排子车不设门脸儿,在胡同口外摆一辆排子车,留一个人看着,其余的人到茶馆儿去坐着喝茶。主顾可以到胡同口外跟留下的那个人讲活儿,也可以到茶馆找那伙人去讲,都是一样价钱。把东西交他们搬运是完全可靠的,受到人们信任。五十年代,排子车组织起来成立为搬运社,以拉运机器之类大件物品为主了。

(转自sina博客:皇城根下)

每日精彩

(车后安装一个煤气发生炉的轿车)解放之初国家经济困难,汽油、柴油供应极为紧缺。为保证首都公共交通的正常运行,多数公共汽车被迫安装了木柴炉或木炭炉,用木柴和木炭发生的煤气代替汽油。成本很高、操作复杂、劳动强度大,严重影响了首都公共交通的恢复和发展

【“以煤代油”汽车】据资料介绍:为了解决缺少汽油问题,当年进行以煤代油试验。在每辆车后安装一个煤气发生炉,煤块从炉口加进去,炉箅子下装有鼓风机,点炉时手摇鼓风机,炉子生起有红煤后,盖紧炉盖,使其在缺氧情况下产生煤气,供发动机使用。车发动后,就由发动机废气鼓风,使煤炉连续不断地产生煤气。1950年4月9日,煤气发生炉研制成功。使北京市的公共汽车渡过了解放初期汽油紧缺的难关,保证了公共汽车的正常运行。当时,驾驶员上班出车之前三件事:领煤、生火、拖车。发动车时需用拖车拖上两三圈后才能发动。

1956年应用煤气炉(锅驼机)的公共汽车

(1958.北京最后的烧煤公共汽车)【“大气包”汽车】1960年代三年困难时期,北京汽油又严重短缺,公共汽车只能利用煤气作为燃料,因为当年没有气体压缩技术和设备,只能在常压下将煤气储于车顶上的大气袋中,老百姓称为“大气包”。充满煤气的大气包鼓鼓的,当煤气用掉一部分后,大气包就越来越瘪,在车顶上晃晃悠悠,真有点摇摇欲坠的感觉。大气包的车一旦气不足就经常抛锚,以后几年国家经济好转了,“大气包”也消失了。

(1961.在缺乏汽油的年代,48路公共汽车顶着“大气包”开行。)

1961.在缺乏汽油的年代,48路公共汽车顶着“大气包”开行。现在看着真危险,要是歹徒坏人给点了怎么办呢?

由南京调运支援北京的“道奇”公共汽车,周恩来总理批准由南京调运公共汽车支援北京。1949年北京解放初期,北京仅有的几辆公共汽车,远远不能满足市民的需求。后经周恩来总理批准,从南京调来几十辆公共汽车,由铁路运到北京。解决了北京没有公共汽车车辆的燃眉之急。

五十年代初期,北京还先后引进了匈牙利和捷克的客车,作为公共汽车。这两种车的引擎都在车厢内,汽车前脸是平的,所以当年北京人看着这种车特别新鲜,称这种车是“没鼻子汽车”。最初大家对于没鼻子车都看不惯,但是它毕竟容纳量大,适于人口多、出行大量的城市需求。

北京人一开始看不惯的“没鼻子汽车

北京在1935年才有的公共汽车,可是由于公共汽车的车辆和线路都不多,故而有轨电车是当时的主要公共交通工具。解放后,北京市政府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公共汽车的运力渐渐超过了有轨电车。给市民的出行带来极大的便利。

1956.建国门大街行驶的9路公共汽车

1959年.在长安街上行驶的带“挂斗”的公共汽车

晚清、民国时代的北京,当时的交通工具是古往今来都有,可谓古今混合。包括马、骡、骆驼、手推车、洋车、电车、汽车等,林林总总的老北京交通工具里,有不少是现今的人们想不到的。

人类基本生活要素衣、食、住、行,行居四之一。按我国最早、最权威的关于汉字字源的字典——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行,,人之步趋也。从彳、从亍。”步趋是什么?步是会意字,两脚一前一后运动。《说文解字》采取“转注”法,转过来定义:“步,行也。”趋与走也是相互转注:“趋,走也,从走,刍声。”“走,趋也。从夭止。夭止者,屈也。”意思是,趋就是走;走就是趋,走起路来脚掌弯屈。总之,在上古时代,行基本上靠两条腿走路。后来人们发明了舟车代替双脚,至今不少人买辆车还会谦称“代步工具”,表示无意摆阔。春秋战国时期,车辆多少也是各诸侯国综合国力和地位的象征,如“千乘之国”、“万乘之国”。如今北京作为首都,也是全国汽车最多的城市。“乘”多指四匹马拉的车,一车四马为一乘。周朝原本规制是,周天子万乘,诸侯千乘,大夫百乘。但到春秋战国“礼崩乐坏”,诸侯无视礼法,僭侈逾制时有发生。这好比如今市场经济时代,“大红旗”、“奥迪V6”谁都可以坐。

古今混合的近代交通工具

交通运输是继水、粮草等生活资源之后,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元代太保刘秉忠、科学家郭守敬规划设计元大都城,京杭大运河北端通惠河直达大都城市中心的什刹海,由江南漕运到首都的米粮直接送到市内。明代起通惠河水量减少,大运河到通州张家湾而止,张家湾到北京城这50华里地,靠马拉人挽运送,进了东直门就分类卸在各个粮仓里。郭守敬的意识超前的很,他把大都城四至的界限,特别是北部高处,都设在高梁河水系所及范围,沿着城墙开挖护城河,让高梁河水灌入河中。对最高的北护城河,也就是现在北三环安贞门东西一线,除高梁河水之外,再加上坝河水,今天“西坝河”等地名就是那时留下的。护城河水上行舟,沟通大都城四面交通,其立意与今天北京市地铁二号线相同。

晚清、民国时代的北京俗称“老北京”,也就是中国史学上的“近代”。当时处于古代向现代过渡时期,交通工具是古往今来都有,可谓古今混合。传统的畜力乘载,包括马、骡、骆驼、驴等;畜力车辆,包括马车、骡车等;人力车辆,包括手推车、洋车、自行车等;机动车,包括电车、汽车、火车;还有舟船等水上交通工具。林林总总的老北京交通工具里,有不少是如今的人们想不到的。比如:骆驼竟然是老北京主要交通运输工具;中南海到北海还有一条铁路,铁路上跑着小火车。

京剧《玉堂春》“苏三起解”一折,苏三在山西洪洞县遭诬陷,由押差崇公道押往省城太原。“苏三出了洪洞县(衙),将身来在大街边”,想找个去南京的晋商给南京的情郎捎口信救她,崇公道喊了一通,只有去热河“拉骆驼的”了。热河就是清代至今的河北承德一带,与南京南辕北辙,你就死了心吧!这出戏是老北京时候编的,“拉骆驼的”是老北京话,就是用骆驼运货物的人。

将骆驼大规模引入北京作为运输工具,不少人推测是以燕京为金中都的金朝,和建设元大都城的元世祖忽必烈。《燕都杂记》记载,“金宣宗南迁,骆驼三千送犀玉于汴京。”金朝被蒙古人打得鸡飞狗走,金宣宗从中都城逃到原来人家北宋都城汴京,还舍不得金银财宝,以三千骆驼的驼队拉东西。元大都里更有豪华的驼车,当时诗人廼贤描述:“翠幌金车锦骆驼,芙蓉绣褥载双娥。”以后明代《景帝实录》、清代《同治都门纪略》、《京华百二竹枝词》等史籍中,都有京城用骆驼送货的记载,老北京照片也有不少有关骆驼的。

据老北京介绍,他们用皮筋穿在骆驼的鼻子上,类似农民牵牛,六只骆驼穿成一串儿,也叫“一把儿”。最前和最后一只骆驼,项下挂着驼铃。前头的驼铃领路,后头的驼铃告诉“拉骆驼的”,它在跟着驼队前进。拉骆驼的牵着前头一只,驼峰两侧驮着麻袋、箩筐,为人们送来生活用品。干这行的“驼户”大多集中于北京西郊,从阜成门到玉泉山、永定河这一大片区域里。每天早晨,城门一开,一队队“拉骆驼的”排着队进城。

京西门头沟、房山出煤,运煤的驼队一般由阜成门进城,所以阜成门俗称“煤门”;这些专门运煤的骆驼称为“煤骆驼”。清代《竹枝词》唱道:“凿断山根煤块多,抛砖黑子手摩挲。柳条筐压高峰处,阔步摇铃摆骆驼。”除了西山的煤炭,骆驼们还把西山的山货、石灰、沙子等运进城里,供人们吃住之用。骆驼性格温驯,吃苦耐劳,对人无所求,甚至对脚下的路也没有要求,但为人服务鞠躬尽瘁,从金朝起直到民国时期800多年里,为这座城市立下“汗驼功劳”。如今北京市在阜成门外立交桥畔草地上,立了一组驼队塑像,大概是希望它们享受这鲜嫩的美草吧!

在中南海紫光阁旁,清代时期有座仪鸾殿和瀛秀园。一百多年前,从瀛秀园到北海镜清斋之间,修建了一条铁路,是李鸿章为动员慈禧太后批准在国内修建铁路的实验性工程,用意有点类似上海浦东机场到杨树浦的磁悬浮铁路。这条皇家园林里的“西苑铁路”或说“御用铁路”,当然只有慈禧太后、光绪皇帝等皇室极少数人享用了。

话说鸦片战争之后,英国、沙俄纷纷要求清政府准许他们在中国修筑铁路,以进一步控制中国经济命脉。光绪二年(1876),英国干脆不经清政府批准,非法在上海吴淞之间建成中国境内第一条铁路,全长仅30华里,史称“吴淞铁路”。此后,又有几条短程非法铁路相继出现。于是清政府内部一些有识之士,如李鸿章、刘铭传、左宗棠等,主张修建中国自己的铁路。为争取慈禧太后支持,李鸿章建议先在中南海一带建造一条小铁路,让未出国门、未见过铁路和火车的慈禧太后亲身体验铁路、火车的感觉。慈禧太后也热衷新鲜事物,也明白李鸿章建议的用意,乐得照准。

光绪十二年(1886),醇亲王奕譞为准备慈禧太后归政光绪皇帝,发动了西苑三海维修工程,西苑铁路作为三海配套工程同时动工,动用的是海军经费。西苑铁路是继吴淞铁路、北京宣外铁路、唐青铁路之后,中国第四条铁路,李鸿章亲自督海军承办修造,光绪十四年(1888)完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存有《北京中海铺修铁路图样》、《北京北海至中海铺修铁路图样》等平面图画样,专家刘源对此有专门研究。它南起瀛秀园门外,向北经中海北门“福华门”,穿入北海西南门“阳泽门”,沿北海西岸向北至“极乐世界”,折转向东,终点“镜清斋”(后改名静心斋)。“阳泽门”位于今北海大桥西端路北,紧靠海边,如今从此经过都可见到,当年铁路就由此门通过。

西苑铁路全长约3华里,先后分两段进行设计施工。第一段由中海的紫光阁至北海阳泽门,第二段则由阳泽门至镜清斋。两段等长,各为1.5里。南段称“紫光阁小铁路”。图纸中标有“活按铁路”字样。所谓“活按铁路”,就是要用的时候随时安装,不用的时候拆下来。“活按”部分分为三段:一段在福华门内,基本上就是现在中南海北墙以里;一段在福华门外至阳泽门前,基本上就是今天北海大桥西端马路上;另一段在阐福寺前的神路上。当时此地虽非公共交通道路,但也是金鳌、玉蝀桥(今加宽为北海大桥)东西交通要道。还特意设计了检修、存放小火车的车库,并配套设计了一条岔道,直通车库。车库11开间,进深5米,每间各宽3.5米。

铁路修成后,李鸿章很快从法国新盛公司订购了一台机车和六辆客车。光绪皇帝的老师、户部尚书翁同龢在日记中记载:光绪十四年十一月初六日,“合肥(李鸿章)以六火轮车进呈。(自注:)五进上,一送进邸。今日呈皇太后御览。今紫光阁铁路已成,未知可试否也”“进上”就是献给太后、皇上。“进邸”,指献给光绪皇帝生父醇亲王。“火轮车”,指小火车。《翁同龢日记》还记录了小火车的形制:机车身长近一丈,客车身长近三四丈,车厢狭长,每辆客车对面两排可乘坐28人。可见客车车厢里两侧应各有一排十四座的座椅。

这时慈禧太后已移驻西苑,名义上“归政”交权了。以仪鸾殿为寝宫,以勤政殿为议政之处,以北海镜清斋为修身养性的别墅。但实际上慈禧太后是“归政”犹“训政”,就是不想放权。老太太每天上午从仪鸾殿到勤政殿上朝,散朝后偕同光绪皇帝、王公近臣,乘坐小火车到镜清斋用膳。这母子俩天天坐火车上下班,那真是超级新潮!

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乘坐的客车,用黄绸窗帷;王公近臣乘坐的车厢用红绸、蓝绸窗帷。火车虽然不是銮舆大轿,但礼数是不可不讲的。时人《清宫词》中这样写道:“宫奴左右引黄幡,轨道平铺瀛秀园。日午御餐传北海,飙轮直过福华门。”《翁同解日记》光绪十四年除夕也记载“火轮驰鹜于昆湖,铁轨纵横于西苑,电灯照耀于禁林”云云。野史传慈禧太后惧怕机车汽笛轰鸣声,不许用机车牵引,改用太监在每辆客车上拴上绒绳拉车前行。对照以上记载,显然不实。火车在园里运行,既然老太太不喜欢鸣笛,司机何必多此一举?

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侵略北京,慈禧太后挟光绪皇帝仓皇出京西逃。八国联军把统帅部设在慈禧太后的仪鸾殿,并大肆破坏这条御用铁路,拆毁大部分路段,特别是北海里的这段。宣统时期,隆裕太后也想体验带着小皇帝乘车的感觉,要求重修西苑铁路。宣统三年(1911)三月二十七日,命内务府相当于总务处的奉宸苑:“中、北海铁路、轮车迅速一律修齐。”这隆裕太后比起慈禧太后可差远了,拖了五个月银子从哪里来没有着落。又过一个月,阳历已是10月10日,武昌起义,清帝逊位,一切玩完。1925年北洋政府向公众开放北海公园,将残余的西苑铁路完全拆除。如今留下的惟一遗迹,是北海五龙亭西侧滋香亭旁6个方形水涵洞,这是当年为小火车入园专门铺架的铁路桥。

西苑铁路虽然已成陈迹,但当年的皇家小火车还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北京市修建十三陵水库、怀柔水库、密云水库过程中,北京市政当局将小火车调到水库工地,用来拉带拖车,运送土方石料。当时新闻说:“慈禧太后的小火车,开始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了。”后来这辆小火车就无影无踪了。

(完)

富家少爷骑自行车

民国初年,人口增长和城市迅速商业化导致了交通急剧膨胀,铺设与更新街道就成为政府面临的一道难题。1914年“京都市政公所”成立,它的职责就是通过政府行为,改变陈旧的城市基础设施。

有轨电车开通

过去的北京城,只有里九外七共十六个城门作为与外界交往的通道。成为民国首都后,交通流量急速攀升,城门周围立即成为令人头痛的“堵点”。1915年前后,内政部和市政公所共同展开了“正阳门改建工程”。拆除瓮城,保留箭楼,在城楼两侧的城墙上各开两个门洞,仿照外国通例,分出上下行道,车辆行人一律靠左行,这样就产生了最早期的交通法规。此后,又新建了沟通内外城的和平门,在城墙上打开了几个重要的豁口,因堵塞而濒于窒息的十六个城门总算松了一口气。

环城铁路德胜门站

1915年,在交通总长朱启钤提议下,一条环绕北京内城的环城铁路建成,其位置恰恰相当于半个世纪后建成的北京环线地铁。

20世纪最初30年间,几乎所有现代交通工具都被陆续引入北京,北京进入了混合型交通的时代,古老与新兴的交通工具共生共存,形成激烈的竞争。

街口等活儿的人力车

最先占领公共交通领域的是人力车。人力车最初来自日本,又称“东洋车”,被北京人改造后投入大批量生产。它的流行主要在于小巧的车身和不太快的速度,十分适用于北京城原有的道路系统;其次在于送客到门的服务。北京也是第一个将人力车商品化的城市,第一家国产人力车公司“茂顺车行”最早在1901年推出自己的型号,价格定在每辆车47.5两白银。在1925年至1932年间,北京城共有30多家人力车生产厂(又称皮车行)。

1937年,北京街头上出现了营业性的三轮车。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由于汽油等燃料奇缺,再加上三轮车比人力车轻便、快捷、稳当,价格也不算太贵,因此发展很快。到了新中国成立前夕,北京街上跑的大部分都是三轮车,而人力车已寥寥无几了。

20世纪初有轨电车(俗称“铛铛车”)的引进,标志着北京交通史上由畜力、人力到电力的一个质的飞跃。但电车要在北京城站稳脚跟,却是磕磕绊绊,遭遇了来自人力车的顽强抗争。为了保证全城5万名人力车夫不至于大批失业,继续养家糊口,京师总商会呈请市政府限制电车系统的发展。1929年10月22日,北平市人力车夫与电车工会发生大规模冲突。几千名人力车夫冲进电车公司停车场,砸坏、焚烧电车17辆,打伤司机、售票员10余人。

北京的公共汽车到1935年才出现,但公共汽车公司的财力远比不上电车公司,无法与其抗衡,只能勉强维持运行。

北京的第一辆自行车是19世纪70年代由外国人进献给光绪皇帝的。直到20世纪20年代初,自行车才作为一种新兴的代步工具出现在北京街头。当时的自行车大都是英国和日本造的高档名牌货,使用自行车最多的是警察、公务员、邮递员、送货员、报贩和学生,大多数为公车,私车还比较少。

北京的现代交通以“堵”而闻名全国,十一将近困扰北京的交通问题再一次被摆到眼前。徘徊在拥挤的车流之间,你是否想过老北京人到底是如何出行?传统的交通方式都有哪些?它们又有怎样的故事?下面就为大家介绍几样独具北京特色的交通工具,也许从它们的故事中可以回味老北京当年车水马龙的样子。

舟楫和冰床

洋车

骡车和轿子

北京作为明清帝都,在物质、文化生活的水平上为全国之首,在交通运输方面也相对发达于其他地区。但是与同时期的世界相比,北京地区的交通则显得相当落后。

明清两代,北京地面都是土路和石子路。人们出行只能靠驴、骡、车、轿等原始交通工具。按清代规定,文武官员上朝、出行一律骑马,以保持满人尚武的传统,防止八旗子弟的安逸和蜕变。但后来这项制度逐渐松弛,武官出门骑马,文官出行有的骑马,有的乘轿。在清朝,轿子有“官轿”和“民轿”之分,官轿根据职位高低有严格的区分,不得越雷池一步。而民轿一律是青布小轿。还有一种就是“喜轿”,也叫“大花轿”,专用于娶亲。官轿随着清王朝的覆灭被取缔,民轿在辛亥革命后也销声匿迹,只有花轿在今天的农村婚礼中还能够看到。对富贵家庭来说,他们出行不仅可以坐民轿还可以坐马车,老北京的马车是仿西方的四轮马车,可坐三四人,赶车的坐在车箱前高台上,用一匹或两匹马拉着,豪门大户用的都是高级的马车。这一时期也有马车出租行。

对清朝普通老百姓来说,他们的出行则主要靠步行和驴车、马车。毛驴有点类似于今天的出租车,老北京的各城门均有“驴户”,供人雇佣乘骑来往于城乡之间,叫做“脚驴”。每年的庙会,很多人都骑驴来观庙会。农闲时,四郊的农民也把自己家的驴牵出来供人租用。

明清两朝,货物的运输主要依靠手推车和骆驼。手推车当中只有一个车轮,故俗称“一轮明月”。北京在未安自来水管之前,各营业水井给用户送水,概用手推车推运。骆驼则像今天的货车,主要是把山西的煤炭、石灰,还有别处的山货等运进城来,运货时把六七个骆驼用绳子绑在一起,前后的骆驼各带一只铃铛,因而经常可以听到叮当、叮当的驼铃。夏天天热,骆驼要脱毛,就不能干活了,因此,夏天来临时,骆驼的主人就会把骆驼赶到口外,立秋后再回来。

民国以后,市面上出现了洋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人力车,每辆只乘一人,有死胶皮轮及充气胶轮两种。车厢上有折叠式防雨篷,冬天有棉布篷。讲究的车厢两旁有铜灯,客座下有脚铃,由乘客踩铃指挥。也有的在车把上按喇叭,由车夫手捏作响。这种人力车大致分成两种:一种是在市面上拉散座的,乘客招手乘车,临时议价;另一种是在固定宅门拉包月车的,包月车多属主人自备,上面挂“某宅自用”的牌子。抗日战争胜利后,此车被三轮车取代。这一时期,自行车也逐渐成为普遍的交通工具。

三轮车在日本侵华时期,曾是时髦车,三轮车在洋车的基础上再安上一轮,成为三个轮子,由人脚踏而行,大多独座,不像市面上复兴的三轮车那样大,可双人并坐。今天的三轮车成了供人欣赏、品味的彩扮“文物”车。建国后,公共汽车、地铁、城市铁路和私家轿车逐渐成为北京人主要的交通方式,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北京大街上到处跑着私家车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

明清时期,北京地区居民短途出行多靠步行,一些贵族、官员、富户乘轿子或坐驴马车者居多。说起轿子,无人不知,可分为俩人儿小轿,四人小轿和八人以上抬的大轿等。按用途又分官轿、民轿、喜轿、快轿等。那个时代,乘轿是身份的象征,等级要求特别严格,如有违犯必受严惩。

清乾隆年间,骡车开始兴起。一般使用榆木、柳木、桦木制造,高档的还有使用红木制的,装饰也比驴、马车讲究,又快又稳当。有大鞍、小鞍之分,朝官所乘为大鞍车,皆为自用专车,称为拴车。一般百姓只能乘坐普通的小鞍车。当时极为流行,相当于现在的小轿车,有私人的、也有出租的。

清末民初,各种新式交通工具亮相京城,居民出行方式多样化。其中,最显著的就是人力车和三轮车。人力车,北方叫洋车,南方叫黄包车、东洋车,由日本传入中国,1874年,日本商人将人力车进献给慈禧太后,太后出宫时还曾乘坐过此车,它的两个轮子均为木制,为了坚固上面还包了一层铁皮,所以又称“铁皮车”。后来,这种车逐渐在民间流行开来,路口、饭馆、市场、店铺的门外,都能看到人力车夫的身影,随叫随走。随着社会需求的增加,人力车的结构、装饰不断改进,有了“黑老虎”、“周身铜”等车型。据20年代末、30年代初的调查,北京约有人力车3.7万辆,是当时老北京主要的交通工具,人力车夫约5.5万人,而当时北京人口为80万人左右,人力车夫的人数约占当时北京总人口的7%。

三轮车是人力车与自行车结合的产物,由于实用性强,受到北京市民的喜爱,逐渐取代了人力车,成为街上的一道风景。当时有这样一个顺口溜:“三轮车,真时兴,不用腿跑用脚蹬。去前门,逛故宫,东便门外蟠桃宫。坐三轮,心宽松,不用担心打天秤”。1940年,北京城租赁三轮车的车行就达到了200余家,三轮车总数达到了1万辆左右。

汽车在民国时期传入北京。官僚政客、富商大贾出门坐汽车成为身份高贵的象征。1913年,北京出现了小汽车出租行,至1929年,车行发展到60余家,有汽车200余辆,乘坐出租车的主要是富有阶层。

20世纪初,京城街头还有一种新型现代化公共交通工具——有轨电车。由于车顶上的接线设备和电车行驶中发出的声音,人们把它形象地称它为“摩电车”或“当当车”。1924年12月,由官商合股的北京电车股份有限公司开辟第一条前门至西直门之间的有轨电车线路通车,全长9公里,当时,共有10辆有轨电车用于运营。1929年,北京有电车82辆,但大部分车辆老化,运营维艰。1935年,北平政府组建公共汽车管理处,有车30辆,4条营业线路,以辅助解决电车运力不足。

1924年12月17日,前门楼子前热闹非凡,北京电车公司举行了盛大的通车典礼。百余位政府政要和各国嘉宾出席,佩戴着蓝绸徽章的电车公司职员在人群中忙前忙后。据次日的《晨报》报道,“典礼毕,各来宾即乘车东行。”自天安门起,经东单、东四,至北新桥绕行一周。“车上乘客,异常拥挤,沿途观者,亦人山人海,秩序甚好。”第二天,电车正式售票,更受到了市民的热烈追捧。各站的乘客“甚有久候,竟不能登车者”。当时有轨电车仅开通了由正阳门内至西直门大街的第一路10辆车。电车每到一站,无数人挨近车轨观看,把沿路站岗的巡警忙得不亦乐乎。为了驱散轨道上围观的行人,电车大铃铛“铛铛——铛铛”猛摇。不久北京市民就给电车起了个雅号——铛铛车。

上世纪20年代电车进入北京,北京大街上呈现出电车、人力车并行的情景。

1924年,北京第一条有轨电车线路开通。电车铃铛“铛铛”作响,北京人因而把它称为“铛铛车”。

天桥的有轨电车站在砸车风波中幸免于难。

别看北京市民对铛铛车这种新型交通工具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但在电车公司筹建之初却遇到不小的阻力。铛铛车刚一铺轨,就有人投诉它破坏古迹要求改道,沿途商家也觉得竖在道路两边的电线杆影响了自己的生意,表示反对。不过,最视电车为大敌的要数遍布北京大街小巷的人力车夫。自从清末人力车从日本传入中国后,它逐渐成了北京有钱人出行的首选交通工具。老北京胡同纵横,轻巧的人力车走街串巷异常方便。到了上世纪20年代,北京城以拉人力车为业者有7万余人,一辆人力车负担着全家老小好几张嘴的生计。电车跑得快,拉得多,自然成了人力车夫们的天敌。铛铛车还没通车,京师总商会就向京师警察厅呈文劝阻称,“若电车急于开行,此数十万失业平民必更被迫至于绝地……”不过,电车成为城市的主要交通工具,乃大势所趋。即便阻力重重,最终还是通了车。就在电车通车的当天,北京城就有上千车夫卧了轨,企图阻止电车通行。

在有电车之前,人力车是北京人的主要交通工具。

当天,上千人力车夫手持洋车把、木棍和铁锹,涌到西单牌楼,一边走一边喊:“打倒电车公司!打倒电车工会!”19时,北平城四面八方的人力车夫一齐动手,只要看见电车就一通乱砸。据说,人力车夫不懂电路,害怕触电,没敢砸电车的马达和机器,其他能砸的全都砸了个稀巴烂。就连设在天桥电车站的(位于今天桥剧院附近)电车工会办公室被挑了个底儿朝天。

当时报纸刊载人力车夫砸电车的新闻照片。电车地板、车座、车窗被人力车夫砸得面目全非。

趴活儿的人力车夫在前门楼子下面蹲了一溜儿。

这次风波让电车公司损失惨重,总共90余辆电车中,有57辆被砸坏,损失达30万元之巨。虽说这次风波人力车夫不占理,但是面对他们悲惨的境遇,社会舆论还是给予了很多同情。就连电车公司事后都向政府呈文表示,为照顾人力车夫的生计,“每段加大洋五厘,合铜元二枚。”

不管人们怎样同情人力车夫,但交通工具更新换代的脚步谁也拦不住。在人力车与电车反复的博弈中,1946年2月南京国民政府发布命令:自7月1日起,逐步在各大城市废除人力车,而代之以电车与公共汽车。强制废除并不足以使人力车消失,最终还是随着电车、汽车、自行车的日渐普及,人力车才退出了历史舞台。

人都爱怀旧,旧人、旧事、旧物件儿,沉浸在旧时光里,心很纯净。尚古之风透骨入髓深深地浸入北京人的血脉之中,绵延千年,挥之不去。冰嬉既是其一,有《冰嬉图》为证---乾隆年间宫廷密藏的冰上表演盛况:1600名八旗兵勇,各施独门绝技,爬竿、翻杠、飞叉、耍刀、凤凰展翅、金鸡独立,轻如飞燕,疾如鹰隼,看得人目瞪口呆,拍案叫绝。

老北京的习俗中,总有一股子与自然界撕扯不断的情结,像春季风高,人们多玩风车或风筝;冬季多冰雪,则以滑冰为乐,雅称冰嬉。那时节,京城湖泊相连,河汊交错,凡能舟楫之处皆有河船。南来的漕船经大运河沿水道可达积水潭停泊,船货云集。西直门外高粱桥建有船坞,去圆明园可弃轿登舟沿长河而行。您瞧瞧,这老北京的水上交通如何?暖冬丽日,旧时的护城河、什刹海、就是冰嬉的好去处。

先说说这最大众化的“立姿滑”。所谓立姿就是站在冰上自由自在地滑行,除了需要些许技巧,还需要有一双“冰鞋”。就是在千层底的棉窝下绑缚一块木板,板为长方形,厚寸许,板下镶嵌两根铁条,用钉在上面的麻绳将脚连鞋一起固定,这“冰鞋”就算齐活啦!人尚需锻炼掌握平衡的技巧,还要具备摔到了再爬起来的勇气。孩子们竞相在冰上滑行,以快速为胜。

冰车,只坐一人。用木板拼成方形,一尺半左右,底下固定两根平行的铁条,还要配备杵子(我用的是姥姥捅火的铁筷子,赶上烧炕做饭,老爹一准儿饶世界喊我,为这没少挨揍)。把做好的冰车放在冰面上,人坐其上两腿向前伸直,双手执杵子同时向身后用力戳去,冰车就会快速地向前滑出,用力越猛,速度越快,在平滑的冰面上急速扎冰,便可享受风驰电掣般的快感,尤其是最后冲刺的那一瞬间,真是绝妙无比。冰车遂成为了孩子们冬天必不可少的玩艺儿。

在这儿还得捎上几句冰床,其实就是放大了的冰车儿,过去,交通工具不很发达,冰床就成为老北京冬天一种重要的交通工具。冰床以木材制成床形,长五尺余,宽约三尺,可同时乘坐三四人,用棉被盖脚,一个人前边拉,一个人后边推。拉冰床的绳子是骆驼毛拧成的,手拉的部位毛绒略长,以防冻手。拉冰床人的鞋与众不同,是翻毛的棉鞋。过去,指着冰床为生计的多为劳苦大众,极少数是为自己过瘾。冬天的护城河、什刹海,岸旁常放着许多冰床招揽乘客。坐着冰床,驰骋冰上,虽不用足溜,也很有趣。在广庆轩听杨云清说《水浒》,傍晚散书,由银锭桥到德胜门,坐一个来回冰床,然后地安桥喝上四两二锅头,再来盘麻豆腐,那叫一个自在。

您想想:这北京城春.夏.秋三季有水面舟楫之利,冬季有冰床冰面运载。那时从崇文门到前门大栅栏只几个大枚(铜板),既环保又便利。水清柳绿绕京城,这般美景不知能否重现?

(摘自新浪博客:北京爷们儿)

轿子是老北京的传统交通工具之一。明清时期,北京地区居民短途出行多靠步行,一些贵族、官员、富户乘轿子居多。轿子,按用途分官轿、民轿、喜轿、白轿等。

(四人抬的“官轿”)

【官轿】

各个朝代官员出行乘坐的轿子。旧时官府衙门长期雇佣轿夫,称“轿班”。官轿的规格、抬轿人数有严格限制。例如宋太宗规定“非品官不得乘暖轿”。明朝景泰四年规定,在京三品以上得乘轿。在清朝,四品以下官员可以乘坐蓝呢轿子,三品及以上者则可乘绿呢轿子。

老北京的平民百姓也可以用轿子。结婚时用的轿叫“喜轿”,送丧时用的轿叫“白轿”。喜轿是结婚时新娘坐的,一般为轿夫4人,前后各2人,有的除红轿外,另有两乘绿桥,是男方娶亲太太和女方送亲太太坐的。

白轿是旧时有钱人家发丧时用的。老北京的风俗是,送葬的晚辈乘坐白轿。若是女人,限于已婚者,未嫁女子不能坐白轿。

在汽车和火车没有出现之前,船舶无疑是重要的交通运输工具,当年的北京也不例外。

元明清三代,封建王朝定都北京,漕运进入了鼎盛时期,作为大运河的最北端,北京通州因“漕运通济”而得名,当年的漕船搭载着江南的粮食扬帆至此,然后或是分批运往北京城内或是存放在通州的仓储,通州俨然是一个“天下粮仓”。

老北京人说的“冰床儿”,其实就是爬犁。

爬犁,学名叫雪橇,也被称为冰床、凌床、冰车等。在北方是一种人人熟悉的交通工具和孩子们的娱乐工具。我们小时候玩的冰车,跟它大同小异。只不过我们那是“玩具”,不是“工具”而已。

(1920.行走在北京护城河上的冰床)

现在,冰床运输的事早就没有了。只剩下冬天公园里租给小朋友玩的冰车,春节期间价格不菲呀。

老北京的驴车很多。后来骡车,马车兴盛起来,驴车就日渐减少了。

驴车也有自用的和营业的之分。自用的驴车,如粮店有自备驴车,外出送货用。郊区农民有自用驴车,用以进城拉粪土或卖瓜果蔬菜等农产品。

公元960年,趙匡胤「黃袍加身」建立宋朝以後,相繼滅掉了南方的吳越、南唐等割據政權。但是在宋太祖和繼任的宋太宗心目中,只有夺回後晉時割給遼國的燕雲十六州,才算是真正完成了統一大業。因此,宋朝為了爭奪燕、雲地區,幾次與遼國發生戰爭。公元979年7月,宋遼兩軍大戰於高梁河(今北京西直門外),遼軍耶律沙部佯敗而宋軍乘勝追擊,卻遭到遼軍耶律斜軫和耶律休哥兩部左右夾擊。此時耶律沙又率兵回擊,配合左右兩部共同攻打宋軍,使宋方大敗,甚至連御駕親征的宋太宗也因臀部中箭受傷而不能策馬,要乘坐驴車倉惶逃走。遼軍追至涿州,因未能趕上太宗而不再追擊。宋太宗能夠安然逃離戰場,這輛驴车實在功不可沒。

如今在許多偏遠的农村、山区,驴车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THE END
1.大气座驾驶来,外观气场强大无比。车家号发现车生活大气座驾驶来,外观气场强大无比。琼儿说车 发布于 湖北 0 浏览 2025-01-07 11:24 播放器加载中 本内容来自汽车之家创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和立场。 标签: 纠错/举报 0 收藏 分享 简介: 大气座驾驶来,外观气场强大无比。琼儿说车 21关注 209作品 关注 琼儿说车 精选车系视频 作者视频 https://chejiahao.autohome.com.cn/info/18701988
2.轴距长短的优缺点是什么?为什么越好的车车头越长在驾驶操纵感上是很不错的,这得益于汽车的长轴距,在驾驶汽车时,传递动力的顿挫感会更加少。此外车辆的舒适度较高,就算把腿伸直或者是翘起二郎腿也不会感觉到太大的压力。 3、外观大气: 一般来说,车辆轴距越长,那么车身就越长。有些人喜欢车身比较长的车,这是因为车身越长,那么看起来车子就越大气。 https://www.yoojia.com/ask/3-9560078120476858760.html
3.超炫豪车展!25个大气豪迈的汽车网站欣赏优设网甲方眼中的大气长什么样?今天让你看个够!今天分享一组优秀的汽车,噢,不,豪车系网站,几乎每一个都是高端大气的顶尖范例,童鞋们可以进来学习一下,给汽车网站做设计,有哪些共同点可供借鉴。 特色网站巡礼: 《涨姿势!21个典雅精致的博物馆网站》 《高端大气!20个豪华汽车、摩托车网页设计作品欣赏》 https://www.uisdc.com/25-automotive-websites
4.汽车起名字女孩寓意吉利汽车名字及标志寓意聚财的汽车企业好名二手车取什么名字好 个性大气的汽车起名推荐 对于二手车企业品牌的取名,老板们是非常关心的,首先我们名字要尽量的起得简单上口,也要方便我们去记忆和沟通,同时也要让名字的寓意具有胜利、吉利、吉祥,能够源源不断的带来财运,更好的去突出体现这一家二手车企业品牌的,能够去提高信任感。 https://huochengrm.cn/qiming/7fthenjj.html
5.工业经济领域百问百答6.什么是战略新兴产业? 答: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先进产业。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材料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新能源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数字创意产业https://www.zjk.gov.cn/content/bwbd/197960.html
6.个人开汽修店铺起名大全开汽车维修店取什么名字好有涵养(汽车维修针对汽车维修起名这个问题,不少网友都了解一些,有人问我关于汽车服务公司起名免费这个问题,还有人问我这样的问题。这到底怎么一回事?在此维修公司起名字大全免费,小编从维修公司起名字大全免费,汽修厂名字大全好听霸气,汽车服务公司起名免费,汽车服务中心取名大全,汽修厂名称简单大气,适合汽修厂的名字大全,汽修店起名高端https://www.16757.com/ysh/xingming/3883.html
7.台风——呼啸盘旋在神界和人间的海面上(台风)乐评台风,意味着被动接受,且无力反抗。当这种被动感占据着你大部分生活的时候,就巧妙地形成了人们常常诉说的压力。它像一个漩涡,但压力和台风不一样,台风短暂停留,压力无孔不入,甚至有可能,你终其一生都在被动接受。根本不存在出口,也找不到出口。这场台风曾经在我们内心翻滚地跃跃欲试,现在我们将它捕捉,为荒诞的世https://music.douban.com/review/14773682/
8.汽车取名大气吉祥的汽车名推荐伴随着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地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高,有的人为了方便出行会选择购买汽车。很多创业者也从中找到了商机,那么有什么大气吉祥的汽车名推荐呢?想要了解更多公司起名,就来奇缘阁看看吧! 汽车取名 平鑫、虹荣、艾圣、心林、润杭、虹杰、https://www.qiyuange.com/qiming/70177.html
9.几楼不会吸到汽车尾气汽车尾气不达标什么原因6、火花塞长时间未更换。 以上我们为大家介绍的是关于几楼不会吸到汽车尾气和汽车尾气不达标什么原因的问题,小编的介绍希望可以帮助大家。汽车尾气虽然对于人体是有一定的害处的,但是相对来说危害不大,所以在对于选择房子的楼层时其实影响也不大。当然如果我们想要选择高一些的楼层那是的。https://zhishi.fang.com/jiaju/qg_978462.html
10.车长5米5!尊界S800再曝渲染图,真是国产“劳斯莱斯”?在此前的广州车展舞台上,我们已经感受到了尊界品牌所拥有的那份所谓“尊”气。毕竟,去到尊界品牌展台的人,除了那些被特约邀请的,其它人一概都不许进入,那这不是很尊又是什么? 当然,从华为余承东余总对于尊界新车的爆料中我们也能够得知,尊界首款车型是一款车长达到了5米5的轿车,比路面上99%的车要更长,那https://www.dongchedi.com/article/7440390415682945590
11.九龙A5怎么样九龙汽车九龙A5缺点优点口碑评测九龙A5怎么样? 九龙汽车-九龙A5 全部年款 品牌找车: 请选择品牌 请选择车系 平均得分:完美之选,不容错过 5.0/ 5.0 全部31条点评>> 在同价位车中排行(共691辆): 57 外观 49 油耗 54 动力 53 操控 53 内饰 50 空间 48 质量 我要打分>> 排序:https://www.58che.com/4716/revie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