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金2025年展望汽车及出行设备:自主崛起,关注龙头机遇和技术创新

商用车及二轮车:行业周期向上,把握核心龙头配置机遇。我们认为,在更新置换支撑、以旧换新政策或延续、宏观经济回暖、出口需求稳健等因素利好下,2025年重卡与客车行业向上周期延续。商用车行业集中度高,龙头内外兼修盈利稳健、现金流充沛,同时具备高分红意愿,我们看好其长期配置价值。二轮车行业迎来供需两侧政策利好,我们预计2025年行业销量有望实现同比10%以上的增长,看好头部品牌在新国标落地后迎来份额增长、量价齐升。

以旧换新政策不及预期,国际贸易政策风险,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

乘用车:自主崛起延续,龙头机遇明确

复盘:总体销量和结构稳健,新能源、自主表现分化

总量表现超预期,混动渗透率兑现高增

车市表现超市场预期,央地刺激政策联动助力需求高增。据乘联会,1-11M24乘用车产销增速为同比+4.4%/+5.6%,累计上险2062万辆,同比+7.6%。分阶段来看,1H24内需相对平淡,2H24以旧换新政策叠加供给端价格下探带来边际变化。

新能源渗透率创新高,混动渗透率兑现高增。据乘联会,1-11M24新能源批发量达1071.6万辆,同比+38.1%,其中混动同比+80%。据交强险数据,1-11M24新能源渗透率达45%,较2023年提升+10.9ppt。自7月起,月度新能源渗透率持续突破50%,混动成为渗透率增长的主要推动力。我们认为,纯电渗透率已迈入稳健增长阶段,但混动渗透率如我们此前预期提升较快,主要受益于供需两端共同带动。

图表:乘用车产销量下半年快速增长,政策支持下超市场预期

注:11月进口量尚未公布,11月进口量为我们预计值

图表:2024年10月新能源渗透率突破50%,PHEV占比持续提升

出口保持稳健增长,但外部环境挑战加剧。据乘联会数据,1-11月乘用车累计出口438.7万辆,同比增长27%,出口持续保持稳健增长;新能源累计出口约108万辆,占乘用车出口的比例为25%,较2023年持平微降。我们认为,下半年海外市场环境受到贸易政策调整、红海航线运力紧张、出口船期等影响,月度出口量有所波动、同比增速放缓,全年出口兑现稳健高增。

价格竞争延续、烈度有所下降,头部新能源盈利性改善,合资亏损扩大

价格竞争延续,新车定价策略更积极、降价增配,合资及豪华品牌价格折扣持续提升。回顾2H24,我们认为价格竞争仍然较为激烈。一方面,自主新能源车型定价策略仍较为积极,降价增配趋势延续。另一方面,合资及豪华品牌折扣率继续提升,达到近年来的高位水平,量利平衡的难度进一步提升。

图表:重点合资品牌折扣率持续提升

图表:豪华品牌折扣率持续提升

头部新势力车企毛利率提升明显,强势自主车企波折向上,合资盈利持续承压。尽管行业价格竞争激烈,但头部新势力车企和传统车企毛利率整体保持了稳健提升的态势,其中零跑、赛力斯、小鹏改善尤为明显。我们认为共性因素在于规模效应和供应链降本。比亚迪、长城、吉利毛利率季度间有所波动,但整体保持在相对高位水平。合资品牌折扣放大、销量下滑的压力仍然较大。

自主向上、新能源强者恒强,二梯队进入突围赛

自主总体向上但表现分化,合资份额总体承压。自主品牌份额迎来快速提升,根据乘联会数据,10月自主品牌单月渗透率达70%,同比提升接近10%。拆分来看,自主品牌份额表现分化。合资方面,各车企普遍份额下滑,其中合资豪华品牌韧性较强,日系、美系车企份额跌幅高于德系车企。

图表:总体格局变化

新车周期仍为关键,大单品表现强势,布局蓝海市场亦有成效。

比亚迪混动产品周期强劲,地位稳固。1-3Q24的新能源市场份额较2023年基本持平。从细分市场份额来看,尽管公司在混动市场份额有所下降,但仍保持了45%的高位。

银河、零跑新车型瞄准蓝海市场,突出性价比优势。吉利银河、零跑的新车型瞄准蓝海市场,银河品牌定价策略更积极,采用全新混动技术路线,新车型订单优于此前车型,带动销量实现快速提升。零跑发布两款高性价比“越级满配”新车,月销持续爬坡。

小鹏智驾技术降本赋能新品,高阶智驾下沉至20万元及以下市场。M03产品带动高阶智驾下沉到15万元价格带,P7+采用纯视觉智驾方案、舒适配置多。我们认为20万元价格段内以大空间、家庭出行和智能驾驶为特色的纯电产品供给较少,P7+车型具备上量潜力,上市24小时订单突破3万辆。M03和P7+均实现了上市即交付,带动小鹏11月交付量突破3万辆创历史新高。

展望:政策预期加强支撑需求稳健增长、竞争延续,把握四条主线

展望2025年,我们认为投资策略总体需把握板块投资节奏,整车或优于零部件布局,具体策略如下:

以旧换新政策延续预期不断提升,国内需求有望保持稳健增长。展望2025年,我们预计中央财政支持汽车消费政策将大概率延续,方案有望于年内落地,但考虑到各地方政府情况不一,地方置换补贴政策的跟进仍需观察。总体上,我们仍然判断1Q25透支效应有望弱于2024年,季度销量环比降幅控制在15%左右(24年为25%)。假设以旧换新补贴方案2025年全年执行,我们预计国内需求将有望实现5%的正增长,整体乘用车销量结构依然稳定,无需过度担忧今年以旧换新政策对20万元以下市场的透支。其中,新能源有望保持25-30%增速;此外,我们预计出口量增速为15-20%。

价格竞争或延续,但竞争烈度有望缓和。2024年年初,头部新能源品牌率先降价去库,带动其他车企加速跟随;展望2025年,考虑到库存水平、新车周期、增长动能等,我们预计头部新能源品牌价格策略相较2024年或偏保守,市场价格竞争有望缓和。另一方面,合资品牌燃油车型折扣率已经处于相对高位,考虑到全球车企2024年盈利普遍承压,我们认为2025年合资品牌继续折扣扩张的空间相对有限。综合来看,我们判断价格竞争激烈程度有望缓解。

图表:乘用车批发销量

图表:乘用车零售销量

聚焦细分蓝海市场,跟踪重点车型,挖掘投资机会。我们认为,当前仍可挖掘潜在空间大、供给有待进一步丰富、智驾下探等细分蓝海市场;具体来看,我们认为10-20万元混动、20-30万元混动SUV、10-20万元纯电动仍为新能源中增速潜力大、格局相对良好的细分市场。随着细分市场供给逐步丰富,我们判断有望带动新能源渗透率继续增长。

我们认为市场格局已经进入到第一波淘汰赛阶段,头部品牌份额稳固并加强,2025年其他强势车企阵容有望迎来确立,二梯队格局分化,部分品牌有希望实现销量远超行业新能源平均增速,并逐步实现盈利转正。

出海迎难而上,部分自主品牌仍具α;智能化有望迎诸多催化

智驾料将成为产品力差异关键,“智驾平权”、体验升级为两大主线。受益于硬件降本、算法升级,小鹏已率先将L2+高阶智驾功能带入20万元以下价格带,比亚迪规划2025年销量中60%以上的车型搭载高速NOA及以上的智驾系统,其中高速NOA功能将覆盖10-15万元车型,将有超20款车标配中阶智驾。作为20万元以下价格带的主导品牌,我们认为上述车型配置智驾能力,有望加速完成智驾普及和功能下沉。同时,在城市NOA覆盖范围、人群扩大的基础上,车企致力于继续提升体验。此外,我们认为特斯拉FSD进入中国市场、Robotaxi进展、L3法规落地等有望对智驾条线形成催化。

华为对外合作持续深化,智选新车+HI模式扩圈热度可期

HI+模式快速发展,2025年有望赋能国企改革。展望2025年,国央车企与华为合作有望进一步深化。一方面,战略合作升级为股权合作,据2024年8月20日长安汽车公告,阿维塔出资115亿元入股引望公司10%股权。另一方面,我们认为或有更多国企引入HI+模式,加速赋能国企改革,如2024年11月30日,广汽与华为共同举行了智能汽车战略合作签约仪式,正式宣布联合打造全新的高端智能新能源汽车品牌。

商用车:内生外延均有增长点,把握核心龙头配置机遇

重卡:政策支持延续上行周期,龙头展现核心资产价值

销量复盘:内需复苏低于预期,出口保持韧性

2024年重卡内需复苏力度弱,出口韧性仍存。参考中汽协,2024年前11月重卡行业批发销量同比-4.8%至81.8万辆,其中内销/出口分别同比-8.6%/+4.2%至55.0/26.7万辆。分阶段来看,1Q24“开门红”传统旺季下批发及渠道库存大幅提升,2-4Q24持续消化库存、销量逐步走弱,尽管7月底迎来中央层面以旧换新补贴,但受地方出台政策节奏、经销商与用户观望情绪等因素影响,8-10月政策落地效果偏弱,11-12月在年底政策退坡前有所冲量。我们预计2024年全年重卡内销/出口分别同比-5%/+5%至60/29万辆,批发基本持平至89万辆(均为中汽协口径)。

图表:重卡行业销量复盘

天然气重卡如期增长,新能源迎来放量拐点。参考交强险,2024年前11月天然气重卡累计上牌量同比+16%至16.85万辆,内销渗透率同比+6.3pct至31.6%;新能源重卡累计上牌量同比+136%至6.68万辆,内销渗透率同比+7.6pct至12.5%。天然气重卡销量符合我们预期,主要系LNG气价进入稳定低位区间后产品经济性凸显;新能源重卡渗透率突破10%的拐点增长,超我们年初预期,受到电池成本下降后经济性优势、政策鼓励双重因素支持。我们预计2024年全年天然气/新能源重卡累计上牌量分别达到18/8万辆,内销渗透率为30%/13%。

销量展望:政策支持顺周期增长,新能源化高速成长

2025年期待政策发力带动内需增长,出口维持稳定。我们认为,相较于2023-2024年出口贡献销量增量,2025年行业的核心驱动力则在于内销。我们预计明年重卡行业内销有望同比+10%至15%至65-70万辆,出口有望同比+3%至10%至30-32万辆,合计批发同比+7%至15%达到95-102万辆水平(均为中汽协口径)。

图表:重卡行业分燃料类型展望

龙头内外兼修盈利改善,强现金支持高分红

行业价格竞争趋缓、库存逐步合理,龙头内外兼修旨在改善盈利。参考中汽协,2024年前11月中国重汽、一汽解放、陕重汽、东风汽车、福田汽车的销量份额28%/20%/17%/16%/8%,CR5集中度达到87.8%。尽管行业格局稳定,但由于2-4Q24持续去库、内需景气度偏弱影响2024年以来国内价格竞争激烈。在国内单车收入承压的背景下,重汽、潍柴等整车厂通过对内降本控费、对外提高出口产品单价及盈利能力等方式实现整体盈利改善。向前看,我们判断2025年行业库存进入合理偏低水位、价格竞争或将趋缓,龙头整车厂盈利优势有望延续。新能源重卡行业竞争格局尚未分出胜负,值得持续跟踪观察。

龙头个股展现核心资产价值,强现金支持高分红。我们认为,行业端,受益于更新置换支撑、政策催化发力、出口需求稳健,重卡上行周期仍在延续、向下风险可控;个股端,新能源化既是挑战也是机遇,现有龙头厂商反应灵活、资金充沛,且营运能力高效,资本支出压力较小,盈利韧性较强,有望实现强者恒强,逐步展现核心资产价值。同时,我们也强调重卡龙头企业较高的现金分红能力与意愿,高股息率带来防御属性。

客车:行业复苏周期延续,核心龙头具备长期配置价值

出口延续高速增长势头,座位客车对内外销增速形成有力支撑。2024年中大客行业总量延续增长势头,据中客网数据,11M247米以上中大型客车批发销量为9.5万辆,同比增长26%。分地区看,11M24出口中大型客车3.9万辆,同比+35%;国内销售中大型客车5.6万辆,同比+20%。

以旧换新支持新能源公交替换,内需仍有修复空间,出口有望持续发力。2024年7月新能源城市公交车及电池更新补贴细则出台,我们认为对4Q公交销量有望带来一定拉动效果,若政策补贴延续至2025年,叠加地方化债等政策支持,公交销量尚有较大的恢复空间。出口方面,海外公交需求持续修复,考虑到中国客车的海外竞争力和新能源客车的增长潜力,我们判断2025年客车出口有望实现10%以上的增长。

图表:国内中大客销量平稳,出口延续增长趋势

注:黄底红字系当年度中大客行业销量前十名的制造厂份额,白底黑字系当年度不在销量前十名的制造厂份额。

两轮车:供需两侧政策利好,低基数上头部品牌有望迎量价齐升

供需两侧政策利好,低基数上头部品牌有望迎量价齐升。我们认为今年上半年的国检、下半年的新标准切换对行业销量形成一定扰动,头部品牌今年的销售策略并不激进,行业价格竞争已然趋缓,3Q24渠道库存处于下降趋势。在今年的低基数上,我们认为若以旧换新政策延续,叠加补库需求,有望对明年的行业销量形成拉动,明年行业销量有望实现同比10%以上的增长;行业格局上,新国标落地,尾部企业或面临出清,头部品牌份额有望继续增长,实现量价齐升。价格端而言,我们认为头部企业具备价格传导能力,ASP有望实现稳中有升。

零部件:把握产业链外延、智能化、全球化三大主线

人形机器人:海内外共振产业全面提速,2025年或仍为市场主线之一

Q1:产业前景如何?——对标汽车,下一个千亿元级别大产业

人形机器人是终极通用智能终端,是AI技术的最佳硬件载体之一。我们认为,人形机器人是终极的通用智能终端,最普适性的人形机体(硬件)+多场景下可自主学习决策的AGI(软件)=人形机器人。其中,硬件可依托数十年来逐步成熟的工业产业;而通用人工智能进化是近20年来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2017年以来以Transformer为代表的生成式AI出现再次引爆行业热潮。

远期2C场景潜力巨大,又一个千亿元级别产业。展望长期,综合考虑技术可行性、机器人成本与各国人力成本的比较,并且类比电动车渗透曲线,我们测算至2030年人形机器人全球市场需求有望达到100万台,是又一个千亿元级别产业。

Q2:当前进展如何?——产业全面提速,2025年或依旧为市场主线之一

国内:华为领衔,头部企业跨界入局,产业全面提速。国内人形机器人市场的最大变化是头部企业加速跨界入局,其中最重磅的是华为:11月15日华为(深圳)全球具身智能产业创新中心宣布正式运营,现场与16家企业签约合作备忘录,包括兆威机电/禾川机器人/拓斯达/埃夫特/中坚科技/乐聚/大族机器人等。除华为以外,还有多家企业涉及人形机器人布局,包括:电池企业,宁德时代;车企,赛力斯、小鹏、长安、小米等;AI企业,字节跳动等。

在量产前,我们推测特斯拉有望于2025年初完成产品定型。结合2024年11月28日Optimus更新的灵巧手视频,我们认为灵巧手是后续方案变化的重点,包括:1)自由度提升,灵巧手从此前的11自由度提升到全新22自由度;2)未来工作集中在拓展触觉感知集成、利用腱绳完成精密控制以及减轻前臂重量等;3)潜在变化包括电机降本替换、增配微型丝杠传动等。

Q3:投资机遇何在?——硬件量产降本为国内供应链的主逻辑

车端供应链可迁移至人形机器人产业,量产降本为人形机器人刚需,也是国产供应商核心机遇。人形机器人的架构与汽车类似:感知、决策、执行、动力。以特斯拉OptimusGen-2为例,我们测算BOM成本约30万元,其中行星滚柱丝杠、六维力传感器等价值量占比34%/13%。为达到2-3万美元价值目标,国产替代的量产降本为必需,这也是国产供应链的核心机遇。

图表:当前版本硬件价值拆分图,直线执行器、旋转执行器价值占比37%/25%

图表:当前版本硬件国产化率与人形机器人弹性示意图

智能驾驶:三条主线逻辑推动智驾上量及产业升级

主线一:高速/城市NOA渗透率拉升,“车位到车位”成竞争焦点

城市NOA全面铺开,功能使用范围、边界大幅延伸。2024年以华为系、小鹏、理想为代表的智驾领先梯队快速拓展运营边界,引入端到端算法架构,当前已可支持全国城区道路,并且功能已向车位到车位的领航辅助驾驶延伸、竞争。我们认为,2025年受比亚迪智驾普惠带动,各车企有望进一步将NOA价格渗透至10万元价格带车型,撬动高阶智驾渗透率快速提升。同时,城市NOA/高速NOA的硬件方案快速优化降本,结合更多算法玩家的进入(地平线、经纬恒润等)也有助于降低功能门槛,助推渗透率提升。据我们测算,2025年城市NOA和高速NOA渗透率有望达到11.6%和22.2%,相较于2024年有近乎翻倍的空间。

图表:2024年1-10月乘用车新车NOA渗透率

图表:2023至2030年各智驾功能渗透率预测

打通场景端到端,“车位到车位”功能成为车企智驾水平的试金石。“车位到车位”功能,指乘客可以从任意位置上车并设定目的地,进入车内即启动智驾系统,系统在自动驾驶系统与泊车功能无缝衔接下,提供车位到车位不间断的导航辅助驾驶,连贯平顺地抵达下一个车位,实现了城区、高速、泊车等功能全链接,正成为车企智驾追求差异化竞争的新切入点。

龙头企业争相布局。2024年8月6日,华为在行业内首次正式提出车位到车位功能概念,公布其将搭载于享界S9的ADS3.0系统。随后,理想、小鹏、小米、极氪等陆续跟进“车位到车位”功能。我们判断,明年第一梯队以优化“车位到车位”功能为主,第二梯队以快速追赶为主,第三梯队则以功能落地为主。

图表:主要车企“车位到车位”进展情况

主线二:特斯拉FSD入华预期与Robotaxi,两个潜在强催化或影响国内智驾行业走向

特斯拉公布Robotaxi计划,业态由硬件销售向出行服务转型。2024年10月,特斯拉首次公布Cybercab无人驾驶出租车与Robovan无人驾驶巴士,车辆未配置踏板、拨杆或方向盘。公司规划,相比当下1美元/英里的平均出租成本,Cybercab成本将降低80%至每0.2美元/英里,并可以3万美元的价格私人购买;公司预计特斯拉robotaxi最晚不低于2027年量产。马斯克认为在FSD技术水平达到标准、符合政策法规要求后,特斯拉具备FSD的车辆将均可提供无人载客服务,并推出“TeslaNetwork”服务网络允许自营和三方车主车辆一并接入。

主线三:乘用车L3标准法规有望出台,阶段性进展或将轮番催化

L3试点工作已进行一年,2025年或迎来收获时刻。2023年11月1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工作的通知》(《通知》),揭开L3有条件自动驾驶试点落地的序幕。根据2024年6月4日工信部公告,本轮比亚迪、蔚来等9家车企入选,后续将开展产品准入测试及安全评估等环节。我们预计,随着试点深入,例如体验评测、测试数据、合作进展等阶段性成果或将陆续公布,对市场情绪产生阶段性催化。

汽车芯片&域控制器:域融合重塑产业竞争格局

域控制器产业链分工明晰,芯片是核心部件。上游为芯片、软件提供商,主要负责底层架构的搭建以及芯片的研发,产业地位较高,头部厂商盈利能力强,行业集中度较高,主要由于芯片稀缺性和高壁垒性,传统巨头先发优势明显;国内厂商实力逐步增强,具备国产替代逻辑。中游为域控制器集成商,主要基于底层架构做定制化开发,低成本规模化量产而提供价值,盈利能力低于上游芯片厂,竞争格局较芯片环节更加分散,目前来看一众国内Tier1具有本土优势。下游为整车厂,部分自研能力强的整车厂采用自研加代工模式,例如特斯拉自研域控制器,和硕、广达代工,其他整车厂则采用联合开发或“交钥匙”方案,在性能和成本控制方面实现较优解。

图表:域控制器产业链价值分布

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正在推动舱驾融合方案由多芯片方案向OneChip方案演进,以实现硬件、软件和应用的全面打通。域控制器加速渗透,域融合架构渐成趋势,行业竞争明显,我们认为国内域控制器厂商、汽车基础软件提供商、SoC芯片厂商会迎来进一步发展机遇。域控制器厂软硬兼修,往平台化方向发展。国外控制器领域主要厂商包括博世、大陆汽车、哈曼、伟世通和安波福等。中国本土企业主要有德赛西威、华阳集团、均胜电子、经纬恒润、科博达、英恒科技、天准科技、知行科技等。汽车基础软件及中间件厂商以软件连接产业上下游进行开发,主要企业有东软睿驰、中科创达、光庭信息等。芯片产品路线指向大算力与高融合,目前业内主要厂商包括英伟达、高通、特斯拉、华为、地平线等。

图表:舱驾融合解决方案梳理

出海:全球贸易摩擦持续,掘金东欧及新兴市场

出海依旧大势所趋,欧洲、东南亚扩产成为新热土。零部件出海为大势所趋,中国零部件企业加速布局美国本土以及东南亚、欧洲等全球产能,是降低政策风险的可行方案之一;由于美国-墨西哥/加拿大方面贸易摩擦风险持续提升,东南亚和东欧成为中国汽车零部件的新风口。据我们统计,2H24零部件板块中上海汽车空调配件股份有限公司、宏鑫科技、宁波高发、正强股份、泉峰汽车、天成自控宣布海外建厂,目的地分别为摩洛哥/泰国/新加坡及马来西亚/新加坡及泰国/匈牙利/泰国等地。

海外车企供应链逐步开放,零部件从结构件逐步向汽车电子、被动安全等产品扩散。我们梳理了2021年至今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公告获得的海外客户订单情况,发现呈现以下趋势:1)客户角度看,逐步从特斯拉、VINFAST等全球新势力扩散至通用、宝马、奔驰等欧美头部品牌;2)零部件角度看,逐步从早期的冲压结构件(电机壳、刹车片等)扩散至门槛相对较高的汽车电子(传感器、智能网联类项目)、被动安全(座椅、空气悬架);3)定点项目从单个车型走向平台产品,订单金额体量增加。我们认为,全球车企电动化转型趋势不改、盈利改善需求仍存,中国供应链有望凭借电动智能化技术的先发优势、制造业成本与服务优势以及本地化建厂,进一步打开海外车企供应链,向全球供应商的角色迈进。

以旧换新政策不及预期。我们预计以旧换新刺激政策有望于2025年延续并扩大范围和力度,若政策退坡或者细节低于我们预期,汽车行业内需或将受到较大挑战。

国际贸易政策风险。2024年年内欧盟、美国对华电动车产业贸易限制政策靴子接连落地,加征关税或对新能源车出口量和单车利润造成一定负面影响。

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铜、铝等原材料价格上扬、波动幅度加剧,直接影响汽车产业链各环节的生产成本。若未来持续大幅波动,可能导致公司经营业绩出现较大变动。

邓学分析员SAC执证编号:S0080521010008SFCCERef:BJV008

常菁分析员SAC执证编号:S0080518110003SFCCERef:BMX565

任丹霖分析员SAC执证编号:S0080518060001SFCCERef:BNF068

厍静兰分析员SAC执证编号:S0080522080010

荆文娟分析员SAC执证编号:S0080523010002

袁牧分析员SAC执证编号:S0080523110002

隋诗华分析员SAC执证编号:S0080521080002SFCCERef:BTI961

杨东冀分析员SAC执证编号:S0080523070015

陈雅婷分析员SAC执证编号:S0080523120006SFCCERef:BUU724

张嘉祺联系人SAC执证编号:S0080123030040

司颖分析员SAC执证编号:S0080524060010

水嘉琛分析员SAC执证编号:S0080524090002SFCCERef:BUN390

崔力丹联系人SAC执证编号:S0080123070118

叶子安联系人SAC执证编号:S0080123100099SFCCERef:BUJ113

THE END
1.中国名牌汽车排行榜根据大数据技术,综合品牌实力、产品销量、用户口碑和网友投票等,评选出了2024年的中国名牌汽车排行榜。其中,国产汽车十大品牌排行榜的前几名包括比亚迪BYD、奇瑞CHERY、吉利汽车GEELY、长安汽车、SAIC上汽等。此外,汽车销量排行榜也是一个参考,例如比亚迪的海鸥和宋PLUS新等车型表现优秀。不过请注意,这些数据仅供参考,请以https://news.yiche.com/baike/5160212.html
2.官宣!2024年豪华车质量排名出炉:保时捷卫冕,宝马优于奥迪奔驰最后,其它上榜豪华车品牌还有排名第二位的雷克萨斯和排名第三位的凯迪拉克,雷克萨斯依然未能登顶,其PP100也超过了200个,不过它在北美市场依然是被认可,而在销量方面处于二线的凯迪拉克,质量表现居然进入前三,还是比较令人意外的,另一家美系品牌林肯汽车,则是排名垫底,PP100达到了230个。https://www.dongchedi.com/article/7456379903978521140
3.燃油车靠车标区分阶级,那现在电车靠什么?第一梯队的智能驾驶应该燃油车靠车标区分阶级,那现在电车靠什么? 第一梯队的智能驾驶应该是什么表现?#电车赶超油车了吗 #自动驾驶 #问界m9 #智己NOA智驾中国行 #返程 @抖音汽车 灵犀熙不撩车 211492024-02-17 简介:展开 声明:本文由车市号作者撰写,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网上车市。文中部分图片来源网络,感谢原作者。https://cheshihao.cheshi.com/video/1996154.html
4.相比十年前,雪佛兰的销量为什么下滑得这么明显这个我倒不是很确定。但是,这个车标的形状确实跟某物有点撞,很多女生特别不喜欢。 综上,雪佛兰作为一家美国排名前三的车企,无论是文化底蕴、品牌历史还是技术实力,都是具有极强竞争力的。现在国内的惨淡销量,完全配不上他的江湖地位,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https://www.yoojia.com/ask/17-12167578360368322588.html
5.林志颖代言小鹏现特斯拉车标官方:玩梗处于“销量拐点”的车型,G6的市场表现或将影响小鹏汽车未来能否重回造车新势力第一梯队。 公开资料显示,小鹏G6作为 SEPA2.0" 扶摇 " 架构下的首款车型,新车定位中型轿跑 SUV,售价22.5万元起,市场竞品将直接对标特斯拉 Model Y。https://www.12365auto.com/news/20230612/50633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