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业目前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从落后挨打,到现在巨龙腾飞,中国制造人付出了巨大心血和努力。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中国目前许多产品仍然高度依赖进口,中国制造在这些领域的研发和生产依然存在难以攻破的技术难关。所以,在“以内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大背景下,进口替代成了中国制造下一步由大到强的主攻方向。
1、高端数控机床
机床是现代制造的基础,没有机床的支撑,现代制造将寸步难行。随着时代和科技的发展,制造业对精密加工的要求越来越高,更高精度的产品不得不依赖高端数控机床。
目前国内的高性能机床基本上都是从德国、美国、日本这些国家进口,高端数控机床自给率不足10%,虽然我国不断加大对高端机床的研发投入,但国产机床精度和使用寿命远远达不到世界同类水平。
2、芯片
小到平时使用的智能手机,大到登月用的超级计算机,芯片可以说是无处不在。2018年中国芯片市场超过4000亿美元,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中国核心集成电路国产芯片占有率多项为0,贸易逆差高达1657亿美元,芯片之痛是中国制造难以抹去的阴影。
尽管我国正在加大攻关芯片技术的力度,但中国企业在全球芯片产业格局中仍处于中低端领域,目前中国能自主制造类比、分离等低端芯片,但逻辑、存储等高端芯片目前都无法自给。
3、光刻机
光刻机被誉为芯片之母,国产芯片的匮乏一定程度上源于光刻机的无力。目前制造高端芯片的光刻机,全球仅荷兰ASML、日本尼康和佳能拥有,其中荷兰的ASML占据全球份额的87.4%,由于受到美国的影响,这些精端装备是是禁止向中国出口的,这些核心装备是用钱买不来的,只能靠中国人自己的智慧和双手。
如今半导体工业正在挑战的制程工艺为5nm和7nm,这个尺寸不到头发丝直径的万分之一。在这个精度条件下加工,任何传统的加工方式都毫无用武之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半导体产业突破技术封锁,要想开发先进的半导体制程,就必须要有先进的光刻机。
4、操作系统
尽管国产智能手机已取得世界领先地位,但在智能手机的操作系统上中国仍一片空白。目前谷歌的Android操作系统市场占比高达81.5%,苹果IOS占比18.4%,美国几乎垄断了整个智能手机的操作系统市场。
中国要想真正实现智能手机的自主生产,操作系统的空白是永远绕不开的问题。而建设操作系统最重要的软件生态系统,需要芯片厂商、系统厂商、软件厂商的数年如一日地共同协作。
5、医疗器械
尽管我国医疗行业日益完善,但很多医疗器械多进口于德国、日本、瑞士,这种高端精密仪器,一台设备的成本通常高达百万甚至千万。
目前我国医疗器械和发达国家的差距主要体现在高端产品上。国产医疗器械同质化严重,例如我国仅生产输液器、注射器的企业就有200多家,缺乏差异化和创新意识。
6、航空发动机
中国的火箭能去月球,四代战机能自主研发,但航空发动机依然高度依赖进口。目前世界航发领域,美国和英国的航空发动机的霸主地位难以撼动,美国普惠(PW:普拉特·惠特尼)、通用(GE:通用电气)和英国的罗罗(RR:罗尔斯·罗伊斯,又名劳斯莱斯)牢牢占据航发三甲的位置,国产发动机市场占有率不足1%。
7、汽车发动机
目前国产发动机依然喜欢买别人技术、捡别人淘汰的技术,导致国产汽车品牌质量跟不上同期的合资企业和进口汽车,国产发动机无论在制程、可靠度与国外都有较大差距。
在自主品牌快速发展的今天,国产车在外观设计和车身做工上进步非常大,某些优秀产品在这些方面甚至可以赶超合资,但再好的外观设计和做工依然弥补不了发动机的短,一台优秀的发动机将是国产汽车赢得消费者信赖的重要基础。
8、船舶柴油发动机
中国造船技术位居世界前列,但在船舶柴油发动机却高度依赖进口,国内在船舶动力装置中,95%以上为柴油机动力装置,而世界上的船舶柴油机基本被MANB&W柴油机公司和瓦锡兰公司垄断。
不仅船舶发动机市场被国外牢牢占据,专利封锁也难以突围。曾有报导称国内中西部地区有一家国有企业制造了300多台船舶用中速机,赢利上亿元,可是当该企业在缴纳知识产权费后,盈余所剩无几。国产发动机要想厚积薄发,突破专利封锁成为重中之重。
9、高端传感器
无论是智能手机、智能硬件还是智能家居,高端传感器可谓无处不在,高端传感器已成为数字化时代的基础配件。
目前我国最缺乏的是高端的、灵敏的传感器。就总体水平而言,国产的传感器产品仍以中低端为主,技术水平相对落后。中国市场上的中高端传感器进口占比达80%,数字化、智能化、微型化产品严重欠缺。
10、转辙机
转辙机是道岔控制系统的执行机构,它可以很好地保证行车安全,提高运输效率,改善行车人员的劳动强度。目前我国自主生产的ZD6转辙机精度远远不及西门子S700K,达不到使用要求,只能依赖进口。
11、高端轴承
在我们的生活中轴承几乎无处不在,小到路边的共享单车、家里的家用电器,大到上天的宇宙飞船,下水的航空母舰,没有轴承这一切都无法存在。
然而应用于精密机床的主轴承,我国在技术上仍处于一片空白。滚动轴承的精度一般分为P0、P6、P5、P4和P2五个等级,用于精密机床主轴上的轴承精度应为P5及以上级,而对于数控机床、加工中心等高速、高精密机床的主轴支承,则需选用P4及以上级超精密轴承。P4及以上级超精密轴承对技术性能和可靠性要求很高,国内需求的一半以上都依赖进口。
12、大型机
大型机也被称为大型主机,依靠其强大的数据存储能力和安全性在某些重要行业具备了“不可替代性”。大型机担着企业、机构最核心的应用,例如银行的资金交易,用户数据等等。如果四大行这样的大银行大型机出了大故障,银行转账和ATM机都将瘫痪,我们日常使用的移动支付将无法正常运作。
如此重要的企业设备中国却严重依赖进口,其主要原因在国产大型机安全性和可靠性远远落后于IBM。
13、透射电子显微镜
透射电子显微镜是利用高能电子束,充当照明光源而进行放大成像的大型显微分析设备。相比于光学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可以看到看清小于0.2um的细微结构,是我国科研领域重要器械。
目前我国还无法生产高精度的透射电子显微镜,高校和科研机构使用的电镜大多进口自美国、日本和荷兰。
14、数控刀具
数控刀具是工业生产的牙齿,没有刀具原材料的加工就是无稽之谈。目前国产数控刀具在工艺和图层工艺上与进口的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精度和耐用性都不如进口刀具,再加上高端机床技术的缺失,我国数控刀具只能依赖进口。
15、高精度机械手
机械手是工业机器人的最重要的部件之一,随着中国制造业逐步走向数字化、智能化,对工业机器人的精度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KUKA工业机器人,凭借其灵活的机械手已经能和乒乓球世界冠军进行比赛,而我国依然无法生产高精度的机械手,导致我国工业机器人自主生产严重落后。
16、基因检测仪
基因测序仪诞生于1986年,目前已经走过了30多年,其中超过99%的设备都是美国研发、设计和生产的,如果没有美国的先进机器作为技术支撑,中国的基因工程将举步维艰。
17、真空蒸镀机
随着搭载京东方OLED屏幕的华为mate20的上市,国产OLED屏幕在国际市场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然而作为OLED面板制程的“心脏“:真空蒸镀机,其核心技术仍然牢牢掌握在日本CanonTokki手里。
CanonTokki的年产量通常只有几台到十几台之间,还没出厂就被抢购一空,可谓有钱也买不到。它能把有机发光材料蒸镀到基板上的误差控制在5微米内,没有其他公司的蒸镀机能达到这个精准度。目前我国还没有生产蒸镀机的企业,在这个领域我们没有发言权。
18、感光干膜
感光干膜是一种特殊的制造印制电路板(PCB)的专用品,通常由聚乙烯膜、光致抗蚀剂膜和聚酯薄膜三部分组成。感光干膜主要作用是隔绝氧气、分层和避免机械划伤,没有它电路板的寿命将大幅下降。
2017年我国光致抗蚀干膜产量约0.7亿平方米,仅占国内消费量的1/3,绝大部分依赖进口。
19、抗癌药
《我不是药神》第一次引起人们对于进口药价的思考,进口药之所以售价如此之高,一方面是国外制药企业高昂的研发投入,另一方面也源于国产创新药的缺失。2017年我国肿瘤药规模超过1400亿,但其中95%依赖进口。
一种新药对于癌症患者来说是救命稻草,但对于制药企业来说是6-10年上百亿元的研发投入。让中国癌症患者早日吃上廉价的国产药,中国制药企业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20、数码相机
中国的火箭都上太空了,却造不出一台小小的数码相机,难道数码相机制造工艺要求比火箭还高吗?
其实还真是,单反数码相机技术门槛很高,需要最前沿的光学、电子、机械技术相结合。像如今单反相机的快门速度可以达到1/4000秒,部分高端机型甚至达到1/8000秒,如此高速的快门对加工精度和可靠度有着极其严苛的要求,中国机械加工条件目前还难以达到这样的水平。
编辑:詹晓东
审核:夏雨
——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上海产业转型发展研究院——“招商引资系列课程”
课程背景
课程特点(及培训特点)
1.国际理念、创效思维
践行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的创效投资理念,结合新形势发展特点,从业务和产业两个方面进行提升国际化视野,提升专业素养。
2.专业素养、体系学习
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和讲解,从招商路径、专业素养、渠道分析等多个条线引导学员形成新型的投资促进工作体系,实现招商引资工作人员从被动实践摸索到主动理论学习的职业化转变。
培训目的
培养有国际视野的职业化一线招商引资人才,通过提升个人业务水平、培养专业团队,从而提升区域投资促进软实力,实现区域高质量投资发展。
课程设置
本课程面向地方从事招商引资工作的专业人员,课程分招商机遇、专业能力与实地参访三个模块,通过对地方招商引资人才的专业化系统培训和国际化视野提升,结合经济、政策、法规等具体情况,促进实战性、职业化的培训,为地方政府培养有眼界、有思路的招商人才。
模块一招商机遇
《UNIDO创效投资赋能理念》
导师
StefanKratzsch(联合国工发组织TII司产业促进官员)
王晖(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上海投资促进中心投资技术促进官员)
内容简介:
①负责任的投资与可持续发展,在获得经济效益的的同时产生社会和环境的积极影响
②促进地方产业集群发展,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赋能高质量协同发展
《优化营商环境创新招商新思路》
夏雨(上海产业转型发展研究院首席研究员。历任上海市政府办公厅综合处副处级秘书、副处长,上海市经委综合规划室主任、综合规划室主任兼工业区管理处处长,副巡视员兼综合规划室主任,中共上海市宝山区委常委、区人民政府党组副书记、副区长。)
原来各地进行招商引资,思路是先吸引企业,然后增加税收,再进行城市建设。现在的思路是先创新营商环境,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吸引高端人才,增加区域创新创业能力,然后吸引企业,从而带动经济发展。
《新基建设施衍生招商新机遇》
导师:赵晓蕾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上海投资促进中心主任。曾任港城集团副总裁、张江集团营销中心主任、张江投资创业总经理等职务。提出并实践了产-人-城和人-产-城双轮驱动的新城开发建设模式。
新冠疫情后全球FDI低增长成为新常态,新兴技术将成为国际投资流动的重要区位决定因素,先进数字化技术将在全球价值链重塑过程中起关键作用。
《新冠疫情后的外商直接投资和全球价值链重塑》
导师:郭爱军
对外经贸大学美国研究院首席专家。原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开放研究处处长,上海自贸区研究协同中心副秘书长、美国商务部国际访问学者。
我国5G基建、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大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的快速建设,为外资企业提供了高效便捷的共享平台,也给招商引资带来了新思路。
《外商投资法背景下的外资引进途径探索》
导师:孙永强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国家顾问。曾任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浦东商务委员会副主任,浦东新区人民政府投资促进办公室主任,上海市服务外包培训中心主任,上海主题公园项目办公室主任
《外商投资法》的实施将投资促进工作上升至立法高度,为优化营商环境提供了法治保障。如何充分利用外资保护及负面清单提升外资招商力度?
模块二专业能力
通过提高招商引资工作人员资源整合能力、跨部门协调能力、项目研判分析能力、招商谈判能力、全周期服务能力等,帮助招商工作人员对招商流程更为熟悉,从而更好的开展招商工作。
《创效投资理念的项目研判》
导师:王晖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上海投资促进中心投资技术促进官员。原上海张江集团招商中心市场部经理,北美PremierPMG投资公司业务董事
采用国际标准理念——创效投资理念进行项目研判和评估,会帮你识别能给园区带来的中长期利益的项目,并为园区长期稳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数字时代下的招商渠道拓展》
导师:董锡健
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专家、上海工业发展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项目拓展能力是专业招商人员的基本功。数字时代的大发展给招商带来更多的渠道和机遇,培养招商新思维,打破招商思维定式,开拓新思路,尝试云招商、互联网招商、第三方合作招商等之前没有尝试过的招商引资模式。
《招商谈判策略及客户接待礼仪》
导师:袁雪飞
上海东海职业技术学校资深讲师
《资源有机整合与跨部门协调》
导师:王樵
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资深管理培训专家。历任财政部江南干部培训中心科长;市外经贸委副主任;香港博榕集团董事、副总裁
如何在招商过程中协调物业、客服、规划、财务等其他部门的资源成功实现引资?提升招商引资人员业务专业素养,提升资源整合能力和跨部门协调能力。
模块三实地参访
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和实地走访,来加深对学习内容的消化理解,提升招商引资工作人员的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培养其招商新思维,开拓新思路,来更好地开展招商引资工作。
案例分析及实地参访1:浦东模式背后的大招商格局分析+浦东软件园参访
案例分析及实地参访2:张江科学城的产城融合之路分析+张江科学城参访
案例分析及实地参访3:长三角一体化区域协同发展分析+松江G60科创走廊参访
1.根据培训要求,以理论学习+案例分析+实地考察的形式
2.3天(2天面授+1天考察)
培训对象
2.在岗一年以上
3.接受园区或地方区域的团队定向培养
人员规模
每次培训人员50-100人
培训费用
原价:12800元/期/人
学员企业价:8800元/期/人
团队5人以上(含5人):7800元/期/人
▼▽▼
报名方式
报名咨询
俞老师
13381833131
杨老师
13761368828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介绍: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成立于1966年,是致力于促进工业发展的联合国专门机构,努力完成减贫、包容性全球化和环境可持续性方面的目标。截止2019年8月1日,工发组织拥有170个成员国,其驻地网络包括全球48个区域中心和区域代表处,涵盖156个国家。
工发组织技术与投资促进办公室(上海)/上海投资促进中心(UNIDOITPO上海/SIPC)成立于2001年,由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中国商务部和上海市政府三方共建,旨在利用联合国工发组织全球网络和总部资源优势,推动外资与技术进入中国,同时促进中国资金与技术进入其他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体。
ITPO上海/SIPC还积极通过创效投资赋能园区。通过推动负责任投资及可持续发展技术等关键资源导入,以“功能诊断+创效赋能+评估咨询”的紧密合作形式进行赋能式园区评估,从而实现UNIDO国际园区指标,改进园区管理运营,推动园区高质量转型升级。
上海产业转型发展研究院介绍:
上海产业转型发展研究院(简称SIITD)是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管,上海市社会团体管理局注册的综合性研究咨询机构。专注产业转型、城市更新的探索与实践,围绕空间调整推动转型、技术创新带动转型、资本助力撬动转型、产业政策引导转型、人才培养支撑转型五大重点,旨在为上海、长三角乃至全国的产业转型发展提供新思路、新方法和新案例,协助地方政府、产业园区和各类企业,突破发展瓶颈,探求转型路径,实现项目落地,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是集政策理论研究、规划方案编制、项目咨询服务、新型产业导入、空间运营管理、论坛培训考察、信息指数发布,以及汇集各类优质资源的综合性、开放式、实操型、互动化的共创共享共赢产业服务平台。
上海产业转型发展研究院与各级政府、各类企业、研究机构、行业协会、国际组织有着广泛的合作关系,汇聚来自政界、学界、商界的研究、策划、规划、投资、运营等领域专家资源,拥有规划编制、项目策划、产业导入、资源对接、企业服务、指数研究、运营管理等多方面高水平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