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港保税区是“非中规车”主要的集散地
我国目前主要进口汽车类型有多种合法程序:中规车和非中规车、大规模贸易(大贸)和小规模贸易(小贸)、大3C、小3C、小批量、免税车、援助车、外国人或外商自带车,其它特殊用途车。
1.我们所说的“非中规车”大多数是中东版汽车和美版汽车,从进口汽车的类型上讲,属于非中规车辆。所有非中规车辆都没有“一致性证书”。只有中国规格的进口车辆才有一致性证书。
3.正规合法的非中规车辆进口,现行有两种方式,一种称为“小批量”,一种称为“小3C”。我们此次主要解释的是“小批量”与“小3C”的区别。
名词:CCC认证
中国强制性产品认证简称CCC认证或3C认证。自2002年起,我国对汽车等涉及人类健康、环保、公共安全的产品实施强制性产品认证(即“CCC认证)。“CCC认证”是一种法定的强制性安全认证制度,也是国际上广泛采用的保护消费者权益、维护消费者人身财产安全的基本做法。它是中国政府按照世贸组织有关协议和国际通行规则,为保护广大消费者人身和动植物生命安全,保护环境、保护国家安全,依照法律法规实施的一种产品合格评定制度。
也就是说,一般情况下国外的汽车要出口到中国,必须先在CQC(中国质量认证中心)申请该产品的3C认证,经审查合格,获得CCC证书,该产品方可出口到中国。
产品的3C认证,可以是国外的厂家申请认证,也可以由国内的经销商申请。有了3C证书,该产品就可以通过正常的进口程序进行清关:订货、发货、海关申报、交关税、放行。
据了解,申请3C认证的费用共有7项,包括申请费、产品检测费、工厂审查费、批准与注册费、监督复查费、年金和认证标志费,单这7项的费用就约为30万元。而通过认证的费用原不止这些,因为国家对整车产品的检测就有47项,而费用最大的是碰撞试验,单一个车型就要报废4辆车,其中3辆用于碰撞,1辆用于解体。
“小批量”:就是没有获得3C认证的车
天津检验检疫局工作人员对进口“小批量”汽车进行上线检测
“小批量”为保证贸易需求,国家对确因特殊用途或特殊原因而未获得强制性产品认证的小批量用于生产和生活消费的进口产品可以按照《免于强制性产品认证的特殊用途进口产品检测处理程序》进行处理,因其对申请数量有严格限制,因此又称“小批量”,其中以汽车类产品最为常见。
按小批量程序进口的车辆,国家级的汽车检测中心(中国一共有三家,天津中心,上海中心,重庆中心)会向进口商出具车辆小批量检测报告,该报告一车一份,等同于中规车辆的“一致性证书”,全国的车管所均可以挂牌。
在清关的过程中,车辆是以“张三”的名义申请进口的,严格来说,车子只能是“张三”使用。但是由于车放行后,商检局和海关不会去核查,所以,商家也就当做商品车,销售给其它客户。
“小3C”:非官方渠道经销商的“CCC认证”
为了绕开《汽车品牌销售管理办法》进口汽车,而产生了“小3C”模式。
按小3C程序进口的车辆,非官方的经销商会提出申请“强制性认证产品质量认证”(即“CCC认证)。上文我们提到过,申请3C认证的的7项费用约为30万元。碰撞试验,单一个车型就要报废4辆车,其中3辆用于碰撞,1辆用于解体。47项检测合格后,国家级的质量认证机构会向进口商出具强制性认证产品质量认证证书。
非官方进口商境外“自创”品牌
于是B/C/D等公司进口商在国外对某些国内畅销车型进行改装,特别说明:【多是名义上的改装,实际上并没有改装】,然后将这些改装车注册个新牌子。还以宝马为例,车还是宝马的车,但牌子已不叫宝马,牌子可能叫“张三宝马”、“李四宝马”,这样就能进口了。
还有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是,以美国某品牌的车型为基础在美国境内改装的豪华房车,基础车型是底特律工厂生产,然后又在美国某地的某改装厂进行改装各种房车设施。这样往往造成汽车原产制造地址、制造厂名称,和二次改装厂地址、名称不同,车辆数据不同。
虽然面临着以上两个“致命”的问题,但通过“小3C”方式进口的车型还是很多,虽然“小3C”的通关检测成本与“大3C”基本相同,但是“小3C”车进口后最终的售价要低于正规的中规车型,如保时捷卡宴:同配置“小3C”车最低在80万左右,“大3C”基本在百万左右,个别车型还需要“加钱”。只要价格公道,销售量大的话,昂贵的检测费用就被平摊至很合理了范围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