违法航拍民航客机?用户被举报后下架视频
“拍摄民航客机多危险啊,这是危害公共安全”“限高120米,飞到400多米,还把违规证据发布在网上,太猖狂了”“赶紧举报,这是在破坏航拍圈的规则”“‘四处黑飞’的飞行有没有提前报备暂不清楚,但他航拍民航客机的行为的确影响恶劣”……“四处黑飞”发布的违规航拍民航客机视频引发网友热议,其本人的拍摄行为也遭到了网友声讨。
怕麻烦选择“黑飞”,数量多存在安全隐患
“我接触无人机5年了,刚开始也有过一些‘黑飞’经历,基本都是航拍风景。这些地方一般都很安全,没有人,也没有建筑物。”李伟(化名)是一名摄影爱好者,5年前他开始接触无人机,航拍能为他提供更多素材,慢慢地,李伟也成为一名“飞友”。“飞行前,我会先查哪些地方是禁飞区,禁飞区我是不会去的。有时候也想申请一些管制区域飞行,但审批很繁琐,流程也很慢。圈内‘黑飞’现象其实还是挺多的。可能也因为申报、审批流程复杂,所以很多人干脆选择‘黑飞’”。
2023年5月10日,中国民航局发布《2022年民航行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22年底,我国全行业注册无人机共95.8万架。注册用户70.0万个,其中,个人用户63.9万个,企业、事业、机关法人单位用户6.1万个。2022年,全年无人机累计飞行2067万小时,同比增长6.17%。有业内人士表示,这些数据仅仅只是注册在案的,还有很大一部分是未经注册登记的。在此数据的基础上,中商产业研究院分析师预测,2023年注册量将达113.2万架,2024年将达131.0万架。
随着无人机的数量增多,造成的潜在安全问题越来越不容忽视。有专家表示,无人机“黑飞”已影响和威胁民航运输安全、公共安全和社会治安。一方面,无人机小、快、灵特点突出,通过传统手段很难发现,一旦闯入重要目标上空,很有可能危及目标安全,甚至造成严重影响;另一方面,无人机飞行容易受复杂电磁环境干扰影响,飞行过程中极有可能失控坠落,造成安全事故,甚至严重影响公共安全。此外,民用无人机大多由非金属材料制成,尺寸小、高度低、速度慢,民航飞机发现、避让难度大,也会影响民航航线安全。
监管力度不断升级,首部专门法规落地
记者检索发现,近年来,无人机“黑飞”造成的严重后果时有发生。1月31日,广东丹霞机场内发生一起无人机“黑飞”事件,致使一航班起飞延误,当事人受到处罚;2023年10月23日,深圳宝安机场内发生无人机干扰,导致机场大面积航班延误;2023年3月12日,广西南宁青秀山景区,一游客操纵无人机失误,砸伤一位正在进行高空表演的女演员……一系列的安全隐患,让无人机“黑飞”乱象陷入争议。
与此同时,政府的监管力度也在不断升级。早在2003年5月,我国就开始实施《通用航空飞行管理条例》,明确规定无人机用于民用业务飞行时,须当作通用航空飞机对待。同年,民航局出台《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驾驶员管理暂行规定》,要求飞出视距(距离超过500米或高度超过120米)或驾驶空机重量大于7公斤的无人机操控人员需持有“执照”。
2023年6月,国务院、中央军委公布《无人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该“条例”自今年1月1日起实施,这也是我国无人驾驶航空器管理的首部专门行政法规。
记者了解到,“条例”规定,建立飞行活动申请制度,明确需提出飞行活动申请的情形以及审批权限和审批时限,还有一些管理细则等待明确,如适飞空域如何划定、综合监管平台如何建立等。同时,“条例”明确规定,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所有者,应当依法进行实名登记,不分类型和重量,都应当在飞行前为所属无人机进行实名注册登记。未实名登记进行飞行活动将被公安机关处罚。
“新规”令飞行更规范,已有“黑飞”罚单开出
上海市汇业(西安)律师事务所毛纪律师也向新黄河记者表示,无人机“新规”的施行确保了无人机驾驶人员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飞行技能,从而降低因操作失误带来的风险,也为更多消费者提供了明确指引,并且极大地打击了无人机“黑飞”乱象。同时,“新规”也会促使企业加大对无人机安全性、合规性的投入,让整个行业更加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