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农村男性更热衷赌博、钓鱼、养狗,女性则最爱玩短视频。男人辛苦赚钱养家的价值得到充分肯定,女性在家操持家务的贡献则被轻看。农村女性通过短视频可以让自己的价值“被看见”。
3.乡村女性开始注重七夕、情人节、520,兴起了一股“中年浪漫”风潮。这些浪漫话语通过短视频进入中年女性头脑。在情感表达上,她们变得更为主动、热烈。乡村女性的中年浪漫,引发了丈夫的不适。
当农村女性遭遇短视频,会发生什么?
李丹和他的团队长期在农村开展田野调查。2023年上半年,他和几个学生穿梭在华北平原的溪村,村民们沉迷刷短视频的景象,不可阻挡地抓住了他们的眼球:在黄河滩边的偏僻村庄中,75岁以下的留守妇女几乎人人刷短视频、玩自拍。
这个景象也让李丹展开了如下追问:乡村女性为何如此热烈地拥抱短视频?短视频以何种方式和力度塑造了乡村女性的精神世界?短视频给乡村治理带来了何种影响?
以下是李丹的讲述。
乡村女性为何“沉迷”短视频?
54岁的刘大妈让我印象深刻。
溪村女性刷短视频
玩短视频是农村女性的普遍现象。
一方面,农村男性玩短视频的数量明显低于女性。农村男性更热衷赌博、钓鱼、养狗,女性则是最爱玩短视频。
另一方面,农村男性只是观看短视频,女性则热衷自己拍摄短视频。少数农村女性不那么“沉迷”短视频,主要是她们比较忙。这些人会抱着一种羡慕的眼光看待那些玩短视频的女性,觉得她们生活闲适、时髦新潮。
我将乡村女性玩短视频行为概括为三个方面。
其一,零成本变美。短视频平台提供了在线“化妆盒”“衣帽间”,使得乡村女性可以零支出体验美颜、美妆、美体、滤镜。
其二,日常化出镜。尽管她们酷爱滤镜美颜,但是只是线上玩玩,并没有为自拍专门去购买化妆品和首饰。
其三,低频率更新。中年女性发现,控制短视频更新频率很重要,否则就会被视为“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目前,溪村最活跃的13位中年女性,她们基本上每周只发一条短视频。
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农村女性长期处于乡村的边缘地带。短视频下乡给农村女性提供了历史性的出场机会。
长期以来,在男权主导的乡村家庭文化中,女性被定义为“相夫教子”的家庭配角。按照“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分工,男人辛苦赚钱养家的价值得到充分肯定,女性在家操持家务的贡献则被轻看。一直在为承认而奋斗的农村女性,她们通过短视频平台可以使自己的日常生活和人生价值“被看见”。
不仅刷,还会拍,有的还带货
乡村女性的短视频创作主题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乡村女性的个性化表达。乡村女性通过创作短视频,或是在线诉说生活的不易,或是展示自己贤惠能干、有才艺,或是利用短视频平台工具秒变“肤白、长腿、细腰”的减龄美少女。
溪村女性的自拍短视频页面截图
乡村女性玩短视频主要是日常娱乐消遣。乡村女性创作短视频存在赚钱的可能性,但是这件事并不被村民看好。
乡村存在“网红”,但村民并不追捧“网红”。
乡村女性玩短视频,“出镜不出格”
女性玩短视频存在着显著的城乡差异。
从生活需求满足的角度看,城市女性的消遣渠道丰富,可以去逛商场、看电影院、听演唱会等。农村女性则处于空心化的村庄,其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均十分匮乏。
空心化的溪村一角
在广土众民的中国,区域差异十分明显。按照我们团队在全国各地的调研情况来看,乡村女性在短视频平台中的展演逻辑差异较大。
实地调研经验表明,在村庄结构性力量强大的华北农村地区,乡村女性的线上展演本分、有序。我们所调研的溪村,就地处华北平原的黄河沿岸。基于对这里的女性新媒介实践行为的观察,我将之概括为“出镜不出格”。
相比之下,在原子化程度很高的地区,乡村女性为博眼球、攒流量而做出低俗、出格举动的新闻频繁见诸报端。
在我看来,乡村女性的线上展演行为,只是露出水面的冰山一角,其根子还是在村庄社会结构。当乡村内部的权威、规范皆萎缩时,乡村女性的线上展演就失去了公共舆论的约束,更有动力按照流量变现的市场逻辑去实现收益最大化。
总体来看,玩短视频的农村女性存在一些共性。
其一,有闲暇。
农村女性玩短视频存在年龄分化。45岁~60岁以下的中年女性是绝对主力。村中很少有年轻女性,她们要么外出打工,要么进县城陪读。对于中年女性来说,儿子娶妻生子之后,自己的主要人生任务已经完成,便可以放缓生活节奏,开始享受生活。
其二,乐于接受新事物。
60岁以上的老年女性,通常识字不多,不会操作智能手机。她们也不太愿意去了解新生事物,更喜欢和同龄人聚在一起聊天、打麻将、听戏剧。中年女性则普遍接受过中学教育,也乐于借助短视频了解村庄外面的讯息。
其三,善于表达。
农村女性不仅喜欢观看短视频,更热衷自己拍摄短视频。对于那些乐观、外向的农村女性来说,不管是干农活、做菜、赶集,还是发呆、生气、哭泣,都构成自拍短视频的理由。
“中年浪漫”席卷乡村女性
藉由玩短视频,乡村女性之间的互动频次增多、情感认同提升。在农村生活过的人都清楚,以前村里人之间的互动机会非常多。通过串门、一起看电影、料理红白事、赶集、帮工等,邻里之间关系密切、交往频繁。
现如今,在空心化的村庄中,大家聚在一起的机会少了很多,人际交往稀疏、冷淡。对于玩短视频的农村女性来说,她们呈现出“抱团出镜”的特征。她们互相鼓励带动,交流视频拍摄技术,形成了玩短视频“统一战线”。
通过玩短视频,乡村女性变得有技术素养、变得追求生活浪漫、变得善于表达。对于中年农村女性来说,玩短视频是有技术门槛的。她们普遍文化程度不高,对于电子设备的接触也不多。通过拍摄短视频,她们的媒介技术素养得到很大提升。更为关键的是,借助短视频平台,乡村女性便捷地获得了关于城市和远方的知识信息,拓展了对于美好生活的认知和想象。
近些年来,乡村女性开始注重七夕、情人节、520,兴起了一股“中年浪漫”风潮。这些浪漫话语是通过短视频进入中年女性头脑。在情感表达上,她们变得更为主动、热烈。每逢孩子、父母和老公过生日时,她们会在网络上搬运文案,配上图或视频,在线表达自己的祝福。
短视频平台上的浪漫表达教程
乡村女性玩短视频对其家庭关系有双重影响。
一方面,乡村女性玩短视频有助于强化家庭成员的情感互动。
如前所述,通过短视频平台,原本不善言辞的乡村女性,开始变得注重抒发自己的情感。乡村女性不再停留于“心里有数”,也开始“口中有词”。从“心里有爱口难开”到“爱你就要大声说出来”,乡村女性在镜头前展现出“能说会道”的自信从容。作为家庭关系的连接点,乡村女性在情感表达方面前进一小步,能够带动整个家庭的情感互动前进一大步。
另一方面,乡村女性玩短视频也对家庭关系构成了冲击。
除此之外,乡村女性的中年浪漫,引发了其丈夫的不适。中年乡村男性不喜欢买礼物、送花,认为这些属于乱花钱、不实惠。他们也不觉得5月20日有什么特别需要庆祝的,想不通这些花里胡哨的节日究竟有啥意思。中年夫妻的非对称性改变,加剧了夫妻之间的不理解和摩擦。
乡村生活正在发生改变
在打工经济的持续影响下,空心村的社会交往频次急剧减少。当新媒介进入溪村后,对于村庄内部、村内与村外的人际互动都产生了积极影响。
60岁的刘爱萍平时不发短视频,但会看村里其他女性的快手更新。她表示:“都是一个村嘞,点个赞呗,俺们都互关了。平时不咋说话,咱能跟人家聊啥,见面也就是打个招呼,她们好多人都该叫我嫂子呢。”
空荡荡的溪村主干道
玩短视频没给乡村女性带来经济收入,不会直接提升其家庭地位。但是,玩短视频使乡村女性的思想视野、生活观念得到了拓展,有助于提升其参与家庭发展的软实力。
农村女性玩短视频已成为一种日常化的消遣娱乐方式。子女是中年女性玩短视频的“技术顾问”。在2016年,村里的中老年人获得了子女们的淘汰手机。与此同时,村里的年轻人成长为“技术前辈”,他们通过“数字反哺”教会了长辈。
丈夫原则上不反对中年女性玩短视频。溪村中年男性认为,“那都是娘娘唧唧的人才拍的,拿着自己的手机照着自己的脸盘子,你想说啥,咱也看不出来,真没有意思。”他们自己不拍短视频,但是也不干涉妻子。家里的婆婆要么和儿媳妇一起玩短视频,要么因没有账号被“数字鸿沟”隔离在外。
短视频新媒介重塑乡村治理
从总体上来看,新媒介正在加速推动乡村社会的现代转型步伐,也为城乡中国背景下的乡村治理带来契机。
首先,新媒介激活公共生活,实现村庄闲暇的公共化再造。
从媒介使用的角度来看,全村人不再聚集村头看电影,而是在家看电视、刷手机,村庄闲暇的满足方式越来越私人化。但是,乡村盛行的开直播聊天,带来的话题控制,提升闲聊内容的公共性。
其次,新媒介延续社区记忆,实现移动社交过程的“地方再造”。
一方面,新媒介促进村庄内部人际互动。另一方面,新媒介勾连起出村者和留守者。在新媒介的联结之下,村民的“自己人”意识实现了线上再生产。
最后,新媒介涵养社会心态,塑造开放包容的公共舆论。
新媒介为村庄提供了更多的信息获取和意见表达渠道,同时也打破了传统的信息传播壁垒。在这一过程中,新媒体促进了更开放、包容和多样化的村庄公共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