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纸旧式婚书

我想的是,如果这些婚书都能找到主人,

而且又有他们自己的故事,

这样是不是也很好呢?

只不过婚书都太久远了,

早不知道主人是谁了~

结婚证书或者说早期的婚书,是伴随着中国古代婚姻制度的发展所产生的一种婚姻凭证或者说是一种契约。

目前发现最早的婚书为敦煌文献中的唐代婚书,而由官方颁发的婚书,最早则出现在清代,称之为“龙凤帖”。

清代婚书多为用大红字烫金制成的折叠式,封面有龙凤、鸳鸯、花卉、鸟兽等不同图案,用工整的毛笔楷书填写新郎新娘的姓名、性别、年龄、出生日期、籍贯、结婚或者订婚日期,介绍人、证婚人、主婚人姓名等。封面则有“天作地合,文定厥祥”、“鸾凤和鸣,珠联璧合”等喜庆和吉祥的祝语,一式两份,择吉日请媒人传送,以为婚据。

↓一套清代光绪年间山西男家纳彩请婚书

与婚书同时保留下来的还有包贺金的红纸封(即红包),均由大红纸书写,有些纸的首页上还印有“当朝一品”、“蟾宫折桂”、“广寒宫殿”等吉祥语,贺词中不乏“百年伉俪,永偕琴瑟”、“永结秦晋之好,共偕琴瑟之欢”、“天长地久,天作之合,人之大伦,天配良缘,盟同之人”、“乾健坤顺天地一大夫妇,阳刚阴柔夫妇一小天地”等吉祥语,有些鸾书上还有大月老人的签名。

↓是不是也很好看?

有一份婚书曾是这样写的:

“汾郡望族,陶邑芳踪,许以长令郎之伟器,结配次女之簪流,真是蒹蒑依玉,欣得茑萝附松,仰承金诺庆洽三生,俯缔兰盟恩绵百世”。

按照世俗,当时一定要“预谋卜筮,谨占佳期”,通过算卦确定“纳彩”和“迎婚”的日期,甚至连何时起身、上轿和下轿方向、何时下轿都有说法。有些人家还保留有贺喜拜礼帐,如光绪5年的一份有将近100人的花名单,贺金由100文至2000文不等。

↓清末到中华民国初期

民国时期的婚书,早期仍然沿袭清代的婚书形制,也就是大红字烫金制成的折叠式,不同的是在封面上普遍有面值四角的印花税票(有的税票加盖了喜喜字)贴在婚书上。直到民国后期,婚书才由折叠式改变成了奖状式,彩色代替了烫金,婚书也变成了结婚证书。

↓民国34年的婚书,像小学生得的奖状,拿到手之后一定非常雀跃吧!

↓印花税票

↓这好像是解放前的喜帖,红彤彤的,收到请帖的人肯定喜气洋洋!

↓民国37年的结婚证书上还有市长的签章哟!像不像毕业证上校长大人的签章?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婚姻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男女平等的的婚姻制度自然也让婚姻证书出现了崭新的形式和内容。结婚证书沿用民国后期的奖状制式。50年代刚开始时,结婚证书讲究的是一个简洁,薄薄的纸面上除了用繁体竖排写着结婚人的姓名、年龄、籍贯、签名,以及证婚人的签名外,基本没有其他华丽的装饰。

↓1951年河北怀安县结婚证

↓解放后的结婚证

↓1953年四川仁寿县结婚证(竖排繁体)

↓1956年,天津市人民政府颁发的结婚证书,头像里的毛主席精神抖擞!

1950年代还有恢复结婚证,上面填写的内容有离婚原因和恢复结婚原因,更是别有一番意义。

↓1961年的结婚证书,竟然在上面到处写字!

↓1962年的结婚证,也是最后一个皇帝最后的结婚证书。

↓1965年陕西西安结婚证(横排简体),也有点奖状的模样~

“自愿结婚”是新时代的特征,看似简单的四个字却是封建社会几千年世世代代男女无法实现的一个美梦,只有人民当家作主后的新中国才最终得以实现。

↓1969年结婚的证书,喜气洋洋,也很漂亮哟!

↓1971年,结婚也要又红又专。

↓1972年的,为什么上面有苏俄条约一份的字样?

↓随时随地都要谨记毛主席语录和最高指示!

↓1976年的结婚证,动乱刚结束,所以还是显得比较粗糙,不过依然好像一个大红奖状!

↓1977年的结婚证

文革后,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中国法制逐步完善,结婚证不再是夫妻两人压在箱底的婚姻纪念品,而是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法律文书。人们使用结婚证的次数日趋增多,于是结婚证也随之“返璞归真”,逐步取消了复杂的图案。折叠式小册子的形式确立,方便结婚人携带。

↓1978年云南建水县结婚证

(文革的结束和改革开放的进行,结婚证背面的政治口号也随之消失了,转而变成了一个简单的红色封皮。)

↓1982年四川崇庆县结婚证

(80年代早期的封面上则是再次加上了文字,不同的是这次加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而不是婚姻法,不过这仅仅是昙花一现。)

↓1984年四川绵阳结婚证

(84年左右开始,封面上除了结婚证三字外,其余的文字再次被去掉,奖状式也基本消失。)

↓1987年四川三台县结婚证

(到了八十年代后期,结婚证上第一次出现结婚新人的照片,结婚证也逐渐向护照式发展,基本形式为红色封皮,封皮上用烫金大字写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结婚证”两组字,后来二者中间还加上了国徽。这时候的结婚证与以往的相比,显得更加严肃和正式。)

↓1986年的结婚证,也已经有黑白色照片了。

90年代的结婚证像是护照般的小硬皮本,封面为烫金汉字“中华人民共和国结婚证”(外加汉语拼音)和国徽图案,封底也是国徽图案和维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结婚证”。

↓喏,就是这样的咯!

不同少数民族的结婚证、特别是离婚证(文革期间带有语录、黄色单页)一般较少见到。

↓2004年1月1日最新版结婚证书VS离婚证书(所谓的红本本)。

从一张张形式各异而又充满时代特征的婚书和结婚证中,我们不难窥视到时代的巨大变迁。而就是这样薄薄的一张纸,却将两个人的生活紧紧地结合在了一起,从此之后同甘共苦,风雨同舟。它不仅代表了神圣的婚姻,更诠释了美好的爱情。

THE END
1.古代女性结婚,以下两种羞于启齿的东西你知道吗?至于图册就是指导房事作用的,因为在封建社会,不像现在社会通讯发达,女子在出嫁前对于房事一窍不通。为了能保证早生贵子,让女子知道男女之事,结婚之前,娘家会拿出画册让女子悄悄观看,当然女子我是很害羞的看。 这两种东西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也算对封建女子的一种约束,不过随着封建制度的瓦解和社会发生的巨大改变,那两https://www.jianshu.com/p/514e58dc29fe
2.新郎下聘十二版帖必不少的礼节,备婚的用品新郎攻略十二请帖(板)用帖装好送往女方家。 古时:三书指的是聘书(定亲文书)也就是现时结婚证、礼书(掼定文书)、迎书(十二板帖),俗称婚嫁三书。 十二请(板)帖用红纸叠成十二折,写上帖词,放上 “凤凰于归”的红纸,的意思就是:即凤凰归巢,女子要出嫁时,女方办理的喜宴、喜事的总称,大写的寓意为突出女子嫁到优秀https://m.dianping.com/ugcdetail/187289459?bizType=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