赑屃是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中龙之九子之一,又名霸下、鳌、龟趺(fū)、填下、龙龟等。形似龟,好负重,长年累月地驮载着石碑。
“赑屃是龙的第六个儿子,也称霸下,生的龙头龟身,是龙和龟所生。传闻除了头部它长的很像龟,动作迟缓,但天生力大无穷,喜欢驮着巨石之类的重物。是长寿和吉祥的象征。龙九子在汉族传统文化中以九来表示极多,有至高无上地位。”
赑屃一方面为实用之物,用来做碑座,俗称“神龟驼碑”,另一方面,又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化意义。它的象征以“长寿吉祥”为依据,并带有地位级别、图腾崇拜、巫术崇拜等方面的涵义。
人们在庙院祠堂里,处处可以见到这位任劳任怨的大力士。据说触摸它能给人带来福气。
历史起源龙龟说
龙与龟图腾的直接结合。根据摩尔根、闻一多的图腾学说,可以将图腾的形成分为以下几种:
1.合婚图腾,表示两族的联姻关系,两族徽根常作为并置排列形,或连体排列,或作交连形。此为合婚族徽根。
2.父母双亲系分化的子女系图腾,作为父母双亲组徽根连体排列,并以下传血亲的族根为主体位。即若以母系下传则以母系徽根为本体复合父系徽根,反之亦然。
3.子女氏族重新册命分氏,另立原生图腾,本氏原生图腾为主体形象,或所自出祖先氏族徽根铭于原生图腾形象某侧的次要地位,复合为新的族根。
所以说,赑屃的形成是以龟图腾为主,龙图腾为辅的一个复合衍生族徽。是一个氏族的象征。
但这种说法仅是从理论上得到的,而在考古方面没有得到证实,所以说这种说法仅是种猜测。
玄武说
是玄武的变体。《楚辞·远游》:“召玄武而奔属”,王逸注:“呼太阳神使承卫也。”洪兴祖补注:“说者曰:‘玄武为龟蛇,位在北方曰玄,身有鳞甲故曰武’。”蔡曰:“北方玄武,介虫之长。”《文选》注:“龟与蛇交,曰玄武。”《礼记·典礼》注:“行前朱鸟而后玄武。”孔颖疏:“玄武,龟也。”《后汉书·王梁传》:“玄武,北方之神。”
而自古“龙”即是“蛇”,这从以下几点可以看出:
1.从迄今为止的地下出土的文物来看,无论玉龙、陶器龙纹或用蚌壳、卵石摆的龙,形象都是蛇身。
2.古代典籍中保存了大量关于龙就是蛇的记载。王允在《论衡》里说:“龙或时似蛇,蛇或时似龙。”又说:“龙鳞有文,与蛇为神;凤羽五色,与鸟为君。”点明龙是神蛇。郑玄注《尚书大传》云:“龙,虫(蛇)之生于渊,行于无形,游于天者也。属天。蛇,龙之类也,或曰:龙无角者曰蛇。”《述异记》引汉族民间传说:“水虺百年化蛟,蛟千年化为龙,龙五百年为角龙,千年为应龙。”确定龙是由蛇化来。
3.自古以来“龙蛇并提”几曾见过“龙鳄”连文,这是原始龙以蛇为原型,几千年来形成的民俗心理的反映。
4.《史记》与《汉书》中记述到刘邦酒后斩了一条白蛇,后来编选为赤帝子杀白帝子的故事。“帝子”当然是龙,可他的本相又是蛇。若没有千古相传的民俗作为心理依靠,刘邦岂能用这样的鬼话来愚弄人心?
5.从传统观念来看,龙未升天时,它的习性与蛇相同,也是蛰伏在泥土中。所谓“龙蛇之蛰”(《易·系词下》)“龙蛇泥蟠”(《后汉书·张衡列传》),而蛇得了神性也可“腾云驾雾”(《韩非子·难势》)。
6.原始龙的形象,在上古时代就通过族群迁移和族间文化交流向域外传播了。古印度佛经中多龙王、龙女故事。但龙的概念,实自古代中国传入的。从佛经经典,对龙的描写来看,龙也是蛇属之长。《善见论》卷一七:“龙者,长身、无足。”显然是原始龙蛇的本体。
7.汉人常把蛇与龙联系起来看,因为从形体上看,蛇与龙极相似,在十二属相中,汉族民间称蛇为“小龙”,又称蛇蜕(蛇皮)为“龙皮”,宜兴一带有俗语云:“成了龙,还是蛇肚里出生”湖南歌谣中有“南蛇蜕皮就变龙”的歌词。《梦广杂记》卷十说:“潮州土俗,以蛇之有青色者为青龙,奉之如神。每岁二月望到,经涂为舆,管弦钲鼓,舁之以迎。名曰迎青龙。”
8.明杨基《眉庵集》八《天妃宫题赠道士沈雪溪》诗:“月明贝阙金银气,日暖龙旗贔屃纹。”杨慎《引庵全集》八一《龙生九子》:“俗传龙生九个,……一曰赑屃,形似龟,好负重,今石碑下龟跌是也。”
版本一:囚牛、睚眦、嘲风、蒲牢、狻猊、赑屃、狴犴、负屃、螭吻;
版本二:赑屃、螭吻、蒲牢、狴犴、饕餮、蚣蝮、睚眦、狻猊、椒图。
1、囚牛
囚牛,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兽,为鳞虫之长瑞兽龙之长子。平生爱好音乐,它常常蹲在琴头上欣赏一些弹拨弦拉的音乐,因此琴头上便刻上它的雕像。
2、睚眦
睚眦,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兽,为鳞虫之长瑞兽龙之九子第二子,古代史书记载其嗜杀喜斗,刻镂于刀环、剑柄吞口。
性格刚烈、好勇擅斗、嗜血嗜杀,而且总是嘴衔宝剑,怒目而视,刻镂于刀环、剑柄吞口,以增加自身的强大威力。
3、嘲风
嘲风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兽,为鳞虫之长、古代中国神话传说中的龙生九子之第三子,常以其形状作为殿角的装饰。是一种瑞兽。形似兽,平生好险又好望,殿常用来象征祥瑞,台角上的走兽是它的形象。
4、蒲牢
蒲牢在古代中国神话传说中为龙九子之一,排行第四,平生好音好吼,洪钟上的龙形兽钮是它的遗像。原来蒲牢居住在海边,虽为龙子,却一向害怕庞然大物的鲸。当鲸一发起攻击,它就吓得大声吼叫。
人们根据其“性好鸣”的特点,“凡钟欲令声大音”,即把蒲牢铸为钟纽,而把敲钟的木杵作成鲸的形状。敲钟时,让鲸一下又一下撞击蒲牢,使之“响入云霄”且“专声独远”。
5、狻猊
狻猊(suānní)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龙生九子之一(一说是第五子,另说是第八子)。形如狮,喜烟好坐,所以形象一般出现在香炉上,随之吞烟吐雾。
古书记载是外貌与狮子相似能食虎豹的猛兽,亦是威武百兽率从之意。常出现在中国宫殿建筑,香炉上。
6、赑屃
赑屃,又名霸下、填下、龙龟等,为鳞虫之长瑞兽龙之九子第六子,样子似龟,喜欢负重,碑下龟是也。霸下是长寿和吉祥的象征。它总是奋力地向前昂着头,四只脚顽强地撑着,努力地向前走,并且总是不停步。
霸下的形象其原形可能为斑鳖,霸下和龟十分相似,但细看却有差异,霸下有一排牙齿,而龟类却没有,霸下和龟类在背甲上甲片的数目和形状也有差异。
7、狴犴
狴犴(bìàn)又名宪章,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兽,为鳞虫之长瑞兽龙之第七子。形似虎,平生好讼,却又有威力,狱门上部那虎头形的装饰便是其图像。
8、负屃
负屃是古代中国神话中的龙生的第八个儿子。身似龙,雅好斯文,盘绕在石碑头顶。似龙形,排行老八,平生好文,石碑两边的文龙是其遗像。
9、螭吻
龙的第九子。平生好吞,即殿脊的兽头之形。这个装饰现在一直沿用下来,在古代中国宫殿建筑中,五脊六兽只有官家才能拥有。喜欢东张西望,经常被安排在中国宫殿建筑的屋脊上,做张口吞脊状,并有一剑以固定之。
10、饕餮
饕餮,是古代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神秘怪物,名叫狍鸮,古书《山海经·北次二经》介绍其特点是:其形状如羊身人面,眼在腋下,虎齿人手。
而人们所说的饕餮纹是青铜器上常见的花纹,被认为是描绘饕餮的兽面。这种纹饰出现于长江下游地区的良渚文化玉器上,但饕餮纹更常见于青铜器上,尤其是鼎上,早在二里头夏文化的青铜器上便有。
11、蚣蝮
蚣蝮(gōngfù),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是龙生的九子之一。好水,又名避水兽,头部有点像龙,不过比龙头扁平些,头顶有一对犄角。身体、四条腿和尾巴上都有龙鳞。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蚣蝮的祖先因为触犯天条,被贬下凡,被压在巨大沉重的龟壳下看守运河1000年。千年后,避水兽的祖先终于获得自由,脱离了龟壳。
人们为了纪念、表彰其家族护河有功,按其的模样雕成石像放在河边的石礅上,并说这样就能镇住河水,防止洪水侵袭。寓意四方平安之意,水性非常好,修桥之时,放于桥头或桥身。
嘴大,肚子里能盛非常多的水,所以多用于作为建筑物的排水口。也有传说能吞江吐雨,负责排去雨水。
在故宫、天坛等中国古代经典的宫殿建筑群里经常可以看到蚣蝮的身影。它爱喜波弄水,长年累月在河水中玩耍,又名帆蚣,擅水性,喜欢吃水妖,据说是龙王最喜之子。
12、椒图
椒图是古代中国神话传说中龙生九子之第九子。其形状像螺蚌,性好闭,最反感别人进入它的巢穴,辅首衔环为其形象。因而人们常将其形象雕在大门的辅首上,或刻画在门板上。
椒图形像螺蚌。遇到外敌侵犯总是将壳口闭紧,人们将它用在门上,除取“紧闭”之意,以求平安外,还因其面目狰狞以负责看守门户,镇守邪妖;
另外还有一个原因,即椒图“性好僻静”,忠于职守,故常被饰为大门上的铁环兽或挡门的石鼓,让其照顾一家一户的安宁,被民间称作“性情温顺”的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