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直观看,508的前保险杠结构由保险杠外皮、以及带吸能盒金属杠铁组成,金属杠铁材质为铝合金材质。吸能盒为六边形结构,侧向无引导槽设计。没有常见的缓冲泡沫如何保证低速碰撞保护?没有行人腿部防护横梁如何保证行人腿部安全?即便是吸能盒也没有常见的溃缩引导槽,碰撞后会不会影响溃缩效果呢?
前保险杠外皮结构有奥秘
我们拆解的大部分车型中,在前保险杠结构中大多数能见到黑色或者白色的缓冲泡沫,用来抵御低速碰撞后的撞击力。为了对行人腿部进一步的保护,一些车型会在前保险杠铁下方设计一根横向的防护梁,目前一些德系和美系车习惯采取这样的设计方式。那么508的前保险杠结构中,既没有泡沫也没有行人腿部防护,那么如何保证低速碰撞防护呢?
奥秘就在前保险杠外皮下方黑色凸出的横条,厂家技术人员介绍说,这根横条主要起到行人腿部防护的作用。黑色下防护条与牌照架(中网)形成一个小梯形的接触面,黑色防护条凸出位置稍多余中网,就像是“地包天”的脸型。与行人发生碰撞时,车辆把行人向上铲起的,让其整个身体腾空倒向发动机盖。当然这些都是从理论层次的解释,编辑并没有与厂家要到低速与行人碰撞的模拟图。厂家也表示,这些比较详细的设计数据在国内生产方是拿不到的,只有法国本部才能提供。
508前保险杠结构采用铝合金材质,虽然铝合金材质比较轻,成本也比较高。那么铝合金材料会不会比较软呢?前保险杠结构在低速碰撞和高速碰撞下对整车防护比例有多大?508在设计时低速碰撞速度是多少?最重要的是,吸能盒是六方形结构,通常我们见到的吸能盒横向有溃缩引导槽设计,而508前保险杠并没有,这样的设计对吸能溃缩是否有影响?我们把这些问题反馈给了厂家,并得到了答复。
厂家答复(未删减):508采用飞机的机翼常用的7系列铝材,强度相当于高强钢板。采用挤出工艺,形成封闭截面,结构比普通开放式截面的强度高很多。碰撞时能吸收更多能量(可达12000焦耳,相当于中速碰撞时需吸收的全部能量)。虽然生产成本较高,但更轻(相当于同样形状的钢材重量的三分之一)。
我们在电瓶上方看到508专门设计一块大电流分线设计,而C5并没有。那么电瓶采用这样的设计原因是什么呢?两种不同的布局方式优缺点是什么?哪一个更好?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把问题反馈给厂家并得到回复。
厂家答复(未删减):两个车的电气架构是不同的,508增加了电池检测模块和电源控制系统(就是图片上盖在蓄电池上的一个模块),这个C5是没有的。有了这个系统可以更好的监控蓄电池和整车的用电状态。
编辑小聊:我们在正式采访厂家工程师过后,闲聊中透露给我们一个秘密,508和C5虽然是一个平台,但电控系统完全不一样,总体来说两车用的电控系统就不是一代。至于哪个高,编辑相信您能看出来(您自己知道就行了,别满世界去贴啊,不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