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2024年1月18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中的国家发改委数据,202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保持良好增长态势,呈现出3个方面显著特征:一是产销规模创历史新高。全年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达到958.7万辆和949.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5.8%和37.9%;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占全球比重超过60%、连续9年位居世界第一位;新能源汽车出口120.3万辆、同比增长77.2%,均创历史新高;二是渗透率稳步提升。全年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占全部汽车销量比重达31.6%,较2022年提升6个百分点;截至2023年底,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为2041万辆,占汽车保有量比重为6.1%,同比提升2个百分点;三是配套设施不断健全。截至2023年底,我国累计建成充电设施859.6万台,数量居全球第一,逐步形成新能源汽车与充电基础设施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在2024年1月21日“中国全固态电池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成立大会中,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工业和信息化部原部长苗圩指出:“我国新能源汽车已进入全面市场化拓展的新阶段,最早在2025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将达到50%。”即提前10年完成实现生态环境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制定的新能源销量渗透率50%的目标。
受益于新能源汽车销量的快速增长及新能源汽车购置税的减免政策,新能源汽车车险保费呈现逐年递增趋势。其中,新能源车险保费从2022年的457亿元增长至2023年726亿元。鉴于上述数据,申万宏源证券预测,到2025年国内新能源车险保费规模将达1543亿元;东吴证券预测,到2025年国内新能源车险保费规模将达1865亿元,占车险总保费比例约17.9%。
近日,商务部副部长盛秋平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表示,下一步将研究降低新能源汽车保险费费率。此前,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李云泽在“部长通道”集中采访活动中表示,正在研究进一步优化新能源车险的定价机制。
3月18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辽宁监管局表示,对新能源车险承保政策和考核指标开展全面排查,不得在系统管控、核保政策等方面对特定新能源车型采取“一刀切”等不合理的限制承保措施,调整对新能源车险设置的不合理考核目标。
新能源车险为何那么贵
去年至今,车市“价格战”的熊熊烈火越烧越旺,新能源汽车价格大幅下降,但相比于车价调整,新能源汽车保费却并没有明显降幅,引发消费者不满。
“我这辆新能源车的保费是4400多元,而家中另一辆燃油车的保费才2600多元。为什么新能源车险这么贵?”家住北京的宋女士开上新买的新能源汽车后发现,与燃油车相比,新能源车虽然替她省下了一大笔油钱,但保费却并不便宜,接近其燃油车保费的一倍之多。
根据中国银保信(CBIT)发布的《新能源汽车保险市场分析报告》,新能源汽车的平均保费实际上比燃油车高出大约21%。这一差异主要归因于以下几个方面:出险率、维修成本、赔付额度以及折旧率。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金融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原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政策研究室主任周道许表示:“智能汽车的兴起为保险机构提供了丰富的数据资源,使得保险机构能够精准定位客户需求、精准定价保险产品和精准管理理赔风险。然而,智能汽车的发展也带来了商业模式复杂化、理赔关系复杂化和合规管理复杂化等挑战,造成了保费的居高不下。”
在新能源汽车市场和产业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下,新能源车险作为保障用户权益的重要配套产品,对于打消消费者的购买顾虑、促进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显然,新能源车险价格居高不下,已成为横亘在新能源汽车快速普及面前的一道障碍。
为了应对挑战,近来政策层面不断释放利好信号。在最近的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盛秋平表示,商务部将深入研究如何优化新能源汽车保险费率,以更合理的定价机制降低消费者购车成本,增强市场吸引力,致力于解决群众购车后顾之忧,推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健康发展。
车车科技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张磊指出,政策层面的利好信号将促进新能源汽车消费,降低保险费率减轻消费者购车成本,刺激新能源汽车消费需求;支持产业发展,通过优化保险费率,为新能源汽车产业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支持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健康发展;提升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信心和满意度。
然而,新能源车险费率如何调整优化,需要进一步研究与讨论。
新能源车险贵,主要原因之一是新能源车维修费用高。“有些车出险之后,保险公司去定损,有时4S店对动力电池包的报价比车还贵。在这种情况下,保险公司一般会定全损,车就直接报废了。”专业从事新能源汽车维修和培训的孙明辉告诉记者,目前,新能源车的配件在市场上较为稀缺;而如果在厂家订货,电池就会很贵。因此,新能源车的维修价格自然也就水涨船高。
此外,新能源车事故率、损耗率较高,也导致新能源车险成本居高不下。“新能源车的出险率非常高,约高出燃油车出险率的一倍;再加上今年汽车出行较去年也有了大幅提高。在这种状况下,新能源车的成本率超过了100%。”太保产险总经理曾义在中国太保2023年中期业绩说明会上表示。
新能源车险成为车企争夺的战略高地
相较于燃油车,新能源汽车在使用成本方面有着突出优势,但一直因车险费用居高不下而饱受消费者诟病,同时险企又因新能源车型整体承保亏损而叫苦不迭。新能源汽车增长势不可挡,其对车险行业的重塑以及背后所具备的商业价值,引发汽车业的高度重视,新能源车险成为车企争夺的战略高地。
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持续攀升,新能源车险经营却存在增收不增利的现象。中国太保中期业绩报告显示,2023年上半年,太保产险实现车险原保险保费收入507.65亿元,同比增长5.4%,其中新能源车险同比增长65.1%;新能源车保费占比持续提升,由去年同期的6.6%增长到今年上半年的10.2%。
国内新能源车企跨界参与保险业务,是否会威胁到传统险企的新能源车险业务?张磊认为,伴随车辆智能化、电动化的发展趋势,车险的产业链正在经历重塑和变革。一方面,用户投保方式的改变为车企创造了机会。新能源车企通过构建全流程数字化服务平台,从用户订车、交付、金融服务、加电、会员等服务全部实现了数字化,保险作为其中重要一环,自然嵌入车企的数字化系统中,为用户提供方便快捷的投保、续保、理赔服务。另一方面,新能源车企非常重视用户权益的运营。从新车预定开始,各家车企都推出专属用户权益服务套餐,涵盖保险、无限车机5G流量、划痕补漆、基础保养、维保取送车、事故安心服务、上门补胎等一系列用户权益保障,增强用户对品牌的信任度,提升用户黏性。
与此同时,新能源车企大多采用直营销售的模式,保险成为车企连接用户的重要抓手。直营模式下,用户通过在线预定车辆与车企进行直接沟通。在车辆交付环节,车企通过车主App直接为用户提供保险服务,由于新能源汽车相较于燃油车减少了保养频次,因此保险成为车企连接用户的重要抓手。车企选择经营车险,不仅可以获得前端的保险销售收入,还可以获得售后产值、配件销售、车辆维修、置换等服务的利润增长。
车险产业链正被重塑
彻底扭转“车主喊贵,险企叫亏”的局面,让消费者能够接受新能源车险价格,车险经营者拥有合理利润,无疑是车险行业必须尽快解决的课题。
张磊指出,随着电动汽车从能源竞争转向智能竞争,智驾技术逐渐成为车辆标配。这一转变将对车险产品形态产生深远影响,未来的车险将会分为“实时驾驶行为+汽车软件技术”,当切换到智能驾驶模式时,保险责任将会从车主转移到自动驾驶技术的汽车制造商或软件公司。车险将从传统财险产品转变为“产品责任险”,而车企则变为重要的产品责任险投保方。与此同时,根据车辆使用情况和风险指数,新能源车险也将实现千人千面的定价模型,如网约车和私家车的定价模型将有所不同。
“车企App已成为车险的超级入口。”张磊进一步强调,如今不仅新能源车企,销售燃油车的车企也都搭建了官方App,除了充电、开门、娱乐等功能外,还可以提供试驾、购车、充电、保险、金融、二手车及产品周边等全线上化运营服务。
不过,对于车企而言,想要单独涉足车险业务并非易事,需要应对牌照、资金、能力及网点布局等多重挑战,可与专业保险科技公司合作,共同开发车险产品,优化服务流程,实现互利共赢。像车车科技这类的第三方保险科技服务提供商可以通过嵌入式保险SaaS系统,帮助车企实现车主在客户端上的一键投保和一键报案功能,使事故现场的音视频资料以及保险定损价格能够实时与车主同步。
多位车险行业资深人士都认为,新能源汽车天然拥有丰富的驾驶行为数据,而大量的数据恰恰是保险公司实现精准定价的重要因素。因此,新能源车险理论上本应享有数据的先天优势,然而事实却是,保险公司难以获得新能源汽车驾驶行为数据。业内人士期待,从政策层面推动驾驶行为数据商用化,或通过其他方式将数据资源充分地运用起来,解决当前新能源车险定价矛盾突出的问题。同时,车险市场也亟需一套能够平衡主机厂、保险公司、维保体系和用户利益的售后服务规则,这要靠政府、行业协会、企业多方的共同努力。
未来,新能源车险会变得更便宜吗?这是消费者的期望,也是车企、险企共同努力的方向和机遇。业内人士认为,保险公司基于行为数据的保险和基于保险的行为规范,借助激励性定价与惩罚性定价机制,有望达成保费与成本的最优解、低碳和安全的最优解,进而维护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健康和有序发展。新能源车企应集中精力加强基于安全的智能技术的攻关,大幅度降低事故率、损耗率,从根本上解决保费和成本率双高的问题。监管机构也应以开放的心态积极鼓励市场化的有益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