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提出这么一个观点:特种兵出现于二战时期,也就是近现代的军事发展史中。不能说这种说法不对,但有些教条,翻翻我们的史书就知道了,在中国古代早就有过特种兵了,但那个时候没有叫“特种兵”这个名称而已。
咱今天就聊聊我国历史上攻必克、战必胜,令敌闻风丧胆的五支特种兵。
第一支,秦国铁鹰锐士都知道秦国军队战力强悍,但最强悍的莫过于铁鹰锐士,这支部队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战士们十八般武艺,样样都精通,不仅要剑术超凡,而且要马战步战阵战样样精通,这就是传说中的一专多能吧?
铁鹰锐士的创立者是秦朝上将军司马错,要想成为铁鹰锐士一员,必须拥有过强的体魄,有没有衡量的标准?当然有了,手执一支长矛、身背二十支长箭、一张铁胎硬弓、同时还有全副甲胄、一口阔身短剑、一把精铁匕首与一面牛皮盾牌,另外再加三天军粮。
这些东西大约有八十来斤,可能有的朋友会嗤之以鼻,心想不就是“八十来斤东西吗?这秦朝的特种兵太好当了。”别着急,他们要背着这些东西连续疾行一百里,然后即刻投入战斗,这就是秦朝铁鹰锐士对体魄的要求。
过了体魄关,并不意味着就可以成为铁鹰锐士的一员了,后边还有步战、骑战,以及各种阵式结阵而战的较武关,秦国军队规模保持在二十万左右,但铁鹰锐士只有一千六百人。说铁鹰锐士千里挑一,这一点都不虚妄吧?
第二支,东汉陷阵营
每每提及东汉陷阵营,总免不了唉声叹气,如果要在中国古代的特种部队中挑出一支战力最强的,这实在是办不到,不在同一个历史周期,没有过短兵相接的较量,谁强谁孬真是不好说,但如果要挑选一支最窝囊的话,非东汉陷阵营莫属。
说东汉陷阵营最窝囊,不是因为部队战力不强,归根结底还是那句话,“将熊熊一窝。”陷阵营由吕布帐下中郎将高顺统领,人称高顺“所将七百余兵,号为千人。”陷阵营“铠甲具皆精练齐整,每所攻击无不破者”,故名“陷阵营”。
就是这么一支本应为创造和改写历史而生的部队,在历史上却鲜有让人眼前一亮的战绩,更没有发挥出它真正的战略价值,根本原因就在于吕布是一介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莽夫。
吕布知道高顺忠诚,但就是不重用他,用史书的话说,就是“布知其忠,然不能用。布从郝萌反后,更疏顺。以魏续有外内之亲,悉夺顺所将兵以与续……”
我知道你很忠心,我也知道你很牛,但我就是不重用你,这神一般的逻辑,也只有吕布能有,陷阵营的悲剧,由此可想而知。空有一身武功,却无用武之地,这是世间最窝囊、窝心的事了吧?
我们假设一下,如果“陷阵营”是在用兵如神的曹操的麾下,那该能创造怎样的历史奇迹?可惜啊,历史从不容假设。
第三支,东晋北府兵
东晋北府兵比较特殊,特殊之处就在于它是以流民为基础而创建。东晋重臣谢安的侄子谢玄被任命为建武将军、兖州刺史、领广陵相、监江北诸军事,镇广陵。
当时广陵聚集着大量从北方而来的流民,谢玄就在这些流民中选拔骁勇之士,创建了北府兵。在史上闻名的“淝水之战”中,北府军大放异彩,一举击溃前秦大军。后经多方辗转,北府军又成刘裕的军事柱石,刘裕废东晋恭帝司马德文,自立为帝,建立大宋政权后,北府军成为刘裕皇家军队的中坚。
第四支,唐朝玄甲军
玄就是黑色的意思,玄甲军的意思就是穿着黑色铠甲的部队。清一色的黑色铠甲,驰骋疆场,无坚不摧,想想都拉风。
关于玄甲军,《资治通鉴》的记载很详细,“秦王世民选精锐千馀骑,皆皂衣玄甲,分为左右队,使秦叔宝、程知节、尉迟敬德、翟长孙分将之。每战,世民亲披玄甲帅之为前锋,乘机进击,所向无不摧破,敌人畏之。”
敢情,这玄甲军是李世民亲手所创。在唐武德三年著名的虎牢关之战中,玄甲军出尽风头,李世民率领数千唐军与十几万夏军对峙,用一千玄甲精兵大破王世充,斩俘六千余人。
第五支,南宋背嵬军
说起南宋,总是让人叹息,再说起南宋的背嵬军,那就更让人黯然了。这背嵬军正是由名将岳飞所创,由岳飞之子岳云统帅。
最高峰的时候,岳家军的武装规模约有十万人,分为十二军,分别是前军、后军、左军、右军、中军、游奕军、踏白军、选锋军、胜捷军、破敌军、水军和背嵬军十二军。
背嵬军以骑兵为主,约有八千人,此外还有步兵数千人。在与金军的一系列战斗中,背嵬军可真是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尤其是朱仙镇一战中,更是创下500背嵬精兵大破十余万金军的辉煌战绩。
我们都知道历史上有一句话广为流传,“撼山易,撼岳家军难”,这句话就是从这儿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