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各行各业来看,企业的竞争带动了整个行业的良性发展。行业百花齐放,异彩纷呈。
同样,2006年我国经济将继续稳步增长。在内需大幅攀升之际,各大产业竞争将更加激烈,品牌将成为2006年曝光率最高的关键词。
竞争与机遇并存,谁第一个打响品牌,谁将最终赢得市场。
食品饮料:买品牌,买放心
随着国人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食品饮料市场扩容速度继续加快。饮食结构的升级,导致食品行业新品迭出,为企业提供了大量市场机会。
今年上半年,食品制造业运行状况良好。销售收入达到1562.06亿元,同比增长30.1%。食用植物油、液体乳及乳制品、方便面及其他方便食品位居食品行业销售收入前三位。今年上半年,销售收入分别为913.38亿、393.37亿、169.73亿,同比分别增长19.61%、32.28%、19.72%。味精、罐头、液体乳及乳制品行业销售收入增长较快,均高于食品行业整体增长速度。
在巨大的利润空间下,产品的同质化现象比去年更为明显。今年以来,食品安全事件频出,带来食品信任危机的同时,也促使企业更加注重品牌形象的塑造。
软饮料:各品类需求全面增长茶饮料发展潜力最大
软饮料的市场空间是很大的,但是由于产品的替代性强,同质化现象严重,行业内竞争非常激烈。
乳品业:走大品牌营销道路
中国一些资金雄厚的食品、房地产、饲料企业也纷纷将资金投向乳业行业。重组整合的结果是许多地方品牌将逐渐成为被并购的对象或在竞争中被淘汰出局。
众多乳品品牌纷纷借助各自的优势,巩固现有市场份额。调研监测数据显示,市场竞争同质化与传播干扰日益恶化的竞争中,选择中央电视台等强势媒体,通过强强联合,创造市场机遇新突破,成为众多大品牌营销战略中的核心谋略。
糖果行业:广阔市场众商逐鹿品牌竞争如火如荼
糖果业是我国食品工业中快速发展的行业之一,已连续5年保持增长。2005年1-6月,糖果、巧克力制造业运行状况良好。销售收入达到94.63亿元,同比增长26.64%。2005年,中国糖果、巧克力及蜜饯业将保持10%以上的增长速度,进入一个稳步发展的时期。预计到2005年产量将达到128万吨,年销售额将达到200亿元人民币,成为亚洲地区,乃至全世界重要的糖果市场。
2006年,糖果业的品牌竞争将会更趋于白热化。
酒业趋向低度留下众多机遇
2005年上半年,酒业运行状况良好。销售收入达到770.44亿元,同比增长19.85%。其中,白酒在全行业中的份额最大,销售收入和利润分别占全行业的45%和59%,其次是啤酒,销售收入和利润份额分别为44%和27%。
酒业发展趋势是低度酒流行,给市场留下了众多空间与机会。新的品类与新的企业成长机会大。
白酒行业积极投入大规模基本建设和改造项目。为规避从价和从量复合计征的消费税,企业们纷纷压缩减产中低价白酒产量,也使主要品牌的竞争重点集中在中、高端产品。在此大环境下,具有品牌效应、注重产品的品质和健康等概念的贵州茅台、五粮液等知名企业蕴藏着更多投资机会,并将最终从行业竞争中胜出。
啤酒行业则出现如下趋势:一、从规模大战到品牌大战。进入2005年,持续多年的啤酒并购风暴减弱,国内啤酒行业的几大巨头华润、青岛,还有燕京,放慢了全国跑马圈地的步伐。二、外资磨刀霍霍。AB(安海斯-布希)公司、比利时英特布鲁、英国纽卡索、荷兰喜力、丹麦嘉士伯等跨国企业以各种形式介入中国啤酒产业,这也促成90%的中低端市场上的竞争更为激烈,日趋白热化。业内人士分析,产能过剩、品牌分散、盈利水平低、外资大量介入等原因将迫使中国啤酒产业进行新一轮洗牌。
葡萄酒行业的集中度提高。各地葡萄酒消费的增长速度也不均衡。外资渗透的力度正逐渐加大,跨国巨头的下一步棋将是渗透性地占领市场,培育其品牌的认知度。
黄酒行业动作频频,首先是少有的规模扩张;其次是开发符合消费者口味的高档次、高附加值的新型黄酒产品。各家黄酒企业产量大幅度增长,销售量一路走好,黄酒行业全面激活,成为酒业中的一支生力军。与此同时,黄酒业还加紧提升黄酒品牌的含金量。2004年中国绍兴酒业集团有限公司的“古越龙山”被评为2004年度中国名牌产品,标志着绍兴黄酒终于跨出区域市场,成为一个全国名牌产品。
医药保健:
国际军团正在敲门品牌大战欲罢不能
随着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药品分类管理制度、医药分业试点工作的不断完善,国产普药及新药开始占据一定市场份额。OTC药品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用于治疗、预防新的传染病、常见流行病药物、消毒品、保健药品的需求持续增长。
2005年1-5月,中国医药行业实现销售收入1452.66亿元,发展态势良好,其中化学原料药的销售收入为441.76亿元,占30.4%,化学制剂的销售达到426.96亿元,占29.39%,中成药的销售收入为330.82亿元,占22.77%。
跨国企业全力开拓中国市场
目前世界前20名的跨国制药公司都已在中国合资办厂,有的还拥有了自己的独资企业。但在中国建立研发中心的跨国制药企业不多。除了葛兰素史克、罗氏、诺和诺德之外,还有阿斯利康、礼来等屈指可数的几家。随着世界制药巨头大规模进入中国行动的完成,跨国公司逐渐从原来的注重产业投资向注重研发投入转变。
保健品市场风光无限
经过2003年的全面回暖后,2004年保健品行业继续保持恢复性快速增长。2004年销售收入继续上扬达到500亿元。根据发展走势,普遍认为2005年应在去年的基础上有所增长。保健品市场产品繁多,各个品类竞争激烈。保健品的竞争全面升级至品牌竞争时代。各种类型的保健产品全面发展,各种复合维生素争夺激烈,如黄金搭档、21金维他等等。传统的补钙产品依然活跃。排毒、通便、美容、延缓衰老等保健食品百花齐放。
维生素品种依然走俏
我国的维生素产业曾一直被帝斯曼、巴斯夫和安万特等少数国际巨头垄断,现在国内维生素生产企业纷纷崛起并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呼吸道疾病用药销量高速增长
企业并购重组步伐加快行业集中度愈发提高
企业并购重组步伐加快,行业生产销售的规模和集约效应进一步显现。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不断通过资本运作实现兼并、联合、重组、整合现有药业资源,实现利润最大化和超常规发展,逐步改变医药企业多、小、散、乱的现状,以加速医药行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提高市场占有率、控制力和经济效益。
2006年,随着中国市场进一步开放,众多国际企业在中国的本土化策略日益完善,中国的医药行业必将面临新一轮的洗牌。
完备法规,促进企业提升国际竞争力
中国保健协会副秘书长周邦勇
2006年是国家实施“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根据有关专家预测,2006年保健品市场将突破500亿元。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2006年有一个较好的发展势头。
1、《直销管理条例》(草案)颁布和施行给保健品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同时“泛直销模式”也能得到进一步修正和完善。
3、保健品的标准将成为政府职能部门和行业协会的工作重点。保健品标准的制定,将有效地解决保健品生产中的质控问题,使其生产、销售、宣传、监督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同时提高行业技术壁垒,增强国际竞争力。
昌荣传播机构总裁党合
中国的药品、医疗器械和保健食品行业,经历了二十年的风风雨雨,终于全行业性地跨入品牌时代。
中国健康产业的第一阵营品牌将重新洗牌,中央电视台在这场健康产业的市场变革中,必将扮演着无可替代的历史性角色。
汽车行业:降价?还是品牌?
2005年,中国汽车进入了营销定生死的阶段。近一年多来,中国车市产品极大丰富、降价史无前例,但车市并没有像预期那样火爆起来,多数消费者对购车仍报以观望的态度。2006年,中国汽车完全与国际市场接轨,跨国公司可以在中国全面从事汽车营销服务工作,汽车业竞争更为激烈。
汽车业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
2005年1~6月,汽车整车制造业运行状况一般,销售收入达到2847.50亿元。摩托车整车制造业销售收入达到246.81亿元,同比增长1.98%。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业销售收入达到1712.09亿元,同比增长16.23%。
从“车型时代”转向“品牌时代”
中国汽车市场的第一个发展阶段是“车型时代”,各大汽车品牌的竞争集中在车型的不断增加和创新上。从1998年到2003年的5年间,厂商们竞争的实质是车型类别的竞争,通过不同规格和类别的车型来抢占市场。
从2004年开始,随着车型数量的剧增,车型的市场容量基本达到了饱和,同一级别(如轴距、车长等)产品过多且价格相近,消费者要区分其中的差异有些难度,所以消费者不得不面对相对同质化的市场。在这种情况下,厂商就需要用品牌来提升自己,划分市场了。通过品牌,消费者可以明白各个产品之间的区别,同时逐步培养消费者的成熟度,为高度细分的和个性化的市场奠定基础。
汽车跨国公司战略有变积极实施本地化发展
近年来汽车跨国公司的中国战略发生了重大变化:
三是以丰田、日产、福特和现代为代表,积极抢滩,实现在中国汽车市场的登陆,采取措施力争后来居上;
四是在华进展不顺的企业对原来的战略进行了反思,提出了新的中国市场战略。
市场细分,新老企业打响品牌保卫战
虽然国内轿车市场增速明显减缓,但各方产能扩张的势头依然不减。
汽车下游市场迅速兴旺发达
有关统计显示,国外成熟汽车市场中配件占39%,制造商占21%,零售占7%,服务占33%。而国内汽车市场中配件占37%,制造商占43%,零售占8%,服务占12%。数据显示的售后市场在2004年下半年开始得到重视,国内整车厂商几乎都加强了售后服务,并充分利用对零部件的控制在售后市场获取丰厚利润。
润滑油:国内品牌依托央视领跑市场
2003-2005年,中国润滑油需求总量年均增长32.1%,2005年预计消费总量为430-440万吨,收入规模将达210-240亿元,年增长率达10%。
整个润滑油市场中,从润滑油行业整体状况看,高、中、低档润滑油并存;润滑油利润集中在高档油,尤其是在高档车用润滑油上。外来品牌有15%的市场占有率,国产品牌占了85%,占据国内润滑油主导市场的依然是中石油、中石化与统一。
央视的权威传播力,已经大大提升了整体润滑油行业的市场空间,极大地增强了国有润滑油品牌的品牌形象与影响力,对外资品牌构成强大的竞争形势。
目前统一润滑油公司在全国共有13000多个零售网点,还有1300余家大型的代理商,最远的网点深入西藏的拉萨和日喀则,正在全国建2000家的换油中心;长城依托中石化遍及全国各地的2.8万余家加油站和3万多个终端销售网、9个生产基地和5个营销中心;昆仑营销人员按区域在全国组建了6大营销中心,同时开办“昆仑油品专卖店”。到2007年全面开放成品油批发市场之时,中外石油巨头围绕加油站的竞争将更趋激烈。
轮胎业:国际品牌进入内地,竞争再度升级
2005年1~6月,车辆、飞机及工程机械轮胎制造业运行状况良好。销售收入达到444.53亿元,同比增长33.29%。
截止到2004年底,世界前十强轮胎企业已全部在中国建厂。目前中国轿车轮胎市场可以划分为三个阵营,米其林,普利司通,固特异为一线品牌,韩泰,锦湖,横滨,住友,佳通,库珀等外资品牌为二线品牌。中国国内企业为三线品牌。
中国轮胎企业尤其是国有控股企业在同样面对原材料价格上涨时,应对能力较世界著名企业相差较远。世界著名轮胎公司能够保持轮胎价格上涨与原材料同步,而中国轮胎企业价格上调幅度普遍不大。
摩托车:品牌提档进入大洗牌、大重组时期
2004年全年,摩托车整车制造行业发展迅猛,规模以上企业实现销售收入577.9亿元,同比增长达到24.8%。2005年1~6月,摩托车整车制造业销售收入达到246.81亿元,同比增长1.98%。
由于一线城市禁摩,中国摩托车市场主要集中在二三线城市和农村市场。
摩托车行业的营销出现了令人眼亮的新看点:差异化营销。新大洲控股公司经营业绩的明显好转,2004年3月31日起,新大洲股票简称由“ST新大洲”变更为“新大洲A”,一举摘掉了“ST”帽子。
我国摩托车工业增长速度将有所放缓,品牌竞争将成为行业竞争的焦点。国际间、企业间的竞争、合作与重组正在掀起新一轮高潮,我国摩托车行业进入了大调整、大洗牌、大重组的时期。
家电、IT网络:整体行业增长喜人
家用电器行业
从社会容量看,光白色家电(冰箱、空调、洗衣机)有1500亿元左右。同时,中国家电业的世界级巨头也在崛起,中国家电协会预测,中国家电市场近5年将保持5%至8%的稳定增长.
2005年上半年,家用电器行业运行状况良好。销售收入达到3290.97亿元,同比增长54.44%。
中国家电企业主要分布在华东和华南地区,这两个地区的销售收入和企业数均占到行业的90%以上。行业地区集中度较高。
以海尔、TCL、长虹、格兰仕为代表的四类企业形成了走出国内的四种模式,中国企业的出口也在大规模地增长。但与此同时,跨国家电公司在中国市场的整体份额出现了高速增长,而国内知名品牌在中、高端市场份额出现了急剧下滑,比如冰箱、洗衣机、彩电、手机等产品。中外企业在中国市场和国际市场中、高端产品领域的新一轮竞争激烈。家电行业将出现较高的淘汰率。
IT及移动通讯
2005年1-6月,电子计算机整机制造业销售收入达到2247.58亿元,同比增长37.66%。电子计算机外部设备制造业销售收入达到1688.96亿元,同比增长15.4%。
PC行业发生新的整合和变化。2004年联想收购IBMPC业务,体现了PC步入成熟期后竞争格局的必然变迁。联想的这次并购,改变了全球竞争格局,形成了戴尔、惠普、联想三强鼎立的新局面,将来的世界PC市场将可能由这三强主宰。
手机
今年上半年,主要的手机生产厂商,如诺基亚、摩托罗拉纷纷加大了中国市场的投入,一批新的企业如华为、金立、明基电通等获得手机牌照,加入到中国手机的阵营中。同时,韩国的手机厂商也大力开拓中国市场。
行业热点频现市场潜力激增
据日本电气工业协会最新发表的国际市场统计资料显示,中国生产的空调、电冰箱、洗衣机、电饭煲、微波炉、吸尘器和电动剃须刀等七种家电产品,在世界上62个主要家电消费国家和地区的市场份额均在30%以上,除了意大利生产的洗衣机目前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占据第一位之外,上述其余六种家电产品,“中国制造”的市场份额均居第一位。
中国小家电市场潜力巨大:据专家估计,未来5年内我国小家电市场容量至少3500亿元。有数据显示,单在整体厨房领域,未来5年内将有25%的城市居民准备购买,市场空间高达560亿元。
2005年中国手机用户数将超过4亿:2004年中国的手机用户超过了3.29亿,到2005年可能进一步超越4亿大关,但今后几年整个行业的迅猛增长势头可能减缓。
3G“中国标准”终端获突破。一贯被称为第三代移动通信(3G)“中国标准”发展瓶颈的手机终端已有重大突破。目前,15个厂商的近20款手机终端正参与最终测试,产业配套环境逐步完善。
产业集中度正在提高品类进入细分化竞争
目前白电市场的单品类竞争和品牌整合已基本完成。主流企业覆盖了大部分市场。新格局基本为:江山稳定的海尔集团、科龙、容声、美菱、美的、小天鹅,新进入的TCL,以及LG、飞利浦等外资企业。关于白电行业的下一步,人们普遍认为将是跨行业的整合。无论从品牌、渠道、人力资源等方面,还是上游供应链、物流整合等方面,都会形成强大而集中的品牌影响力。
与并购相伴而来的是中国家电业产业集中度的迅速上升。根据国家信息中心和中国家电网发布的《2004冷冻年度空调市场调查报告》数据显示,2004年中国空调品牌由150多个减至96个,淘汰率超过三分之一。其中,排行前10位的品牌占到总市场份额的七成以上,排行25位以外的71个品牌只能在不到3%的市场份额中厮杀,因此未来的行业淘汰将更加残酷。所以,中国家电业的整合大潮才刚开始,产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高。
市场竞争日益惨烈。2005年PC厂商为应对竞争不断扩大市场规模,2005年商用台式电脑厂商的营销重点逐步从核心城市向中小城市转移,消费台式电脑厂商的营销重点则进一步向县级和乡镇级市场拓展。同时台式电脑厂商不断加强完善销售网络,以便快速响应用户需求。各厂商将进一步加强产品和市场细分相结合的策略,针对特定的区域市场以及针对特定新兴应用的整合营销活动将日益频繁,三四级市场的争夺日益激烈。
借力高端媒体突破企业营销瓶颈
在产品结构升级、产业集中度增大的形势下,继续全面打造品牌,利用权威媒体与消费者进行长期沟通是企业未来长期增长的必由之路。
消费升级拉动家电产业需求
中国家电协会理事长霍杜芳
1.在需求拉动下,中国家用电器行业仍将保持平稳增长。
在内需和外贸出口的拉动下,预计2006年国内外家电市场仍会有一定的增长,但相对会比较平稳。国内市场,特别是三四级市场的增长幅度将相对高于一、二级市场。
目前,中国作为国际家用电器制造中心的地位非常稳固,各国在中国的家电采购量仍将非常可观,但前几年出口的热点产品如空调器、微波炉和小家电等,由于中国占国际市场的比重已经非常高,出口的增长空间有限。而冷冻箱、洗衣机等相对会保持相当的增长幅度。
总体来讲,在需求拉动下中国家用电器行业仍将保持增长态势。
2.中国家电业将在强大外部环境的经营压力下求得发展。
由于全球性资源紧张的现状,2005年原材料价格将高位运行(下半年可能会有一定放缓,但仍处高位),而家电流通企业将日益强大,形成了对家电制造企业强大价格谈判优势。中国家电制造业2006年将继续面临上下游行业的经营压力。
3.中国家电业需要创新发展模式。
中国家电业目前在规模和成本上在国际市场上已经具有比较强的竞争力,但是由于研发和品牌的建设还处于弱势,如何提高中国家电业在国际产业链中的地位,如何更好地在国际市场上立足以及如何应对目前国内严峻的外部环境,应该说是近年来中国家电业不得不应对的巨大挑战。中国的家电企业在这方面也进行了许多艰苦的、创造性的探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未来,中国家电业仍需要大胆摸索,继续开拓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不断创新行业的发展模式。
日化:本土品牌叫板国际品牌
如今,中国日化洗涤用品市场拥有大大小小上千个品牌,大鱼吃小鱼的游戏规则必然要求强势品牌脱颖而出。从发展层面看,从洗衣粉到洗发水到洗手液,众多本土行业品牌的快速崛起都对国际品牌的进攻实现了有效的抵制。
据有关部门统计,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日化市场销售额平均每年以23.8%的速度增长,最高的年份达41%;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国民经济的平均增长速度,且具有相当大的发展潜力。预计到2010年,这一市场的年销售额可达800亿元,年递增12.9%左右。如此巨大的潜力,自然使中国市场成为国际日化巨头和本土品牌觊觎已久的大蛋糕。
2005年日化行业的发展趋势呈现出从简单的数量扩张向结构优化转变;产品结构从基本消费向个性化消费转变;品牌从外资主导向中外资竞合转变;日化市场从城市为主向城乡并重转变。从整体趋势上看,在中国日化市场,国际品牌正在从高端向中端渗透;国内品牌坚守中低端市场,持续竞争力经受考验;跨行业强势品牌借机介入。
一级市场的主导商场、主要大卖场、几乎成了外资品牌厮杀的阵地,而大多数民族化妆品品牌已经从一级市场挤往二、三级市场。外资品牌则采取跟随定位匹配的连锁超市、购买优势的化妆品专营店等措施抢占渠道,逐步向二、三级市场逼近。国内化妆品企业的生存问题也更加艰难。
营销传播专家认为,本土日化企业的传播营销观念和思路仍属于粗放型感性投放阶段,亟待转变和创新。在较低层次的竞争阶段,以考量每日播出频率、价格成本等要素为特征的粗放型感性投放,在区域市场营销中具有很大的优势。但到了竞争相持阶段以后,寻找更权威、更优质的媒体,传播企业更大、更强的声音,才能够形成企业的品牌核心竞争力,给消费者以更强的信心,同时也使企业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民族品牌的春天来了
《中国化妆品》杂志社总编辑李康
今年的中国化妆品市场竞争激烈,旺势不衰,生产企业普遍感受到压力大。市场呈现出新的特点:
1.在中高端市场,众多国外著名化妆品品牌抢入中国,跑马圈地。
从去年开始,许多知名国际化妆品企业进入中国市场。2005年仍势头不减,一大批国际中高端品牌继续进入中国。
2.在低端市场,隆力奇、满婷等民族品牌迅速崛起。
在中国化妆品市场,民族品牌历来不乏优良表现。从2004年至今,隆力奇、满婷、丁家宜、李医生、采诗等民族品牌卓然崛起。这一群新秀中看到了几点更为成熟的表现:一、注重确立差异市场及产品差异功能;二、采取并逐步形成差异化的营销策略;三、大力进行品牌建设,特别是充分利用中央电视台等强势媒体的传播作用,使企业和品牌形象迅速深入人心,从而也有力地推动了民族品牌的成长。
2006年市场预测
1.生产将持续发展,市场会更加繁荣;
2.随着各项法律法规的建立健全和市场监管力度的加大,市场将进一步规范,消费者将买到更放心、更安全的产品;
3.外资、合资品牌垄断高端市场,二、三级乃至农村市场将是民族品牌一统天下;
4.彩妆、洗发水、儿童化妆品将是市场竞争的热点;
5.《直销法》颁布实施后,现有的市场格局将面临巨大调整。
2004年中国服装业迅速发展,出口数量、出口创汇都居世界第一位,占领了高达20%的全球服装市场,已成为世界第一服装生产大国。随着服装业的快速发展,进入服装行业的企业数量已达50000多家,中国服装市场早已进入买方市场,中国加入WTO,使得服装市场的竞争愈来愈激烈。
如今,伴随着市场空间的日益增大,作为与最终消费者接触最多的行业,服装行业可谓是“前景广阔、道路曲折”。目前,我国市场上服装品牌林立,国产品牌数量已超过300多个,品牌间的竞争更是近乎白热化。加之我国加入WTO,国外服装品牌的大量涌入,消费者消费习惯的快速变化,我国的服装行业正面临品牌化和国际化两大主题,遭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可以说中国的服装产业已全面进入了以品牌竞争为核心的新时代,如何创出自己的品牌,成了各服装企业首先要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