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为数不多从共享租车倒闭潮中活下来的幸运儿,凹凸的模式略有不同。私家车共享,平台提供的租赁车是私家车,因此仅作为第三方信息撮合方,将闲置的私家车和用户需求匹配,承担运营的职责,并不需要投入巨量资金买车。
2019年1月,公安部交通管理局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私家车(私人小微型载客汽车)2018年保有量达1.89亿辆。私家车共享出行的存在,就是认定私家车数量快速增长的前提下,私家车共享趋势能带来的巨大市场。
可无法忽视的现实是,共享租车一直以来都有着盈利难的痛点。凹凸出行CEO张文剑把凹凸的业务定义为“虚拟汽车服务”,以轻资产减轻盈利负重。在租车行业的日子普遍不好过的时候,“虚拟汽车服务”无疑是共享租车领域一个新样本。但结果怎样,还有待验证。
保守才能活下来
共享租车从2011年兴起至现在,至今没有一家独大的巨头。数百家创业公司涌入,死去成为大多数的常态,即使滴滴、美团这样的巨头,经历大阵仗的市场厮杀,也没有在市场规模上获得明显提升。
此次凹凸公布的数据是,租车覆盖城市超60个;注册用户达1500万,注册车辆超过50万辆,车型超过万款。对比此前的数据:
截至2018年6月,其已覆盖城市超60个,注册用户达1000万,注册车辆超50万辆,车型超万款;
截至2017年2月,其已覆盖城市25个、注册用户突破500万,注册车辆超20万辆,车型超万款。
数据上的变化,可以看出凹凸发展的基本脉络。2017年至2018年是凹凸市场扩张的主要时期,2018年则停下了扩张的脚步。没有加入上一拨“攻城”的战争中,使得凹凸租车现金流目前仍算健康。张文剑坦言,当时比较保守,现在“不缺钱”。
租车本来就是个重资产、重运营的领域,传统的租车需要平台需要买车、建站点、以及运营维修,因此即使资金充足,扩张也需要很谨慎。再加上平台竞争免不了增加营销费用,车主用户两方的折扣优惠,使得资金更加紧张,倒闭潮出现也是意料之中。
无车有证的低频市场
一个数据是,凹凸租车业务在所布局的城市中,市场占比都接近当地整体租车市场的20%。而大头,仍然由神州租车这样的传统租车平台占据。在大部分人眼中,买车是为了方便日常出行,高频刚需;租车则是异地自家出差的偶然需求,低频但需要标准化的车辆配备。
私人共享租车似乎介于其中,目标用户并不明确。但事实是,截止2018年12月,中国超过两亿人有驾照而没有汽车。中国汽车工业协会预测,这一群体将在2025年翻3倍,达7亿人。
而这部分有驾照、没有汽车,但有驾驶需求的人,恰好是私人共享租车的主力用户。凹凸CMO公布了一组有趣的数据:
2018年,在凹凸租车上赚钱最多的车主年赚137万元,这位来自北京的车主在平台上架了十几辆车中,其中最赚钱的座驾是“奔驰E级”;
花钱最多的租客,一年租车花费39万元,这位来自于杭州的小哥,最常租的车是特斯拉;
单笔金额最高的订单租金12万,是累计租了47天的奔驰G500。
坐拥十几辆豪车的车主还在乎这点小钱?答案是肯定的。凹凸目前拥有超过6000辆个性车,甚至包括法拉利、兰博基尼、保时捷和100多台价值百万的超跑。租得起十几万的车为什么不买一辆?除了交通情况越来越影响人们的买车欲望,牌照、限号、停车等问题,都让买车变成了一笔极其复杂的买卖。
当然,即使买车仍是大部分经济实力尚可者的选择,型号种类多样也不失为试驾的好去处。
赌“愿租车而不是买车”
凹凸租车与纯线上的租车模式不同,本质上是门槛较高的私家车共享,要将租车线上化的同时兼顾线下运营。由于租车业务流程长且环节多而复杂,私家车主提供的闲置车辆层次不一,平台需要快速匹配可供出租的车辆,共享租车的模式才算讲得通。这样的模式下,运营变得很“重”,凹凸需要自建车管家团队,确保能在城市范围内24小时取送车。
在这些需求面前,张文剑觉得盈利的问题不大,他称目前北京已经实现营收平衡,“做共享租车就是赌以后的趋势——大家更愿意租车而不是买车”。也就是说,私人共享租车有所发展一个必要条件是,人们对车的观念变化——汽车不再代表资产,而是一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