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步核算2024年GDP约135万亿元,实际经济增速为5.0%。纵观全年,经济走势呈“U型”,一季度小幅修复,二、三季度明显走弱,四季度触底回升。
图1:国内生产总值季度同比增速(%)
1.1.1消费:持续低迷,结构分化
图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月度增速(%)
从结构看主要还是地产链(建材、家具)拖累严重,汽车消费在2023年的高增之后2024年增速为负,科技娱乐用品(通讯器材、体育娱乐用品)在政策补贴下增速靠前,而消费降级后必选消费(粮油食品、烟酒饮料、药品)增速也较高。除了居民消费,政府消费、企业消费也明显走弱。
1.1.2投资:低位徘徊
2024年投资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25.2%,拉动经济增长1.3个百分点,增速低于GDP增速,而且全年低位徘徊,9月份后得益于一系列稳增长政策的落地,四季度增速下滑的趋势堪堪稳住。
图4: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累计同比增速(%)
图5:制造业及基建投资累计同比增速(%)
民间投资不积极。民间投资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的占比不足一半,且进一步走低,拖累经济增长内生动能,当前民间投资积极性不高,可能与需求不足、融资难融资贵、关键要素制约等因素有关。
1.1.3外贸:外部需求强势
2024年出口是经济增长的一大重要因素,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30.3%,净出口对经济拉动1.5个百分点,显著强于预期,呈现出价格收缩、数量扩张的特征,增速较2023年加快10.6个百分点,上半年主要在于海外经济较强、处于全球补库周期,尤其是美国经济强势,导致全球贸易偏强运行,下半年在美国加征关税的预期下“抢出口”持续,此外由于我国占全球出口份额相较2023年略微提升,因此外需在份额、需求的共振下强劲;进口弱于预期,国内经济仍有压力、需求不足是核心约束。
图6:外贸月度同比增速(%)
图7:全国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开发投资、商品房销售额累计同比增速(%)
1.3就业:用工景气度弱
就业形势改善幅度不大,全年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5.1%,比上年下降0.1个百分点。主要是供需不平衡造成的,劳动力供给方面,新增高校应届毕业生规模过大,劳动力需求方面,企业效益持续下滑、我国产业向产业链高端延伸不足等导致就业岗位较少,进一步造成用工需求不足。
图8: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
从PMI分项指标看,从业人员指标略高于48%,长期处于荣枯线以下,而且在四季度逐月下行,反映出劳动力市场压力犹存。
重要群体就业上,2024年以来,16-24岁劳动力失业率一直处在超过13%的较高位,并且由于毕业季的原因,在7月份后显著攀升,年内并没有明显下降,应届生的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外来农业户籍人口失业率全年波动,未明显下降,“新就业形态”成为吸纳这类群体的重要渠道。
1.4财政货币状况
1.4.1政府财政收支状况:收入下降,支出后置
2024年全国公共财政收入下滑明显,主要是税收收入、政府性基金收入拖累,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累计同比下降超1/5,非税收入的增加可能与国有资产资源盘活有关,对地方财政形成支撑,收费及罚款增加、公用事业费用调整等也是主要推手;公共财政支出节奏明显后置,比如超过一半的专项债在8-10月发行、前10个月广义财政支出占全年比重明显低于近3年均值,支出进度主要由超长期特别国债和专项债支撑,在结构上,社会保障和就业、卫生健康、城乡社区、交通运输、住房保障等是重点。收支双降背后的原因是企业效益不好导致增值税收入下滑、土地财政进一步走弱、地方政府债务压力大等所致。
图9:公共财政收入值、支出值累计同比增速(%、万亿元)
图10: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累计同比增速(%)
1.4.2货币与信贷:非政府部门信心不足
2024年M2增速总体下行但年末进一步回升,主要是金融稳增长力度明显加大,推动财政存款转化为企业存款以及银行向证券、基金等非银金融机构的融资增加所致;M1由于地产偏弱、基建落地效果较差,叠加取消银行手工补息等政策性因素,全年增速大幅回落,且连续9个月下滑,仅年末跌幅边际回升;M2-M1剪刀差在下半年持续收窄,但仍然大于2023年末的水平(-8.4%),资金活化程度改善并不明显,银行惜贷、经济活力和企业信心依然较弱。
图11:M1/M2/社会融资规模存量月度同比增速(%)
社融主要靠政府部门支撑,非政府部门融资需求弱。社融规模在2024年下半年连续多月少增,全年社融较2023年少增3.32万亿元,其中主要是受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同比少增5.17万亿元的拖累,政府债净融资同比增加1.69万亿元,是主要支撑项。一方面表明地方债务置换工作在不断推进,另一方面也表明企业融资、居民加杠杆意愿仍然处于恢复阶段。信贷偏弱,居民和企业中长期信心不足。
1.5工业发展状况:受制于价格,利润修复缓慢
2024年工业企业营收增速在年初创下近两年新高后一路走低,全年利润增速同样先高后低,上半年由于推出了工业稳增长政策,利润增速呈现转正复苏的态势,但下半年随着政策效果的消退,叠加企业“内卷”导致PPI持续回落且维持偏低水平,企业需要以价换量求生存,因此效益修复非常缓慢,利润增速也由正转负,比如制造业企业亏损面从2019年的18%升至2024年的27%,其中能源、钢铁、有色、通信等行业亏损面偏高。
图12:规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与利润总额累计同比增速(%)
2024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全年保持较高增速,一是出口较强带动,二是上半年一系列工业稳增长政策的支持,三是自9月份政策转向以来,需求逐渐驱动工业生产。
图13:规上工业增加值月度同比增速(%)
2024年的制造业PMI数据仍显示我国经济复苏压力大且存在曲折。制造业PMI在今年3月春季旺季的时候达到高点,4月小幅放缓,5-9月回落至50%以下,10-11月单边上行,12月有所回踩但维持在了50%以上。从分项看,大企业和小企业景气度在走弱,中型企业景气度则持续上行,有可能在“两新”政策中受益最大,生产指标放缓,意味着企业有意控制生产节奏以降低供需比,但价格指标回落明显,指向PPI回升趋势尚不明朗。
图14:PMI指数走势(%)二、政府政策梳理
2.1财政政策
2.1.1减税和减负政策的实施
2.1.2赤字与债务方针的重点调整
在债务规模上,2024年新增地方专项债限额3.9万亿元,是历年来的最大规模,其中项目建设3.1万亿元,用于化解存量债务的8000亿元;政府债增加11.3万亿元,与两会目标+化债专项债规模大致接近。
在地方债务风险上,为了降低短期预算外债务违约风险,财政部11月宣布,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2024-2028年,新增10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置换存量隐性债务,2024年当年增加6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由此2024年地方政府专项债务新增限额增加到9.9万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务限额增加至35.5万亿元。
2.2货币政策
去年货币政策整体延续宽松,先后降准2次、降息3次。具体看,一季度担心经济压力大,为了实现稳增长降准50BP,释放中长期流动性1万亿元,5年期LPR调降25BP,二季度经济压力有所缓解,央行“按兵不动”,但实际上增速低于预期,因此三季度再次降准50BP,释放中长期流动性1万亿元,1年期和5年期LPR均调降10BP,四季度1年期和5年期LPR再度调降25BP。
图15:LPR走势(%)
2.4产业政策
四季度产业政策重点聚焦家政服务、数字金融、交通运输、5G、数字贸易、数据产业等五个方面。
从具体措施看:一是加强对家政服务业在培训、职业标准、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建立健全;二是加快数字产业的发展,一方面是数字金融,从服务生态、模式、支付、数据市场、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开展,另一方面是数字贸易,主要包括产品、技术、订购贸易;三是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设,主要从交通运输体系改革入手,促进协同发展、降低门槛、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四是推进5G的规模化应用,实现与包括海洋、体育、低空经济、AI、云计算等领域的技术融合;五是加速数据产业的发展,从采集、利用、治理、基建等方面布局。
表2:产业发展政策汇总
2.5外贸政策
表3:外贸政策汇总
2.6就业政策
四季度主要针对新形态劳动者、农民工等特殊就业群体。一是做好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和农民工维权服务工作,包括社保、职业伤害保障,并享有基本的公共服务,二是充分运用以工代赈政策工具,促进低收入群体、农牧民、脱贫/防返贫对象参与务工获取报酬和就业技能。
表4:就业政策汇总
2.7重大会议解读——中央政治局会议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12月年内最重要的两大会议——中央政治局会议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先后召开,两次会议均对2025年的经济工作做出部署,前者可以看作是后者的一次前瞻,后者对前者的部分内容做了更详细地表述,由于内容一致性较高,故一并解读。
此外,也召开了其他重大会议,包括国常会、央行会议、重要部门工作会议等,主要是在围绕政治局会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2025年各项事务做出安排,比如深化农村改革、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高水平对外开放、择机降准降息、提升财政强度等等。
表5:重大会议汇总
三、2025年经济及政策展望
3.1GDP:稳增长发力,维持中低速增长
3.1.1消费:有望温和反弹
今年消费的重要性预计会进一步强化,以扩内需为主,一是延续去年的“以旧换新”政策,二是新一轮消费补贴已经下达,消费品种有所扩容,预计今年对消费的补贴在3000亿元以上,未来消费刺激政策有可能扩展至服务消费领域,三是今年居民收入可能会温和回升,从而带动整体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持续回升。不过从消费倾向看,今年仍然可能偏低,房价持续下跌、财富缩水的影响依旧会对消费造成负面影响。
3.1.2投资:主要靠政策驱动
今年来看,经济因素可能仍不支持投资的大幅增长,因此政策将会维持较强力度。基建投资还是发力的主要方式,从项目储备和落地看,一方面筹划更多更大的基建项目,另一方面放松专项债项目审批,对冲地产投资,从财政支持力度看,提升赤字空间、扩大专项债发行规模、继续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增加地方化债资源等,都指向今年财政政策保持较大力度,支持基建保持高增;在全球经济放缓、美国加征关税等海外负面影响下,叠加国内产能利用率偏低,制造业投资大概率拖累经济,该类投资的扩张可能主要依靠产业政策推动,比如新质生产力、国内产业设备更新等。
3.1.3外贸:大概率回落
3.2通胀:可能进一步回落
3.3就业:政策将成为主要支撑
全球贸易的不确定性增加、国内企业盈利能力下降等都可能导致招聘减少,可能会是今年劳动力市场疲软的主要原因,因此政策将成为带动用工需求回暖的主要推手,具体可能从三个方面开展:一是扩内需政策,带动服务业和制造业用工需求增加,二是新质生产力的打造,创造新的就业岗位,三是稳就业政策的托底,四是财政政策对地产和基建的支持,提升建筑业的用工需求。
3.5总体政策变动前景:政策积极,加速改革
2024年下半年的政策在7月18日三中全会后已有加速落地的趋势,尤其是四季度的重大会议对中央加杠杆的预期打开,而今年若想在外部环境更加严峻的情况下延续去年的增速,必然需要政策更积极、更大胆、更扩张,而更提前也未尝不可。
一是制度改革可能提速。去年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及时推出一批条件成熟、可感可及的改革举措”,政治局会议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度重申机制体制改革,预计会有一大批改革推出,包括民生(生育补贴、个税抵扣等)、财税体制(预算、转移支付、政府债务管理等)、国企、民营经济等。
二是财政政策更加积极。2025年政府财政赤字率有大概率成为历史最高,其中一般赤字率升至4%左右,对应的赤字规模在6万亿元左右,今年的专项债额度可能会提前下达,将专项债规模扩至4.5万亿元左右,特别国债规模达到2.5万亿元左右,也吻合近期会议中提及的“中央财政还有较大的举债空间和赤字提升空间”“扩大专项债券发行规模”等。对于化债,今年将安排2.8万亿元资金,这部分资金主要用于政府债务结构调整,故对经济不形成拉动,但对缓解地方财政压力大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