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么一个品牌,在天上,它的竞争对手是发明家爱迪生的公司——通用电气;在地上,它却要与宾利、迈巴赫一较高下。不仅如此它偶尔还会跨界教会行李箱巨头RIMOVA什么叫“豪华”。现在,这家公司更把目光瞄准了无人驾驶货轮。
劳斯莱斯就是这样的一个外表优雅别致,实际上野心勃勃的公司。
在说劳斯莱斯的创新技术之前,我们首先要弄清楚这个问题。“劳斯莱斯”这个商标实际上代表着两家不一样的公司。
我们一般人熟知的劳斯莱斯是宝马旗下的豪华车品牌。劳斯莱斯在创立之初就是一家技术扎实的汽车公司。诞生在1906年的银魅(SilverGhost)搭载六缸引擎,在长达19年的生命周期内共生产了6173辆。英国第一辆装甲车也是在银魅的底盘基础上改良的。
然而豪华车并非劳斯莱斯发家致富的印钞机。
和其他大多数汽车公司的历史不同,两次世界大战让劳斯莱斯走上了一条独特的道路——这家古老的公司上天了,还在天上玩出了名堂。
1914年,劳斯莱斯推出第一款航空发动机Eagle。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约一半的盟军飞机使用的是劳斯莱斯的航空发动机。一战结束十年后,航空发动机彻底超越汽车,成为了劳斯莱斯的主要业务。
要知道,当时劳斯莱斯的客户可是军队,这样级别的客户对于一家企业社会地位和资本的“帮助”是很难以令人拒绝的。
劳斯莱斯的存在不断提醒着我们,英国曾经也是一个工业强国。在上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英国航空发动机制造业的黄金时期中,劳斯莱斯凭借与布里斯托尔希德莱(BristolSiddeleyEnginesLtd.)公司的合并达到了新的巅峰,后者同样是军用飞机引擎的大玩家。
1973年,劳斯莱斯剥离剥离了汽车业务,原本既造飞机又飙车的劳斯莱斯变成了两家公司——罗尔斯·罗伊斯股份有限公司和劳斯莱斯汽车有限公司(为了方便,本文统称“劳斯莱斯”)。
分道扬镳至今43年,做飞机发动机的劳斯莱斯市场占有率位居世界前三(另外两巨头分别是美国通用电气和Pratt&Whitney普惠公司),每月驱动着超过50000个航班完成飞行任务。它还是世界第23大国防承包商。
劳斯莱斯汽车则稍微坎坷一点,大众集团买下了劳斯莱斯标志性的飞天女神车标和水箱格栅使用权,但造飞机的劳斯莱斯却决定将商标和标志都授予宝马公司。
最终,宝马和大众达成协议,允许大众在2003年1月1日前使用劳斯莱斯名号生产汽车。随后,劳斯莱斯才真正归属于宝马。
谈点题外话,宝马和劳斯莱斯也是很有缘分的。宝马“BMW”的全称是“BavarianMotorWorks”,前身是巴伐利亚飞机制造厂股份有限公司,主营业务就是飞机引擎。然而在一战结束后,德国受到凡尔赛条约约束无法再制造飞机,宝马这才开始从摩托车起家走上了汽车业。
如果说优秀的科技公司都注重创新和人性化的设计,那身处重资产重工业的劳斯莱斯说不定也可以有点科技公司的影子。
虽然和宾利、迈巴赫、玛莎拉蒂、法拉利、兰博基尼等品牌同属于一个层次,但劳斯莱斯汽车的豪华可谓是低调却极富个性。
永远能够以正确的方向呈现双R标志的自垂直轮毂盖。
方便女士上下车的对开式车门。
隐藏在车门上,自带烘干功能的雨伞插槽。
内嵌冰箱、玻璃酒具和装备组件的柚木地板行李箱。
能够在夜晚营造轻松舒适氛围的星光车顶。
劳斯莱斯汽车所擅长的是提供人性化的设计,让这些价值数百万人民币的豪车不仅是性能优秀的庞然大物,还是令人难以质疑的奢华体验。
劳斯莱斯以航空引擎为代表的另一面则是创新和真正的黑科技。
问世于1935年,劳斯莱斯创始人之一HenryRoyce的遗作——梅林发动机被用来在二战期间驱动大量飞机,被誉为反法西斯同盟最后取得胜利的一个重要原因。
(Trent1000剖面图)
这个“顶峰”如今或许已经被新的TrentXWB系列涡扇喷气式发动机代替,这款引擎被看作是航空业近十年中最高效率的民喷气引擎之一,正式装载于空客A350XWB宽体客机上。
凭借着TrentXWB引擎,A350XWB最近获得了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FAA)批准的“超过180分钟”延程运行(Extended-rangeTwinengineaircraftOperations)资质。
(空客A350XWB)
在工业物联网领域里,百年历史的劳斯莱斯也没有落后。毕竟航空引擎每次飞行可以产生可怕的数据量,如果能有良好的工业物联网技术对这些数据进行管理,创造的经济效益非常可观。
好了,飞机和汽车我们就谈到这里,但劳斯莱斯的故事还远未结束。
因为船舰动也是他们的业务之一!这个品牌已经成功地在过去的110年里征服了大地、天空和海洋。
当货轮全面转向无人驾驶后,可以节省因为水手而产生的能源消耗,劳斯莱斯创新副总裁OskarLevander称,如果不配备船员,一艘货轮所消耗的燃料将会减少10-15%。
很多知名的公司,比如这里提到的劳斯莱斯,都有着我们不为人知的一面。有的公司商业模式如谜一般复杂,有的公司拥有大神级技术却并低调发财。
作为科技媒体人,我们的思维每天都徜徉于Google、Facebook、小米、阿里巴巴等科技巨头之上,但商业和技术的精彩远不止在这些公司的大楼中酝酿,任何拥有技术能力,不断追求创新的公司,都值得尊重与赞赏。
麦玮琪
编辑
下一篇2016-05-2616:27
上一篇2016-05-2615:59
AllcontentismadeavailableundertheCCBY-NC4.0fornon-commercialuse.Commercialuseofthiscontentisprohibitedwithoutexplicitpermis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