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人说:“为改变企业亏损状态,亏损产品都要停产。”你认为这句话对不对?为什么?
答案:
这句话不对。本题所讨论的问题是关于何种产品停产的决策分析。要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查明亏损产品的种类。按照管理会计的划分,通常将亏损产品分为两类,一类是实亏产品,即生产这种产品能为企业带来贡献毛益。另一类为虚亏产品,即生产这类产品虽然给企业带来亏损,但是能为企业带来贡献毛益。因为按照变动成本计算的方法,销售收入减去已销产品的变动成本之和,其差额即为贡献毛益。当贡献毛益减去固定成本总额,其差额如为负数,即贡献毛益小于固定成本的即为亏损。换句话说,造成企业亏损的有两种情况,当生产某种产品没有为企业带来贡献毛益的,是亏损产品(实亏);当生产某种产品能为企业带来贡献毛益的,但是所带来的贡献毛益不足以补偿其所承担的固定成本的,也称之为亏损产品(虚亏)。后一种情况下的产品表面上称之为亏损产品,但如果它还能提供贡献毛益,若将其停产,则不仅失去了这一部分贡献毛益,而且还会将其原来负担的固定成本转嫁给其他产品负担,从而造成企业更大的亏损。
由此可见,当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只要亏损产品的贡献毛益是正数,即还能为企业带来贡献毛益的话,就不应停产。
2、成本加成定价法有何优缺点?
以成本为导向的定价最常用的方法是成本加成定价法(Cost-plusPricing)。其理论基础是产品的价格必须首先补偿成本,然后再考虑为投资者提供合理的利润。它是在单位产品成本的基础上按预定的加成率(MarkupPercentage)计算相应的加成额,进而确定产品的目标售价。
成本加成定价法可分为两种:以完全成本为基础的成本加成定价法和以变动成本为基础的成本加成定价法。由于按完全成本法和变动成本法计算的成本内涵各不相同,因而加成率也各有所异。
(1)以完全成本为基础的成本加成定价法的优缺点
以完全成本为基础的成本加成定价法有下列优点:
1)从长远的观点来看,产品或劳务的价格必须补偿全部成本并应获得正常利润。如果单位总成本或单位制造成本计算正确,那么在一般情况下,按单位总成本或单位制造成本基础制定的产品或劳务价格能够保证企业获得一定的利润。
2)完全成本可以证明产品或劳务价格的正确性。消费者一般理解企业为了维持经营,必须在其销售的产品或劳务中赚取一定的利润。因而,在产品或劳务总成本的基础上加上合理的利润的价格,对购买者来说是公道的。
3)完全成本信息可从会计部门容易地获得。因此,应有的估计一旦作出,总成本或制造成本及相应价格的计算就比较简单,而且易于理解。
以完全成本为基础的成本加成定价法的主要缺点在于:单位总成本或单位制造成本中的间接固定费用是按照计划产量基础分配的。如果实际产量和计划产量相差很大,那么实际单位总成本或单位制造成本就会与定价基础的预计成本相差很大。很显然,这会使按计划产量基础确定的原初售价显得不合理,企业实际取得的加成率也会相应发生变化。因此,企业管理当局采用此法定价时,必须确保产量基础是未来产量最准确的预测。此外,以完全成本为基础的成本未区分变动成本的固定成本,不便于进行本量利分析,不能预测价格和销售量的变动对利润的影响,因此,完全成本基础不适用于短期定价决策。
(2)以变动成本为基础的成本加成定价法的优缺点
以变动成本为基础的成本加成定价法有下列优点:
2)由于变动成本法区分了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因此可以利用本量利分析来考察价格和销售量的变动对利润的影响,从而可以制定使企业利润最大化的价格。
以变动成本为基础的成本加成定价法的主要缺点在于:如果以产品或劳务的变动成本作为定价的最低限额,而固定成本又在企业成本中占很大比重,那么就有可能会把价格定得太低而不能弥补固定成本,最终会给企业带来灾难。因此,如果将变动成本作为成本加成定价法的基础,管理当局就应该确定较高的加成率,以确保价格能补偿全部成本。
3、如何理解不同的定价目标?
企业作为定价主体,必须在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政策的前提下,按照企业的经营战略标来制定价格,使之有助于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企业定价目标可分为以下几类。
(1)以获得最大利润为定价目标
1)以扩大当前利润为目标。这是常见的定价目标之一。企业在采取这一定价目标时,需具备三个条件:企业的产品在市场上具有一定优势,且在计划期内不易丧失这些优势;同行业竞争对手不强;能较准确地掌握本企业产品的需求或成本状况,为实现这一定价目标提供科学依据。实现这一定价目标的方法就是通过提高产品价格,扩大单位产品的赢利额,追求短期利润最大化。
2)以一定的预期利润率为目标。预期利润率是投资者将一定时期的利润水平规定为投资额或销售额的一定比率。也就是说,投资者既不追求一时的高利,也不限制利润而求销售,而是力图保持长期稳定获得利润。以一定的预期利润率为定价目标,其关键是确定预期利润率。不同的投资者可根据产品的销售、资金占用等状况,确定不同的利润率。对于占用资金少、资金周转速度快的产品,可以一定的销售利润率为目标;对于占有资金多、资金周转速度慢的产品,可以一定的资金利润率为目标。
3)以获得合理利润为目标。为了保持销售稳定或减少竞争对手,达到长期占领市场的目的,应以获得合理的利润为定价目标。合理的标准,往往是以既能获得一定量的利润,又能减少竞争者的加入为标准。这一定价目标常常被大型企业所采用。
(2)以提高市场占有率为定价目标
市场占有率是指某企业产品销售量在市场同类产品销售总量中所占的比重。不断扩大产品销售量是提高市场占有率的主要途径。根据产品需求规律,增加产品销售量就要降低产品价格。这样,从单位产品来说,利润水平可能降低,但从利润总额来看,由于产品销售量增加,有可能弥补单个产品中利润量减少的损失,甚至增加利润总量,这是企业制定和和调整产品价格时所采用的定价目标之一。一般来说,这一定价目标优于扩大当前利润的目标。在产品市场不断扩大的情况下,如果只顾短期利润,可能会降低市场占有率,不会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利于长期而稳定地获得利润。为了长远利益,有时需要减少甚至放弃眼前利益。这种定价要求企业具备的条件是:有潜在的生产经营能力,总成本的增长速度低于总销售量的增长速度,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较大,即薄利能够多销。
(3)以适应或避免竞争为定价目标
企业在制定产品价格时,为适应或避免竞争,需要广泛收集竞争者有关价格方面的资料,将本企业的产品质量与竞争者同类产品进行比较,然后在高于、低于或等于竞争者价格这三种定价策略中选择一个。
4、如何进行特别订货定价决策?
当企业有剩余生产能力可以利用时,还可考虑是否接受特殊价格的追加订货,即当客户要求以低于正常价格,甚至低于正常产量的平均单位成本的特殊价格追加订货时,企业是否可考虑接受这种条件的追加订货?答案是:应针对不同情况区别对待。
(1)当追加订货不影响正常销售的完成,又不要求追加专属成本,且剩余能力无法转移时,只要特殊订货单价大于该产品的单位变动成本,就可以接受该追加订货。这里所说的追加订货不影响正常销售,是指企业完全可以利用其剩余生产能力完成追加订货的生产,而不会妨碍正常订货的生产。
(2)若该订货要求追加专属成本,其余条件同1,则接受此追加订货方案的前提条件是:该方案创造的贡献边际大于专属成本。
(3)若追加订货影响正常销售,即剩余生产能力不够生产全部的追加订货,从而减少正常销售,其余条件同1,则应将由此而减少的正常收入作为追加订货方案的机会成本。当追加订货的贡献边际足以补偿这部分机会成本时,则可接受订货。
5、如何进行零部件自制还是外购的决策?
对于那些具有机械加工能力的企业而言,常常面临所需零配件是自制还是外购的决策问题。由于所需零配件的数量对自制方案或外购方案都是一样的,因而这类决策通常只需要考虑自制方案和外购方案的成本高低,在相同质量并保证及时供货的情况下,就低不就高。
对这类问题一般可采用差量分析法。但由于自制或外购的预期收入总是相同的,故进行差量分析时,无须计算差量收入,只要计算差量成本,从中选择成本较低者为最优方案。在经营决策中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不论是自制还是外购,固定成本总是要发生的。因此,在一般情况下,特别是有剩生产能力的情况下,自制方案不需要考虑固定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