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社会已经是一个高度机械化的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又需要更多的机械设备,机械设备已经是我们日常生活和生产必不可少的工具。大量的机械设备投入使用必然产生很多问题,如环境污染、能源浪费等,这严重违背了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要求,因此,在这种形势下,我们必须要加强对机械设备从生产到使用各个环节的节能减排工作,其中在设计环节进行节能设计是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的一种方式,所以我们要加强机械设备的节能设计。
二、机械设计节能中存在的问题
1、不重视节能设计,缺乏节能设计理念
2、设计人员专业水平较低
3、技术水平较低,无法满足设计需求
机械设计在某种程度上会限制于技术,在新型的设计理念倘若没有技术的支撑,那么也会无济于事。在实际的生活中,一方面诸多节能设计思维形式依然会受到技术水平的影响。另一方面,倘若可以实现节能设计,那么就需要将设备的生产成本加以提升。从经济效益方面来说,机械制造有着较高的成本,还有某些节能技术被省略,所以导致节能没有较高的实现率。
三、机械设计节能基本原理及运用
1、动力源
发动机是机械设备的主要动力源,在机械节能设计时,要特别注意提高机械设备电能、动能、势能、热能等相互之间的转化率,由此需要尽最大努力减少发动机的输入功率、增大发动机的输出功率。在实际的生活当中,启动和减速这两个阶段主要体现了这一设计原理。
2、在设计时注意减少各部位之间的摩擦
机械设备个零件部位之间的摩擦力过大就会导致资源损耗大的问题。机械设备是通过齿轮、动力传送带等传送设备将发动机产生的动力运送到所需部位而运转起来的,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摩擦力过大,就会损失一部分动力,造成资源浪费,因此,在机械设计的时候,一定要尽量减小各个部位的摩擦力。例如,加强零件之间的等。
3、注重功率匹配节能
机械设备在不同的应用环境下所需要的功率大小是不一样的,合理的研究和分析在不同的应用环境下功率需求的大小至关重要,这可以为设计标准功率提供依据。在机械设备设计时,要注意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结合,可以设计不同的挡位根据实际所需功率进行调节,以此应对不同的应用需求。
四、对做好机械设计节能的建议
1、重视人才培养,学习和运用新技术
机械设计节能涉及的知识范围很广,专业性很强,因此,对设计人才的专业性要求很高。机械设计节能需要大量的设计人才,人才是进行机械设计节能的核心基础,加强人才的培训是重中之重。⑴.在学校招聘高材生。⑵.企业加强对设计人员的培训。另外,技术是实现机械设计节能的必要条件,在机械设计中既不能超越实际的技术发展水平,又不能完全不敢突破,要积极学习和运用新技术。促进机械设计节能水平的提高。
2、重视设计选材环节,优先选择环保型材料和环保型发动机
3、加强电子控制系统的精确化控制
应用电子控制系统来对机械做好严格的控制是实现机械设计节能的关键所在。而电子控制系统能够实时的掌握机械的运作情况,利用智能化的形式来对发动机的功率进行辨别,为避免大量的消耗创造有利条件。
4、加强液压系统的清洁和防漏工作
机械消耗大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机械设备的磨损和腐蚀严重。机械设备磨损和腐蚀严重是因为液压系统的污染物较多。另外,浪费资源最大的原因是液压系统渗漏而,因此,进行节能设计时要加强液压系统的清洁和防漏工作。针对液压系统的污染物问题,可以加装一个高性能的过滤设备。对于液压系统渗漏问题,可以选用防渗漏的材料等。
五、结语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校;“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
“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干课程,是对高校大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在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政治素养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原理”课教材在2001年出版后进行了多次修订,2015年版教材除了对基本理论知识进行了高度概括和凝练之外,还融入了新时期我们党和国家提出的一系列新论断、新要求和新精神。新形势下,高校教师要适应时代要求,提高“原理”课教学质量和实效性,必须精心规划,对“原理”课教学过程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
一、制定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
二、设计符合教育对象特点的教学内容
三、创新适合学生需求的教学方法
四、制作有吸引力的多媒体教学课件
〔参考文献〕
〔1〕柳礼泉,黄艳,张红明.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设计的基本环节与着力点〔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4):96-98.
〔2〕杨霞飞《.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方法与教学效果思考〔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3(11):9.
【Abstract】Thebalanceringcomponentisanimportantpartofthetumbledryerassemblyofthewashingmachine.Thedesignofthebalanceringcomponentwilldirectlyaffectthevibrationperformanceofthewashingmachineandthenoiselevel.Inadditiontothecontentsthatshouldbeconsideredorpaidattentiontointhedesignofthebalancering,theauthoralsoadoptsthecountermeasuresincombinationwiththedesigndifficultiesencounteredintheproductionandmarketfeedback,andexplainsthedesigntechniques.
【关键词】平衡环;盛水桶振动形态;流体移动分析;优化设计
【Keywords】balancering;vibrationformofthebucket;fluidmovementanalysis;optimizationdesign
1引言
2原理分析
2.1不同脱水转速盛水桶的振动形态
图1不同脱水转速下盛水桶的振动形态表示了由于脱水桶的不同转速情况下盛水桶的振动形态。洗涤物在偏置一边的状态开始脱水,洗涤物产生不平衡的作用力,盛水桶产生较大的横向振幅。我们把这个叫做1次共振点。该状态在现在的全自动洗衣机构造上,大约在60r/min。接下去到了约190r/min,发生2次共振点。此时盛水桶会产生较大的纵向晃动。发生2次共振点的转速,由于吊杆和缓冲弹簧的系数等不同会有些偏差。当脱水转速进一步提高时,就形成由纵向振动和横向振动合成的正常脱水振动。
2.2脱水桶转速而产生的流体的移动分析
如图2脱水转速而产生的流体移动中可以看出1次共振点前,平衡环内的流体是向不平衡侧移动的。过了1次共振点,在平衡环内筋的作用下,流体是往不平衡侧的相反方向移动的。过了2次共振点后,产生了矫正离心力,开始补正不平衡量,到正常脱水状态时,流体完全向不平衡侧的相反方向移动。
3平衡环的设计步骤
3.1基本设计思路
3.1.1平衡环分割重数的检讨
对于不平衡发生的离心力为尽可能使重心作用力矩为0,并尽可能设计多重平衡环。
这里以NA-F70**为例进行说明。平衡环的各尺寸如图3-b所示,1重构造平衡环尺寸A为30mm,流体装入50%,则B尺寸为15mm,笔者设计了1、2和3重平衡环,并进行样品的试作和实验,所得平衡环与矫正离心力的关系曲线如图3-a。对于1重平衡环,在盛水桶的单向振幅达到15mm时,装入流体达到最大矫正力,在平衡环内的形状如图3-b-1所示,但超过15mm时,矫正离心力反而有所下降。若采用2重、3重构造,随着盛水桶振幅增大,矫正离心力也会增大,但是,在平衡环整体尺寸一定的情况下,在2重、3重构造下,A、B也会变小,盛水桶振幅与矫正离心力的调整比例范围也随之变小。在脱水桶上部放置0.4kg不平衡块产生力的线(模拟脱水过程中的不平衡状态),根据3-a图,利用与矫正离心力的交点,可得出:①重构造的平衡环盛水桶上部横向振幅为12mm;②重造的平衡环振幅为6mm;③重构造的平衡环则为3mm。,这数据也充分说明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设计成多重平衡环。
一、地理多媒体课件内容选择的基本原则
1.针对性原则
它是指地理多媒体课件的内容要具有选择性。并不是所有的地理教学内容都适合用多媒体来呈现,只有那些用黑板、挂图、模型等常规媒体还不能充分表现地理事象,致使学生理解接受仍有困难的内容才适合用多媒体来呈现。对于那些更适合用真实表现方式如地理实物、标本、模型,或学生动手操作方式如地理实验来呈现的内容,用多媒体来呈现并不是最佳选择。例如,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地球与地球仪”一节中,有关地球形状、地轴、两极和经纬网等知识点,因初一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差,难以建立起空间概念,成为教学中的难点。如果利用地球仪,通过适当的讲解就能突破难点,达到教学的目的,取得教学实效。但有教师怀有“多媒体辅助教学就是高实效”的心理,将多媒体强行拖进课堂,虽然多媒体能模拟立体空间,但是与地球模型相比,华而不实,反而把问题复杂化,徒增许多无效的信息,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
2.科学性原则
指地理多媒体课件的内容准确,无科学性错误。它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指通过媒体展现的地理景观和分布,引用的地理事实与材料,解释的地理概念与成因,演示的地理过程与演变,揭示的地理规律与原理……都要符合地理科学规律和原理,使学生获得正确的地理知识。二是文字、符号、单位和公式等符合国家标准。
3.地理性原则
指地理多媒体课件的内容要突出地理科学的空间性、区域性特征,具有地理特色。为此,课件设计中要注意选用众多反映地理空间位置、空间分布的地图,反映空间运动、空间演变的视频、动画,反映区域特征与区域差异的景观图片。仅有文字的课件是不具有地理性的。
4.时代性原则
地理教学内容与社会实际是紧密联系的。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使一些地理名称、地理数据、地理事实发生了变化。地理名称的变化如韩国首都更名为首尔、湖北襄樊市更名为襄阳等,地理数据的变化如珠峰高度的重新测量、2010年我国人口普查公布的最新数据等,地理事实的变化如缅甸的迁都、南苏丹的成立等。这些变化应按照教学进度及时反映在课件内容中,让学生紧跟地理科学的步伐,以体现地理课件的时代特征。
二、地理多媒体课件内容组织的基本原则
1.逻辑性原则
它是指地理多媒体课件的内容应按地理学科的逻辑顺序排列,严格保证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对此,一是要注意课件内容应结构完整、层次清晰,可以通过标题的序号体现出来,如一、1、(1)、①等。二是要注意课件中的各级标题内容应以课题为中心,围绕课题展开。如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必修1“地球的运动”一节课件中的一级、二级标题可设计为: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1.地球自转的一般特点
2.地球公转的一般特点
二、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1.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原因——黄赤交角的存在
2.太阳直射点移动的规律
三、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交替和时差
2.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四、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2.四季更替和五带
三是标题下的各种媒体内容,如知识要点、文字材料、表格、地图、图片、录音、视频、动画应紧扣标题。
即地理多媒体课件内容的组织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感性知识到理性知识,由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对此,初中地理课件应遵循地理事实(现象)——地理分布——地理原理(规律、成因)的设计程式。如人教版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陆地与海洋”应从——“地球?水球?”即地球表面71%是海洋,陆地面积仅占29%开始,接着讲述海洋、陆地的分布——“七大洲和四大洋”,然后阐述地理成因——“大陆漂移假说”、“板块运动学说”。关于人种的知识,应先讲地理现象:白种人,黑种人和黄种人。接着讲述人种分布,最后阐述人种平等观念和人种形成的原因。
3.启发性原则
即地理多媒体课件内容要从地理事实或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自己得出结论。对此,要注意课件不直接给出知识的结论,而设计一些观察活动和富于启发性的问题,通过学生活动让他们慢慢悟出道理和结论来。如讲述初中地理“我国地势”时,在展示分层设色的中国地形图后,可以设计以下的问题:
1.找出青藏高原、塔里木盆地、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
2.说出青藏高原的大部分地区海拔在多少米以上,塔里木盆地和黄土高原海拔在多少米之间,华北平原的海拔在大约多少米。
3.说出从青藏高原向东向北,我国的地势有什么变化。
课件通过上述读图和提问一步步的引导,学生很容易归纳出我国的地势特征。
4.巩固性原则
三、地理多媒体课件内容呈现的基本原则
1.表征多样化原则
地理多媒体课件将地图、图片、声音、文字、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集成于一体,依据所刺激的感官的不同,声音素材通过听觉表征信息,而地图、图片、文字、动画和视频则通过视觉表征信息,分别形成不同类型的表象。多种媒体的组合呈现,不仅可以增加表象的种类和提取的线索,还在不同类型的表象之间建立起了联系[1]。一般有两种组合方式:一是视觉表征的组合。地图、图片、文字、动画、视频虽然都属于视觉表征,但地图、图片、动画、视频是属于形象具体的画面表征,文字则属于比较抽象的言语表征。文字一般会造成学习的枯燥感,并导致学生理解的困难。将言语表征和画面表征相结合,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可以促进学生对文字的理解。二是视觉表征和听觉表征的组合。在地图、图片、文字、动画、视频使学生产生视觉表象的同时,运用声音使学生产生听觉表象,两种表象相互作用,能够加深记忆的痕迹,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和效率。
2.表征优势化原则
参考文献
[关键词]生态水利工程;功能;原则
1生态水利工程的概述
1.1生态水利工程的概念
水利工程是一项要依赖许多重要的的工程力学的工程项目,而生态水利工程的侧重点就不仅在这些传统的体系建设,而是在水利工程建设的基础上考虑更多有关水利工程建设对其周围生态环境造成的一系列影响,所以会结合一定的生态学理论和工程建设的部分方法,所以可以说一门综合性的工程体系。
1.2生态水利工程的分类
生态环境主要可分为两大类,包括像三峡工程这样的防洪水利的工程,以及像小浪底工程这样的农田水利的工程。
1.3生态水利工程的特点
1.4生态水利工程的功能
而关于生态水利工程的功能也作如下介绍:首先最重要的一点,生态水利的建设必然会产生经济效益,因为可以利用水利建设中的防洪期来发电,还可以发展养殖业和旅游业等;其次,生态水利工程会更好的利用水资源,因为蓄水能力的增强可以更好的利用到农业发展以及自来水行业等,还可以再干旱的时期满足人畜的正常饮水以及农业应用。所以在生态方面来说,生态水利工程起到了调节的作用,是人类在水资源的需求上达到一个平稳的状态,还可以调节作用工程项目对水资源的利用,从而促进社会的经济发展[2];再者,生态水利工程的建设将会加强防洪抗洪的能力,这样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洪灾的发生,保护生态环境。
2生态水利工程设计中注意事项
3生态水利工程的基本设计原则
3.1针对生态水利工程,发挥其对整个河流的自我修复能力
这种自我修复能力的发挥,就需要寻找到合适的环境条件和相应的能源条件,并且依靠系统的修复能力来选择适合的物种,进而形成合理的生态结构。一个好的水利工程就需要把人工建设和自然保护的比重分配好,二者应该比重相当,不要违背生态水利建设的初衷,去破坏环境来寻求经济效益的提升,应该从尊重自然、寻求平衡入手,把河流的自我修复功能发挥最大化。在工程的设计上更多的选择因地制宜,尊重自然,选择最合理的方案。
3.2积极保护河流多样性
河流的多样性的保护也就是对生物多样化的维持。河流多样性生物环境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河流里生长着很多不同种类的动植物。河流的水文环境多样性主要有河宽、河流的形状和连续性以及流速等等方面的内容。河流的生态方面的特点主要是两相联系,指的是水―陆和水―气两个方面的两相,这样形成的生境条件较为开放;因为上中下游的生境不同,即具有异质性,这就促成了流域生境的丰富多样化。因此,设计生态水利工程时,应该对要保护生物多样性予以充分的考虑,对于原有的多样性生物栖息环境应该尽可能地予以保护和恢复,这样生物的多样性才能有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
3.3重视对生态水域整体生态系统性的修复
3.4兼顾安全性和经济性
4结语
[1]阎世忠.浅析生态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基本原则[J].硅谷,20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