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张图回顾理想如何跨过百万大关,如何寻找下一个百万?李想特斯拉suv新势力理想汽车

百万产量、千亿收入是过去式,它们是理想接受更大挑战的起点。

文丨赵宇魏冰龚方毅

制图丨黄帧昕

编辑丨龚方毅

特斯拉庆贺其上海工厂第300万辆车下线不到一周,10月14日,理想在其常州智能制造基地举行第一百万辆整车下线仪式。

从0到100万,比亚迪用了13年、特斯拉用了8年。理想用了5年,在同期新造车公司里最快。

若按照理想去年底甚至今年初2024年销售80万辆的乐观预期,它应该更早达到这个节点。

但错判纯电战略节奏,以及校正原本向MEGA倾斜的各类资源对L系列销售的拖累,理想今年2月至4月销量未达3万,导致一季度汽车销售收入环比下滑近三成,经营利润同比、环比均转负,大约亏损5.84亿元。

4月中旬上市的L6是理想找回节奏的关键,定价30万元以下的L6,帮助理想在5月、6月、7月突破3万、4万和5万辆整数关口。据我们通过汽车之家监测到的销量换算,6月起L6占理想近半月交付量、并在8月达到51.7%的峰值。

百万产量、千亿收入都是过去式,在创新速度和用户需求变化比预期更快的当下,它们也是理想接受更大挑战的起点。

11张图回顾理想如何5年生产100万辆整车

第一个50万辆花了四年,第二个花了一年

2021年11月,理想ONE月销量首次破万,达到13485辆。这是起售价超过30万元的中国品牌车型第一次实现单月交付破万。当月,理想的累计销量达到10万辆。

理想L系列前3款车型的发布,均发生在2022年6月至2023年2月期间,这样的节奏让理想在2023年的销量快速冲高。2022年12月,理想月度交付量破2万。6个月后,理想月度交付量破3万;又5个月后,理想月度交付量破4万;又1个月后,理想月度交付量破5万。

2023年四季度,理想在中国售价20万元以上新能源市场的份额达到16.0%。此后,由于错判纯电战略节奏,以及资源错配拖累L系列车型销量,今年前两个季度,理想在同一细分市场的份额分别为13.6%和14.4%,比去年四季度低2.4和1.6个百分点。

通过组织调整、合理分配销售资源,在新款车型L6发布后,理想逐渐找回销量增长节奏。今年7月,理想月度交付量第二次破5万,达到51000辆;9月,理想月度交付量第三次破5万,达到53709辆。

单款车型从0到累计交付10万辆,理想ONE用时24个月,理想L9用时12个月,理想L6用时5个月。完成第一个50万辆交付,理想用时46个月;完成第二个50万辆交付,理想用时12个月。

员工数量4年间增长11倍

从2019年底到2023年底,理想汽车的员工总人数由2628人增长至31591人,人均创收在四年间从11万元增长至392万元。

去年四季度,为了推进无图城市NOA研发,在智能驾驶方面“咬紧华为”,理想的HR团队手握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薪资从市场招人。在当时,一个5年左右工作经验的智驾工程师加入理想,可以拿到7位数的年薪。去年11月至12月,理想智能驾驶部门每周都有数十人入职,团队规模很快扩张到千人以上。

随着MEGA失利,理想部分门店取消销售招聘计划,公司调整组织架构使团队更聚焦产品,智驾团队在5月裁员约300人,涉及除了刚组建的“端到端”团队之外的大部分团队。上半年结束时,理想员工人数较去年底少了近700人。

年度营收和现金储备均达千亿规模

开启量产交付之后不到5年,理想依托6款车型完成百万辆的产销,这帮助理想实现营收、利润和现金储备的大幅增长。

2022年底,李想曾说,“理想汽车从成立之初的梦想就是成为万亿规模收入的企业,明年预计达到千亿营收规模。”这一判断在次年兑现——2023年,理想的营收规模突破千亿,达到1238.5亿元。

港股财报显示,至2023年底,理想汽车的留存收益由负转正,为28.9亿元,实现自公司成立以来的总体盈利。同期,其他国产造车新势力厂商的累计亏损额少则100亿元上下,多则接近1000亿元。

2020年四季度末,理想的现金储备为286.4亿元,今年二季度末,这一指标增加至972.5亿元。今年5月,李想在业绩会上说,近千亿元的现金储备、健康的资产负债表,能够持续支持理想聚焦用户价值、投入研发。

理想之所以能够实现总体盈利,一个重要原因是增程技术路线叠加较高车型售价带来的差异化竞争优势。除了2022年三季度,由于理想ONE提前停产带来数亿元存货拨备和购买承诺损失,导致当季汽车毛利率下滑至12%以外,理想的汽车毛利率鲜少出现大幅波动。

MEGA失利,L6背负市场对理想更多预期

今年6月,理想销量回归到4万辆以上。销量回升一部分归功于新车L6,它贡献了2万辆销量。L6是最后一款吃到L平台红利、只需要做减法的新车。它尺寸更小、价格更低,保留增程四驱等优势,满足年轻家庭用户需求。现在,它贡献了理想一半的销量。由于已经接近满产,理想将与部分产能瓶颈的供应商分别扩产,追加投资。它们的计划是明年冲刺3万辆/月的产能。

而L6的发布也意味着,理想第二次出牌结束。

8月26日,全面对标理想L6、起售价相同的问界M7Pro发布。在发布会上,余承东专门比较了M7Pro和理想L7、L6的空间。和L6上市时推出的限时定购权益类似,新M7Pro也推出下定可享最高2.2万元的购车权益。余承东说,问界新M7Pro成本很高,目前卖一辆车会亏近3万元。除了问界,还有一些“平替”车型分走理想流量——零跑C11、深蓝S07的增程版。

对于纯电车型,理想的目标是明年纯电产品获得成功。

问界是理想最麻烦的竞争对手

2018年5月27日,首辆蔚来ES8量产车下线,这是中国造车新势力厂商规模化量产交付的起点。首辆理想ONE2019年11月下线,花了58个月达到100万辆。

从各家厂商历史累计销量曲线来看,极氪、问界和小米汽车等晚于理想成立的品牌,有望创造更快的交付速度记录。

其中,鸿蒙智行用时34个月累计交付40万辆,比理想快12个月。小米汽车首款车型SU7自今年3月底发布后,销量迅速增长,2024年度交付有望达到13万辆,超过今年5月给出的12万辆的交付目标上限。

在中高端市场,站着特斯拉ModelY和问界M9

今年2月,李想在2023年四季度业绩会上说,智能电动车的竞争会形成头部集中格局。到今年四季度,三个头部品牌将会获得中国售价20万元以上新能源市场接近70%的份额。

业内普遍预期,这三个头部汽车品牌将会是特斯拉、理想、AITO问界。对于理想来说,另两个竞争对手均不容小觑。

特斯拉ModelY已经发布5年,至今没有外观升级,但仍然在20万至30万元市场占据较高份额。今年1-9月,特斯拉ModelY平均月销量超3.7万辆,高于同价位竞品车型理想L6近4个月2.4万辆的稳态月销量。

汽车产业咨询机构杰兰路的一份调研报告显示,虽然购买比亚迪的人比购买特斯拉的人更多,但接受调研的新能源车主里有高达43.7%认同特斯拉品牌。一位汽车行业人士曾告诉我们,其他车企需要说服消费者购买产品,“但ModelY不需要理由,因为它是特斯拉。”

AITO问界目前共有3款车型在售,销量表现最好的是卖得最贵的问界M9。这款车起售价47万元,在今年初量产后快速上量,近6个月的平均销量超过1.6万辆,不仅是这个价格段的第一名,还达成了理想MEGA此前“不分能源形式、不分车身形式,售价50万元以上车型销量第一”的目标。

问界M9已经成为华为车BU的利润奶牛。赛力斯发布的审计报告显示,2024年上半年,华为车BU实现归母净利润22.31亿元,预估2024年度归母净利润为33.51亿元,将大概率实现成立五年来的首次扭亏为盈。

组织架构调整进入深水区

2022年12月,理想启动矩阵型组织升级。此后一年半,在跨部门协作的基础上,理想CEO办公室逐渐跑通了IPD(集成产品开发)、DSTE(从战略到执行)、IPMS(集成产品营销和销售)、ISC(集成供应链)四个一级流程。

除了CEO办公室,理想还建立了以CFO李铁为中心的CFO办公室,主管财务和人力,对应IFS(集成财经转型)流程。

今年3月,由于产品定位和销量目标错位,理想MEGA发布后的订单量远不及预期,此后理想管理层经历多轮反思。4月,李想宣布对公司现行的矩阵型组织进行升级,将CEO办公室改名为“产品与战略群组”,并新设“产品线”部门和“质量运营”部门。

其中,产品线部门由车型PDT(ProductDevelopTeam,产品开发团队)和商业PCT(ProductCommercialTeam,产品商业团队)合并而来,也就是将车型产品经理和商业部整合,让其共同负责实现“产品商业成功”的目标。质量运营部门则聚焦流程质量和执行效率的提升。

调整前,产品、供应、商业三个横向部门的负责人都向CEO李想直接汇报。调整后,直接向李想汇报的部门只剩下产品部。

理想“端到端”平均接管里程在一个月内提升一倍

今年6月,李想说,最早今年底,最晚明年上半年,理想汽车L3级“有监督的自动驾驶”就可以批量向用户交付。次月,理想开启了“端到端+VLM(视觉语言大模型)”智能驾驶新架构的千人内测,称这是更先进的OneModel和全球首个双系统落地。

理想汽车智能驾驶副总裁郎咸朋告诉我们,“端到端”是第一次用纯数据驱动来做自动驾驶,研发方式从以功能、场景出发变成了提升系统能力,真正进入了人工智能时代:只要让系统不断变强,它就会有超出预期的表现。

在8月的成都车展上,郎咸朋称,在一个月内,理想“端到端”智能驾驶内测版本的平均接管里程(MPI)从第1个版本的12.2公里,提升至第12个版本的21.8公里。这个提升速度超出业内普遍预期。

9月14日,理想开启“端到端+VLM”的万人内测。据我们了解,理想近期已经在400万Clips数据量(视频片段)的基础上迭代了第15个内测版本,城市场景的数据配比有所增加,智驾功能的用户体验进一步优化。

理想是在去年9月的秋季战略会上,将智能驾驶提到公司战业务发展的第一战略,优先级高于智能空间、智能电动。当时理想内部的提法是:智驾不能输,要重投入、咬紧华为。李想称,“2024年要成为智驾的绝对头部”。

今年2月,理想汽车总裁马东辉在2023年四季度业绩会上称,随着L2、L3级智能驾驶的规模化量产,数据积累的不断增长配合AI大模型能力的不断提升,智能驾驶会迎来“iPhone时刻”。

计划年内建成2000座超充站,现在进度没过半

随着3月1日理想首款纯电产品MEGA的发布,理想加快基础补能设施的建设。发布会上,李想表示未来将投入60亿元,建设超过5000个直营5C超充站,覆盖全国95%的高速和重要国道。

今年一季度业绩会上,李想宣布推迟纯电SUV产品的发布。他认为,“现阶段销售中高端纯电SUV的必要条件是,拥有足够多的自营超充桩。当自营超充桩数量与特斯拉中国的数量相近,才是推向市场的合适时机。”

截至2024年10月13日,理想已建成907座超充站,4346根充电桩,如果按照理想规划的“到今年底建设2000座超充站”的年度目标,接下来每天需要新建约15座站。

作为对比,截至2024年9月30日,特斯拉在中国大陆已经布局超过2000座超充站,11500根超充桩。

常州基地及周边大变样,从农田到工业区

在汽车工业范畴,常州市属于中国最大的汽车产业集群——长三角汽车集群。以上汽集团为中心,带动了长三角一系列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的发展。上海周边城市也享有完善的汽车配套产业链,且人力、土地成本比上海更低,所以吸引了新能源主机厂在附近城市建厂。

比亚迪、理想在常州建了生产基地,电池厂宁德时代、蜂巢能源、中创新航在常州也有布局工厂。理想常州基地在武进区。区地理中心“滆湖”因为东濒太湖,所以当地人称之为“西太湖”。“西太湖”往东五公里,生产100万台理想汽车的常州基地就坐落在那里。

2023年理想工厂大概80秒可以下线一台车。今年这个数字被缩短到40秒。而通过比较卫星地图,也可以清楚看到当地工业产业的变化——从几乎全是农田到入驻多家制造业企业,江宜高速穿过园区。

而在在理想汽车常州基地南面,汽车精密结构件供应商博俊科技也在今年建成了压铸件工厂,供应理想汽车。我们了解到,博俊科技自去年起就已开始与理想共同研发大型一体压铸技术。博俊科技已向压铸机供应商力劲科技购买数台9000吨的一体压铸机(一般用于制造SUV的后车身结构件),用于代工理想的汽车车身结构件。

从这里再向南走数百米,是业内最大的第三方汽车电机供应商汇川动力,于2022年末建成投产年产150万套电机系统的工厂。理想是汇川动力最大客户,去年,汇川的电控系统有45%卖给理想。紧挨着汇川的,便是理想汽车零部件产业园。

更重要的问题:理想如何达到下一个100万?

要用最快的速度上市抢占时机,底层工业化能力是关键

在交付之前,最重要的是压缩工业化周期以及产能垂直爬坡,现在的竞品复制速度非常快。所以一个全新车型构建了先进产品时,一定要用最快的速度上市。

这需要最底层的工业化能力。工业化能力有两个重要指标,工业化速度和垂直爬坡能力。

量产能否在第一个月就垂直提升,需要体系化能力。理想ONE首月产能是1000辆,而L6第一个月产能是13000辆。

与此同时,理想也要采用柔性策略,让合作伙伴的产能具备通用性和兼容性,能够快速实现扩产。举个例子,工厂是24天生产,理想是否能够变成26天,28天生产,等到平稳时期再回归到24天生产,这是柔性策略。理想需要给销售端提供足够的弹性空间,来支撑订单的抖动。

现在的市场情况下,不可能做出百分之百精准的计划,所以需要依靠量产前、量产后的这两个手段来应对挑战。

主机厂和供应商之间层层递进管理,无法解决速度和成本的问题

主机厂和不同层级供应商之间,是“主机厂-Tier1(一级供应商)-Tier2-TierN”这样,一层一层管理的单线模式。但是理想是多元化的联线模式。

随着多元化,中国的本土企业经历了一定的成长周期后,无论是主机厂洗牌整合,还是产业结构重组,无论主机厂和零部件供应商如何精简,这些零部件的合作伙伴垂直整合深度较高,他们不仅具备总成能力,同时具备了关键零部件和关键子部件的能力。

他们会变成系统集成商,支持他们进行大格局的产业重组,成长为国际性的大公司。比如孔辉做空簧的总成,他也会将囊皮和充气泵的能力进行整合。

孔辉、保隆在空气悬架上的突破已经部分证明了这一点,还有CDC、主动悬架、线控转向、线控制动、后轮转向,这些都会在接下来去突破它。第一步先要在中国站稳,变成Top3小龙头,然后才有可能反哺世界。

高技术投入上尽量平台化,用户感受多的尽量差异化

特斯拉在平台化上面和集成化上做得非常好,一个是不同车型间零部件通用率,一个是指模块集成、零部件比同行少,比如一体压铸。

它采购布局是如果某个零部件一家供应商能做,就选择一家,做不了再增加。所以它合作伙伴数量非常少,而这些合作伙伴也很开心,量很大、产品很单一,生产线每天都拉满。

理想也在学,L7、8、9被人家开玩笑叫套娃,前脸、“屁股”都长一样。它们之前平台化率通用率很高。L6下探到30万元以下,相比L7、8、9,配置上会有所差异。

但今天必须得理性看待平台化。开L9的车主还是希望和L7、L8有区分度,理想也意识到这个问题,所以还是会做这方面的调整,将来在造型或者内部空间设计上面尽量多差异化一些。

而在很多高技术投入方面,比如电子底盘架构、自动驾驶、智能座舱这些先进的这些技术上面尽可能去平权,你得让大部分用户都享受到。

不到30个头部零部件种类,基本决定了理想的降本空间

理想战略物料大概是不到30个物料零部件种类,包括三电、电磁、电驱、座椅、智能座舱、域控包含自动驾驶。不到28家合作伙伴占理想超过一半以上的成本。所以理想只要能把这些头部不到30个的零部件种类的成本解决好,基本就决定成本能达到最优。

理想对每个品类、零部件建立成本评价体系,用它去比较现在合作伙伴给理想的报价,比值超过100%说明溢价,达到100%说明合理,低于100%说明对方给予理想更大的支持。

理想成本体系里面给合作伙伴留了合理利润,而且按照不同种类的零部件预留,比如给制动控制器和做冲压件的一样的毛利空间是不可能的。

理想希望与他们形成战略合作、战略捆绑。理想优先给对方项目,也要求对方最好的产品优先给理想,比如宁德时代5C麒麟电池。

随着理想汽车未来三年的规模聚量,理想在供应商那里的开支也会迅速扩大,今年50亿元,明年可能是80亿元,后年可能是120亿元,从对方的Top5客户变成最大客户。

新技术自研还是外购,取决于它是否是产品的核心支撑

理想根据一项技术是否是产品力的核心支撑,以及合作伙伴开发速度是否匹配理想需求,来判断自研或外购。

此外,如果一个技术是理想接下来要技术卡位的需求,实现短期哪怕领先半年,理想也要自己做。因为竞品的同质化速度非常快,理想的冰箱彩电大沙发,别人也可以做出来。不能小看冰箱彩电大沙发带来哪怕半年的领先身位,这非常重要。最后,如果交给合作伙伴质量一致性得不到保障,理想自己做。

前后电驱动,理想做前面的,合作伙伴做后面的。理想虽然强调平台化效率、规模效应,但每个车型需要的功率不太一样,理想在后续选择不一样的功率大小,理想给合作伙伴做一些差异化,他们也理解。因为前五合一的驱动电机,理想就做总成,子部件当中的定子、转子、电控这些价值很高的,理想也交给合作伙伴干。

理想汽车告诉合作伙伴要坚持过渡到合作分工模式。理想汽车是一家科技公司,不是一个生产公司,不会什么都自己做的,理想的趋势是越来越注重技术研发。

THE END
1.主机厂和零部件厂哪个好以下是一些关于主机厂和零部件厂的比较: 1. 主机厂(汽车制造商)通常提供更好的稳定性和福利,因为它们通常是大型跨国公司。如果你希望在一个稳定的行业中工作并享受良好的福利待遇,主机厂可能是一个更好的选择。 2. 零部件厂(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则提供了更多的职业发展机会和技术挑战。如果你对技术感兴趣并在创新https://m.yiche.com/baike/512924.htm
2.刚毕业的车辆工程硕士应该去应该去主机厂好?还是汽车零配件厂好?又是一个两难的问题。我的看法:不能单纯地说主机厂好,还是零配件厂好。影响你职业选择的几个因素: 1、职位方向问题。主机厂和零配件厂各有优劣,不能单纯地说哪个好。假如你想从事一些只有主机厂才有的职位,比如发动机研发,那你就只有去主机厂。假如某些技术主机厂做不好,零配件厂商更有优势,比如博世的ABS/ESPhttps://www.yoojia.com/ask/17-12155890319841762205.html
3.其实大错特错。比亚迪既是主机厂,更是零部件厂,电池电机电控很多人的观念太局限,认为比亚迪只做整车,其实大错特错。比亚迪既是主机厂,更是零部件厂,电池、电机、电控、模具、车灯等哪个不是自己造的,而且刀片电池领先全球至少3年。比亚迪不仅是车企,还是全球第二的电子代工厂(迟早也会超过富士康),不仅代工手机、IPAD等电子产品,还代工汽车(滴滴等),客户包括苹果、华为、小米https://xueqiu.com/7551292152/175646245?page=3
4.主机厂售后技术支持工程师和零部件厂的SQE网友(杨浩)职场问答而且,如果这家零部件厂和主机厂有合作关系,未来或许还有内部转岗的机会。离家近也是个不小的优势,能省下不少通勤时间和精力。所以,你得想想自己更看重什么。如果想快速提升技术能力,不介意离家远点,售后技术支持工程师可能更适合你。如果更看重工作生活平衡和稳定性,SQE可能是个更好的选择。 3 踩 评论 打开APP,https://zq-mobile.zhaopin.com/zpdOutputQuestionDetail/9385435/
5.各大主机厂审核要求一览汽车上的零部件太多了,一辆汽车上有上万个零件,除了动力总成和少部分零件外,绝大部分的零件都是由供应商来制造甚至是设计的。 要知道,除了极少数的零件,主机厂是没有入库检验的,想想如果这么多零件都要检验的话,这会是一个多么壮观的场景。 很多人可能在想,那主机厂是如何保证这么多零件的质量的呢? https://www.stapub.com/qa-sys/01-28-derek-2133.html
6.河南省汽车产业链主机厂和零部件企业名录一览(天汽模入驻河南,看看它以上汽车整厂和零部件企业为主,组成河南的汽车工业基础。 2,相比于天津1200多家大小汽车配件企业,河南的企业产业链更丰富,企业更多,超过天津的两倍还多。 3,随着政策对新能源汽车的不断扶持,行业规模的不断扩大,河南新能源车企数量增长迅速,是一股不可小视的新能源车势力,截止2020年有近1000家。 https://guba.eastmoney.com/news,cfhpl,986240549.html
7.解析国内主机厂座椅供应商李尔篇零部件测试论坛但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李尔中国在吉利、沃尔沃等OEM的座椅项目获取上还是牺牲了不小的利益。极可能是其https://www.auto-testing.net/club/show-21.html
8.汽车线束各大主机厂整车开发流程解析每个汽车品牌都有各自的传统、文化和意识,项目流程是一个公司的原则和底线,可以将整车一万多个零部件开发流程化繁为简。 万变不离其宗,明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从而提高整体开发的效率和质量。 【附】《和主机厂打交道:不可不知的英文缩写(通用篇)》 https://www.jishulink.com/post/1890542
9.2019年上海车展点评:空前规模有望助推车市增长,电动智能是核心看点在本届上海车展中,无论是主机厂、零部件厂、互联网公司均能提供多种装机方案,共同演绎汽车未来电动化、智能化、网络化和信息化的发展方向。车展专门设立未来出行展区,展示了车联网、无人驾驶解决方案、激光雷达、芯片、高精定位和地图等跨界融合,各项技术的飞速发展导致了智能化方案的快速落地。https://wallstreetcn.com/articles/3516261
10.国力源通:技术创新助力主机厂降本增效正是依靠雄厚的技术实力,国力源通在进入国内新能源汽车领域初期,便为主机厂大幅降低了采购成本。因为最初在新能源汽车发展初期,直流接触器的供应商主要以松下等外资零部件企业为主。当时直流接触器的产品开发不仅周期长,而且成本高,信息透明度低。国力源通进入这一领域后,不仅在技术上实力碾压对方,帮助主机厂突破了对方https://auto.cri.cn/20240116/46708dca-c5a6-47a1-3c48-315a1e627c47.html
11.?主机厂首家!华诚认证为吉利商用车颁发再制造管理体系认证证书华诚认证自2020年发布推出汽车零部件再制造管理体系认证服务以来,始终致力于推动我国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企业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整体提升已为近百家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企业进行了认证。,未来,华诚认证将继续协同相关企业,积极落实各部委和中汽中心的工作要求,促进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和“双碳”目标的达成助力汽车行业https://www.catarc-cert.cn/sys-nd/358.html
12.主机厂广汽DV样件可靠性试验大纲AQ2A01R008(V01).xls主机厂广汽DV样件可靠性试验大纲AQ2A-01-R008(V01).xls 3页内容提供方:136***4925 大小:568.5 KB 字数:约1.28万字 发布时间:2020-06-16发布于广东 浏览人气:186 下载次数:仅上传者可见 收藏次数:0 需要金币:*** 金币 (10金币=人民币1元)主机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0/0614/8052102135002116.shtm
13.罗戈网汽车行业物流规划而模块化供应,是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的一种供货模式,指将多种不同的元件,按一定的空间位置组织装配在一个共同的基础上,便于主机厂直接在总装线上安装,也就是整车厂商以模块为采购单元的配套供应体系。这种供应模式要求零部件供应厂商承担一部分原来由汽车整车厂所做的预装工作,即从传统的供应汽车零部件改为供应总成件,http://www.logclub.com/articleInfo/NjQ0Nz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