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加工工艺过程的组成

1.工序——工人,在工作地对工件所连续完成的工艺过程。

2.安装——经一次装夹后所完成的工序内容

装夹——定位——加工前工件在机床或夹具上占据一正确的位置

夹紧——使正确位置不发生变化

增加安装误差

3.工位——工件与工装可动部分相对工装固定部分所占的位置

多工位加工——提高生产率、保证加工面间的相互位置精度

4.工步——加工表面和加工工具不变条件下所完成的工艺过程

一次安装中连续进行的若干相同的工步→1个工步

用几把不同刀具或复合刀具加工→复合工步

5.走刀——每进行一次切削——1次走刀

二.工艺规程

1.工艺规程的作用——①指导生产

②组织生产和管理生产

③新建、扩建或改建工厂及车间

2.工艺规程的设计原则——①技术上的先进性

②经济上的合理性

③良好的劳动条件

§机械加工工艺规程设计

一.零件的工艺分析

1.零件技术要求分析

①加工表面的尺寸精度

②主要加工表面的形状精度

③主要加工表面之间的相互位置精度

④各加工表面粗糙度以及表面质量方面的其他要求

⑤热处理要求及其它技术要求(如动平衡等)。

1)零件的视图、技术要求是否齐全——主要技术要求和加工关键

2)零件图所规定的加工要求是否合理

3)零件的选材是否恰当,热处理要求是否合理

2.零件结构及其工艺性分析

①结构组成——内外圆柱面、圆锥面、平面、螺旋面、齿形面、成形面

②结构组合——轴类、套筒类、盘环类、叉架类、箱体类

★分析刚度及其方向

③结构工艺性——保证使用要求的前提下,能否以高生产率和低成本制造

二.毛坯的选择

1.毛坯种类的选择

铸件、锻件、焊接件、型材、冲压件、粉末冶金件和工程塑料件

2.确定毛坯的形状和尺寸——尽量与零件接近

毛坯加工余量——毛坯制造尺寸与零件相应尺寸的差值——加工总余量

毛坯公差——毛坯制造尺寸的公差

①为工件安装稳定,有些毛坯需工艺凸台

②为加工方便,一些零件作整体毛坯——半圆形零件→合成整圆

小零件(垫圈)→合成1件

3.选择毛坯时应考虑的问题

①零件的材料及力学性能要求——铸铁、有色金属→铸

重要件→锻

②零件的结构形状与尺寸——复杂件→铸

小台阶轴→棒料,大台阶轴→锻

③生产纲领的大小——大批量→先进方法

④现有生产条件

⑤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

三.定位基准选择

1.基准的概念——确定其他点、线、面的位置所依据的点、线、面

(1)设计基准——零件图上的基准——尺寸→尺寸线的起点

相互位置→基准符号

(2)工艺基准——工艺中用的基准——①工序基准

②定位基准

③测量基准

④装配基准

2.定位基准的选择——毛坯面定位→粗基准

已加工面定位→精基准

(1)精基准的选择——可靠保证主要加工表面间的相互位置精度

1)基准重合原则——选设计基准为定位基准

2)基准统一原则——尽可能在多数工序中用一组精基准定位

3)定位稳定准确,简单方便的原则——选面大、精度高的面为精基准

4)互为基准原则——为加工余量均匀,位置精度高——反复加工

5)自为基准原则——要求余量小而均匀——选加工面本身为精基准

●辅助基准——人为制造的基准——工艺需要而作的工艺凸台、中心孔

提高精度——一面两孔定位

(2)粗基准选择——可靠方便地加工精基准

1)保证不加工面与加工面间的位置关系——选择不加工面作粗基准

2)定位稳定可靠,简单方便——选大面、平整面,无缺陷

3)合理分配各面加工余量——①应保证各加工面有足够的余量

②某些重要面使其加工余量均匀

4)同一方向上的粗基准原则上只允许使用一次

●基准选择——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综合考虑,灵活运用,正确选择

【例】选择支架零件的精基准和粗基准

◆零件分析——加工面——底面、顶面、φ16H7孔、2-φ10孔、直槽、圆弧槽

主要加工要求——φ16H7、对称度0.1、32±0.1、28±0.1

◆基准分析——底面——顶面、φ16H7孔高度方向的设计基准

φ16H7孔轴线——直槽、圆弧槽、2-φ10孔的设计基准。

◆精基准选择:

底面——限制3个自由度(、、)

①基准重合(底面是顶面、φ16H7孔高度方向的设计基准)

②基准统一(在大多数工序中使用)

③定位稳定可靠、夹具结构简单(定位面积大且平整)。

φ16H7孔——限制2个自由度(、)

①基准重合(直槽、圆弧槽、2-φ10孔的设计基准)

③定位稳定可靠,夹具结构简单。

左边φ10孔——限制1个自由度()

①基准重合(与φ16H7中心连线是直槽、圆槽、右φ10夹角的设计基准)

③定位稳定可靠,离φ16H7中心远,转角误差小,夹具结构简单

◆粗基准的选择:

φ40外圆——限制4个自由度(、、、)

①保证加工面与不加工面间的位置关系(φ16H7与外圆壁厚均匀)

②定位稳定可靠、夹紧方便(定位面平整光洁、可用三爪卡盘装夹)

K面——限制1个自由度()

①保证加工面与不加工面间的位置关系(保证尺寸12)

②定位方便(直接靠在三爪卡盘卡爪上)。

左边R10外缘——限制1个自由度()

①保证加工面与不加工面间的位置关系(φ10孔中心与外圆对称)

四.工艺路线的拟订

1.表面加工方法和加工方案的选择

(1)加工面的技术要求——经济精度——正常工作条件下所达到的加工精度

(2)工件材料的性质及热处理

(3)工件的形状和尺寸

(4)结合生产类型考虑生产率和经济性

(5)现有生产条件

2.加工阶段的划分

粗加工阶段——尽快切除余量——高生产率

半精加工阶段——继续减少加工余量,为精加工作准备,次要面加工

精加工阶段——达到要求的加工精度和表面粗糙度

光整加工和超精密阶段——降低表面粗糙度值

原因:①保证加工质量

②合理使用设备

③便于安排热处理

④及时发现毛坯缺陷,保护精加工表面

★加工阶段划分——针对零件加工的整个过程、针对主要加工面

3.工序集中与工序分散

工序集中——工序少,内容多

——装夹次数少,位置精度高,设备数量少,工人少

工序分散——工序多,内容少

——设备工装简单,调整方便,切削用量合理;设备多,工人多

4.加工顺序的安排

(1)机械加工顺序的安排——①先基准后其它

②先粗后精

③先主后次、穿插进行

④先面后孔

●基准加工→主要面粗加工→次要面加工→主要面半精加工

→次要面加工→修基准→主要面精加工

(2)热处理工序的安排

1)预备热处理——正火和退火——粗加工前

时效处理——粗加工前、后

调质处理——粗加工后,半精加工前

2)最终热处理——淬火——精加工、磨削前

渗碳淬火——半精加工后

渗氮——尽量靠后

表面处理(电镀及氧化)——最后

●毛坯制造→退火或正火→主要面粗加工→次要面加工

→调质(或时效)→主要面半精加工→次要面加工

→淬火(或渗碳淬火)→修基准→主要面精加工

(3)辅助工序的安排

检验——粗加工后,精加工0前;转车间前后;重要工序前后,完工后

去毛刺——钻、铣、刨、拉后,淬火前

辅助工序——清洗、防锈、去磁、平衡等

五.加工余量的确定

1.加工余量的概念

(1)工序余量——切除的金属层厚度——等于前后工序尺寸之差

被包容面:Zb=a-b

包容面:Zb=b-a

外圆表面:2Zb=da-db

内孔表面:2Zb=db-da

(2)总加工余量ZΣ=各工序加工余量之和=毛坯尺寸与零件尺寸之差=毛坯余量

●单向入体原则——被包容面——基本尺寸为最大极限尺寸,上偏差为零

包容面——基本尺寸为最小极限尺寸,下偏差为零

孔与孔(平面)间距离尺寸——对称分布

毛坯尺寸——正负分布

●工序余量的变动范围=前后工序尺寸公差之和

2.影响最小加工余量的因素

(1)前工序的表面粗糙度Ra和表面缺陷层深度Ha

(2)前工序的尺寸公差Ta

(3)前工序的相互位置偏差ρa

(4)本工序加工时的安装误差εb

3.确定加工余量的方法——①计算法

②查表修正法

③经验估算法

六.工序尺寸的确定

●余量法

①确定各工序基本余量及各工序经济加工精度

②从后向前推算各工序基本尺寸及毛坯尺寸

③按“单向入体原则”确定各工序尺寸公差

●基准不重合时,必须用尺寸链的原理进行分析计算

七.机床及工艺装备的确定

1.机床的确定

1)机床规格尺寸应与工件尺寸相适应

2)机床的精度应与加工精度相适应

3)机床生产率应与生产类型相适应——单件小批生产→通用设备

大批量生产→高效专用设备

4)机床的选择应结合现场的实际情况——类型,设备负荷,排列等

2.工艺装备的确定

(1)夹具的选择

单件小批生产→通用夹具,组合夹具

大批量生产→高效和自动化专用夹具

多品种中小批量生产→可调夹具、成组夹具

◆夹具的精度——与工件加工精度相适应

(2)刀具的选择——优先选用标准刀具高效复合刀具、专用刀具

◆刀具的类型、规格及精度——与工件加工要求相适应

(3)量具的选择

单件小批量生产——通用量具

大批量生产——高效专用量具--极限量规、专用量具和测量仪器

◆量具的量程和精度——与工件结构尺寸和精度相适应

1.切削用量的选择

单件小批生产——不规定批量较大——严格地确定

粗加工——保证高生产率

大的背吃刀量,较大的进给量,合理的切削速度

精加工——保证加工精度和表面质量

较小的背吃刀量和进给量、合理的切削速度。

组合机床、自动机床——比一般低一些

装卸、开停机、进退刀、改变切削用量、试切和测量等

调整更换刀具、修整砂轮、润滑擦试机床、清理切屑

Tp=Tb+Ta+Ts+Tr+

(2)提高生产率的措施

①增大切削用量——硬质合金——200m/min,陶瓷刀具——500m/min

金刚石、立方氮化硼刀具——普通钢材——900m/min

↘淬火钢或高镍合金钢——90m/min

高速磨削——80m/s;强力磨削深度——6~30mm

②减少或重合切削行程长度——多刀多刃加工

多件加工——顺序加工

平行加工

平行顺序加工

③减小切削加工余量Z——毛坯精化

粉末冶金、压力铸造、精密铸造、精锻、冷挤压、热挤压等

冷挤压齿轮代替剃齿

单件小批量生产——成组夹具或通用夹具

主动测量法——加工过程中测量工件实际尺寸,并主动控制

数字显示装置——显示尺寸变化、刀具位移量

快换刀夹、刀具微调机构、专用对刀样板、对刀块

中小批生产——零件通用化和标准化,或采用成组技术

十.编制工艺规程文件

①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卡片——成批生产

②机械加工工序卡片——大批量生产、中批关键件、小批关键工序

工序加工要求——细实线画工件外形(加工面用粗实线表示)

本工序尺寸及公差、表面粗糙度及其它技术要求

定位基准、夹压位置和方式

§3-3工艺尺寸链

一.工艺尺寸链的概念

1.尺寸链的定义——互相联系的,按一定顺序排列成的封闭尺寸图形

①封闭性——首尾相接

②工艺性——随工艺方案变化而变

2.工艺尺寸链的组成:封闭环——最后自然形成的尺寸,A0

组成环——直接获得的尺寸

↘增环——该环增大,封闭环相应增大,

减环——该环增大,封闭环相应减小,

3.增、减环的判定方法——设封闭环为减环方向,沿减环方向绕尺寸链顺次画箭头,

即为各组成环方向

4.工艺尺寸链的建立

①封闭环的确定——间接得到

②组成环的查找——从定位面到加工面的尺寸——直接得到

二.工艺尺寸链计算的基本公式

1.封闭环基本尺寸=所有增环基本尺寸之和减去所有减环基本尺寸之和

2.封闭环上偏差=所有增环上偏差之和减去所有减环下偏差之和

3.封闭环下偏差=所有增环下偏差之和减去所有减环上偏差之和

4.封闭环公差=各组成环公差之和

三.工艺尺寸链的应用

1.基准不重合时工序尺寸及公差的确定

(1)测量基准与设计基准不重合时尺寸的换算

【例】尺寸不便测量,改测量孔深A2,通过(A1)间接

保证尺寸(A0),求工序尺寸A2及偏差。

解:①画尺寸链

②封闭环A0=,增环A1=,减环A2

③计算封闭环基本尺寸:10=50-A2∴A2=40

封闭环上偏差:0=0-EI2∴EI2=0

封闭环下偏差:0.36=-0.17-ES2∴ES2=0.19

④验算封闭环公差T0=0.36,T1+T2=0.17+0.19=0.36计算正确

(2)定位基准与设计基准不重合时尺寸的换算

【例】A、B、C面已加工。以A面定位镗孔,求工序尺寸及偏差。

②封闭环A0=

增环A2=,A3

减环A1=

③计算封闭环基本尺寸:100=40+A3-240,∴A3=300

封闭环上偏差:0.15=0+ES3-0,∴ES3=0.15

封闭环下偏差:-0.15=-0.06+EI3-0.1,∴EI3=0.01

=300.08±0.07

④验算封闭环公差T0=0.3,T1+T2+T3=0.10+0.06+0.14=0.30计算正确[此帖被luther021在2010-02-2516:21重新编辑]

THE END
1.法兰零件的加工工艺20240317175951.docx法兰零件的加工工艺.docx,目录 前言 2 一法兰零件的加工工艺 3 (一)零件图工艺分析 3 (二)选择数控加工的内容 4 (三)确定加工方案 4 平面的加工 5 孔系的加工 5 (四)毛坯尺寸与材料特性分析 6 二 确定定位装夹方案 6 (一) 定位基准的选择 6 (二) 夹具的选择 6 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4/0317/8006041101006046.shtm
2.精密机械零件加工工艺流程在现代化工业制造领域,精密机械零件加工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随着科技的飞速进步,精密机械零件加工工艺流程也在不断迭代和升级,为工业制造提供了强大的支撑。本文将深入剖析精密机械零件加工工艺流程,带您领略其魅力与奥秘。 一、工艺准备:奠定基石 精密机械零件加工的第一步是工艺准备。这包括材料选择、图纸设计、工具http://www.artisan-tek.com/cn/info_15.aspx?itemid=1397
3.零配件加工工艺分析及加工步骤3、零件加工工艺,加工步骤; 4、零件生产批量; 5、零件加工成本。 机械行业的零配件加工都有哪些一般的步骤啊? 针对零配件的设计和加工制造呢 ,一般来说可以参考以 下一些设计步骤: 1、选择零配件加工的类型和结构。这要根据零配件的使用要求,在熟悉各种零配件的类型、特点及应用范围的基础上进行。 http://www.szhchjm.cn/a/494.html
4.精密零件加工的工艺流程!?精密零件加工在实际应用中必然是精度越高,越精致就越能体现加工水平和质量,同时这类产品也越受消费着喜爱,一般来说在加工数控加工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与特点,精密零部件加工会根据客户的要求,来选择加工的方法,或者根据产品,来进行决定,精密零件加工也是一样。 http://www.xianjingcn.com/news_content-830744.html
5.零件工艺分析范文12篇(全文)论机电特殊零件加工工艺分析 第2篇 关键词:薄壁套零件;加工工艺;加工精度 在进行套类零件加工的时候,通常会使用旋转或者是固定的轴类零件作为支撑,这样能够更好的对轴产生的径向力进行承受。 在工业领域中,薄壁套类零件应用非常广泛,进行广泛的应用和这种零件的特点是分不开的。 https://www.99xueshu.com/w/ikeyi8g388bu.html
6.机械设计:典型零件加工工艺流程(值得收藏!)视频在线观看本视频由琅琊老师独家录制,本节课讲解了:典型零件加工工艺流程学习交流, 指导老师承明https://www.56.com/u43/v_MTU1MDMxOTIw.html
7.典型零件加工中心加工工艺分析(一)泵盖零件加工中心加工工艺 图5-1所示的泵盖零件,材料为HT200,毛坯尺寸(长X宽X高)为170mm X 110mmX30mm,小批量生产,下面分析其加工中心加工工艺。 A一A B 图5-1泵盖零件 1.零件工艺分析 该零件主要由平面、外轮廓以及孔系组成。其中衫2H7和2Xji6H8三个内孔的表面粗糙度要求为iU. 6pm;多12H7内孔的表http://www.twjgzx.com/nd.jsp?id=51
8.轴类零件的数控加工工艺和程序编制程序编制及模拟运行、零件加工或精度自检 17 程序编制 17 模拟运行 19 零件加工 19 精度自检 19 致谢 20 设计小结 21 附录 22 轴类零件的数控加工工艺的编制及加工图 摘要 数控技术是用数字信息对机械运动和工作过程进行控制的技术,数控装备是以数控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对传统制造产业和新兴制造的渗透形成的机电https://doc.mbalib.com/view/b94eb7cdb1a518ea1e18c3f914f4e284.html
9.基于轴套零件车铣复合数控加工工艺研究cnc的技术博客(2)减少装夹次数,提高加工精度: (3)减少占地面积,降低生产成本: (4)缩短产品研发周期。 二、典型轴套零件复合工艺 (1)典型轴套零件技术分析 图1为典型轴套零件,材料为45钢,毛坯为棒料ф110mm×120mm,零件定位基准为中ф100f9的中心线和中ф35H7的中心线以及轴套的底端面。ф35H7对ф100f9的外圆有ф0.05mmhttps://blog.51cto.com/u_15813002/5727260
10.机械零件加工的精加工所需要具备的工艺步骤行业资讯机械零件加工的精加工所需要具备的工艺步骤 机械零件加工的所需市场还是很大的,而且对产品的精度也有着较高的要求。机械零件加工是利用加工设备来改变零件的形状和性质,根据加工零件所需的温度条件,可分为冷加工和热加工两种类型。在常温下进行,不会引起零件化学相的变化,这称为冷处理。,当温度高于或低于该温度时,http://www.szfutaixin.net/xingyezixun/589.html
11.机械加工工艺(精选十篇)(1) 确定零件的装夹方案, 加工零件时使用数控机床和普通机床的装夹工艺基本相同。零件的装夹方法可以直接影响到加工精度和效率, 并可以更好地使用数控机床并发挥其的效率。 (2) 零件的定位基准选择:尽可能的将零件的定位基准与设计基准重合, 要防止零件加工的过定位, 定位箱体零件时最好选择“一面两销”作为定位基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5zh74c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