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23日,《美国汽车新闻》(AutomotiveNews)发布了2024年全球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百强榜。上榜的中国企业和2023年公布的榜单相比又多了两家,分别是国轩高科和三花汽零,另外宁德时代的排名上升了一位,目前排名在博世、采埃孚和麦格纳国际这三家传统零部件巨头之后。中国企业一共上榜15家,其中前50名中有5家。
以下为完整榜单:
说明:该榜单是根据上一年对外公布汽车行业配套市场的营业收入(销售额)进行的排名,不包括售后业务收入和对汽车制造商以外公司的销售收入。
从公布的数据来看:尽管各国在近两年的经济形式整体不太好的大背景下,但是汽车零部件制造商的收入平均同比增长约9%,后疫情时代全球经济供应链的逐步恢复和电动汽车市场的迅速扩展。
从100家汽车零部件供应商总部所在地来划分,有16个国家上榜:
如果按照营收总额来排序的话,排位还有所变化:
这里可以看到德国从数量上虽然排在第三位,但是营收总额之和却排在了第一位。
汽车零部件行业面临着经济不景气、地缘政治的不确定性和向电动汽车转型的挑战,全球大多数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仍然取得了销售增长已经是十分难得了,其中,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近年来,中国企业数量不断增加,2020年至2024年依次为:7家、8家、10家、13家、15家。从中可以看出中国零部件企业的业务扩张与进步。
国轩高科和三花汽零,是今年的新上榜企业。它们的上榜,是与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崛起有很大关系。
国轩高科:近年来得到大众集团入股,在国内及海外市场快速扩张,营收呈现快速增长,2023年同比增长37%至316亿元人民币,其中大部分来自于汽车板块。
发展趋势简析
从营收情况来看,2023年零部件供应商大多实现了营收的正增长。今年上榜的100家供应商的汽车业务平均营收同比增长了约9%。
其中,博世集团仍然是全球最大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2023年汽车板块营收接近560亿美元,高于上一年的近505亿美元。得益于其在传统燃油车以及电动汽车领域的表现。
作为德国零部件供应商的采埃孚排在第二位,2023年汽车业务营收接近500亿美元,高于上一年的421亿美元。采埃孚决定将乘用车底盘技术事业部和主动安全技术事业部,合并为新的综合性的底盘解决方案事业部。被动安全系统事业部的分拆工作也已启动,未来可能会全部或部分出售,或首次公开募股。此外,采埃孚还与富士康成立了乘用车底盘系统合资公司。
麦格纳作为北美最大的零部件供应商,2023年营收为428亿美元,同比增长13%;净利润则为12亿美元,同比暴涨105%。麦格纳的经营业绩主要取决于客户在北美、欧洲和中国的乘用车和轻型卡车生产情况,而这些市场在2023年都实现了产量增长。
中国宁德时代得益于全球电动汽车产销量的增长升至第四位。根据某调研机构统计,2023年宁德时代动力电池在全球的市占率达36.8%,连续七年稳居全球榜首。
电装营收在2023年出现同比下滑,也是前15强中惟一出现下滑的企业。在其之后,出现下滑的是排在第17位的巴斯夫,第21位的博格华纳,第50位的丰田合成等。
整体来看,百强企业汇总下滑是少数,多数企业2023年业绩还是增长的。
汽车零部件行业面临的问题
1、汽车零部件供应链面临地缘政治的调整
全球新车生产趋于稳定,传统燃油车独用的行业面临市场萎缩的态势是大势所趋,但供应商们都需应对供应链和地缘政治的不确定性。美国对中国征收的关税以及全球贸易紧张局势促使企业重新考虑零部件采购地点。许多供应商正在将采购地点转移到更靠近汽车生产地的地区,以减少风险和降低成本。
2、向电动汽车/智能汽车转型的压力
随着新能源车的大力推广,向电动汽车的转型给汽车制造商和供应商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电动汽车的生产成本相对传统燃油车较高,这迫使制造商和供应商寻找更低成本的零部件和生产地点,以降低成本并提高竞争力。
3、电池材料公司、半导体制造和智能辅助驾驶等影响力上升
在一级的零部件供应商之外,我们发现全球汽车供应链开始变得更加深入。在当前以电动汽车和软件为主的新时代,一些相对较新的供应链参与者开始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最近,包括马来西亚石墨生产商Graphjet和电池材料供应商EpsilonAdvancedMaterials在内的其他公司也宣布了在北美建立新的石墨生产和加工设施的计划。随着全球电气化转型继续深入,未来我们可能还会看到电池材料公司跻身榜单。
英飞凌的增长归因于其在高级驾驶辅助系统、逆变器和电池管理系统等领域的广泛应用,预计到2030年,功率半导体将成为英飞凌在汽车零部件榜单中位居前列的主要产业。
德赛西威专注于智能座舱、智能驾驶和网联服务,其成功转型得益于与英伟达和高通等科技巨头的早期合作,并与NVIDIA签订合作协议,共同研发新一代舱驾一体及中央计算平台。
4、价格战和内卷加剧
进入2024年,价格战愈演愈烈,内卷加剧,直接冲击到零部件供应商。
各车厂均以不同形式向其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发出倡议或者通知,要求各供应商提出降低成本的举措,来共同努力降低整车生产成本,以支持该公司汽车业务实现盈利。还有个别厂商放弃部分零部件供应商,自己生产汽车零部件,以此降低电动化转型的高昂成本。
开惯自己理想L7,再开朋友新提问界M7,专打杂牌脸
够大够便宜,高性价比SUV!江铃福特领睿15万内入手值不值?
开到报废都开不坏的4款好车,颜值高、便宜省油、耐用保值率还高
MPV才卖16.98万,比CRV还便宜4万,一脚油门252马力,奈何没人懂
跑一次1300公里高速才发现,本田CRV太稳,比德美系强太多
山西退休大哥一万元把二手面包车改装成房车,经济实用旅居方便
花25万元买回一辆特斯拉,才开一个星期就后悔了,大家一起来看看
开惯了朗逸,再开了朋友新款速腾,才发现一个是吹牛一个是真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