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技创新带动产业升级,新能源汽车构筑新质生产力

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我国汽车工业发展的新引擎。作为新时代科技创新的典范,新能源汽车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它们不仅代表了汽车产业的绿色转型,更是技术创新、智能制造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度融合,不断推进产业升级。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不断发展,我国将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任务。汽车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是塑造和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基于此,中国经济网汽车频道特别推出系列报道,分别从新能源汽车、无人驾驶、智能制造等方面,展示汽车产业打造新质生产力所作出的实践及取得的成就。今日推出:以科技创新带动产业升级,新能源汽车构筑新质生产力。

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202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949.5万辆,连续第9年位居全球第一。今年11月,我国新能源汽车年产量首次突破1000万辆,中国成为全球首个新能源汽车年度达产1000万辆的国家;同时,国内新能源乘用车零售渗透率已连续5个月在超50%的高水平之上。连续9年、1000万辆、超50%……三组数字不仅彰显了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蓬勃发展,更是汽车产业深刻变革升级的直观体现。

不难看出,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我国汽车工业发展的新引擎。作为新时代科技创新的典范,新能源汽车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它们不仅代表了汽车产业的绿色转型,更是技术创新、智能制造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度融合,不断推进产业升级。

“我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以持续的科技创新为引领,带动产业高质量转型升级,培育了一大批高素质人才成长,催生了高水平开放市场,形成了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万钢,在今年3月举行的“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2024)高层论坛”上表示。

以科技创新为引领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是新能源转型的加速器。赛力斯集团董事长(创始人)张兴海曾表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新质生产力正推动着中国新能源汽车突破性、跃升式的发展。”

今年7月,国内新能源乘用车市场单月零售渗透率首次超过50%。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新能源车的零售销量首次完成对传统燃油车的超越,标志着汽车行业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新能源汽车实现对传统燃油车的替代和升级,成为主流选择。这一历史性转折点的到来,依靠的正是新能源汽车技术在“三电”(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领域的不断创新和突破,如电池续航里程的提升、充电设施的完善以及智能驾驶技术的应用等。

与此同时,电动汽车(EVs)、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HEVs)和燃料电池汽车(FCEVs)等不同类型的新能源汽车,都是基于“三电”等关键技术的突破。这些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不断推动新能源汽车性能提升和成本降低,助推整个汽车产业的技术进步。

在9月的“中国汽车流通行业数智营销发展论坛”上,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汽车行业委员会会长、中国国际商会汽车行业商会会长王侠表示,“在技术层面,无论是电池、电机、电控等新能源核心技术,还是智能底盘、智能座舱、智能驾驶、智能制造等技术都实现了全面突破,自主研发创新能力大幅跃升,多元化技术路线不断涌现。在新能源与智能化领域,中国汽车不仅形成了先发优势,而且开始‘反哺’全球。”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占全球比重超过60%,依靠科技创新在全球市场中占据领先地位。”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陈士华同时提醒,“当前,新能源汽车处于成长期,仍需要以技术创新为核心要素的新质生产力来不断推动发展。”

带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业内普遍认为,汽车产业新能源是上半场,智能化是下半场。智能座舱技术、高阶自动驾驶技术等使得新能源汽车具备了更强的智能交互与辅助驾驶的能力。提高舒适性和安全性的同时,也推动了汽车产业智能化、网联化的发展。中国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吕本富表示,“拥抱智能网联汽车,就是拥抱新质生产力。”

向智能网联化转型升级的同时,以新能源汽车为契机,中国汽车更是实现了“量质双升”:中国汽车品牌持续向上,销量占比维持高位。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中国品牌乘用车2023年销量1459.6万辆,同比增长24.1%,销量占有率56%,上升6.1个百分点,其中中国品牌乘用车中新能源产品占有率49.9%。另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分会发布的最新数据,2024年11月,中国品牌乘用车零售154万辆,同比增长34%,环比增长4%;自主品牌国内零售份额达64.1%,同比增长8.7个百分点。

值得一提的是,得益于技术创新在提升产业竞争力中的核心作用,与“三电”领域、智能驾驶领域等方面的“遥遥领先”,中国新能源汽车同样赢得了海外市场,“走出去”水到渠成,新能源出海更是蔚然成风。同时,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还通过海外并购、投资建厂、技术合作等方式加速全球化布局,进一步增强了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2023年我国汽车出口再创新高,两年跃升三个台阶,达到491万辆,同比增长57.9%,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120.3万辆,同比增长77.6%。2024年1—11月,我国汽车出口534.5万辆,同比增长21.2%。其中,传统燃油车出口420.3万辆,同比增长26.7%;新能源汽车出口114.1万辆,同比增长4.5%。(中国经济网记者张懿)

THE END
1.新型环保材料有哪些?未来最有潜力的新材料→MAIGOO知识新型建筑材料主要包括新型墙体材料,化学建材,新型保温隔热材料,建筑装饰装修材料等。国际上建材的趋势正向环保,节能,多功能化方向发展。 11、新型化工材料 化工材料在国民经济中有着重要地位,在航空航天,机械,石油工业,农业,建筑业,汽车,家电,电子,生物医用行业等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https://www.maigoo.com/goomai/233074.html
2.启飞汽车知识系统分享塑料材料已经在较多的制造工艺中进行了应用,无论是在小的生活物品的制造中,还是在汽车等交通工具的使用上,都通过塑料优异性能的使用,展示了高科技的使用价值。对塑料材料在汽车内饰件和外饰件的应用展开的分析,结合目前的发展与应用现状,通过对新型材料的探讨,如纳米复合材料、生物材料和长玻璃纤维增强聚丙烯(LGF-PP)http://www.91qifei.com/m/view.php?aid=1456
3.怎样造出提升电动汽车性能的“超级电池”?上海这项科研成果推动凭借“富碳纳米储能材料的结构调控及其电化学行为”项目,上理工杨俊和团队获得了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 随着新能源电动汽车的普及,续航里程已成为阻碍电动汽车发展的问题之一。如何制造出续航里程长、循环次数多又足够安全的“超级电池”?上海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杨俊和告诉记者,用于制作电极的碳材料是决定储能https://www.jfdaily.com/wx/detail.do?id=150944
4.重磅!郑州发布“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总体规划郑州航空港区重点布局发展新型显示和智能终端、生物医药、智能装备制造等高端制造业;郑州经开区重点布局发展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科技研发、补链强链及产品升级,提升产业发展能级;郑州高新区重点布局发展智能传感器、网络安全、北斗应用、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金水科教园区重点布局发展信息安全https://www.dahecube.com/article.html?artid=129364
5.湖北大学应用成果选编2、EPDM/PE热塑性弹性体汽车密封条 3、EPDM/PP热塑性弹性体矿山电缆绝缘层和扩大料的研制 十、功能性阻隔材料 1、高阻隔性聚乙烯/尼龙积层材料产业化技术 2、高隔热性夹层玻璃膜片材料 十一、生物产品技术 1、魔芋甘露低聚糖制备技术 2、基因工程-新型抗血栓剂的制备技术 https://www.xgsme.cn/articledetail.aspx?objectid=186